理论教育 宁波近代建筑研究:保护与利用的最新成果

宁波近代建筑研究:保护与利用的最新成果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波于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对宁波江北岸近代建筑街区的考察中,笔者注意到,宁波近代建筑在平面布局、门窗装饰、结构方式和建筑材料上与上海早期石库门住宅具有广泛的一致性,因此也可以认为宁波近代民居可能是上海石库门建筑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它是跟随移民上海的宁波商人进入上海并成为上海早期建筑的主要形式的。也就是说,上海已成为宁波人的第二故乡。树立整体保护的理念。

宁波近代建筑研究:保护与利用的最新成果

宁波于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辖区内现有1座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余姚,3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江北区慈城镇、象山县石浦镇、宁海县前童镇,2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余姚市梁弄镇和横坎头村、慈溪市呜鹤镇,8处宁波市历史文化保护区——月湖历史文化景区、天封塔郡庙街区、宁波外滩天主教堂外马路街区、伏跗室永寿街区、鼓楼公园路街区、秀水街历史街区、郁家巷历史街区和南郊路历史街区。

经过近年来的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宁波城区具有传统历史风貌特征的街巷、民居正逐年减少,城市风貌不断改变。老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鼓楼公园路街区已被全面改造,月湖历史文化景区和天主教堂外马路街区各有一半被改造成绿地或广场,月湖东岸原有19公顷传统民居如今仅剩不到2公顷,伏跗室永寿街区则处于自然保护状态。

历史街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群众生活的精神源泉。如何保护并管理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也对宁波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早在20世纪60年代,王绍周先生在调查上海里弄建筑时就注意到上海早期石库门住宅与江南传统民居的关系,在1986年出版的《里弄建筑》中,他指出:“老式的石库门里弄住宅的平面布置、大门入口、门窗装修,以及山墙处理等,无不受民间传统建筑的影响,主要脱胎于江南民居的平面布局,在规模上一般有三间两厢、两间一厢等,后来又压缩成单开间联排式住宅,由于这些住宅的单元人口均采用了各种石库门式大门,因此便有石库门住宅之称。它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等,大部分是传统的,只是在总平面布局上,出现了多数为横向比联的里弄形式。1910年以前的里弄,常属于这类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类型。”

在对宁波江北岸近代建筑街区的考察中,笔者注意到,宁波近代建筑在平面布局、门窗装饰、结构方式和建筑材料上与上海早期石库门住宅具有广泛的一致性,因此也可以认为宁波近代民居可能是上海石库门建筑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它是跟随移民上海的宁波商人进入上海并成为上海早期建筑的主要形式的。

五口通商之后,由于蒸汽船的使用,海运成本下降,导致交通运输和物资流向的变化,上海勃兴并迅速取代宁波成为东南沿海最重要的港口码头,进而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与上海崛起同步的就是宁波商人的大举移民。据《鄞县通志》记载,商业邑人所擅长,惟迩年生齿日盛,地之所产不给予用,本埠既无可发展,不得不四出经营以谋生活,邑人之足迹尤以上海为最盛,经商于此者,奚啻二三万人,故有第二故乡之谚。也就是说,上海已成为宁波人的第二故乡。根据有关材料显示,宁波籍人在上海人中的比例在早期高达70%,直到现在至少有30%的上海人祖籍是宁波。更重要的是,宁波移民在上海早期工商业间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上海兴起后,宁波籍钱庄以上海为中心在各地普设联号,在长江流域和沿海一带形成金融网络,在各地金融业中占有相当的势力和地位,主要股东多移居上海等地,并在当地商会和钱业同业公会中担任要职。1902年上海设立商业公议所时,一开始就由宁波钱业巨子严信厚担任主持。以后,商业公议所改组为总商会,正副会长也由宁波籍商人担任。仅从这些不多的材料就可以知道正因为宁波移民在上海处于强势地位,因而得以将宁波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包括语言和建筑带到上海。宁波红砂石(宁波梅园石的一种)是上海早期石库门的主要材料,它跟随宁波近代建筑业到了上海,并带去了石库门的形式和工艺。

宁波外滩天主教堂外马路历史街区平面格局是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外马路,也就是外滩,那里集中了报关行、洋行、银行及服务于港口的各种机构等西洋式办事机构、商贸楼建筑。(www.daowen.com)

第二层是消费区,主要满足来往的船商和从事海运的流动人员的生活消闲需要,在中马路,有饭店、酒楼、诊所、娱乐场所、照相馆、理发店、百货店等生活配套设施。

第三层是后马路,也就是今天的人民路,这是生活居住区,集中了小菜场、南北货店等,当时的菜场有380多个摊位,海员、码头工人、商贩等大多数居住在这里,这里的居住区把许多差不多的单体民宅连成一片,纵横排列,然后又按总弄和支弄作行列式的布局,从而形成一个个居住区,一个个近代石库门建筑群。

三条主要街道——外马路、中马路、后马路为骨架,百余条巷道垂直或交叉分布在街道两侧,形成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街巷格局。主要街道承担着交通组织、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巷道是社区组织的基本单元,依用地条件灵活伸展。宽约3.1~5.5米,巷道1.5~2.8米,灵活布局。沿主要街道两侧分布着商业服务设施,沿巷道两侧坐落着住宅院落,街道——巷道——宅院构成了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有空间的三级空间结构,形成清晰的街区社会组织的基本模式。

外滩天主教堂外马路街区现存建筑除了西洋式办事机构、商贸搂建筑外还有民居,这里的民居多建于清末至民国时期,建筑形态形成了与江南水乡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当地审美情趣相适应的质朴素雅、活泼自然的建筑形态特征,融实用、经济、美观于一体。为适应江南的气候特点,民居在单体上以木构一、二层厅堂式的住宅为多,住宅布局多穿堂、天井、院落。构造为瓦顶、空斗墙、观音兜山脊或马头墙,形成高低错落、粉墙箧瓦、庭院深邃的建筑群体风貌。大路两侧多为二层的店铺建筑,前店后厨,楼上是居寝之所,临河的建筑一般有踏步水埠一直通到水面。商铺、院落与小巷、古桥、驳岸、河埠头、石板路、过街亭等等富有水乡特色的建筑小品恬然共存,可惜许多小河已被填埋,历史居住环境只能从文献中查找。

树立整体保护的理念。历史街区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历史的沧桑,点点滴滴的信息都是整体风貌的组成部分。外滩天主教堂外马路历史街区风貌特色并非一两条街道或几幢历史建筑所能完全表现出来的,而是要通过一个整体性区域环境,包括了自然水系环境、整体性的空间结构和街巷格局以及建筑“族群整体”等反映出来。因此,应该尽快扩大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并遵循整体性的保护思想,以完整地展现特定环境的风貌特色。

近代居住环境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日益突出。近代居住环境是与特定的生产力条件和社会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与居民的现代化生活需求存在巨大矛盾,特别是基础设施(水、电、气等)和环境卫生设施(厕所、垃圾集运)等严重滞后,使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并由此而导致居民乱搭、乱建、乱架(电力、电讯线)、乱堆(垃圾)等自发行为,破坏了传统的空间环境特色。

近代建筑逐步老化损坏。中国近代建筑多是砖木结构,历经上百年的沧桑,许多房屋己破损不堪。此历史街区的建筑中,三分之一以上属于质量较差的建筑,五分之一属于危房,大部分建筑都已老化损坏并面临倒塌的危险,加之保护维修资金的严重缺乏,直接威胁着这些建筑的保存和延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