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虞洽卿与宁波近代建筑研究

虞洽卿与宁波近代建筑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虞洽卿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对于近代上海的发展,乃至于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都曾有过一定的影响。虞洽卿广泛涉足于近代国内政治活动,在从清末到民国这段长达60年的时间里,他与中央、地方政府的要人都有过密切的联系,其政治影响有时亦引起万众之瞩目。但他并没有认认真真去做官,一直以商人自居。在建筑风格方面,前部分三进以传统民居风格为主,后部分二进明显受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为西洋式建筑。

虞洽卿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对于近代上海的发展,乃至于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都曾有过一定的影响。

虞洽卿广泛涉足于近代国内政治活动,在从清末到民国这段长达60年的时间里,他与中央、地方政府的要人都有过密切的联系,其政治影响有时亦引起万众之瞩目。但他并没有认认真真去做官,一直以商人自居。

虞洽卿做过买办,创办过许多实业,参加了许多有影响的实业活动,如四明银行、宁绍商轮公司、三北轮埠公司、三北航业集团等,在金融航运业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近代上海工商界的重要人物,中国民营资本家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轨迹。虞洽卿的社会活动也非常广泛,曾担任全国工商会会长、上海总商会会长、公共租界工部局华董等职,与上海租界当局的关系很密切,几十年来一直是华洋纠纷的调解人,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注重乡谊,是近代“宁波帮”的典型代表和领袖人物。

龙山虞氏旧宅建筑群后立面侧视图

虞洽卿是在复杂的历史时代、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脱颖而出的复杂人物,对于他一生的功过是非,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作全面的分析评价。

天叙堂系虞洽卿赴上海经商发迹后在家乡营造的私宅,由五进房屋组成,前三进建于1916-1919年间,为传统木结构的建筑;后二进建于1926-1929年间,为西洋式建筑。它融中国传统建筑和多种外来建筑风格于一体,是近代建筑中中西合壁的成功范例。它体现了近代中国上层资产阶级在建筑审美心态上的媲变过程,也是当时生活时尚、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的历史缩影。天叙堂位于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山下村,距慈溪市城区和宁波市各30公里,北距伏龙山1.5公里,西南1.5公里为宁波至杭州的329国道,东2公里外为东海。宅前有十间头河,略呈弓形,与南首祠堂河相通,往东与镇龙浦相汇入海,水源于达蓬山风浦湖。从堪舆学的角度来看,天叙堂东(大海)、南、西三面环水的形势可称为“金城环抱”,“金”指水,在弓形河流之内侧,称之“眠弓水”,是水形中的“大吉”。北面的伏龙山山势如一巨龙横卧于东海之滨,"指山为龙兮,象形势之腾状”,无疑是“吉地”,符合古代营造宜选“藏风得水”、“藏龙聚气”的要求。从现代的居住环境要求来说,前有河流,便于舟楫交通,供洗涤饮用,更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的重要作用,而北面有横亘的伏龙山,正好挡住凛冽的寒风,是非常理想的居住地。

天叙堂,坐北朝南偏东22度,由相对独立的两部分(共五进)建筑组成,处于同一条中轴线上,中间隔长弄,宽3.5米,上有天桥相连。前窄后宽,形似 "吕"字,其南侧、西侧有高墙护围。通面宽59米,通进深94米,占地面积5546平方米。在建筑风格方面,前部分三进以传统民居风格为主,后部分二进明显受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为西洋式建筑。

前部分三进,始建于1916年,1919年竣工。由照壁、大门、厅堂、后楼及厢房等组成。照壁已毁,大门外立面为八字形三开间牌楼式,上有磨砖拼砌的字匾“天伦乐叙”四字,门开在明间,里面实为单坡顶,形似三开间倒座门厅,明间连通大门,东西次间为门房,檐下有卷棚,梁、枋、牛腿、雀替上有人物故事、松鼠佛手、凤鸟等雕饰,小巧而精致。

厅堂九间二弄,由正厅和东西夹屋三单元组成,面宽44.79米,进深10.92米。其中正厅为重檐高平屋复式屋顶,既隔热,又避免了屋身过高的空旷感,这类屋顶在宁绍地区清后期厅堂建筑中较为常见。明间为九檩六柱抬梁式,三架梁为月梁形,下连花篮状斗;次间九檩七柱,为抬梁穿斗混合式,在脊柱前后两侧各用一双步梁,前廊为海棠式卷棚顶抬头轩。明、次间均装有落地式格扇门。正厅的五架梁、随梁枋、穿插枋、月梁、牛腿、雀替、门楣等处均有浅浮雕、浮雕等装饰,题材有凤凰牡丹、鹿衔灵芝、松鼠葡萄博古、岁寒三友、四君子、杏花、海棠及《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等,寓意吉祥如意,富贵长寿及褒扬孝悌忠信等。正厅中原挂有“天叙堂”匾,取“叙天伦之乐”之意,后成为虞氏旧宅的代称。正厅两侧为楼梯弄和夹屋。夹屋三开间为硬山顶,抬梁穿斗式结构。它与正厅既并列,成九间二弄之势,又自成单元,有分隔墙、天井。厅堂前有天井,两侧有重檐硬山顶二层楼厢房各二间。厢房与正厅之间的一间设计为高敞的走廊,这种处理方法较为独特,从整体来说,既保持了建筑格局的统一,又使厅堂的次间前无厢房近距离遮挡,使正厅的视野更加开阔明亮,地位更为显赫,天井的空间也更大。

后楼也是九间二弄,面宽44.56米,进深12.25米。为抬梁穿斗式木结构,其檐柱用砖混材料把木柱包砌成方柱,柱头用水泥塑成希腊的科林斯式,楼上前廊设有瓶式水泥栏杆,与前厅堂楼梯弄之间设有天桥,前后连通。后楼的立面显现出很浓的西式风格,显然是经过了后期改造。这一改造较好地解决了前部和后部之间建筑风格上的不统一的问题,可以把该建筑看成是一种过渡。

后部分由高大的院墙(大门)、主楼和后楼组成,始建于1926年,1929年竣工。其格局与前部分相似,均为九间二弄,分成三个单元,院墙高达6米,开五个门。正门设在院墙正中,外观为砖砌衣锦架式,磨砖拼砌成字匾,上镌“福禄欢喜”四字,上下额枋、花板、垂花柱上雕饰梅、兰、竹、菊等花草人物图案,精雕细刻,工艺精湛。正门的东西两侧设有对称的掖门,外观也为衣锦架式。西掖门字匾上题“增荣益誉”四字,上下额彷、花板、垂花柱上也雕饰精美花纹图案;东掖门上的字匾及雕刻纹样被泥涂封,内容不明。正门和掖门之间还设有二道小门,与前部分后楼的小门相对,上架天桥,桥上装有天棚,与前部分后楼沟通,天桥前接厅堂二弄和夹屋,后连后部分的主楼和后楼。院墙正面的上部饰长方形凹凸边线,横直相间的花板,花板内堆塑毛茛叶图案。院墙大门背面上部堆塑二重山花,倚柱,凹凸的线脚,毛苴叶、卷草纹图案,具有罗马巴洛克建筑风格,与正面大门上部的传统风格截然不同。

主楼为重檐硬山顶二层楼房,九间二弄,面宽55.65米,进深15.52米。有前廊,屋脊为泥鳅脊,屋面盖小青瓦,山墙头做成半圆有肩形,外侧饰有复杂的山花。台基高达61厘米,为防潮设有地垄架空,前后有通风孔。正面设如意踏跺,院墙与主楼之间的天井甬道地坪为斜铺的红青相间的小方块石板路面,天井两侧植有高大的广玉兰。该建筑的台基、阶条、墙裙、门框、地坪等石作部分均选用石质细腻的梅园石。前廊有12组廊柱,每组廊柱由方形砖砌廊柱和左右梅园石倚柱组成,柱身露明面饰凸檐、凹凸线、垂幔纹,柱头也饰垂幔纹。倚柱为罗马塔司干式,柱子圆形,柱头雕饰似罗马复合柱式。廊柱上承饰有凹凸线的额防、垂幔的檐壁、方形飞檐的檐口。长廊的栏杆为磨石子水泥预制的浅红色瓶式栏杆。廊柱与檐柱之间的梁枋下设有雀替,上饰卷草纹。二弄把联排的九间分成三单元,每单元三间,单元楼上楼下均为二室一厅,即明间为厅,二次间为室,室内装有壁炉,炉龛外侧贴花纹瓷砖,色彩艳丽。厅内的天花板装饰成复杂的藻井和几何图形,室内的天花为多层凹凸枭混线脚叠涩组成的穹顶。室内地坪,楼下明间为彩色马赛克铺设的鱼鳞纹饰,四角为橄榄枝图案,色彩华丽精致;长廊的地坪为浅红色磨石子,中嵌有黑白相间的宝相花纹饰。门窗为龟板间以棱形花格。楼梯设在楼房的后问,与弄相通,楼梯的扶手有宝瓶、花草等雕饰,工艺华丽。

后楼也为重檐硬山顶九间二弄楼房,面宽55米,进深8米。体量明显小于主楼,前廊结构、室内装饰均比主楼简单。有过道、天桥与主楼相通。

天叙堂是一座优秀的近代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外来建筑文化的完美结合,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天叙堂是近代建筑中西合壁的成功范例。天叙堂前部以传统建筑为主,后部以西洋式建筑为主,位于同一中轴线上,左右对称,错落有序,主体突出,形分气连,过渡自然、协调,融中国传统建筑和多种外来建筑风格于一体,成为中西结合、独特的建筑风格,在全国实属罕见。

2.天叙堂的建筑工艺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无论石作、砖雕、木雕、梁架,还是混凝土结构装饰,都用料讲究,精工细作。特别是主楼的混凝土结构和装饰,70多年过去了,至今很少见到开裂、酥化、脱落现象,马赛克地坪和墙面瓷砖至今完好如初,色彩鲜艳,混凝土檐口线条棱角分明,廊柱、围墙上部等处的混凝土塑成的毛葭叶、卷草纹、垂幔纹等装饰工整饱满,其精湛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3.天叙堂的装饰艺术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梁、彷、牛腿、雀替、门楣、连楹、柱子、围墙、楼梯、地坪、天花等部位装饰各种花纹图案,有凤凰牡丹、鹿衔灵芝、博古、岁寒三友、四君子、杏花、海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及毛葭叶、卷草纹、垂幔纹、宝相花、橄榄枝、藻井、几何图形等,精雕细刻,线条流畅,形象生动,整个建筑群显得富丽堂皇、华丽高贵,具有相当的艺术特色。

1997年5月,虞洽卿故居被慈溪市人民政府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龙山虞氏旧宅建筑群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处白沙路96号的“谢氏旧址”,原为甬籍煤炭巨商谢蘅窗私宅,建于1903—1908年之间。

该建筑是一幢用水泥、砖和石材砌成的三层西洋式楼房,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特点为造型优美、风格独特、品位典雅、结构技术手段先进,是我市的建筑珍品。

建筑坐南朝北,面临甬江,占地450平方米,平面呈凸字形,水平横向三段,纵向二段,纵向中心轴线两边对分布,南北总长26米,南段长3米,中段20米,总宽17米,西段宽8.8米,东段宽8.6米,东西面建筑与甬江围成100平方米的天井。水磨阶沿两旁石墩有造型各异的鸟兽、花草雕刻,另有一附属用房与北面墙体相连,占地80平方米。立面由水泥、砖、石柱砌成,三层楼房自上而下用石质雕刻作细条并按巨柱高度分为清晰三段。墙体用灰色清水砖,水平用红色清水砖作间隔,巨柱上均饰有几何图案和花卉,红砖制作牛腿状壁柱支托上檐口,围绕整个建筑。墙体四周开窗,正立面中石质拱券窗檐口装饰。石柱收分明显,柱如同盆状,柱头的雕刻类似爱奥尼柱头,花瓣相外内翻,每个拱券中间雕刻精美花卉、变形兽形纹饰或刻有“居之安”三字、“紫气东来”四字。第二层廊、第三层廊设石质栏杆,石制望柱两头大,中间小,四面磨角,与支托拱券的石柱相接,栏板是用铸铁做成的几何图纹,第三层廊两边的玻璃木窗下设四柱栏杆。底层彩色玻璃木窗安装硬百叶窗户。南北段第三层窗户出挑水平阳台,阳台铸铁几何围成并有四根木柱支托上檐,刻有条纹图案的壁柱支托着设有石质下槛和出挑阳台檐口。

谢氏旧址

侧立面,第三层用红砖砌成三角卷花窗楣,两窗之间用红砖砌成窗形状,内有浮雕花纹,第一、二层及背立面窗楣用红砖砌成拱券檐口,背立面第一层设有铸铁几何形栅栏窗,整个建筑立面形体舒展、开敞。

室内,三层布局一致。进门是四方厅,厅的两边是房,尽头有一条贯穿南北的通道,通道左侧的楼梯口及三间房子在通道的另一侧等距离分布。一楼房间设有护壁板、西式壁炉、吊灯和几何形石膏平顶装饰。三楼通道上方为人字形木梁结构玻璃平棚在建筑的下面用石柱承重,分别用三根巨柱相连,背面是砖墙,木梁楼板四玻屋顶,大量使用拱券技术。

在附属用房,东面红砖砌成三个连续拱券门。西面建筑以主体建筑的二个层楼向北延伸,巨柱上有短柱支托石质弧拱券作装饰,弧拱券上端设有一对石雕辟邪,内侧的石柱支托石质拱券门。中间有券心石,上刻花边,中有“降福受祉”四字与“五福捧福”图案互相依存组成铁皮门身。据称此为谢氏当年发财走运之吉祥物。墙体两边与二楼左右券窗外,用红色沙磨水泥突角处理,建筑内外、细部纹饰具有传统特色,如门柱雕刻老寿星、松鼠葡萄等。据说此也是谢氏上香拜佛之堂。

谢蘅窗名天赐,又名德斗(1875—1960),16岁到上海煤炭行做学徒,后自设煤号投资煤矿,成立宁波旅沪同乡会,发起创办宁绍船公司,创办镇海求精学校七所,在上海参与创办儿童福利会、红十字会、四明公所、闸北救火会,捐资于宁波四明孤儿院、育婴堂等。抗战爆发后,为上海市抗日援救会主持人之一。后赴重庆,继续经营煤矿业。抗战胜利后,任上海煤炭业公会理事长,上海解放后,续任煤炭业公会重要委员。宁波沦陷后,日军第五师团第九旅团部设在江北,谢宅被侵华日军占据,作为加强沿海掠夺指挥的基地——日军“水上司令部”,附设检查站,强令过往船只靠岸接受“检查”,如有所为“不规者”,轻则被打,重者被扣、被罚,甚至遭遇杀害。1945年9月27日,除部分日军溃逃外,九十一旅混成团长宇野吉少将带领8530余人在宁波指定地点缴械投降。该旧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一个历史见证。

1949年5月25日宁波解放,该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83351部队接收作医管室使用,后改为南京军区宁波房地产使用至今。现保存着良好的历史原貌。

1983年7月,列为江北区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9月为市级文保点,2005年3月作为“江北岸近代建筑群”被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翁文灏故居位于宁波市海曙区大书院巷11号,建筑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60平方米,平面为长方形,呈传统三合院布局,为砖混结构,具罗马式建筑风格。旁有一些偏房及平台,宅东原有花园,现为民居。

翁文灏(1889—1971),字咏霓,号君过。毕业于上海震旦学院留学后,历任农商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第一任会长,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院长,总统府秘书长。1949年5月,辞职去香港,次年赴法国讲学。1951年回国后任地质出版社特约编辑,曾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常委,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之一。

鄞州区翁文激故居,位于鄞州区高桥镇岐阳石塘村,是一处优秀的近代建筑。翁文濒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中国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之一。对地质学造诣很深,著作丰富,在地质学各分支领域里创下许多个“第一”,在矿床学方面,他在我国首次提出“成矿系列”这一术语,开拓了新的找矿方向;在地震地质学方面,他是第一名研究中国地震地质的学者;在构造地质学方面,最早探讨中国地貌发育史,提出燕山运动在中国存在理论;在山志学方面,正确概括了中国地势和山脉成因;在地理学理方面,与丁文江等合编的《中华民国新地图(1934年)》,是中国第一本根据实测资料、按等高线和分层设色绘制的现代地图集。

翁文灏故居

位于宁波海曙区镇明巷21号。该宅原以台门、甬道为主轴线,分东西两边建有院子和楼房。现东边院、楼已拆除。西边现存有一幢卷棚顶前廊三开间楼房、一幢四合院和一幢三开间小楼,三幢建筑之间连有月洞门,上书额匾“怡沁园”。青水墙、水泥嵌缝,内部装饰石膏顶,卷棚梁饰有中国传统戏剧雕刻图案,门窗较西式,布局合理,环境幽静,是一处中西合璧的优秀近代建筑。

此宅原为民国时期工商业者金廷荪的住宅。金之产业涉及医院、纺织、金融、五金等。1934年金当选为浙东商业银行首任董事长。

严氏山庄位于宁波江北区扬善路1号。现存建筑坐西朝东,总面阔20余米,进深10余米,三层楼房,采用早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二层有悬梁支撑的走廊,内部为石膏顶,外立面饰西式风格,门窗呈较规则的三角形,悬挑梁饰有卷涡纹样。据史料调查,为严寿芝山庄。

严宅位于江北区德记巷3~14号。由主楼和左花园右偏房数间组成,主楼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布局为三合院式,大门朝德记巷,为砖雕门楼,门楼门匾上书“长永”,梅园石雀替上分别雕有梅兰竹菊,双扇实叠大门上钉有铁皮,内有图案“四福捧寿”。主楼高二层,面阔五间,进深五间,采用穿斗式梁架。外廊顶为卷棚波浪轩,三级状,轩梁上还留有挂灯笼的灯钩。廊月梁上还饰牡丹纹、卷草纹及动植物、人物图案。外檐柱石采用如意瓜棱状。明间、次间内均铺地砖。窗下板为水泥磨石子,表面十分光滑。室内项装饰有石膏顶,中间为梅花图案。两厢也为二层,进深一间,梁架也为穿斗式,屋面采用小青瓦硬山式,山墙为水泥造仿观音兜式,后楼为平屋顶,屋顶是可以上人的晒台,晒台四间设有围护栏杆。

宅主姓严,为“宁波帮”的鼻祖严信厚的儿子严子均。严子均,名义彬,慈溪人,1906年,严信厚去世后,继承父业,除主持源丰润票号外,因与上海道台蔡乃煌关系密切而承办源通海关官银号,1908年参与操办四明银行、宁绍轮船公司等,其企业活动遍及上海、北京、天津等地,曾任多届上海总商会会董。

金宅

原为大汉奸汪伪上海市长傅筱庵故居,位于镇海区招宝山街道人民路4号,建于1922年,为典型的民国时期中西合璧优秀建筑。1999年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近现代建筑。2000年12月被认定为镇海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傅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08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二层框架结构,五间二弄四厢房,走马楼四合院,外观带有欧式古典风格造型。两边较高的硬山顶,有法国路易十三式样的印迹,中间大门和边门的石式较为复杂。一层和二层楼层分界处有不连续的出挑叠涩装饰带,外墙面料用的是水泥砂浆,牢固如旧。

傅宅

大门内是两层走马廊,下层廊用的是连续券做法,石质为梅园石的柱子,做工颇为细致。柱头是科林斯桩式的毛苴叶和爰奥尼克式的涡卷组合。上层廊柱栏杆式扶手高度知足,分成两段,上段圆柱,下段方柱,柱头为混合式,与下层廊柱柱头不同。走马廊地面铺石为石板,室内彩色拼花民国时期的地砖,颜色鲜艳如新,室内墙壁和顶装饰带有明显的西洋风格,门窗均用木料。内院,面宽五间,进深四间。东西厢房、廊子和南廊都是欧式,北厢房和廊子为中国古典式,构成了傅乾月房的特色。

位于北仑区大碶街道太白社区东街140号,占地263平方米,分自建屋与祖传屋两部分。格局规整、保存较好。

顾宗瑞(1886〜1972),是宁波帮的代表人物,先后创办有上海瑞泰毛纺织厂、宁波通记酱园等。1928年始从事航运业。生前曾为家乡捐资修路。逝后,其子女遵其“造福桑梓”的遗愿,兴办了宗瑞医院、顾国和中学等。航运事业骄子顾氏兄弟的故居,是宁波帮又一典型建筑,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王文翰小洋楼一角

位于宁波海曙区中山西路257号,建于1935年,占地面积约为1250平方米,系砼、砖、木混合结构,由五幢2~3层仿西式建筑风格的主楼、偏房组成,每幢建筑前为天井,后有花园,院落环境幽雅。外墙面均用较规则的几何图案装饰,内部装饰石膏顶。建筑总体保存较完整,为我市现存规模较大的一处近代优秀建筑群。

此宅原为民国时期工商业者王文翰的住宅。1936年王任浙东商业银行董事长,解放前曾任宁波总商会会长。

宁波江北区中马路180号朱宅,近代西式洋房,面临甬江,背靠中马路,平面略呈长方形,屋面为小青瓦硬山式,檐下有叠涩出檐砖,山墙为实叠清水墙,并开有多扇西式木窗。据调查,宅主为朱葆三,近代“宁波帮”代表人物,民国初期任上海总商会会长、上海沪军都督府财政长官,又曾被推举为宁波旅沪同乡会会长。

位于宁波海曙区月湖东岸,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正房、后院及两厢房组成。正房为一坐三开间楼房,明间面宽,车木栏杆,山墙饰观音兜,与两厢房形成一个三合院。厅楼与正房由天井相隔,面阔三开间,二层楼房,东西两侧有过街楼,并与正房楼上连通,西边山墙设边门一道。此宅为清末颇有影响、并在辛亥革命时期对光复宁波有重大贡献的卢洪昶、卢成章父子的住宅。卢洪昶,字鸿沧,本姓戎,少时家贫丧父,其母送他过继给同里卢氏做养子,改姓卢。甲午战争时期,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卢洪昶用奇计使各艘运输船舰得以脱险,从此声名大振。卢生性正直仁义,曾使宁绍两地堕民脱去受人歧视的丐户堕民之籍。他还倾尽一生的积蓄,创办了育德初等农工学校(宁波效实中学前身)、江东育德小学及绍兴同仁小学三所学校,招收堕民子弟。其子卢成章,字志学,同盟会会员,留学英国。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同年11月自沪抵甬,发动组织育德农工学堂学生百余人,臂缠白布,执旗引导,光复宁波,当时流传有“卢成章单骑克宁波”的民谣。

在宁波市政府西侧,海曙区府桥街军分区礼堂东面,矗立着两栋颇有些年份的砖房,建筑总体保存完好,现为军分区家属楼。很多市民每天路过这里,对这两栋房子很是眼熟,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两栋楼的来历。直到最近宁波市商会对其进行了保护和修缮,并作为商会会馆有限度地开放,这两栋楼才显现出了令人惊艳的艺术魅力,并被市民和工商界人士所知。

据了解,这两栋楼房最早的主人是当时上海滩的知名甬商周晋镶,作为四明商业银行创始人之一,周晋镌称得上是老一辈“宁波帮”中响当当的一位人物。作为周氏在宁波“衣锦还乡”的宅邸,这两栋楼房在设计上自然相当用心:整个宅邸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中西合壁三层砖木结构楼房,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依次为门厅、前楼、后楼,其间以天井及分隔墙相隔。东西对称设计,既有中式住宅的细致婉约,又有西式建筑的浪漫高雅,室内设有真火壁炉。可以说,这样的规模和设计,放在今天也是极豪华的别墅建筑。

在用料和细节方面,周宅更是令人惊叹:外用青砖和红砖作门、窗、屋角等轮廓线边饰,内有纯正的科林斯式罗马柱,其石材接缝处采用国内罕见的锡浇注固定,地面铺设当时意大利进口的手绘彩色地砖。据专家介绍,仅这些罗马柱和彩绘地砖,就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2008年,中基控股集团和宁波市商会获得此楼开发权时,由于年久失修和住户的频繁更迭,楼房已显破败,出于对历史建筑的尊重和保护,中基控股集团出资两千万元,花费十个月的时间来进行复原和修缮,并根据当时的审美观谨慎挑选灯具、壁纸、家具等软装物品,使得修缮后的内部空间与会馆的历史风貌融为一体。

据介绍,宁波市商会会馆将采取严格的会员制度以保证会员的高端与优质,其中将以商会会员单位的企业家为主。“这座建筑不是我们的,是宁波的,是中国的,是世界的“原宁波市商会副会长汪闻鹤这样介绍,“我们搭建商会会馆这一商务平台,并不求如何回报,旨在彰显宁波历史文化底蕴,传承宁波帮、宁波商会的辉煌。这是一份感情,一种责任,是对宁波的一份贡献”。

为宁波海曙区月湖东岸现存的民国时期建筑,保存尚好,西式砖质挂面,上有玫瑰山花,卷涡状砖质短柱,梅园石门框,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依次为大门、前堂、正房,形成封闭式三合院落。前堂硬山顶,山墙观音兜造,其端面有彩绘残留,正房面阔三间二弄,进深七柱,二层楼房,明间前廊有制作精美的铁花栏杆,次间及两厢有车木栏杆及车木回纹刻花装饰,还用车木罗锅斜撑檐枋,外墙为一斗一眠清水山墙。据查证,该宅曾为蒋介石之兄蒋介卿的宅院。

位于宁波海曙区县前街16号市海军招待所内,为中西合璧近代建筑。由正房、左右厢房组成三合院,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用料考究,装饰精美。此宅原主人李氏系上海纱厂老板,解放后归国家所有。解放初期,陈毅、彭德怀、郭沫若、贺龙等视察宁波时均在此宅下榻。

位于宁波江北区扬善路2号。建筑依街道而建,临街面呈圆弧形,仿古希腊神庙式外立面高三层,人字坡屋顶,屋檐端有钢筋混凝土制的扶手式女儿墙,门窗之间为仿古罗马科林斯柱,柱上端为卷草和花篮,西式风格显著。据调查,为朱旭昌宅。

永丰路朱宅:随着横河街北侧拆迁工作的开始,一些原来普查过的,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查证到主人的房子开始成为关注的重点,位于永丰路28号的民国建筑就是其中的一个。

朱旭昌宅

现存该建筑主楼坐西朝东,清水墙,四坡顶,总占地面积713平方米,为西式小洋房。我们根据相关资料及走访居民后查证,该建筑是“宁波帮”早期知名商人朱旭昌的宅第,其后面原来还有一幢形制基本相同的建筑。据朱氏后人回忆,那幢被拆的建筑在宁波解放初曾借给解放军居住,后归国有,“文革”时遭拆毁。

朱旭昌系宁波镇海(现为北仑区)人,早年跟随“宁波帮”鼻祖严信厚在上海开设钱庄,后在宁波投资创办宁波锦华行,代理销售亚细亚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的煤油(俗称火油)。在宁波城乡及绍兴、台州遍设分号。他还曾担任首家生产国产电表、成立于民国14年(1925)的上海大华科学仪器馆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大华仪表厂前身)董事长、旧宁波市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全国钱庄业同业公会联系会理事等职。另外,位于江北老外滩的中马路57弄5~12号的房子、扬善路12号的房子都曾是朱旭昌的产业,其中中马路上的房子还是甬上煤油同业会的会所。这些房子在老外滩现都保存得不错。

永丰路28号朱宅是一处蕴藏着大量“宁波帮,,信息的民国建筑,其文物价值丝毫不亚于江北老外滩的朱氏洋房,永丰路28号也是宁波一处不可多得的西洋式建筑,值得好好保护。

位于宁波海曙区开明街26号、塔前街28号,为民国初期的建筑。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由前厅、大厅、正楼、后屋组成。前厅和大厅都为面阔三间二弄的二层楼房,饰车木栏杆,廊楼板端面有卷草纹雕饰。正楼为面阔三间一弄、进深五柱的高平屋,五脊马头山墙。后屋为三间一弄硬山式高平屋。塔影巷28号为民国时期二层楼房。是姚庆三先生的故居,系其父姚咏白先生所建。此宅保存完整,是一处优秀的近代建筑。

姚庆三(1911—1989),经济学家,曾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对香港中银集团的发展以及祖国的金融事业贡献良多。(www.daowen.com)

位于宁波江北区使君街6号、14号的民宅,是一颇具规模的花园洋房住宅,主要由主楼、左右两厢、花园和水池等建筑物组成。主楼面阔五开间,高二层,屋面采用小青瓦硬山式,梁架为近代西式木构架,有前廊。主楼前有花园和水池,面积较大,视野开阔。据调查,宅主俞氏曾为宁波和丰纱厂老板。

位于宁波海曙区青石街55、60、62号,为民国时期传统民居建筑。主体建筑由坐西朝东的三合院和坐北朝南的正楼组成。大门朝东,内为一小三合院,主楼坐西朝东,重檐楼房,面宽三开间,厢房均面宽单开间。二层栏板饰车木栏杆。正楼为硬山顶重檐楼房,坐北朝南,面宽三开间,十字斗拱、鼓形柱础、车木栏杆。东侧有过街弄,西侧为一厢房。宅院西侧另有偏屋,二层楼房,面宽三开间。

据调查,原宅主人为解放前太丰面粉厂老板洪宸笙,太丰面粉厂为当时宁波民族工业“三支半烟囱”中的“半支烟囱”。

钱宅位于江北区人民路的江北人民医院内,主体建筑由前后二进院落组成。主楼均高二层,坐西朝东,面阔三开间,梁架为近代三角形木架,屋面采用近代西式洋瓦坡顶,二层楼板为杨松,很厚实坚固,底层为水泥磨石子地坪。山墙采用水泥磨石子抹面,其上端有回纹几何图形装饰。该宅基本保存完整,具有外来建筑文化特色,为我市不可多得的近代建筑。据调查,宅主钱齐云是解放前有名的运输业大亨。

位于宁波海曙区中营卷19号,建于民国。由正屋、后楼和西边偏房组成。大门朝南,梅园石门框。正屋面朝西南,为三开间重檐硬山式高平屋,用玻璃格扇窗。后楼为三开间二层楼房,楼上前后走廊用木板封住。正屋、后楼青水山墙均饰观音兜,有水泥石子制券形窗,上饰山花。前后廊较窄,磨石子铺地。偏屋为工字形平屋。

据调查,原宅主人张梅成,民国时期曾任宁波通利源榨油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位于宁波海曙区中营巷8号,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主体建筑有台门、仪门、大厅、后楼、东西厢房。台门三开间,牌楼式仪门、砖雕,月梁刻松鼠吃菊萄、龙凤头、荷花莲蓬蝙蝠图案以及人物画木雕等,颇具艺术特色。据调查,该宅原主人姓赵,银行家。解放后该宅大厅改作戏台,曾供宁波戏曲学校使用。

位于宁波海曙区镇明巷12、14号,由一近代建筑及东侧三合院组成。近代建筑坐西朝东,面阔三开间,楼高三层,东西立面饰高浮雕玫瑰山花,两旁砖柱端部饰卷草纹。堂前走廊地坪铺设有红黑相间的地砖。顶楼分南北阳台,瓶式水泥栏杆。三合院由五开间高平屋及两旁厢房组成,厢房墀头石雕松鹤、梅花鹿图案。2009年,该建筑拆除,仅存小洋楼。

原宅主人盛炳纬(1856—1931),字省传,又字养园,镇海城区人。幼聪慧,喜藏书,曾与宁波知府程稻村于1897年创办储才学堂,后更名为宁波中学堂,于1904年又筹划创办镇海县立中学堂与县立高等小学堂。

宁波海曙区横河街72号,为民国时期西洋式的砖混结构楼房,由前后两进组成,主体建筑坐西朝东,第一进为面阔六开间的二层楼房。原朝北大门门楣上书“载庐”两字,现被民间收藏。此宅规模较大,做工考究,天井内还有五道水渠。房子保存完整,为一典型的近代建筑。据调查,此宅为虞洽卿所建。

横河街虞洽卿宅

鲍宅

宁波江北区新马路36弄9号、新马巷5号,主体建筑面阔五开间,屋面为洋瓦,梁架采用近代西式木架,二层有前廊,水泥柱上端有回纹装饰,室内装饰改动比较严重。外墙立面上饰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及回纹等几何图案,还开有多扇西式窗。该宅建筑造作讲究,外形宏伟,雕刻精美,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位于奉化市大堰镇箭岭村村东,因其有“大洋房”、“小洋房”之分而类似于近代出现的别墅。

箭岭村位于万竹西3公里,地处山区,箭岭村隶属大堰镇,以多箭竹而得名,村在箭岭之下,故又称箭岭下,为大堰镇第二大村,以王刘两姓人数居多。而王宝信别墅仿佛一颗明珠静静地镶嵌于这个传说多产箭竹的山区之中。

走近王宝信别墅,让人眼前一亮。原因是它具有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特征。这个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别墅的房子,现存小洋房与大洋房2幢,大门朝南,系砖石门楼,现已改建。

大洋房坐北朝南,为三开间砖石结构二层楼房,一楼地基施架空层,明间外施门厅,有踏跺,次间外墙花岗石贴面。二楼阳台施栏杆,右手后半间设楼梯。小洋房位于大洋房东首,坐东朝西,为五开间二层平房,砖混结构。

据当地人介绍,该建筑建于上世纪30年代,系箭岭人:王宝信发迹后所建。王宝信曾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去上海经商,系现代上海铝制品一厂(原为“益泰钢精”)创始人,1985年去世。由于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他比较偏爱上海的小洋房、别墅之类的房子,为了在家乡留点纪念,于是他就在家乡修建了自己的宅第。

这种带有欧化色彩的别墅虽然经过历史的沉淀和风雨的侵蚀,却至今保存基本完整,民国风格清晰可辨。据介绍,在抗战时期,因日军侵略实行三光政策,王宝信别墅的大洋房被烧,只剩下砖石结构轮廓。总体来看,该别墅虽然如今改建严重,但保存基本完整,且为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很有研究价值。

在高桥一带的藕缆桥和新庄村、古庵村三处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的近50处传统民居,包括明代礼部尚书周应宾的旧宅、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的周氏宗祠等。“居民没有翻新老宅,没想到‘因祸得福’,把文物保留下来了。”在普查中,发现民国时期的民居占了大部分,其中在藕缆桥发现了十几栋民国建筑民居,这些房子同属一个人——民国时期在上海经商的鄞县人何宝林,他是当时鄞县一带响当当的人物,民间有一句口头禅:“何家何宝林,屁股挂响铃”,以此来形容当时追随大老板何宝林的人之多。

位于鄞州区钟公庙街道铜盆闸村里四堰自然村中部,民国建筑。主体坐北朝南,略偏西25度,占地面积548.85平方米,合院式结构,由正厅、厢房两部分组成,有前后两天井并前大后小。正门位于前廊西侧,砖雕石库门结构;正厅为重檐硬山顶楼房,面阔五开间,进深八柱九檩,穿斗结构,全长32.6米,宽19.6米,明间为堂沿,中部设窄梯,后部为神龛;两侧厢房均为单檐单间硬山顶平房,进深两柱四槐,穿斗结构。正厅石板铺地、厢房民国水泥地并刻几何纹路、天井石板和现代水泥相结合。

李惠利故居布局合理,保存较好,牛腿、雀替雕刻精美,1991年当地政府出资对故居进行了维修,使故居一直保存至今,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李惠利(1912 —1991),鄞县钟公庙人,生于上海。1930年进钟表店学业,1934年在上海创办华明钟表店。1947年移居香港,初给人帮工,积攒资金后在香港开设华明行,经营钟表进出口及批发业务。1960年起兼营地产业,或独资或合资经营,获利甚丰,渐成香港工商界著名实业家。自奉节俭,不沾烟酒,诚实勤朴,乐善好施。1977年在香港捐助成立循道卫理联合教会和李惠利中学,1979年资助香港政府建李惠利工业学院。1987年首次回宁波故乡访问,陆续捐资兴办李惠利幼儿园、小学、中学、中专,后又捐资3000万元港币兴建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等,造福桑梓。病逝于香港。

为中法战争有功将领贝锦泉故居“将军第”的一部分,为专门接待上司的客厅。贝锦泉,字敏修,贵驷憩桥人,有胆略有才能,谙海线,擅驾驶。清咸丰四年(1854),同府商人因患海盗集资购宝顺轮护航。贝锦泉被聘为管带(船长),捕获盗匪无数,商旅受益。后得船政大臣沈宝桢赏识,令其管驾兵轮“万青号",旋改驾“超武号”,其间屡建功绩。光绪十年(1884)置定海总兵。十一年,中法战争镇海之役中防守舟山,同年十月,实授总兵职。

憩桥桂花厅在镇海区骆驼街道憩桥村,坐西朝东,为硬山式单檐二层楼房,内部为房斗式梁架结构。1996年11月被认定为区级文保点。

位于宁波海曙区天一巷16、17号,清末民初时期建筑,由一三合院(建于清代)和西边小洋楼(建于民国)组成,系戴传曾寓所。大门朝南,木质门框,上有牛腿承檐枋,门楣上“访庐”两字,系清光绪年间举人戴季石(戴传曾的祖父)所书。三合院中主楼面朝西南单檐硬山式,三开间。左右厢房为两开间单层屋,其中西厢房曾为藏书处。小洋楼为二开间二层楼,平面近正方形,屋顶坡面。

戴传曾(1921 —1990),我国现代著名的核科学家,在核研究方面贡献颇多。

这所三间二层小平房就是蒋经国先生住过的小洋房,坐落在奉化市溪口镇,建于1930年,由于当时所用材料石灰和水泥均称为“洋灰”,故此房叫“小洋房",原为美国军事顾问端纳先生所建。这房子背靠武山,面临刿溪,风景优美,环境清幽。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留学回来居住于此,直至1939年到江西赣州任国民党行署专员,蒋介石曾为其子请了两位老师,严教不懈,一边让他补习中文,研读《曾国藩家书》、《王阳明全集》和《国文遗教》等著述,一边让他撰写《旅俄报告》,反省在苏联留学时打下的红色烙印,给儿子“洗脑”,以解除其马列主义武装。同时教授其妻蒋方良女士国文。蒋经国在日记里记叙为“涵斋”,略带调侃地把它比喻为“修炼身心、增加涵养的书斋”。蒋经国住读时,楼上东面是卧室,西面是书房,中间是会客厅。小洋房还住过蒋介石的外籍军事顾问端纳、侍从室主任陈布雷等。大家可从墙上的陈列照片了解到这所房子有关的情况。

蒋经国住读时,楼上东面一间为卧室,西面一间为书房,中间为客厅,屋顶平台较宽敞,楼下由伴读徐道邻、高理文等住宿。小洋房一楼里进有一块“以血洗血”的石碑,讲述了蒋经国母亲毛福梅遇难的历史。1939年,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溪口,毛福梅在丰镐房后门口不幸被炸塌的后墙压死,蒋经国闻讯后急忙从江西赶来奔丧,悲愤中挥泪写下了“以血洗血”四个大字,表达誓报杀母之仇的坚定决心。

建于1926年,为奉化士绅周采臣住宅,位于奉化市锦屏街道东门路小路街弄125号,四周皆为民宅。2003年被认定为奉化市文物保护点。

芹庐

芹庐总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属三合院式建筑,由主楼与厢房两部分组成。主楼为二层楼房,坐北朝南,重檐硬山顶,面阔三开间,宽12.9米,进深9.65米。主楼西首为围墙,东首为厢楼,东西向,面阔9.4米,进深5.4米。住宅门楼为石框砖雕,上书“芹庐”二字。整个院落粉墙黛瓦朱漆,保存基本完整。显示出民国初期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周采臣,为蒋介石在凤麓学堂读书时结拜的十兄弟之一,其子周开元为黄埔军校盐监。该宅现由周开元之甥周际龙(过继为儿子)居住,为私宅。

爱日庐,地处奉化市锦屏街道南大路16号,为国民党要员俞济时的旧居。俞济时(1904—1990),奉化人,为蒋介石侍卫长,该宅为俞济时于1930年用北伐克城有功受赏的3000元大洋所建。房屋朝东,取“挚爱东方之日”之意而名。2003年被认定为奉化市文物保护点。

爱日庐,砖石门楼,具有浓郁的民国建筑风格。其上的石雕、砖雕,虽沿袭梅兰竹菊“四君子”和中国传统的诸多花纹为题材,但不那么繁复,渗透了西洋建筑中自由、活泼、简约的情调。门楼为东西向,迈入大门,便是一个较大的前天井,沿东院墙一面,曾是一处别致的花园。’到如今,那小花园已较为零乱,有雅兴的住户,随意种养一些寻常的花草,显得无精打采,几近“荒园”。倒是尚存的石雕花坛子,还有那株年岁已久的石榴,让人依稀可见当年园景的盛况。过石板天井就是那栋朝东的主楼,五间二弄,面阔23.7米,进深12.2米,“七间打埭”,一溜排开。虽二层,屋很高,望上去颇有气势,至今依然完好无损。

爱日庐

前天井北面有一道边门,入内即是一溜附属偏房。别有洞天的是偏房与主楼之间,竟夹有一条城外流来的山溪,匆匆而过。主人索性来个为我所用,驳起了一个小埠头,以供洗涤、饮用。

爱日庐另一个特色在于它的围墙,其设计构筑颇有匠心,外墙砌叠齐整,不施石灰、水泥等装饰。东面临街的院墙为了采光,并不高。南边院墙之上,还接一排高而坚实的铁栅栏,既可防盗,又可让向南阳光尽可能多地洒入院内。西边的后院墙,挺拔而起,更有气势,足有八九米高,其防盗功能足足有余,最主要的是能起到封火隔离作用,因为爱日庐后墙外有着大片参差的普通民居。爱日庐森然的高墙,往往给人们营造出一种神秘诡异的氛围,而当你进入其内,则会产生一股静谧、安全的气息。

坐落在奉化市溪口镇葛竹村高椅山脚。它东北临村,西南缘山,远看如鹤立鸡群,乡人通称洋房子。2003年被认定为奉化市文物保护点。

宅主王震南(1893—1962),系蒋母王采玉的堂侄,曾任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军法处处长。该宅建于1936年,1949年王震南去台后,由其内侄单乐山居住管理。

王宅,依山势而筑.拾级而上,可见一扇牌楼式大门,门楣匾额上题“山高水长"四字,系:王震南手笔,进入大门过月洞门,即为正门,正门为垂花门式,灰白光滑石门槛框,上书额“居仁由义”,落款为“王震南谨书”,笔墨丰采,字迹雄健。

居宅,坐西南,朝东北,为三合院式二层楼房,占地1000多平方米,呈品字形分布。正屋三间,重檐硬山顶,通面宽16米,通进深13.25米;左右为厢房,二间一弄,传统形式,通面阔12米,通进深8.9米;前后为天井,其中厢房与正屋有回廊相连,双轩卷棚,龙骨饰顶,气势非凡。

王宅屋身高敞,楼层通体有四层那么高,出檐浅而采光良好,一改传统屋身低矮、出檐浅、采光不好的缺点。其内部结构紧密,木结构的柱、梁、牛腿、雀替等处都是精雕细琢的以三国故事等为题材的工艺木雕,刀法细练,形象逼真;门扇的裙板部位均饰以浅浮雕,雕有历史人物故事,以诗配画内容丰富,花纹图饰,流畅精美;榫卯贴饰,也别有风采,都是富贵吉祥的图幅,如风采牡丹、麒麟送子、玉堂富贵、松鼠葡萄等等。卧室内陈列着蒋介石和宅主在溪口、葛竹时的生活照片,蒋介石曾在此留宿,因此,还设有“总统房间”和“美龄浴室”。厅堂内设有寿屏一套,雕刻精美,由邵力子撰文,可谓历史珍品。

葛竹王宅

王宅的外观以传统形式为主,青砖粉墙,黛瓦结顶,但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属于近代改良性建筑,其山墙已不是常见的马头墙或人字墙,而是将观音兜演化为半圆形有肩式,这种形式在民国建筑中较为常见,但在我市保存完好又如此规整的仅此一处。

奉化马头村发现了国民党高级军官陈宗堂的旧居。在这个偏僻村出生的陈宗堂在民国时期可谓官运亨通,于1927年10月任军事委员会军医处处长。

该民宅坐西朝东,前后两进,皆为单檐硬山顶两层楼房,前进面阔二间一弄,进深六柱八檩,骑马檐廊;二楼,前后皆有走廊,前进往东,侧开边门;后进显得开阔些,面阔四间,进深五柱五橡。前后共有两个天井,前天井为水泥浇注,后天井为石板铺地。前后两进二楼走廊施有木栏杆。综观该民宅,格局规整,回廊相通,有曲折相连之妙,其中的一步梁挑头雕刻花卉并不多见,陈宗堂旧居属于比较典型的民国建筑。

另外美中不足的是,因年久失修,该民宅前天井的前方围墙倒塌,况且住户为扩大使用面积,在前天井中搭建平屋,有点破坏了房屋布局。

奉化溪口镇武岭路224号发现了蒋介石首任侍卫长王世和的旧居。该宅坐北朝南,面临剡溪,四周皆为民居。它由三合院、前后一花园组成,主体由一正两厢组成,皆为单檐硬山顶二层楼房。大门位于前花园东侧,原为石质门框,砖雕门楼,现门楼被拆,天井与前花园间围墙设朝南月洞门,正房面阔五间二弄,进深六柱,正房西侧各为一厢房,皆为三开间。楼房前为石板铺设的宽阔天井,正房后为后花园,原有伙房和马房等平房,现改建为溪口广电站办公楼。

王世和旧居,屋柱全为钢筋混凝土浇制,柱形四方,水磨石柱面,光洁美观。屋脊为传统的小式屋脊,山墙圆顶观音兜式,双屋面上有彩绘,盖小平瓦,地面为水泥磨石子彩纹地面。正屋与两厢朝天井设走廊,楼上走廊互通,设有水泥围栏板。

奉化市普查队在裘村镇马头村调查时,发现了一座有着建筑价值不菲的民居——陈天侨旧居。该民宅位于马头村中,东有水塘,后有村路,风水上佳,可谓天时地利。它坐北朝南,由一正一厢组成,皆为单檐硬山顶二层楼房。原大门位于厢房南侧第一间,梅园石门框,砖雕门楼,厢房与正屋用月洞门相通,现在为方便出入,后来人特地在院落东侧围墙开了一扇新门。

陈天侨(国民党陆军少将),1943年任第三战区四明山游击区指挥官。抗战期间,宁波沦陷后,驻新昌大佛寺的象曹守备区司令兼第九军军长冯圣法派章桂龄、慎钱选、张志春等到大皎,组织“四明山游击区司令部”,指定以章桂龄为司令,俞济民等为副司令,慎钱选为参谋长,张志春为高参,三十五师为后备力量,划归节制。后来在一次日寇扫荡中,部队战事失利。事后司令章桂龄引咎辞职,改由陈天侨接替。俞济民则率部开拔到新昌大市聚整编,后来组建“宁奉地区游击指挥部”。“兄弟阅于墙,外御其侮”,国共两党在国难当头携手筑起抗日统一战线,此两个国民党游击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与我党组织的抗日武装一起对日本侵略者作战。

由于陈天侨旧居建于民国初期,历史虽久但价值不容小觑。正屋面阔四间一弄,石板骑马檐廊添加了几许气势,厢房位于正屋西侧,面阔五间一弄,进深三柱五檩,靠木栏杆扶手上得二楼,观之仿佛有空中走廊直通正屋。厢房前有一口水井,入更汲水甚为方便。该民宅正屋石廊檐柱础呈方形,仿佛向人们昭示着建筑的厚实、大方。该民宅中西结合,既有中式的鎏金雀替、石雕柱础、雕花卷棚,也有西式的玻璃格扇窗、混凝土地面和木护手等等,是中西合璧的典型民居。

近日,在溪口镇溪二村财神殿南路老弄104号,普查队员发现了民国时期历史人物蒋孝先的旧居。

蒋孝先旧居坐落在溪二村北,东临财神殿弄,西、南、北皆为民居,东北为摩诃殿。新旧不一的民房之中,蒋孝先旧居并不显得突兀,但它当时的气势犹存。旧居坐北朝南,前后二进,前进为主楼,重檐硬山顶,面阔三间二弄,进深五柱七檩,中设厅堂,宽檐廊和石板幔地显得通透开敞、自然流畅,有人推测这样的设计可以防雨驱湿。

后进是二层洋房,属于西式建筑。二楼上设置有花柱栏杆,楼顶为大阳台,檐柱为方形水泥柱子。同时,洋房后天井挖有圆形石井一口,供汲水或欣赏之用。位于大门与二门北侧,设有三间平房,据说是当时蒋孝先的警卫人员所住。

据普查队员调查,该民居系上世纪30年代蒋孝先发迹后所建,解放后收归国有,一度为武岭中学宿舍,现因成危房,废弃不用。

蒋孝先(1899—1936),字啸剑,溪口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参加过东征和北伐。1928年任宪兵第一团第一营营长。1930年奉命赴日本考察宪兵业务,回国后任宪兵第三团上校团长。1933年升北平宪兵副司令,旋调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三组组长。1936年10月授陆军少将,12月22日西安事变中中弹身亡,后追授陆军中将。

陈宗熙旧居,该建筑有一个特色:平面上呈“L”形,推测可能是宅基地所限。该建筑坐北朝南,一正一厢房成其主体组成部分。细细察看间,我们又发现,四阿屋顶的正屋面上形状酷似打稻用的“稻桶”,故俗称“稻桶屋”。

该建筑前有廊,东有厢,一青石槛框宛如一青衣女子静静镶嵌于朝东的大门建筑旁,雀替雕刻与花卉纹相间,杂陈于门楣上。综观该建筑,正屋保存尚好,且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加之其主人陈宗熙在民国时期及在台的名声使之不同一般。

提到陈宗熙,现在的人们大都感到陌生,而在50多年前,他却是声名显赫的民国要人,也是蒋介石身边的“红人”之一。

陈宗熙,字志和,尚田镇苕霅村人。早年就读于凤麓学堂(奉化一中前身),后赴南京金陵大学深造,毕业后进入国防研究院工作。第五期结业后,曾任安徽凤台县、定远县等县县长。1938年起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办公厅机要室任机要秘书、科长,1942年任外交部机要室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随陈仪去接收台湾,任台中市市长。1951年起任台湾“总统府”秘书、机要室主任,在台湾管了18年机要工作。后研究市政建设与市政管理,受聘于“中国文化学院”,任市政系主任、市政研究所所长、台北市都市计划委员,曾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考察市政,著有《美国都市之管理》、《市政论丛》、《市政刍议》等书籍。在他高龄之年时,仍多次往返于海峡两岸。

陈庆娥之子王儿军回忆说:“陈宗熙曾就读过的凤麓学堂,就是奉化一中的前身,弟弟陈宗烈1930年至1933年当过奉化县立初级中学的校长,后来在上海政协工作过,1988年去世。不过陈耀亚也是在奉化县立初中毕业的。”因而,1995年,97岁的他来奉化的时候,对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尤为关注,决心为故乡的教育事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向母校奉化中学捐资5万元美金,向苕霅村老家捐资3.8万美金作为苕霅小学的建校费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