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末清初大变局:攻占松锦,关外失去一切

明末清初大变局:攻占松锦,关外失去一切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松山城内缺粮草,外失救援,处于孤立绝望的境地。四月,清军又攻克塔山、杏山,并毁二城,至此,持续两年的松锦之战结束。它们是萨尔浒之战、沈辽之战和松锦之战。萨尔浒之战,明朝在辽东一带的地位从有利转为被动;沈辽之战,明朝在辽东的势力几乎终结,后金在辽东确立统治;松锦之战,明朝失去关外的所有一切。

明末清初大变局:攻占松锦,关外失去一切

锦州明朝设置在辽西的军事重镇之一,广宁中屯卫、广宁左屯卫设在这里。自从明清后金)交战以来,锦州的战略地位日益显得重要。明朝派遣重兵驻守,加固城池,力图使锦州成为阻止清兵西进的一座坚固堡垒

在军事进攻方面,皇太极很清楚,只有先打下锦州,然后从海关进攻北京,才能给明朝致命的一击。

此时,局势已经有所转变。崇祯十三年(1640)三月,皇太极鉴于漠南蒙古归附,朝鲜称臣,后顾之忧已解除,经多次绕道入关作战,削弱明廷实力后,想以10 万兵力攻取锦州,打通辽西入关通道。于是,皇太极做了积极部署:命令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右翼主帅,多罗贝勒多铎为左翼主帅,各统兵开赴义州驻守,筑城屯田,筹措攻城器具,对锦州形成合围之势。

由此,松锦之战拉开序幕。

经过与明朝多年的交战,皇太极深深知道,实行围困,才是对付明军的较为有效的措施,此时明朝对辽东的作战方略也屡有变化。袁崇焕提出的唯有凭坚城、用大炮一策,守为正,战为奇,最为有效,它迫使清兵舍长取短,很少成功。

袁崇焕虽然冤死,但他的这一战略方针却延续下来了。根据这个战略,明兵坚守城池,不轻易出城与清兵较量。十几年来,清兵无可奈何。现在,皇太极进兵义州屯种,目的也是为长期围困锦州提供后勤支持。

当时,明朝辽东名将祖大寿镇守锦州城。他本来在天聪五年(1631)大凌河之战中已投降后金,当时他诡称妻子在锦州,要求迎接妻小,同时作为内应,智取锦州。太宗放他回去,结果他一去不返,还当上了锦州的守将,祖大寿外甥吴三桂为副将。

由于祖大寿对清兵非常了解,而且在朝中将士中也很有威望,因此,祖、吴在辽东拥有强大实力,是明朝倚重的军事集团。崇德三年(1638),清军发动人口之战,皇太极亲自领兵攻向宁远、锦州,祖大寿打败多铎的军队,皇太极要求祖大寿来见,祖大寿推辞不见。第二年,皇太极又领兵围攻松山,旁及连山、塔山、杏山,崇祯召祖大寿救援,皇太极却要他来投降,也没有成功。祖大寿坚守锦州,清军屡攻不克。

从崇德六年(1641)起,济尔哈朗开始命令诸军包围锦州。祖大寿向大明朝廷告急。四月,皇太极亲往义州、锦州察看地形和明军态势,决定对锦州采取长期围困之策。这一年,清军攻打锦州,东关守将吴巴什降清,清军轻松地取得了锦州的外城。

此前,明朝已调洪承畴(1593—1665)入卫京师。洪承畴是福建南安人,明万历进士,历任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是明朝晚期不可多得的一位帅才。此时由于受到清兵的极大威胁,崇祯帝正式任命洪承畴为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军务,这是准备决战的重要一步。

洪承畴十月出山海关,调集曹变蛟、王廷臣、白广恩、马科、吴三桂、杨国柱、王朴、唐通八位总兵,13 万步骑,4 万马匹,东来解锦州之围。祖大寿驻守锦州,以松山、杏山、塔山三城为犄角。清朝也把耿仲明、尚可喜的军队调来,助围锦州。

洪承畴采取“步步为营,且战且守,待敌自困,一战解围”的战略,于崇德六年即崇祯十四年(1641)七月,率兵进驻松山与锦州间的乳峰山。两军初战,“清人兵马,死伤甚多”,清军失利,几乎就要溃败了。(www.daowen.com)

失败的消息传到盛京,皇太极见形势危急,事关重大,于崇德六年(1641)八月亲自领兵进战。八月十九日,皇太极一行来到松山附近的戚家堡。

皇太极率领清军主力开到前线后边,决定实行围锦打援之策,与明军决战。皇太极亲征,大大鼓舞了清军的士气。他部署清军自乌忻河南至海,横截大路,绵亘营,再在高桥设伏,围追堵截,处处有备。明兵虽号称13 万,能战者只有白广恩、马科、吴三桂三总兵所部。

当第二次突围无效后,洪承畴马上便在二十一日夜间召集部下将领开会研讨对策。开始时,洪主张以战图存,趁粮食未尽之前与清军决一死战。但是其手下将领的意见却发生了分歧,并且大部分人都主张回宁远取粮。在这一关键时刻,陈新甲的同党、监军张鹿麒写信给洪承畴,表示支持回宁远就食的意见。最后,迫于众议,洪承畴不得不改变原来的想法,决定有计划地强行突围,他命令白广恩、王朴、唐通三总兵为左路,吴三桂、马科、李辅明三总兵为右路,两路并进,强行突围,等回宁远拿到粮饷之后携粮再战。洪承畴自己则和曹变蛟、王廷臣两位总兵留守松山,以待援兵。

皇太极做出部署,命令埋下伏兵,断去敌人的退路;袭劫明军的积粟,使明军的粮道丧失;清军在高桥设埋伏,袭击明军的逃兵;在大路列阵,截击明军的援兵。

皇太极采取大包围的攻势,挖深壕困住了明军,洪承畴正欲决一胜负,而诸将以无饷为由,商议回宁远取粮。洪承畴看出:“战亦死,不战亦死;若战,或可冀幸万一。”但部将各怀异志,还没等下令出击,王朴等总兵得悉皇太极亲征,慑于其声威,纷纷乘夜率领本部兵马撤退,遭到清军的伏击,明13 万兵被斩的就有5 万余人。

经过激战,皇太极获得大胜。洪承畴只剩下1 万余人退守在松山城内。曹变蛟、王廷臣突围入松山城,与洪承畴及巡抚邱民仰在松山坚守。松山城内缺粮草,外失救援,处于孤立绝望的境地。洪承畴几次欲突围而出,都遭遇失败。

清崇德七年(1642)二月,明朝松山副将夏承德暗地里投降清朝,

密约清军为内应,二月十八日清军入松山,生擒洪承畴、辽东巡抚邱民仰等重要将领。皇太极马上下令就地杀掉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押解洪承畴到都城沈阳。三月初八日,锦州城内的祖大寿因孤立无援,率领锦州守军降清。四月,清军又攻克塔山、杏山,并毁二城,至此,持续两年的松锦之战结束。

自万历四十六年即天命三年(1618),在抚顺明朝与后金的第一次交锋开始,至崇祯十七年即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在近30年间,有三大战役对明清兴亡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它们是萨尔浒之战、沈辽之战和松锦之战。萨尔浒之战,明朝在辽东一带的地位从有利转为被动;沈辽之战,明朝在辽东的势力几乎终结,后金在辽东确立统治;松锦之战,明朝失去关外的所有一切。清朝人说,萨尔浒之战是“王基开”,而松锦之战是“帝业定”。皇太极为定鼎燕京、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做好了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