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立山记忆:王崇伦的光荣故事

立山记忆:王崇伦的光荣故事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个月后,王崇伦加入了共青团,光荣地成为鞍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批入团的青年职工。1952年,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承担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工飞机副油箱拉杆的十万火急的特殊任务。凭着万能工具胎,在同时间赛跑中不断创出奇迹。1953年一年,他完成了4年零17天的工作量,被评为“鞍山市工业特等劳动模范”,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立山记忆:王崇伦的光荣故事

1949年8月,王崇伦经亲属王殿武介绍进入鞍钢轧辊厂,重操旧业当刨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鞍钢职工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年轻高级技工之一。

22岁的王崇伦,亲身经历从旧社会奴隶到新社会主人的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怀着强烈的报恩思想忘我劳动,积极向上。3个月后,王崇伦加入了共青团,光荣地成为鞍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批入团的青年职工。

1951年6月24日,由于工作的需要王崇伦调至鞍钢机修总厂四机修厂工具车间。机修总厂各种机加设备齐全,王崇伦走进了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广阔天地。1952年,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承担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工飞机副油箱拉杆的十万火急的特殊任务。王崇伦设计并制造出利用刨床加工拉杆的特殊卡具,比开始用铣床加工提高工效24倍,而且全部达到一级品。这年金秋,王崇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后短短一年中,他相继革新成功7种工、卡具,成了全厂有名的技术革新闯将。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鞍钢的生产建设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就在这时,鞍钢矿山生产一线告急:大批凿岩机因缺少备件卡动器而被迫停止作业。(www.daowen.com)

试制卡动器的特殊任务最终落在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试制刚刚开始就遇到了“拦路虎”:第一道工序的车床加工只需45分钟就能加工一个,而第二道工序插床加工一个却要两个半小时。全车间只有一台插床,厂长、车间主任都在为插床的低效急得团团转。王崇伦悄悄地搞起了攻关,他大胆地构想用刨床代替插床,制一个圆筒形的工具胎,把插床垂直切削转变成刨床的水平切削。半个月后,双颊凹陷的王崇伦把特殊工具胎的图纸展现在车间领导面前:这个工具胎外壳酷似一台小电动机,由40多个零件组成,工件可以固定在套子中旋转360°,任意选择加工角度。大家对王崇伦的发明赞不绝口。

试车这天,数百人前来观看。当第一批工件加工完毕之时,计时人宣布:加工一个卡动器耗时仅45分钟。更让在场人震惊的是,以往加工凿岩机的40多个零件,每加工一种零件都得制作一套专用的卡具,而这一工具胎竟能全部取而代之。经过一番集思广益,王崇伦创造的这一独特工具胎被命名为“万能工具胎”。

王崇伦继续攻关夺隘,加工卡动器的纪录连连取得新突破,由45分钟提高到30分钟,最后提高到19分钟,相当于最初效率的6至7倍,他操作的“牛头刨”变成了“千里马”。凭着万能工具胎,在同时间赛跑中不断创出奇迹。1953年一年,他完成了4年零17天的工作量,被评为“鞍山市工业特等劳动模范”,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这年,他只有26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