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位于中国内地海岸线中段,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经120° 55'至122。16',北纬28。51'至30。33'。宁波城处在这样一个地理位置上:东部的天台山和西部的会稽山、四明山两山以及北部的海岸线,在浙江的最东面围合起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水系,余姚江和奉化江穿过各自狭长的山谷平原,在广袤的中部水网平原腹地交汇成入海的甬江,这一特殊的地理骨架决定了宁波地域发展富有个性的方向和脉络。
中国的海岸线大致以长江口为界,南北有明显的区别。北部多为泥质海岸,滩平岸阔;南部多为石质海岸,港深岸陡。适用的海船也因此南北有别,北船吃水浅而底平,南船吃水深而底尖。南北海运常需要在长江口附近寻找一个转口港,当时上海尚未兴起,而杭州湾潮差巨大,缺少成港的条件,宁波显然是理想的转口地,况且宁波的内河船溯姚江而上正好沟通开掘于六朝的浙江运河,这条古运河在萧山的西边越杭州湾可通大运河,因此宁波实际上处于中国南北海运和内河航运主干线的交叉点上,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宁波从唐代起就成为中国著名的国际贸易港。
现在的宁波是浙东交通枢纽,陆、海、空、水立体交通发展迅速,尤以“东方大港”之称的北仑港称誉国内外。栋社机场与香港和全国各地主要城市之间架设有空中桥梁,铁路、公路、水运以及市内交通四通八达。
气候是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宁波位于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的东南隅,地处宁绍平原,纬度适中,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和湿润,冬夏季风交替明显,但由于所处纬度常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加之倚山靠海,特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各地天气多变,差异明显,灾害性天气相对频繁,但同时也形成了多样的气候类型,给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宁波四季分明,冬夏季长达4个月,春秋季仅约2个月。若以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低于10℃为冬季,10七~22℃为春秋两季这一标准划分,一般是3月入春,6月进夏,9月入秋,11月入冬。冬季,由于冷空气的不断补充南下,天气干燥寒冷,此时盛行偏北风;春季,是冬季风转换为夏季风的过渡性季节,由于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交汇频繁,天气变化无常,时冷时热;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东南风,除局部雷阵雨外,多连续晴热天气,有时还会受到台风或东风波等热带天气系统影响出现大的降水过程;秋季,是夏季风向冬季风转换的过渡季节,气候相对凉爽,但有时也会出现“秋老虎”,由于常有小股冷空气南下,锋面活动开始增多,常会出现阴雨天气。
宁波全市的多年平均气温16.4℃,最热的7月平均28.0℃,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4.7℃,无霜期230~240天,作物生长期30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1480mm,山地丘陵一般要比平原多三成,主要雨季有3月〜6月的春雨连梅雨和8月〜9月的台风雨和秋雨,主汛期5月〜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60%。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850小时。
宁波市年平均气温地区分布为北多南少,西部山区比平原少。
宁波市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有低温连阴雨、干旱、台风、暴雨洪涝、冰雹、雷雨大风、霜冻、寒潮等。
宁波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中期以后为楚国辖地。公元前222年,秦定楚江南地,置鄞、鄮、句章三县,属会稽郡。两汉、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县除隶属的州、国和郡名时有变动外,其区域范围基本未变。隋开皇九年(589),三县同余姚合并,称句章县,县治置小溪(今鄞州区邺江镇),仍属会稽郡。唐武德四年(621),改置鄞州,设州治于三江口(现宁波老城区);武德八年(625)改称鄮县,属越州,县治复置小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设明州,辖鄮、慈溪、奉化、翁山四县,州治也在小溪。唐长庆元年(821)州治从小溪迁至三江口,并建子城。892年,唐末明州刺史黄晟发动民众,建造完成周长18里的罗城,为其后一千多年来宁波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记载,宁波最早的城垣为东晋隆安四年(400)刘牢之所筑,称筱蜡,故址相传在今西门筱墙巷一带。
宁波五代称明州望海军。北宋建隆元年(960)称明州奉国军。南宋绍兴三年(1133)置沿海制置使,辖温、台、明、越四郡。南宋庆元元年(1195)升为庆元府。(www.daowen.com)
元至元十三年(1276)称庆元路。大德七年(1303年)设浙东道都元帅府。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称明州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号讳,改称宁波府。宁波之名沿用至今。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设宁绍台道,驻宁波。1927年划鄞县城区设宁波市。
1949年5月浙东解放,邺县城区建置宁波市,城区亦为宁波专署驻地。1983年撤销专署,实行市管县体制,随着北仑深水良港的开发建设,宁波逐渐由河口城市向海港城市演进,并形成三江、镇海、北仑三片滨海临江发展的空间格局。1986年宁波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计划单列市。
宁波以港兴市,是中外闻名的商埠。唐代,已是与日本、新罗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通商的主要港口。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与扬州、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宋时又与广州、泉州同时列为对外贸易三大港口重镇。1522年葡萄牙人在双屿港设立根据地,进行走私贸易,后被明军讨伐。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如今的宁波是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和全国14个中央计划单列市(副省级)之一,人均收入居全国第四位,消费水平居全国第二位。宁波港是上海国际航运枢纽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79个国家和地区400多个港口开通了航线。
宁波是历史文化名城,宁波还有天童寺、阿育王寺和雪窦寺等著名寺庙。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保国寺、古代水利建筑它山堰、宁海的南溪温泉、余姚的四明湖旅游度假区、象山的石浦渔港,为众多中外旅游者所向往。以镇海招宝山为代表的明朝抗击外来侵略的海防历史遗迹和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革命斗争史迹给宁波增添了凝重的人文景观。
宁波文人荟萃,历史上曾有较高层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派,如四明学派、阳明学派、浙东学派,出现了虞世南、高则诚、王守仁、朱舜水、黄宗宗羲、万斯同、全祖望、张煌言等一批文化名人。宁波的藏书文化深厚,涌现过一大批藏书数万卷的藏书名楼。天一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藏书文化的代表之作。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孕育而成的宁波传统工艺诸如骨木嵌镶、宁式家具、朱金木雕、金银彩绣等,用材讲究,手艺精绝,风格独特。“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这是位居天下禅宗五刹之一的天童寺的写照。宁波的佛教文化举世闻名,阿育王寺珍藏着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雪窦山为全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保国寺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宁波是中国商人的发祥地之一。在近代史上,宁波新兴工商业发展较早,“宁波帮”更是蜚声海内外,有30多万宁波籍人士旅居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宁波帮”已成为联结宁波与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宁波人在上海居民构成中的比重很大,号称是“中国人中最精明”的上海人有1/4是宁波籍的。与温州人相比,宁波人更喜欢做大生意,这里出过“船王”包玉刚等一大批国际知名的工商巨子,故曾有“宁波大老板”、“温州小老板”之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