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立山记忆:抗美援朝归来医生的故事

立山记忆:抗美援朝归来医生的故事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抗美援朝归来的“火车医生”是一个四平来的老工人,叫王澄江,他个子不高,可心思细腻,是运转的给油工,他成天琢磨怎样给机车上油既省时、又省油,老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实践,王澄江竟总结出了“八步给油法”,在段里实施后,司机们反响良好。他的“八步给油法”火车司机一听就懂,一看就会,很快在全国推广,人们亲切地称王澄江是“火车医生”!

立山记忆:抗美援朝归来医生的故事

抗美援朝归来的“火车医生”是一个四平来的老工人,叫王澄江,他个子不高,可心思细腻,是运转的给油工,他成天琢磨怎样给机车上油既省时、又省油,老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实践,王澄江竟总结出了“八步给油法”,在段里实施后,司机们反响良好。后来,他的“八步给油法”在全路局推广,他本人也成为出席路局表彰会的先进人物。

他是我们家的老邻居,退休后,热心“向阳院”(“文化大革命”后期,因一部小说到处都成立社会主义大院,也叫向阳院)工作,常常拿着一把二胡,带着他的老姑娘——丫蛋,还有我,我们3个人就能在胡同口的空地上给大伙表演一个小时的节目。我是报幕员,也表演讲故事,朗诵毛主席的诗词,然后是老王大爷表演二胡独奏,最后的压轴戏是他们父女合演的样板戏片段:深山问苦!他扮演李勇奇,还客串少剑波,丫蛋扮演小常保。我们的演出还被段里请到俱乐部里参加全段职工的联欢会,那掌声响得都震耳朵!不让我们下去,一遍遍喊:再来一个!

提起当年的往事,我和老同学王强都感慨万千,他拿出精心保存了60多年已经发黄的他父亲王澄江的各种奖状、奖章和资料给我看,看到那熟悉的铁路报单,我忍不住眼睛湿润,王强也深情地回忆了他父亲王澄江……

那是1952年10月的一天,王澄江下班没有回家,妻子贾玉琴不以为然,因为他经常如此。可是,一连6—7天都没回家就不正常了,贾玉琴赶紧跑到四平机务段,一打听才知道,王澄江早已经和他的包车组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去运输物资了!因为是保密行动,不许告诉家属!

贾玉琴一听,深深为丈夫担心,因为朝鲜战场上美国飞机天天轰炸中国的火车,阻断给养,于是,她带着大儿子来到鸭绿江边的丹东去等王澄江机车组驾修(火车头要定期洗灌,去水垢)时见上一面!因为听说王澄江根本没打算回四平,他已经写了“抗美援朝不胜利不回国”的血书交给运输大队长赵树忠,一到驾修的时间,王澄江就废寝忘食地研究机车的顽疾——化瓦问题!

前中三为 “火车医生”王澄江

在朝鲜战场,我们的机车要走走停停来躲避天上的飞机轰炸和特务的破坏,好容易可以开了,又经常出现大轴化瓦的顽疾,简单地说,就是火车大轴因摩擦过热,造成铝瓦融化,而不能行进,这是蒸汽机的顽症,国外都没有办法解决,可王澄江这个老铁路工人就是不信那个邪,凭着对火车头的熟悉和热爱,天天琢磨、研究,终于,他发现了一个规律:只要搭配给油,把汽缸油和大轴油混合并增加给油的次数,掌握给油的温度等一系列方法,就可以大大减少机车化瓦的次数!这个发现让王澄江惊喜不已,因为前线战士们等着后方的给养,我们看电影《上甘岭》,看到战士们冬天还穿单衣,就是给养运不上去,铁路工人着急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给战士们送棉衣了。

两年后,抗美援朝战争终于胜利了!王澄江包车组荣立集体三等功。回国后,王澄江继续研究化瓦问题,用王强的话说:父亲简直是“魔怔”了,半夜三更不睡觉,蹲在小院的站炉子边,把一个一个的小油盒子加热,然后挨个用手捻里面的油、用鼻子闻……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的实验、完善,1956年终于总结出了“王澄江八步给油法”,不仅解决了这个困扰铁路蒸汽机多年的顽症,1961年开始在沈阳铁路局率先推广,以王澄江经验命名的“八步给油法”成了火车司机们的法宝,还被收入中国铁道部机车保养教科书中,几乎人人都会背诵:

一拨:拨动瓦量看裂活,手触温度看油膜;(www.daowen.com)

二擦:擦净油盒再开盖,松盖要看活不活;

三检:检查耗油用多少,百里五毫最适合;

…………

还根据四季温差不同、昼夜温差不同,做出不同的给油法,王澄江凭着多年的工作实践,硬是攻克了蒸汽机的大难题!他的“八步给油法”火车司机一听就懂,一看就会,很快在全国推广,人们亲切地称王澄江是“火车医生”!

还有当年的老段长孔昭宽是和父亲一起从四平来的,也是一个苦出身,虽然才念一年书,但他特别能吃苦、肯干,当上领导后,他领着职工三班倒,发动职工中的木匠、瓦匠组成修建队盖了5栋干打垒,解决了50户职工的住处,却在“文化大革命”中和书记一起被打倒,下放到食堂,书记蒸馒头,段长拌咸菜!一直到了1976年才官复原职,可他还是那样能干,退休了还不闲着,开荒种地,他老伴儿管他叫“累不够”!

那是一段难忘的岁月,虽然家家都吃窝窝头、老咸菜,但用父亲的话说:我们都胸有朝阳!

1968年,机务段又陆续分来了一些大学毕业生,他们和四平来的老工人一样吃苦耐劳,没有托儿所就把孩子带到单位,工作一点不耽误,干什么像什么,段里陆续有了软水化验、财务等技术部门,灵山机务段已经发展到了1000多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