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蜀川的治理挑战及历史方位

蜀川的治理挑战及历史方位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川是人口大省、资源大省、农业大省、经济大省。四川作为资源大省,但也是人口大省,人均资源占有很少,而生态方面的问题却日益严重,社会治理方面哪怕是小的问题,放到人口大省的省情下来看,也是大问题。因此,面对新时代推进治蜀兴川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党和政府必须深刻认识到四川省在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面临的诸多挑战,唯有如此,才能更加清晰地把握努力的方向。总人口中,男性4696.24万人,女性444079万人。

蜀川的治理挑战及历史方位

四川是人口大省、资源大省、农业大省、经济大省。全国区域经济竞争激烈,四川面临标兵渐远、追兵渐进的紧迫形势,保持一个高于全国和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发展速度,实现经济总量要保位、人均水平要升位难度不小。四川省经济总量比排在第五位的河南少8008亿元,差距比2012年扩大2281亿元,比排在第七位的湖北(36523亿元)仅多457亿元,差距比2012年缩小1165亿元。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等周边省市增势强劲,对四川省发展构成压力。四川作为资源大省,但也是人口大省,人均资源占有很少,而生态方面的问题却日益严重,社会治理方面哪怕是小的问题,放到人口大省的省情下来看,也是大问题。因此,面对新时代推进治蜀兴川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党和政府必须深刻认识到四川省在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面临的诸多挑战,唯有如此,才能更加清晰地把握努力的方向。

(一)长期面临人口数量大的压力

如同温家宝曾经所说的那样,中国的问题乘以13亿和除以13亿,都会发生令人惊叹的戏剧性变化。四川是人口大省,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省总户数3235.12万户,总人口9137.03万人。总人口中,男性4696.24万人,女性444079万人。18岁以下的1684.06万人,18—34岁的2098.02万人,35—59岁的3525.57万人,60岁以上1829.38万人。少数民族568.7万人,占全省人口的6.22%,其中彝族310.4万人,藏族160.2万人,羌族33.8万人。是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最大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羌族聚居区。全省总户数比2015年(下同)减少0.14%,总人口增长0.44%,其中城镇户籍人口为2997.49万人,增长7.68%,乡村户籍人口为6139.54万人,减少2.35%;男女比例1.06∶1,基本持平,年内新出生人口男女比例1.07∶1;人口出生率1.16%,上升0.18个百分点,人口死亡率0.73%,下降0.13个百分点。总人口最多的5个市州分别是:成都1398.93万人,南充741.27万人,达州683.65万人,宜宾555.91万人,绵阳545.18万人。

(二)生态环境不佳,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四川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森林资源富集,全省林地面积2406万公顷,居全国第三位。生物资源居全国第二位,自然保护区数量居全国第一位,是大熊猫金丝猴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四川是长江主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重要的水量补给地,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嘉陵江等都是长江上游的主要干支流。四川的地理位置十分特别,以成都平原为中心,东南面以丘陵为主,西北面以山地乃至高山为主,尤其是甘孜、阿坝、凉山三州既是生态资源富集的地区,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而中部的成都平原人口、经济、设施体量大,对气候变化影响不小。东南面以丘陵为主的地区,山地灾害对生态系统、水资源供给、城乡居民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日益增大。因此,一方面,四川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地位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四川也容易成为受生态环境变化影响的重要片区。近年来,随着整个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相关措施的落地,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总体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对美好环境的新期待,需要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快美丽四川建设步伐。

四川生态环境不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省仍有15个市环境空气质量年均值未全面达标,成都平原地区占全省17.8%的面积排放了全省63.3%的挥发性有机物、45.5%的氮氧化物、33.7%的烟粉尘、27.6%的二氧化硫,成都市大气环境承载能力已呈现超负荷状态,成都市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依然靠后。川南地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排放量分别为20.1万吨、10.5万吨和6.2万吨,占全省的14%、9.8%和7.5%。化工、火电、冶金等行业占比较大,燃煤及涉煤产业对区域大气环境污染贡献较高。川东北地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排放量分别为13.4万吨、11万吨和8.4万吨,占全省的9.3%、10.3%和10.2%。以火电、钢铁、化工、建材等为主的重化工业仍占较大比重,煤电、建材、冶金等行业对大气环境污染的贡献整体较高。

其次,87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不高,仍有15个断面水质未达标,5个断面未消除劣V类水质。岷江、沱江流域污染依然突出,沱江流域16个断面有6个水质不达标,岷江流域11个断面有3个水质不达标,岷江、沱江流域19条重点支流中江安河、釜溪河、球溪河等小流域长期处于劣V类水质。嘉陵江流域琼江的光辉出川断面为10个出川断面中唯一不达标断面。黑臭水体整治不彻底,国家挂牌督办的99条黑臭水体仍有25条未完成。62个省级工业园区仅27个建成集中工业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

再次,根据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攀西、川南地区重金属镉污染较重,成都平原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也比较突出。全省固体废弃物产生量较大,危废综合处置缺口较大,社会源危险废弃物尚未得到有效收集和处置,低品位电镀污泥和部分无机类危险废弃物缺乏经济可行的处置设施。部分地方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进展较慢,全省医疗废弃物仍有部分未规范处置,民营和乡村医疗卫生机构集中处置积极性不高、自行处置不规范,一些医疗废弃物未经有效处置进入垃圾填埋场,对土壤环境影响较大。

第四,全省石漠化土地1095万亩,特别是川西北阿坝、甘孜州沙漠化和攀西、川南部分地区石漠化现象日趋明显,川西高原沙化土地高达79.7万公顷,沙化扩展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川西地区大量沼泽湿地退化为干草甸,一些河川径流量减少。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约150万亩需治理,区域水土流失仍然严重,40%以上的天然湿地未受到有效保护。盆地丘陵区树种单一,部分森林生态系统低质化、森林结构纯林化、生态功能低效化问题突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严峻,全省地质灾害隐患4万余处。

与此同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当前四川省农村居住生活最大问题是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农村垃圾污水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相对滞后,农村污水有效处理的村不到10%;农村厕所改造任务艰巨,很多地方近10年新建的房屋也未配套卫生厕所;不少场镇的环境卫生状况更是问题突出。50%的禽畜养殖废弃物未得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耕地土壤污染点位超标率为34.3%,是全国的2倍。(www.daowen.com)

(三)社会建设欠账多,社会治理难度大

进入21世纪以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国第六位,社会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绩。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社会建设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但是,相对于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以及精神文化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社会建设还相对滞后。当前,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这些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尚未根本性解决,四川社会建设仍然面临严峻形势,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随着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要求日益增强,如何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好,是新时代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对四川省来说,也是摆在当下的重大任务。

从总体上看,四川省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影响,民生保障历史欠账较多,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全省城镇化率仅为50.7%,城镇就业占比仅为33.7%,分别比全国低7.7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从城乡来看,城市比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更多、资源更好、质量更优。比如,在收入方面,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从2.72缩小到2.51,但绝对数差距达到5742元。在社会救助方面,2017年四川省城市低保标准比农村低保标准高2160元/年,幅度为60%。在住房方面,成都市及周边地区混合结构以上农房已经接近80%,而秦巴山区还有30%左右的农村为土坯房。从区域来看,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及周边城市群的现象普遍存在。以教育和医疗为例,2017年成都市学前教育净入园率为99.21%,而甘孜州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67.13%、阿坝州为78.98%;全省近四成的三级医院集中在成都市、绵阳市,半数以上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省市级医疗卫生单位,边远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发展滞后。

民生建设是要覆盖全体人民的,是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在民生建设中增强获得感。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基层服务能力不够强,影响了民生福祉在老百姓身上的体现。基层服务能力不够强主要体现在:一是基层基础设施作用发挥不够。一方面,“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在基层客观存在,一些民生保障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由于运营管理力度不够,公共资源没有实现最大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一些公共服务项目跟不上群众需求,“已有的不会用、会用的却没有”,从而导致部分设备或设施使用率偏低甚至闲置。二是基层人才流失严重。偏远落后地区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等业务技术骨干由于工作量大、待遇低,普遍陷入“招不进留不住”“屡招屡去”的境地。同时,对留下来的优秀人才,又缺乏有效的激励手段,甚至有些生活上的困难都无法解决。三是基础公共服务监管不充分。严格有效的综合监管制度尚未建立,导致一些地方基层公共服务不规范、不精细,甚至发生违规违纪行为。比如,农村低保方面,“人情保”“关系保”时有发生。医保方面,基层监管面宽量大任务重,监管能力不足、专业人员缺乏、监管手段落后,“小马拉大车”问题突出,人口老龄化突出,现有养老机构和服务能力与老年人养老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四是财政民生保障压力较大。虽然全省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始终保持在65%左右,但由于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多元的保障需求在增加,社会力量进入不充分,财政投入持续处于“紧跟快跑”的状态。特别是一些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的地方,自身财政收支有限,完全依靠政府投入,支出保障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五是投入总量与平均水平不相匹配。比如,省级财政支持困难群众救助、城乡医疗救助等方面投入5年共736亿元,由于人口基数大,现行480元/月的城市低保标准比全国还低61元/月(比广西低33元/月),排全国第24位。现行3600元/年的农村低保比全国低702元/月,排全国第24位。

四川省面积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各异,文化形态多样,社会治理复杂,而且难度较大。转型时期,利益格局深刻变动,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不断加剧,各种利益纠纷和社会矛盾不断涌现,更是加大了社会治理的风险与压力。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全省社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利益格局变动明显加速,城乡居民思想观念明显变化,城乡之间以及城乡内部的利益分化明显加深,社会多元化发展态势明显。而且社会主体不断增多,治理空间不断扩展,治理规模不断加大,治理内容日益复杂,社会组织必须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变革组织治理方式,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全省范围来看,社会治理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自组织、适时、顺变和动态发展的特点。同时,近年来,四川省民间借贷等领域风险有所显现,非法集资风险处置难度增加,就业、再就业压力大,公共服务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有差距,社会稳定风险、安全生产风险依然不容小视,一些潜在风险,一旦变为现实威胁,将影响全省乃至全国稳定。

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是有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目前,四川省社会治理的工作推进机制还很不健全和完善,主要体现在:一是民生政策统筹力度不够。一些公共服务设施(场所)建设管理主要以行政区划和次级划分事权责任,各级管理部门各成体系,合力不足,存在多头建设、资金分散、统筹不够等问题。二是社会资本参与程度不高。部分地方在民生保障方面缺乏创新,民生保障资金投入渠道单一,对社会资金进入限制较多,各类资金进入民生领域较难,影响公共产品供给。同时,政府资金的撬动和放大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单一,不能完全适应群众需要和市场需求。三是资金绩效评价机制不优。由于缺乏动态评价调整机制,部分民生政策执行多年未动态调整,目标人群交叉重叠,多头管理重复安排,造成政府资源浪费和配置失调。此外,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分担机制不健全,不仅容易出现“上级补不齐、下级担不起”的情况,也影响了各方积极性,难以达到预期保障效果。

根据以上分析,四川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仍然是最突出的问题,急需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实现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同时,也要看到,四川省处于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面临国家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面临国家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支持四川建设天府新区、自贸试验区和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重大政策机遇。这些重大机遇交汇叠加,为推动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注释】

[1]变异系数是原始数据标准差与原始数据平均值的比,反映单位均值上的离散程度,常用于两个总体均值不等的离散程度的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