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立山记忆:沙河中心小学的故事

立山记忆:沙河中心小学的故事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3年7月的一天,20多位年过七旬、白发苍苍的老人齐聚在立山区沙河中心小学教学楼的一间教室里举办“沙河小学老校友联谊会”。这段历史可从我的祖父温遇春遗留下来的沙河小学首届毕业生的同学录中看出。7年后,因工作出色被调到沙河中心小学教书。2013年4月,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千山风景区做文物工作,离开了工作23年的母校——沙河中心小学。同年10月,沙河小学更名为北星小学。

立山记忆:沙河中心小学的故事

2003年7月的一天,20多位年过七旬、白发苍苍的老人齐聚在立山区沙河中心小学教学楼的一间教室里举办“沙河小学老校友联谊会”。会上,他们与年近九旬的班主任攀锡和老师一起共叙往事,并高兴地合唱起1938年由时任校长张宝津创作的《沙河小学校歌》。当时,我的父亲温克强、母亲于淑荣也在其中,并同大家一起演唱这首歌。

13年后的今天,那优美的曲调仿佛还在我耳边回响。当我提笔写下这篇文章时,我的心情仍然很激动,因为沙河小学和我家有着四代情缘。

据史料记载,沙河小学成立于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是当时辽阳地区(那时属辽阳州管辖)最早成立的公立学校之一——辽阳县第四小学。

当时,教员6人,班级4个,学生有192人,他们分别来自沙河四周乡村,东至调军台,西到票开堡,南到大阳气,北到辽阳八里庄,甚至更远。由此,可看出沙河当时作为辽南地区通往辽阳行政重城的必经之路,在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优势。这段历史可从我的祖父温遇春遗留下来的沙河小学首届毕业生的同学录中看出。我的祖父是民国四年(1915年)在沙河小学毕业的。后又考入“国立沈阳高等师范学校”(1928年版《辽阳县志·卷十选举志》第19页记载),毕业后做了教书先生。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的父亲母亲也在沙河小学读的书,他们的童年经历了那段屈辱的亡国奴年代。当时,学校里还有一位日本人担任副校长,姓鹿内。后来,母亲还想继续念“国高”,姥姥不允许,可母亲非常倔强,她以眼泪来抗争。太姥爷(母亲的爷爷)见孙女哭很是心疼(母亲是姥姥的长女,太姥爷很是喜爱),便训斥儿媳(我姥姥),姥姥说念再多的书没有用,迟早也是要嫁人的,太姥爷说孩子爱读书又不是坏事,就这样母亲如愿以偿地念上了“国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知识改变命运”。后来,母亲与父亲结婚了,姥姥又供父亲读书,1949年,父亲在鞍山新华中学(今鞍山一中)毕业。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需要培养未来人才,父亲和母亲又回到了他们童年时期读过的小学——沙河中心小学,一起做了我家第二代教书先生。

母亲于淑荣 1942 年从沙河中心小学高小毕业(15 岁),班主任老师李庆轩、校长钟铁、副校长鹿内(日本人)

沙河中心小学全体老师合影(www.daowen.com)

1954年,因父亲工作出色,被调入立山区政府文教股工作,离开了沙河小学,而母亲一直留在学校,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班主任,一直到退休。父母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他们共同经历了共和国在那段历史中所发生的政治风云,饱尝了人间的冷暖,他们有过委屈的眼泪,也有过欢喜的笑颜。

1983年,因当时政策调整,我幸运地以“以老换少”的机遇,当上了一名教师,成为我家第三代教书先生,在沙河镇大乐屯小学教书。7年后,因工作出色被调到沙河中心小学教书。当我踏入这所承载了我家三代读书、两代教书学校的校门,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慨,看到眼前一群群学生和他们的笑脸,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中,我的女儿在我的眼前渐渐长高了,也是在这里读完小学五年,直到后来去念大学。我的侄儿们同样也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小学启蒙阶段,大侄女温兰现在丹东一所高校教书,她又成为我家第四代教书先生。

本文作者和女儿合影

2009年,正值沙河中心小学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我在一方砚上刻下了“传业千年事,问道百代功”以作纪念。2013年4月,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千山风景区做文物工作,离开了工作23年的母校——沙河中心小学。同年10月,沙河小学更名为北星小学。从此,这所曾孕育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王崇伦、世界级体育运动员花菊、马龙等杰出人物的百年名校,就这样永远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回想起我生命中的前50年时光,其中的一半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它是我最难忘的地方,我会永远怀念它,它是哺育我家四代人的母亲学校——沙河中心小学。

(文/ 温德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