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是“五口通商”商埠之一。开埠之后,作为英法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工具的汇丰、花旗、麦加里等银行,先后设立了驻甬办事处,经营汇兑、储蓄、保险、押款、信托等业务,并行使外钞金券。民国建立后,停止了外币钞券在国内的流通,各地爱国商人和宁波旅沪财团,乃先后开办商业银行。
近代金融建筑大多设于宁波城市的主要商业区内,以江北岸外滩一带为例,主要分布在外马路沿江大道,这里云集了众多服务业、娱乐业、餐饮业、旅馆业等设施,为金融业发展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纷纷在此区域内最显要的位置,如江边、街道转角处等,设立分行或办事处。
宁波甬江地势低洼,水患频繁,故临江而建的金融建筑凭借其实力,多抬高基座,一般经由多级台阶方抵入口,例如中国通商银行宁波分行经由10多步台阶进入营业厅。这些高台式的大楼,既有防水患之功,又能增强建筑高大雄伟之感。为突出显赫与威严,金融建筑平面多采用对称式布局。
金融建筑内部平面布局都较为简洁,空间宽敞舒适。从建筑人口直接进人银行的营业大厅办理业务,营业大厅内通常由柱子来支撑结构和分割空间,在柱间往往设有柜台栏杆,柱子外是顾客,里面是工作人员。宽敞的营业大厅既满足银行人流量大要便于疏散的功能要求,又符合讲求气派的形式要求。银行的内部管理用房则设在大厅的后部和两翼。平面一侧是开放空间,另一侧是内部空间,功能分区十分合理。
金融建筑因其特殊的性质,建筑外观雄伟,整体色彩稳重大方,建筑风格宜接反映着当时最新的建筑思潮,质量也往往高于同时期其他类型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具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宁波近代建筑中的经典。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期的早期近代金融建筑多采用“券廊式”,即建筑周边做拱券回廊,这是西方建筑传入南亚、东南亚一带时,为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形成的一种建筑形式,印度当时的殖民建筑尤以此样式为典型,可惜已无实例。
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的金融建筑,规模逐渐扩大,积聚强大的经济实力,这一时期兴建的银行大楼,建筑外观立面严谨对称,尺度雄伟,竖向自下而上分基座、楼身、檐部三段构图,横向呈三或五段划分,形体庄重,尽显铺张之能事。如汇丰银行临江立面造型平稳,比例严谨,立面空栏廊运用10根爱奥尼柱式,显示出庄重高大的姿态。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金融建筑日趋走向“现代式”,开始摒弃多余装饰,代之以简洁、自由、富有立体感和雕塑感的手法进行设计,例如中国银行宁波分行旧址。
近代金融建筑的室内通透开敞,营业大厅金碧辉煌,小品雕塑工艺精湛,建筑材料、内外装修及设备等均属当时建筑的上乘。大多数银行建筑材料采用石材或刻意模仿石材质感,体现了银行追求诚信的行业文化特征。(www.daowen.com)
金融建筑受到西方复古风格的影响,建筑中大量采用柱式。常见的柱式有多立克柱式和爱奥尼柱式。柱式主要用于建筑的入口处,有的与窗相结合,突出建筑人口。
近代金融建筑尤其重视女儿墙的装饰,特色各异。大部分建筑的女儿墙为实体,强调银行的庄重、严谨。
室内地面处理采用不同颜色和质感的饰面材料来辅助划分空间。例如通商银行宁波分行,门厅地面至三层楼梯面均铺大理石,营业大厅水磨石地面,办公、公寓用房地面均为木地板。针对银行营业大厅跨度较大的特点,有些银行建筑大都采用井字梁结构,并且利用井字梁形成的造型来作为顶棚装饰的主要内容。为解决大厅内部采光的问题,没有考究的天窗。
位于宁波江北区外马路29号。现存建筑建于1930年,分东西两部分,东部又分南中北三部分。南北两边均为三层楼房,中间则为五层楼。西部全是三层单檐楼房,中间有走廊。其正门宝塔形挂面由黑色大理石贴就,庄严肃穆,台阶、第二道门面装饰均采用白色大理石。内部顶及四周壁围,以石膏装饰,具有外来建筑文化特色。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宁波旅洋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1921年在宁波设分行。此建筑即为后来分行行址。
中国通商银行宁波分行旧址
据1934年浙江兴业银行调查报告记载,全国商业资本以上海居首位,上海商业资本以银行居首位,银行资本以宁波人居首位。中国银行成立于1912年(民国元年),它接管大清银行业务,成为中央银行。总行设在上海,资本6000万元。总行行长张公权,上海分行经理宋汉章,浙江分行行长陈其采、副行长金润泉,都是著名的银行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