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耆那教寺庙建筑中的装饰部位—基座、门廊、柱厅、藻井和圣室

耆那教寺庙建筑中的装饰部位—基座、门廊、柱厅、藻井和圣室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依据耆那教寺庙建筑中细部装饰的丰度、种类和题材不同,将其分为基座、门廊、柱厅、藻井和圣室五个主要装饰部位。图5-15基座部分的细部装饰图5-16海龙图案南部地区的耆那教寺庙则略有不同,其不同寺庙的规格不尽相同,总结起来略有难度。总而言之,基座部分厚实坚固,象征着永恒和坚定,装饰比其他部位简单明快。弓形装饰在印度教神庙中很常见,但在耆那教寺庙中更加华丽精美。

耆那教寺庙建筑中的装饰部位—基座、门廊、柱厅、藻井和圣室

完整的中小型耆那教寺庙通常由门廊、主厅、前厅和圣室四部分组成,并坐落在一个高大的基座上,大型的院落式寺庙在此基础上还在四周建有一圈围廊。寺庙建筑的各个部位都遍布精美细致的装饰,且各部位的装饰题材不尽相同,蕴含了不同的象征和含义。笔者依据耆那教寺庙建筑中细部装饰的丰度、种类和题材不同,将其分为基座、门廊、柱厅、藻井和圣室五个主要装饰部位。

(1)基座

耆那教寺庙建筑通常建造在一个高大的基座上,基座由石块砌筑而成,内部一般砌实,基座部分的细部装饰主要表现在外围四周的雕刻上。印度北部地区耆那教寺庙的基座造型相似,通常作出横向的分割,基座大致分为三段,并由下至上逐层收进,比例协调、造型端庄,有些类似佛教建筑中的须弥座(图5-15)。以中央突出的线脚作为划分,下面一段最宽,一般要占到整个基座高度的一半有余,并横向划分成5~7层。最下层通常雕刻半圆形的莲花图案,密密麻麻、依次排列。各地区的寺庙莲花图式略有不同,有些寺庙基座上的莲花图案装饰带出现在稍微高一些的位置,但都是以同一个图案作为母题,并不断重复。其余各层一般只做简单的线脚或图案,个别规格高的寺庙有一些大象或神兽的圆雕作为点缀。中央一段没有太多装饰,有的寺庙会雕刻一些花瓣或叶片的图案。最上面一段雕刻着重复排列的龙头图案,这种图案在印度教神庙中经常出现,但在耆那教寺庙中使用更加频繁,并被称为“海 龙”,是耆那教崇信的一种神兽。龙头图案造型生动,可以清楚地辨别龙的犄角和凸出的眼珠(图5-16)。

图5-15 基座部分的细部装饰

图5-16 海龙图案

南部地区的耆那教寺庙则略有不同,其不同寺庙的规格不尽相同,总结起来略有难度。但总体来讲,不像北部地区划分那么细致,有些寺庙只是简单地用石块砌出台基,不作划分和雕刻,而考究的寺庙在基座上雕刻一些浮雕。与北部地区不同的是,南部地区的耆那教寺庙很少使用龙头图案,基座上偶尔出现的浮雕一般表现战争场面和凶猛的动物,并且雕琢粗犷,不如北部地区的细致。这种现象是受到不同教派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北部地区主要为耆那教中的白衣派,而南部则主要为天衣派。白衣派更加灵活,并不排斥过于富丽堂皇的装饰;而天衣派注重对教义的遵守和刻苦的修行,一般反对在寺庙中进行过度的装饰。另外,南部地区寺庙的基座比北部地区的寺庙高大一些,这是为了适应南部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总而言之,基座部分厚实坚固,象征着永恒和坚定,装饰比其他部位简单明快。

(2)门廊

图5-17 门廊前的门券

图5-18 门廊顶部的藻井

耆那教寺庙的门廊位于主体建筑的最前端,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为了吸引香客进入寺庙,通常都较为华丽。门廊的平面一般是方形,各面都较为开敞,不设栏杆,细部装饰主要集中在两边的立柱、柱子间的弓形装饰和屋顶的天花上。最为精彩的寺庙,在门廊前还要建上一座异常精美的门券(图5-17)。立柱由下而上划分成多段,每段都遍布精细繁复的雕刻。不同地区的寺庙式样不一。总的说来,下部主要是半圆形莲花和龙头图案为主的花纹;中段雕刻许多精美的人物,多为庄重威严的神侍和翩翩起舞的舞者;上端为十字形托梁,托梁下方雕出精美的斜撑,斜撑正面通常是一尊神像两侧雕刻着繁复的纹理,象征着无穷的力量。两根立柱之间常有一根石质弓形装饰,包裹着密密麻麻的装饰图案或者雕刻成重复的莲花造型。弓形装饰在印度教神庙中很常见,但在耆那教寺庙中更加华丽精美。门廊顶上的天花是装饰的重点,一般有精美的浮雕,主要雕刻守护神侍或祖师神像,更加华丽的也做小些的藻井,藻井内雕刻着层层叠叠的莲花图案(图5-18)。屋顶上的装饰相比之下较为简单,只在四角立上小神像或神兽。整体看来,门廊部分满是大大小小的人物雕刻和层层叠叠的花纹图案,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翩翩起舞的人像向参观者传达着喜悦的节庆气氛和欢腾向上的活力。门廊的雕刻在丰度上非常出众,但在雕刻的规格和等级上仍然不及寺庙最核心的圣室部分。在属于天衣派的南部地区,门廊部分大抵也是如此,只是细部装饰远比北方寺庙简单,也很少有热闹欢快的人物雕像。

(3)柱厅

柱厅是寺庙最大的使用空间,平时用于信众集会和宗教活动,柱厅的装饰是整座寺庙最为精彩的地方,在印度的其他宗教建筑中,没有一个具有像耆那教寺庙这般豪华富丽而又圣洁纯净的室内空间。有些大型的寺庙,因为宗教活动的需要,常建有两个柱厅,形成了前厅和主厅的形式。依据寺庙规模的不同,一般大些的寺庙柱厅比较开敞,规模小点的封闭一些。开敞型的柱厅,细部装饰主要集中在石柱和穹顶内的藻井;而封闭型的还要再加上柱厅外壁的雕刻。其中又以藻井为整座寺庙最为华丽的地方,是其艺术装饰的重中之重。

柱厅内石柱的造型一般分为三段,最下端为方形,中部为抹角的八边形,上端为托梁。下端部分的装饰比较简单,只做一些线脚和几何纹理。柱子的中部和上端的装饰要复杂和精致许多,有些托梁上还雕刻神侍和力士。柱厅中的柱子有两种规格,用于支承中央穹顶的八根石柱最为精美华丽,其余柱子则相对简单。在支承中央穹顶的柱子中部四面通常雕刻不同的神侍,其造型五花八门,取材于多种不同宗教和当地群众信奉的神灵。遍观整个柱厅,甚至不能找到两根完全相同的柱子(图5-19)。

图5-19a 精雕细琢的立柱

图5-19b 柱身上的细部装饰

(www.daowen.com)

图5-19c 柱身上的细部装饰

柱厅内的藻井是耆那教寺庙建筑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雕琢得最为精心,别具一格。各个寺庙的藻井大小有异,但装饰手法基本类似。圆形的藻井由下至上以精美的线脚和花纹划分成数层,并朝向中央逐步收缩,越往上每层的宽度越窄,制造出一种向上飞升的动势。大部分藻井可以分为三段,每段都由数层构成。最下面一段通常雕刻密集的人物,或为各式神侍,或为手舞足蹈的人群。个别雕刻精致的围绕圆形雕刻不同的神灵塑像,一般将圆形等分为12段,并在等分处雕刻神像(图5-20)。中部各层通常只做简单的纹理装饰,也有的雕刻出大型的神像,这些神灵多为印度教中各大主神的化身。最上端最为轻盈剔透,四周围绕着精美的莲花透雕,中央则从上至下逐层雕琢出一朵垂下的莲花。耆那教建筑的藻井精美华丽,充满了向上飞升的动势,表现出一种神秘而华贵的天国景观。

封闭式柱厅的外壁也成为寺庙装饰的重点。通常分为数段,每段遍布密密麻麻的花纹图案和人物造型。有些寺庙柱厅的外壁上还雕刻出许多小壁龛,龛中摆放祖师的圣像。南部地区耆那教寺庙的柱厅装饰,整体上仍不及北部地区华丽。

(4)圣室

图5-20a 斋沙默尔耆那教寺庙主厅藻井

图5-20b 维玛拉庙前厅藻井

图5-20c 月神庙前厅藻井

图5-20d 阿迪那塔庙前厅藻井

圣室是耆那教寺庙建筑中最核心的部分,象征着无穷的力量,这里的细部装饰无论在丰度还是在规格上都是整座寺庙最高的。与印度其他宗教建筑不同的是,耆那教寺庙的圣室较为开敞,典型的耆那教圣室四面开门,暗喻祖师教谕响彻四方。圣室之内是一座方形或曼陀罗形圣坛,四面放置精美的祖师圣像。圣坛四面雕刻着密集的祖师浮雕,主要以祖师的相关传说故事为题材,也有的雕刻了全部的二十四位祖师(图5-21)。耆那教祖师造像雷同,雕像多分为立像和坐像两种,两者都为裸身,胸口处有一棱形印记。立像双手自然下垂,头顶常有伞盖,印度南部的立像又多雕刻有缠绕身体的藤蔓,象征已经战胜了自我;坐像多见于北部,形象为盘腿而坐,双手叠于下腹。耆那教寺庙中的祖师雕像一般以第一祖、第七祖或者第二十四祖中的一个为中心,周围雕有其他祖师或神怪形象,规格高的也有全体二十四祖师的环形浮雕。有些地区的祖师塑像还受到佛教雕刻艺术的影响,其形象与佛教中的佛陀形象类似。圣室部分是祖师雕刻最为集中的地方,因为他们的神级最高,五花八门的大神、夜叉和精怪等属于祖师的神侍,神级就低了一等,被祖师们降服的神怪自然也不能进入等级最高的圣室。

图5-21 遍布雕刻的圣坛

图5-22 圣室外壁的细部装饰

北部地区寺庙圣室的装饰主要集中在外壁(图5-22)、门框和圣坛,室内墙壁和屋顶的雕刻相比较少。圣室的外壁、门框和圣坛上通常遍布细密的雕刻,人物之间以繁复的纹理图案作为连接。各个地区间的装饰风格略有差异,但各寺的门框基本都是一式的。门框的两根立柱一般是曼陀罗形截面,外表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立柱底部、正中和顶部雕刻有祖师圣像。门梁也是如此处理,正中位置往往有祖师圣像。门槛比较特别,中心处为一个突出的圆形石鼓,石鼓两侧各有一只扁平的龙头石刻。所有寺庙圣室和圣龛的门框都是这样的形式(图5-23)。在锡卡拉式寺庙中,圣室的顶部还有一座装饰着精美图案和神像的锡卡拉。

南部地区寺庙的圣室与北部有着较大差异,首先南部的圣室往往更加封闭,其次在细部装饰方面也很不同。南部地区寺庙的圣室一般不作装饰,只在门框上做少量的雕刻。外墙面和室内墙面几乎空无一物,连圣坛上也没有雕刻。祖师圣像摆放在圣坛上,往往比北方要大许多,但雕刻得不是很精细。

图5-23 圣室的门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