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末清初农民起义与流民问题

明末清初农民起义与流民问题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成化二年,大藤峡瑶民的斗争规模不大,但连绵不断。明代成化年间发生的陕西、四川、湖广边区农民起义。荆襄流民主要指宣德至成化年间为土地兼并或租税徭役所迫而逃往荆襄山区谋生的农民,又名棚民。宣德至成化年间,流民集结者逾150 万。白圭在流民中推行强制附籍与发还原籍的政策,导致成化六年刘通余部李原与小王洪、王彪为首的流民第二次起义。李原称太平王,攻掠南漳、内乡、渭南一带,流民归附者近百万。

从正统四年(1439)到成化元年(1465),大藤峡起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侯大苟领导起义军把起义推向了第一个高潮。正统十年(1445),侯大苟首次领导起义军攻打两广门户梧州城,震动了明王朝。其后义军在侯大苟的领导下与各地起义军配合,纵横两广之间。镇守广西的一些官员,对大藤峡起义军束手无策,纷纷上奏朝廷:“虽两广各有总兵、巡抚,但地广贼众,力不能支,乞敕廷臣会议,别选谋勇名将及有威望大臣,委以重权,责其成效,庶或有济。”(朱国祯改断藤峡,见皇明大事记卷二十)成化元年,韩雍率军开始进攻大藤峡起义军,十二月起义被镇压。

从成化二年(1466),大藤峡瑶民的斗争规模不大,但连绵不断。同年十二月,侯郑昂、王牛儿率领700 余人夜袭浔州府,“焚军营房屋一百六十二间、城楼一座,夺百户所印三颗”。

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发生的陕西、四川、湖广边区农民起义。荆襄流民主要指宣德至成化年间(1426—1487)为土地兼并或租税徭役所迫而逃往荆襄山区谋生的农民,又名棚民。荆襄地区北有秦岭,南有大巴山,东有熊耳山,中有武当山、荆山,跨连陕西、河南、湖北三省,谷阻山深,人烟稀少,为封建统治的薄弱环节。该地资源丰富,且可逃避赋役,永乐年间(1403—1424)渐有流民进入。宣德至成化年间,流民集结者逾150 万。他们千百为群,开垦荒地,伐木架棚,流徙不定,故称棚民。官府视之为“盗贼渊薮”,欲加制裁。(www.daowen.com)

成化元年(1465)三月,流民首领刘通(号刘千斤)联合石龙(号石和尚)、刘长子等,在房县大木厂立黄旗聚众起义,称汉王,国号汉,年号德胜,攻掠襄、邓,屡败官军。成化元年(1465),明廷派工部尚书白圭为提督湖广军务、抚宁伯朱永为总兵,会合湖广总兵李震、河南巡抚王恕入山进讨。次年闰三月,刘通兵败被擒,死于京师。十月,刘长子、石龙被俘,起义失败。白圭在流民中推行强制附籍与发还原籍的政策,导致成化六年(1470)刘通余部李原(号李胡子)与小王洪、王彪为首的流民第二次起义。李原称太平王,攻掠南漳、内乡、渭南一带,流民归附者近百万。右都御史项忠受命为总督河南、湖广、荆襄军务,挫败起义军,俘李原、小王洪等。项忠勒令流民选一丁,戍湖广边卫,余归籍给田。在官府强行驱迫下,流民不前即杀,戍者舟行多疫死。朝廷为防事态扩大,于成化十二年(1476)派左都御史原杰抚治荆襄流民,设置郧阳府与湖广行都司,并由都御史吴道宏抚治郧阳、襄阳、荆州、南阳、西安、汉中六府。流民附籍后,垦辟老林,从事农作,开发药材、竹木、铁、炭等资源,荆襄山区逐渐民户稠密、商旅不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