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北女真族发展史,明末清初大变局

东北女真族发展史,明末清初大变局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初到明中叶,东北广大地区的女真人分为建州、海西、东海(野人)三部。自明初至明中叶,在女真住地设置卫、所,逐渐增加,多达384 个卫、所,总属奴儿干都司名下。此类卫所称为羁縻卫所,故仍受辽东都指挥使司节制。碑上刻有汉、女真、蒙古、藏4 种文字,题名均由亦失哈领衔居首,以下数十人,有汉、女真、蒙古等多种民族成分,为明朝东北部疆域及女真各部臣属明朝的历史见证。

明初到明中叶,东北广大地区的女真人分为建州、海西、东海(野人)三部。最初,建州女真分布于今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海西女真分布于今松花江流域,东海女真则散居在黑龙江及库页岛一带。自明初至明中叶,在女真住地设置卫、所,逐渐增加,多达384 个卫、所,总属奴儿干都司名下。卫、所的长官如都督、指挥使、同知、佥事、千户长、百户长等,均以女真酋长担任。明廷给予印信,允许定期赴京朝贡,并先后于广宁、开源、抚顺、清河、宽甸等处开设马市,进行贸易。此类卫所称为羁縻卫所,故仍受辽东都指挥使司节制。海西女真人亦失哈(亦信),为明廷内官,在明永乐九年(1411)至宣德八年(1433)的20 余年中,屡受朝命出使奴儿干(黑龙江下游地区),并于永乐十一年(1413)和宣德八年(1433)兴建和重建永宁寺于奴儿干都司所在地(黑龙江口附近亨滚河来汇处特林地方古城),两次皆立碑于寺前,前者额题 《永宁寺记》,后者额题 《重建永宁寺记》,详细记载奴儿干都司及永宁寺建立经过与亦失哈屡次出使情形。碑上刻有汉、女真、蒙古、藏4 种文字,题名均由亦失哈领衔居首,以下数十人,有汉、女真、蒙古等多种民族成分,为明朝东北部疆域及女真各部臣属明朝的历史见证。

明代女真各部中,建州女真为元胡里改、斡脱怜2 万户的部民,酋长阿哈出、猛哥帖木儿于明初来归,先后建立3 卫(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设指挥使,统辖其众。海西各卫所后来发展为叶赫、辉发、哈达、乌拉4 部,因受东海女真的袭扰,建州、海西二部相继辗转南移,嘉靖年间(1522—1566),建州女真定属于今抚顺以东苏子河一带,海西4 部则散处于今开原以北辉发河流域。建州、海西二部生产力发展较快,农耕技术相对提高,已普遍使用铁器和牛耕,迅速由采集狩猎经济转向农业经济,进入奴隶制发展阶段。各部部长称贝勒、贝子,拥有大批奴仆(阿哈),成为奴隶主(额真),平民则称为伊尔根。(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