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创新他业训练:创业者必备的心理特质

大学生创新他业训练:创业者必备的心理特质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质论者认为,创业者拥有与他人不同的特质,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成就需求、控制点、风险倾向和自我效能感方面。与非创业者相比较,创业者具有较强的成就需求。因此,很多研究者将此概念引入创业领域,并提出了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创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能够成功地扮演和完成创业者角色任务的信念的强度。

大学生创新他业训练:创业者必备的心理特质

创业特质论以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为依据。该理论认为,创业者特质是稳定的、习惯化的反应方式和行为风格,它贯穿于创业者的整个心理,是创业者独特性的整体写照。

特质论者认为,创业者拥有与他人不同的特质,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成就需求、控制点、风险倾向和自我效能感方面。甚至有学者认为,如果某人具有创业者特质,他总能够找到自己的方法去创业,不管环境情况如何。

(一)较高的成就需求

莫瑞认为,成就需求是指个人想要尽快、尽可能地把事情做好的一种欲望或倾向。

麦克利兰把成就需求作为创业者区别于非创业者的一个显著特质。将成就需求定义为:希望做好的欲望,主要不是为了社会承认或声望,是为了内在的个人自我实现。与非创业者相比较,创业者具有较强的成就需求。

杰克逊等学者认为,成就需求由想要获得专家肯定、想要赚钱、想要靠自己成功、想要受人尊重、想要争胜、想要成为优秀6个要素组成。

成就需求是创业者身上经常会表现出的一个重要特质。具有较高成就需求的创业者都是一些做事很主动且百折不挠的人,他们心里那种想要与人竞争、超越现有标准去追求具有挑战性的目标的强烈欲望驱动着他们去创业。

一般来说,成就需求包括:

(1)个体为完成困难工作的欲望。

(2)操控或组织事物、人物或思想的欲望。

(3)尽快且独立地做好的欲望。

(4)克服障碍且达到高标准的欲望。

(5)超越自己的欲望。

(6)超越且胜过别人的欲望。

(7)使得个人才能通过学习而增进自我尊重的欲望。

成就需求是成功创业者的一个显著特质。需要明白的是,较高的成就需要并不一定会导致创业。因为创业者要经过权衡,确定创业所带来的预期收益大于可能出现的风险,才会采取行动去创业,过高的创业风险会使这些人放弃创业,而且具有强烈需求的人也可以通过创业以外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成就需求。

(二)内控型人格

控制点的概念由社会心理学家罗特提出,属于认知的范畴,它不再局限于对任务的控制感,而是将这种控制感扩散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创业者比非创业者倾向于有更高的内部控制力。成功的创业者都非常相信自己,他们不相信创业冒险的成败是由命运、运气或者相类似的力量所主宰,成就和挫折都在他们的控制和影响范围内,他们能影响自己行动的结果。

具备内控型人格的人是只相信自己对结果有重大影响的人。内控型的人认为许多事情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引发事情的结果,认为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可以改变许多事情。即便是在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达到目的。内控型的人常常这样描述自己:“我身上发生的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自己所做的决定和我付出的努力。我相信我总是能够找到办法解决我的问题。我相信,我所做的与所得到的两者之间、我付出的努力与所得到的回报两者之间有关系。同时,当我不能影响发生的事情的时候,我仍然可以决定让周围的环境以何种方式来影响我。”

相反,外控型的人常常将许多事情归结为外部的原因,认为人的快乐和痛苦是无法自主的,一切都在他人或是命运的主宰下。外控型的人经常会这样说:“命运不是自己说了算的,我对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无能为力。我的快乐和痛苦也不是我能决定的,这取决于别人或命运。”

外控型的人认为决定性的力量不在自身,而在外部,所以他们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和自己行动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别人的看法。

形成内、外控人格的原因主要有:文化差异、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以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差异。

(三)较高的风险承担倾向

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是非常高的,创业者抱着对未来的美好预期展开行动,必须面对来自市场、消费者、供应商融资渠道、环境等方面的各种不可知和不确定性。只有那些愿意承担风险的个体和企业才有可能生存和成功。因此,创业者比一般非创业者具有更高的风险倾向性。(www.daowen.com)

所谓风险承担倾向,是指个体接受或回避风险的倾向性,是最早被识别出来的创业者的个性特征。坎狄龙早在18世纪就认为资本家和创业者的不同在于创业者承担了公司的风险。米尔也认同坎狄龙的观点,认为创业者与经理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创业者承担了风险。奈特更直接地把创业者定义为不确定性的管理者。

需要说明的是,将风险承担倾向当成创业者个人特质的观点受到了一些批评。因为尽管有很多研究证实创业者具有高风险行为倾向,但也有另一些研究表明,创业者在承担风险倾向方面与其他群体并没有什么区别。这些分歧可能是由于不同研究对风险倾向的定义和使用测量工具不同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不同研究对象在风险承担能力方面的差异造成的。

综合而言,创业是一种高风险行为,有人甚至认为创业者是“赌徒”。创业者往往在资源高度约束的情况下开展创业活动,不管是否愿意,他们毫无疑问要承担一定的、甚至很大的风险。

(四)高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达到某一行为结果的行为能力的判断。他发现,即使个体知道某种行为会导致何种结果,但也不一定去从事这种行为或开展某项活动,而是首先要推测一下自己行不行,有没有实施这一行为的能力与信心。

简单地说,自我效能感表示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自信程度。高自我效能感的人面对压力时对自己更加自信,能以积极的方式应对压力。自我效能感对个体潜能的发挥具有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它是人的主体因素的核心,并渗透、弥漫于人类机能活动的各个方面,从而决定着个体在人生事业的成败乃至在日常生活中的幸福与否。因此,很多研究者将此概念引入创业领域,并提出了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创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能够成功地扮演和完成创业者角色任务的信念的强度。创业是向未知领域的探险,创业者必须表明他们不仅相信自己,而且相信他们正在追求的事业,并以此来感染和说服他人,取得信任和支持,这对于事业的成功十分重要。创业者常常要经历许多的挫折和失败,只有始终保持乐观的、积极的心态,才可能在失败之后振作起来,并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将从失败中学习到的东西应用于增加下一次成功的机会中。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导、情绪反应和环境条件(见图2-1)。

图2-1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第一,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第二,个体的许多效能期望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尤其在被观察者的情况与观察者具有一致性时更为明显。第三,旁人的言语劝导也是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因素,其价值大小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第四,高水平的情绪反应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强烈的身心反应、情绪激动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第五,不同的环境条件给人们提供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案例启示〕

刘永好和他的希望集团致富经

1951年,刘永好出生于四川新津县,他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以至于在20岁之前都没穿过鞋子。1982年,正当绝大多数人还在抱着“铁饭碗”吃得有滋有味时,年过而立之年的刘永好毅然辞去了来之不易且令人羡慕的政府部门公职,同兄弟四人卖废铁、手表、自行车、黑白电视,凑足了1 000元钱,下海自谋职业。当时,他选择的行当是别人不看好的农产品生产领域,他们从种植业养殖业起步,创办“育新良种场”——开始了向土地要财富的道路。刘氏四兄弟做出这样的抉择是很有胆量的。刘氏四兄弟大学毕业后都分配在国家单位工作,有着令人羡慕的舒适工作环境和稳定收入。在接下来的7年时间里,他们筹办起一家小良种场,专门孵化小鸡和鹌鹑,公司几经风险,近乎绝望,兄弟四人曾经在“跳岷江”“逃新疆”“继续干”三条路中选择道路,最后咬牙选择了第三条路。

1988年,刘永好出差到广州,偶遇广东农民排着长队购买泰国正大颗粒饲料,令他惊奇不已。他看了饲料,索要了说明书,与排队客户摆起“龙门阵”。回到成都后,他向几位兄长介绍生产猪饲料的前途。刘永好说:“四川是全国养猪大省,养猪是四川农村经济的重要来源。泰国正大的猪饲料动摇了我国落后的喂养结构,应该把目光放到更广大的市场上,去搞饲料、搞高科技全价饲料系列。”

于是刘氏兄弟经过认真研究,决定放弃养鹌鹑而转产饲料,并做了详细的战略部署。刘氏兄弟将资金全部投入这个项目,并聘请30余名动物营养学专家重点攻关。1989年4月,公司自行研发的“希望牌”乳猪全价颗粒饲料问世,一下子打破了正大集团洋饲料垄断中国高档饲料市场的局面。1993年希望集团成立,刘永好为总裁、法人。希望集团的诞生给刘氏兄弟的事业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

当时希望集团写的大字标语遍布广袤的城乡大地:“希望养猪富,希望来帮助。”刘氏兄弟喊出这样的口号不是没有道理的。那时候,刘氏兄弟踏进饲料行业已经专注经营了4年多,创业的辛苦已经尝遍了,经验当然也就丰富了。

邓小平南方讲话后,希望集团走出四川,先后在上海、江西、安徽、云南、内蒙古等20几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的广泛合作,迅速开拓了全国市场。1997年,正当成都的房地产业刚刚完成了第一轮开发的积累,开始对已有的产品进行检点与反省,并准备进入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微利”时代的时候,刘永好又一次抓住了机会进入房地产业。

“在最高潮,大家认为最好的时候,我们反而没有做,当然,没有挣钱也没有被套,我们抓住谷底攀升的时机,我们还要随着曲线上升。”当别人纷纷感到房地产这碗饭越来越难吃的时候,刘永好却意识到机会的存在。经过两年的时间论证,刘永好与房地产业的第二次握手取得了实质性成果:1998年,新希望成立了自己的房地产公司,在成都买下418亩地,进行规模房地产开发。但对于精熟于饲料业的刘永好来说,房地产开发毕竟是个全新的领域。刘永好坦称:“房地产是我不熟悉的,作为一个战略投资者,我需要了解熟悉房地产市场,逐步弄懂它。所以现在,我把本来用于打高尔夫球的时间用来把握房地产市场,这是个挑战。”幸好学习片于刘永好来讲并非难事,据说他最成功的地方也正是“学习”。他把自己的时间一分为三,1/3用来处理新希望集团内部的关键性问题,1/3同一流人才打交道并建立各方关系,另外的1/3用来学习和研究企业发展问题。而这一方法本身也是他出国访问时学习吸收国外企业家的经验。

刘永好有个随身带笔和本子的习惯,凡找人谈话或接受采访,只要对方说得有道理,他便记下来。正是这种勤奋与孜孜不倦的追求使新希望的房地产开发再一次取得了成功,锦官新城一问世,首期开盘三天之内就销售了1.4亿元,创造了成都房地产奇迹。

2000年,美国《福布斯》评定刘永好、刘永行兄弟财产为10亿美元,列中国大陆50名富豪第2位。这位曾赤脚走路的创业者,终于用他的勤奋和努力踩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资料来源:新闻今日东方 作者 陈小凡)

思考与讨论>>

有人说“刘永好的成功是创业时赶上了当时的良好环境,现在情况不同了,如果他现在开始创业,不一定能成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