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继位后,国内仍处在战乱之中,社会动荡,耕地荒芜,水灾、旱灾不断,农民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此时清朝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重民生,抓农桑。康熙皇帝在逐步平定叛乱后,开始把目光放在民生问题上来。
为解决这些问题,他施行了众多举措,其中包括停止圈地、奖励开垦、废除旺赋、免除丁银、惩治贪官、兴修水利、劝农扶桑、救济灾荒、郊外观稼、奏晴雨折、改良品种、关切丰歉等。只要把这些一一做到点上,所面临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康熙十一年(1672)二月,康熙帝决定亲自到先农坛祀神耕田。这个决定其实在康熙心中酝酿已久了,不但可以表示自己大力发展农业的决心,还能为天下的百姓做一个表率。他把这个想法跟诸位大臣一说,马上得到他们的支持,并且把祀神耕田的消息昭告天下。
同年二月二十日早晨,康熙身穿礼服,带领百官,从紫禁城出发,到祀神耕田的地点先农坛。先农坛是历代皇帝举行祀神耕田的地方,但是自明永乐后,这地方就没有举行过一次这样的仪式,先农坛逐渐被人遗忘了,人们只知道京城里有个先农坛,面积不小,却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
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在承德避暑山庄“甫田丛樾”亭旁开辟了御瓜圃和御稻田,他在田中种了各类蔬菜瓜果,御稻田又被称作试验庄稼田。
康熙四十三年(1704),康熙的早御稻在避暑山庄试种成功,便颁旨准许在各地推广种植,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稻子的产量。
古语道,打天下难,治理天下更难。清朝的天下是满洲的勇士们在马背上得来的,要想让先人用生命换来的江山永久稳固,就不得不从马背上走到田间地头来。康熙是一个难得的有为之君,就是说他的文治武功兼备,不光是能够马背上征战,田间的耕作他也能做得到。作为一个皇帝,他也不可能整天在田间劳作。他所种之田无非让自己知晓人民是天下的根本,想要江山稳固就要大力发展农业,解决天下百姓的生计问题。由于他大力提倡农业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清朝的经济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清朝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www.daowen.com)
康熙年间另一个大问题就是治理黄河。清初,黄河泛滥决堤十分频繁。顺治年间大的决口达15次,康熙元年(1662)至十六年(1677),黄河大的决口竟达67 次之多,农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被洪水淹死者更是不计其数。虽然清朝在一定程度上做了补救,但是效果不佳。康熙时,清朝处于政治的平稳期,朝廷开始把目光投向治水问题上,准备花大精力、物资、人力把黄河问题彻底解决。
康熙自继位后,就把平三藩、治黄河作为两大必做之事,扫平三藩后,治理黄河马上就成了康熙首要面对的问题。他决定派个有能力的人去治水,经过筛选,康熙认为礼部尚书靳辅是最为合适的人选。康熙十六年(1677)三月,康熙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治理黄河。
康熙二十三年(1684)到二十七年(1688),靳辅主持的治河工程已由下游转向中游,此地是洪涝的多发区,靳辅在此下了很大功夫。他修筑了很多减水坝,河身狭窄的地方是堤坝承受水势压力最大的地方,为了减少该处堤坝的压力,靳辅就在该处开渠引水,调节水量,然后再把引出来的水引到河面较宽的正河道,从而避免了水急冲垮堤坝的危险。
然而此时,朝中有两种治理方案。以于成龙为首的一些大臣,主张另一种治河方案;而此时靳辅治水正在关键时期,他和陈潢等人坚持自己的做法。双方各执己见,争论不休。康熙便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任命靳辅督理黄河堤岸,任命于成龙管理下河事务。这样一来,靳辅所做的工程就让给了于成龙。但是治河的分歧并没有因此而告终,相反愈演愈烈,最后演变成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矛盾和斗争,很快,靳辅成了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康熙二十七年(1688)三月,康熙把靳辅革职,将陈潢入狱。后来康熙南巡时,眼见黄河堤岸修筑坚固,又闻听江南等不少地方的农民都在称赞前任总督堤岸治水如何有能耐。康熙便觉后悔,当初自己不该听信谗言,革了靳辅的职,实在是鲁莽之举。之后,康熙重新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但靳辅当年就在任所里逝世了。在靳辅去世以后的30年里,靳辅的续任者于成龙等人基本上还是遵守了靳辅的治河方针。
康熙年间,黄河之水在近30年的时间内没有出现过一次重大的决口事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