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末清初皇帝的对宦官使用的矛盾心态

明末清初皇帝的对宦官使用的矛盾心态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崇祯轻视文臣,偏袒宦官,但他对宦官也并不是完全信而不疑,有魏忠贤乱政的前车之鉴,他对宦官总是很提防,他认为自己之所以会重用宦官也是迫不得已。他还觉得,皇上是完全可以重用宦官的,只要皇上英明,就能重用宦官而不让他们扰乱朝政。实际上,对是否重用宦官的问题,崇祯时常处于一种矛盾心态之中,罢了又用,用后又撤,但最终还是倚为心腹,反复无常,这正体现了他性格中多疑、反复无常的一面。

明末清初皇帝的对宦官使用的矛盾心态

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清兵再次南下,崇祯帝派乾清宫太监王应朝监军。十二月又任命司礼太监沈良佐、内官监太监吕直提督九门及皇城门,另外还任命司礼太监李凤翔督忠勇营,提督京营。从此,他开始重用宦官。崇祯四年(1631)九月,任命太监唐文提督京营戎政,又分别派王坤、刘文忠、刘允中前往宣府、大同和山西,监视兵饷。十月,下令由太监监军,其中王应朝往关宁,张国元往蓟镇东协,王之心往中协,邵希诏往西协。宦官除被派去监军督饷外,还被派去督促察办钱粮税务茶叶马匹、司法等政务。

尽管崇祯轻视文臣,偏袒宦官,但他对宦官也并不是完全信而不疑,有魏忠贤乱政的前车之鉴,他对宦官总是很提防,他认为自己之所以会重用宦官也是迫不得已。他还觉得,皇上是完全可以重用宦官的,只要皇上英明,就能重用宦官而不让他们扰乱朝政。为了防范宦官,他也费尽了心机,其手段之一就是不时地大规模地将在外的宦官撤回。事实上,崇祯这样做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在辽东,自袁崇焕遇害后,军纪涣散,人人自危;在陕西,尽管农民起义军一时处于低潮,但并没有全部被消灭,他预期的目的并不曾因太监监军而达到。因此,他在内心深处也对宦官产生了失望之情,因此便又将政事委任给朝臣。

实际上,对是否重用宦官的问题,崇祯时常处于一种矛盾心态之中,罢了又用,用后又撤,但最终还是倚为心腹,反复无常,这正体现了他性格中多疑、反复无常的一面。对朝臣他固然已失去信任,而重用宦官,国事又日非,他于是便在这样一种反复、忙碌而又焦躁不安中度日。(www.daowen.com)

几年过后,情况日益恶化,崇祯三年(1630)前后,陕西的农民起义军实力日益壮大。崇祯八年(1635),凤阳被起义军攻占,皇陵和龙兴寺被焚,祖坟也被挖,对崇祯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而辽东的后金实力也日渐增强,袁崇焕被杀后,一直都找不到一个得力的可以抗击后金侵扰的边将。崇祯九年(1636),皇太极称帝,改后金为“清”。其兵强马壮,随时都可攻入内地,长驱直入。这两大忧患,令崇祯寝食不安,而又无可奈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