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八年(1643)八月,皇太极死,皇位继承出现了问题。当时八王阿济格、十王多铎及皇太极长子肃王豪格等人,都有夺位之心,各不相让,多尔衮由于在皇室中的固有地位,握有相当实力,也得到部分贵族的拥护。但两黄旗部下亲信索尼、图赖等人,坚持册立皇太极子即位。太宗崩后五日,睿亲王多尔衮旨三官庙,召索尼议册立。索尼曰:“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是夕,巴牙喇章京图赖旨索尼,告以定立皇子。黎明,两黄旗大臣盟于大清门,令两旗巴牙喇兵张弓挟矢,环立宫殿,率以旨崇政殿。诸王大臣列坐东西庑,索尼及巴图鲁鄂拜首言立皇子,睿亲王令暂退。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劝睿亲王即帝位,睿亲王犹豫未允,豫亲王曰:“若不允,当立我,我名在太祖遗诏。”睿亲王曰:“肃亲王亦有名,不独王也。”豫亲王又曰:“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礼亲王曰:“睿亲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我老矣,能胜此耶?”乃定议奉世祖即位。索尼与谭泰、图赖、巩阿岱、锡翰、鄂拜盟于三官庙,誓辅幼主,六人如一体。
可见,册立幼子顺治即位,是在以豪格为一方、多尔衮为另一方,两派争执激烈的情况下之的折中方案。多尔衮为了顾全大局,“性成仁让,坚辞大宝”,还将拥护他即位的代善子孙阿达礼及硕托杀掉,使满洲贵族内部的矛盾得到一定的解决。这是多尔衮为使满洲贵族内部达到一定团结所采取的果断措施,他在清朝统治者中间的威信之所以日益提高,是和他在处理统治集团内部新旧矛盾中表现出的个人品德分不开的。(www.daowen.com)
在尽快使清朝统一中国的问题上,多尔衮也较之其他诸王具有远见。天聪七年(1633)六月,皇太极曾询问诸贝勒:“征明及朝鲜、察哈尔,三者何先?”多尔衮言:“宜整兵马,乘谷熟时,入边围燕京,截其援兵,毁其屯堡,为久驻计,可坐待其敝。”后来副将祖可法也向皇太极建议:“远者北京,乃是天下之首,得了此地,谁敢不服?”但皇太极总感力量不够,一味强调与明朝议和,在他在位期间,虽然也多次带兵破关而入,但大多从事骚扰劫掠,满足于饱掠而归,既缺乏远略,又不得人心。直到皇太极临终前,祖可法等人仍主张“讲和之策,利于彼而不利于我”,应以直攻北京,采取“断喉刺心,则其人立毙”的策略,“直取燕京”,而皇太极仍坚持“取燕京如伐大树,须先从两旁削,则大树自仆”的方针,强调“我先克关外四城,再克山海,则北京可得,今未也”。崇德八年(1643)三月,他虽知“明有必亡之兆”,但当时他已重病在身,力不从心了。至于满洲其他诸王,亦同样缺乏夺取北京,统一中国的胆识。八月二十六日,6 岁的福临在沈阳登基为大清国新帝,改次年为顺治元年。当顺治即位后,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共同摄政,且济尔哈朗名次在多尔衮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