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耆那教寺庙建筑:宗教象征与锡卡拉尖顶

耆那教寺庙建筑:宗教象征与锡卡拉尖顶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到耆那教寺庙的宗教寓意,首先跃入脑海的就是锡卡拉式寺庙中高耸壮丽的锡卡拉尖顶,这一造型深入人心,已经成为其寺庙建筑的典型形象。曼达拉是佛教和印度教中常见的宗教图案和平面图形,象征着宇宙的缩影。曼达拉最初用于绘制一些具有宗教象征的图案,僧人们依此把修行用的土台建造成曼达拉的形式。寺庙建于13世纪初,在前厅的两旁又建有2个供奉圣坛的柱厅,是造型非常特殊的耆那教寺庙。

耆那教寺庙建筑:宗教象征与锡卡拉尖顶

提到耆那教寺庙宗教寓意,首先跃入脑海的就是锡卡拉式寺庙中高耸壮丽的锡卡拉尖顶,这一造型深入人心,已经成为其寺庙建筑的典型形象。锡卡拉通常建在寺庙圣室和神龛的顶部,象征着位于宇宙中心的圣山,带给信众神圣的力量,作为寺庙建筑最醒目的竖向构图,强调了作为寺庙核心的圣室的位置和重要地位。象征圣山的锡卡拉尖顶让人印象深刻,但主要流行于印度北部和南方局部地区,就整个印度次大陆的耆那教寺庙建筑来说就锡卡拉并非普遍使用的象征手法,在更广泛范围内使用的则是在寺庙的平面设计中体现的曼达拉图形。

曼达拉(Mandala)又常译为曼陀罗、曼荼罗等,在梵语中本意指圆形,国内相关专著常意译为坛城、轮圆具足等。曼达拉是佛教印度教中常见的宗教图案和平面图形,象征着宇宙的缩影。而Mandala这个词中Manda有本质、本源的意思,La是后缀,指包含、包容,代表了包含世间一切真理的宗教含义。最基本的图案是一个具有中心点的圆形,并在四边开有方形城门,后来逐渐出现圆形、方形等多种图案。曼达拉最早应该来源于印度本土的一些宗教思想和宇宙观,后来主要被佛教和印度教吸收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演化出多种图形和应用。曼达拉最初用于绘制一些具有宗教象征的图案,僧人们依此把修行用的土台建造成曼达拉的形式。后来这种图形被宗教建筑广泛采用,形成了多种固定的平面格局。柬埔寨的吴哥窑,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很多藏传佛教建筑如红教的桑耶寺、白教的白居寺、黄教的布达拉宫红宫部分、大昭寺等著名建筑都按曼达拉的格局设计建造。在耆那教寺庙建筑中主要吸收了印度教中关于曼达拉的宗教思想和建筑形式,寺庙的圣室和柱厅多依据曼达拉图形来设计平面,以象征自身宗教蕴含了世间的一切真理(图4-15)。如上文提及的建于拉贾斯坦邦耆那教圣地拉那普尔的帕莎瓦那塔庙就是使用曼达拉图形进行寺庙平面设计的典型实例。寺庙建于13世纪初,在前厅的两旁又建有2个供奉圣坛的柱厅,是造型非常特殊的耆那教寺庙。它的圣室和柱厅均使用曼达拉形平面,建筑造型充满动势、富于张力,也象征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图4-16)。

图4-15 源于曼达拉图形的圣室和柱厅平面类型总结图

图4-16 帕莎瓦那塔庙曼达拉图形应用示意图(www.daowen.com)

除此以外,依据曼达拉图形进行的寺庙设计还体现在寺庙的空间布局上。这种设计主要依据的是一种被称为帕那马萨伊卡曼达拉(Paramashayika Mandala)的正方形曼达拉(图4-17)。帕那马萨伊卡曼达拉本是来源于印度教,它共被分为81个小正方形,每边各有9个。曼达拉最中心的9个小正方形代表创造神梵天,象征着永恒和真实。中心区域四面各自代表印度教中的主要神灵,等级略低于居于核心的梵天大神。再向外,四周剩余的小正方形则各自代表其余大小神灵。这种反映印度教宇宙观的模型被耆那教吸收后,用于其寺庙建筑的空间规划,并主要体现在十字形的寺庙布局上。曼达拉正中由9个正方形构成的核心区域被用于安置寺庙最重要的圣室,紧邻核心区域的外围部分则作为连接圣室的主厅,然后再依次向外排布前厅和门廊,四周则围以回廊。耆那教最著名的拉那普尔阿迪那塔庙就是体现这种空间规划的最典型实例(图4-18)。这种最早在印度教中产生的曼达拉模型却没有在印度教神庙建筑中进行广泛的实践,却在耆那教寺庙建筑中结出了果实,着实让人感叹。

图4-17 帕那马萨伊卡曼达拉

图4-18 阿迪那塔庙应用帕那马萨伊卡曼达拉图形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