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经济增长点——近代工业兴起。宁波港一向是商业口岸,出口的是农副产品,进口的是机制的生活消费品。早先,宁波很少对流转中的商品进行加工增值,即使有也停留在简单的手工加工和包装上。当内陆腹地萎缩时,流转商品一部分改走他线,仅徽茶一项每年损失贸易额达200万两。这样就迫使对区域内的经济资源作深度开发。由于在同西方接触的过程中客观上带来的机遇,使宁波商人开始仿效新式工业生产,着手对棉花进行机械加工,以期与洋货争夺市场,发展区域经济。
早在19世纪50年代,宁波商人就首开购买外国轮船(宝顺轮)为我所用的先例。但比较广泛而系统地引进新技术,则是从这一时期的后半段才真正起步的。以市场体系的完善与扩大为标志的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商品化和以技术进步为标志的近代工商企业的兴起是这一时期宁波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1894年以前,官方的洋务运动主要是实行官商的办法,就宁波而言是设立招商局宁波分局,民办的工商企业为数很少。中日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它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在封建经济的植株上嫁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不会结出“自强致富”的果实。人们开始认识到中国要富强,首先必须抛弃封建主义,想依靠封建官僚来振兴实业,是决不会成功的。在这种新思潮的推动下,宁波的民办工商业日渐增加,区域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宁波最早的商办工业是通久源公司。创办人是曾经当过李鸿章幕僚的严信厚。该公司经过三年的准备,于1891年初步建成投产。其生产的棉纺品的市场主要在宁波及其周围一带。1896年宁波共进口洋纱1.8万担,其中印纱共计2万余担。而当年宁波本地的棉纱投入市场者至少有1万担,占全部机制纱的1/3以上。这就是通久源纱厂的成绩。1897年、1898年两年中,通久源纱厂的纱锭增至17048锭,日夜生产,日产纱约90担,盈利很好。到1905年该厂年产棉纱已达3.8万担,其中大部分在本地销售,代替了输入的洋纱。1905年设在江东的和丰纱厂开始筹建,聘请日本技师,选用英国机械,其设计规模超过了通久源。1906年和丰纱厂基本建成,在原料充足的情况下每月可产纱1万包。其所用原料是余姚的棉花,生产的棉纱行销本省及川、湘、鄂、粤、桂等省。1909年,该厂的发电厂开始向江北岸供电。和丰纱厂的盈利非常好。相比之下,通久源纱厂仅够保本,盈利无多。到1912年,和丰纱厂又增加了生产能力,产量增长1倍,日产每包310斤的棉纱60包;1/3在本地销售,其余转销外地。
位于宁波江东北路317号现浙东棉纺织厂厂址内,现存建筑有办公楼和成品车间。办公楼坐东朝西,为二层外廊式西洋风格楼房,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为四坡顶。上下层结构装饰相同,均面阔三开间,前有围廊,柱头为爱奥尼柱与科林斯混合式,外墙红灰相间,造型丰富,外观沉稳。内部装饰西化,房间、廊前顶上均饰石膏吊顶与石膏线脚,地面长条地板保存完好。西侧次间有楼梯,车木扶手。成品车间建于1905年,现为仓库。该建筑坐北朝南,二层楼房,通面宽106米,通进深15米,层高较高,山墙饰观音兜。东侧有单层建筑,通面宽33米,通进深15米。屋顶为人字形坡顶,外墙均为实叠墙,红砖镶嵌其间为装饰线。
和丰纱厂旧办公楼和成品车间、和丰纱厂附属房和墓园
和丰纱厂墓园
和丰纱厂创建于1905年,由戴瑞卿等21人组成和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和丰纱厂),设厂于宁波江东冰厂跟,占地5.3万平方米,是宁波乃至全国近代纺织厂工业史上的重要纺织老企业,也是宁波解放前工业代表中“三支半烟囱”之一。1933年,俞佐宸作为董事提出挽救工厂的方案,被推举为董事会全权代表,后任常务董事、总经理、董事长。保护该旧址,对研究宁波近现代纺织工业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普查队在鄞州发现和丰纱厂附属房及墓园。鄞州区普查队在进入五乡镇横奇时,被一座不太起眼的有民国风格的房子吸引了。这幢房子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坐西朝东面阔三开间、前后天井、高大围墙的院落以及坐北朝南面阔四开间的前敞式旧宅。里面住着一位88岁的姚老伯,据说在其3岁那年造的和丰纱厂附属房,解放后,政府将该房子分给了他,一住就是几十年。
就因“和丰纱厂”四字便吸引住了普查队员,房子没有江东区和丰纱厂那样有西洋风格,但高围墙那幢的硬山造山样确实有民国建筑的特征,朝南房子很有职工宿舍的可能,但朝东房子一点都看不出办厂的特点,但又问了村人,几乎都说“这就是和丰纱厂”。究竟是否是和丰纱厂,还是同名不同厂?或许另有隐情?
鄞州区普查队带着昨日发现于横岙和丰纱厂是否与江东区的近现代工业有关联的问号又开始重新寻找线索。我们找到了五乡镇负责看管横省石牌坊的业余文保员胡芳德。老胡年近七十,他坚定地告诉我们:“横岙的这幢民国建筑就是和丰纱厂,且是宁波的和丰纱厂。”
墓园位于山岙西坡,西临山溪,背障大山。墓葬从前到后,一排排地排列着,均为前土包、后墓碑的格局。土包不大,只是微微隆起,墓碑一般高43厘米、宽22厘米、厚0.5厘米左右,且都刻着或男或女的单个名字。墓园中间留有小道,小道右侧的墓碑,上刻编号,下刻名字,可找到的最大编号为130号;而道路左侧墓碑,上刻籍贯,下刻名字,可看到“安徽、黄岩、温州、山北”等字样。墓园左侧共有墓碑约30块,其中毁缺部分应是历史久远造成的。
从整齐单一的墓穴墓碑来看,此墓园应是大型单位的后事墓园,且于该村91岁老人口中得以证明,这正是葬和丰纱厂过世孤寡职工之地。由此可知,8日发现的民国风格的房子就是祭祀和暂放死者的地方。
和丰纱厂附属房和墓园的发现,反映了旧时代大型企业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以及引进外来务工人员的新观念,也为以后研究宁波早期企业提供了新的佐证。(www.daowen.com)
在慈溪市龙山镇山下村发现一处工业遗迹——万顺酱园旧址,为目前慈溪境内唯一保存较好的近现代工业遗迹。
上海开埠后,三北一带乡民赴外经商成风,成为近代宁波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造福桑梓,繁荣家乡经济,当地赴外商人致富后纷纷回家乡开店设厂,万顺酱园即为山下村外出经商人士为繁荣故里创办的第一家工商企业。酱园位于旧时有“小上海”之称的龙山镇山下村新昌隆老街东端,初创于18世纪80年代,由解放前位列山下“四大家”之一的富商虞守旺首创,虞洽卿、虞善卿、朱庆来等当地知名人士先后出资入股。创办后,酱园以雄厚的资金,有效的管理,灵活的营运,产销兼营,厂店合一,成为三北一带颇负盛名的酱园糟坊,除了山下总店外,还在镇北、慈北开办多家分店。三北轮埠码头建成后,万顺生产的各种酱菜、腐乳、酒醋等产品销往沪浙各地。抗战前夕,有员工.30余人,房屋19间,分店6处,经营业务达到顶峰。百余年来,酱园虽数易其名,所有权也屡经更替,但生产却未曾间断,是慈溪境内唯——处持续百年以上的老字号。十年前,现任厂主翁先生夫妇接手原龙山酱厂(解放后酱园改为公私合营,先后定名为龙山酿造厂、龙山酱品厂、公立龙山酱厂等)后,恢复百年老字号“万顺”厂名,保留了老厂房及原有布局,精心保存不少原万顺的旧物,为追溯万顺百年历史保存了重要实物。
万窗园旧址
现酱园旧址内保留有朝东五开间木结构硬山造高平屋一幢,两侧各有厢房两间,呈三合院布局,为初建时厂房;其后是一排操作间,虽经改造,但原布局尚存;往南为引人瞩目的三支老烟囱,砖砌方形分节式,据称是解放后建造。在三合院外还有数间平房,为不同时期陆续增建的厂房建筑,清晰展现万顺酱园百余年的发展变迁。在五开间老厂房的阁楼上,还保留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制酱工具、容器以及相关物品。其中一块民国时期政府发放的“官酱园”木执照,具有相当高的文物价值。据传,在民国初期,政府规定开设酱园须向当地盐政机关申请登记,领取执照,按期缴纳税款,并由政府配给一定数量的低价食盐,发放红漆“官酱园”招牌一块,供张挂。万顺酱园内现存“官酱园”木执照,为民国2年(1913)盐政部门颁发,正反面均刻有中华民国政府认证的“官酱园”三字,并带防伪火印。另有塑灰金字木招牌一块,其上“万顺酱园”四字虽首尾稍残,但仍清晰可辨。此外,酱园内还保留有多块玻璃镜框贺匾,其一书“万源宝号开张之喜大启宏运乐盈虎贺”字样,可知万顺曾经有一段时期改名为万源重新开张经营。这些旧物,均是酱园百年沧桑历史的有力见证。
三北一带,素有商贸传统,近代以来工商业尤为发达,西起周巷,东至龙山,其间有不少近代工业企业。然而在百年的历史嬗变中,其他遗迹已消失殆尽,唯有万顺酱园得以保存。作为三北地区唯一保存较好,且仍在营运中的一处近代工商业遗存,保护现存遗迹,挖掘其历史内涵,扶持传统产业,展示其文化魅力,对于继承发扬三北工商业传统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该遗址位于裘村镇马头村北5华里海拔500多米的银山之巅。银山,峰峦起伏,巨石嶙峋,是奉东与鄞东两县交界之地,因其岩石中有矿石,故称之日“银山岗”。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绍兴县赵某率人来此开采铅锌矿,今山腰两龙湫即为矿洞遗址,距今已有300余年之历史。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鄞县人李某也来银山商拟开矿事宜,后被马头松奇等村百姓,以破坏龙脉(风水)为由的制止而未果。
民国初年,本县曹村人庄新如,也带勘测队上银山两度找矿,终因资不丰、苗不富而未果。
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之时,也在原小矿洞边缘开过矿,并在银山寺后建有炸药库二间,砖木结构平屋,既牢固又防潮,约40平方米,现基本完好。
矿洞遗址,分为“大龙潭”与“小龙潭”两处。“大龙潭”紧靠山岗,在一块巨石旁,一个露天矿井,成漏斗状,直径约18米,深约20米。“小龙潭”在“大龙潭”东南约50米处,是采矿之主洞。它在一块巨石下,先横向开采,后纵向挖掘。矿洞呈正方形,每边长约3米,纵深约23米。工人们作业时顺着木梯往下走。为防洞壁倒塌,四周用松木支撑,甚为牢固。开矿结束后,矿洞盛满了水,暗洞无亮光,故当地百姓日“小龙潭”。昔日,每逢夏季大旱之时,周边村庄去此请圣(向龙王求雨)的百姓络绎不绝,甚为热闹。后因1958年开矿是沿着“小龙潭”边缘钻孔打炮,故为安全起见,填平了该矿井。现存之矿洞成横扁形,两头高中间低,宽约3米多,进深37米,进去容易出来难,洞顶岩缝有滴水,洞内潮湿而阴暗,但洞壁留有亮晶晶的铅锌矿。
大小两个矿洞的出口处,原先开采出来的石头填满了山谷。近观,还能找到一些亮晶晶、黑乎乎的矿石,捧在手上感觉沉甸甸的。远眺,似一道瀑布悬挂山腰,蔚为壮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