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耆那教贝杜式寺庙:印度南部现象

耆那教贝杜式寺庙:印度南部现象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贝杜式寺庙是印度南部地区较为常见的一种耆那教寺庙类型。印度南部地区的耆那教徒大多属于天衣派,贝杜这种建筑形式的出现主要即是受到了天衣派宗教思想的影响。贝杜这种寺庙形式并不是为了让僧侣定居下来,而只是作为其短暂的停留地,并作为一种纪念物在精神上鼓舞信徒。图4-11卡卡拉耆那教贝杜寺图4-12a卡卡拉贝杜寺入口处的纪念柱图4-12b北部地区印度教神庙入口处的纪念柱

耆那教贝杜式寺庙:印度南部现象

贝杜式(Petu)寺庙是印度南部地区较为常见的一种耆那教寺庙类型。“贝杜”并不建造大型房屋,一般只是在场地中央建造一座巨型的圣人巴胡巴利雕像,围绕巨像建有一些辅助设施和简单的厅舍。大型的贝杜在印度南部地区共有5处,而一般民居常常将其简化,在自家院院中建造一座圣坛并供奉巴胡巴利雕像,就好似一座小型的贝杜。印度南部地区的耆那教徒大多属于天衣派,贝杜这种建筑形式的出现主要即是受到了天衣派宗教思想的影响。天衣派在南部地区又被称为严谨教派,他们提倡并坚持更加严格的遵守大雄的教谕。天衣派的僧侣被要求放弃一切世俗生活,不能结婚生子,不能拥有物质财富,只能乞讨为生,必须不断地从一城镇步行到另一个城镇寻求施舍并讲布教义。他们认为如果僧侣一旦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就会不可避免地被世俗化,会去积累财富,变得功利,从而违背了最初的教义,也达不到最终灵魂解脱的目的。最能说明天衣派苛求教义的事例莫过于南方天衣派宗教大师巴哈那巴胡(Bhadrabahu)游历北方教区时的言论,他曾公开指责白衣派僧侣穿着衣服是对教义的不敬和宗教腐败的标志。客观上讲南方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僧侣们裸体修行自然并无大碍,但在北部地区冬季气温较低,强求僧侣裸体似乎不太现实[2]

正是在天衣派思想的影响下,南部地区的耆那教寺庙大多朴实简单,反对过度装饰,普遍不及北部寺庙豪华精美。贝杜这种寺庙形式并不是为了让僧侣定居下来,而只是作为其短暂的停留地,并作为一种纪念物在精神上鼓舞信徒。建于卡纳塔克邦耆那教朝圣中心卡卡拉(Karkala)的贝杜就是这种寺庙形式的典型代表(图4-11)。寺庙建于14世纪,建造在一座岩山顶部的平地上,并从山脚下凿出400多级台阶通达山顶。登上山顶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在院墙外就能看到的巴胡巴利圣像。巨像由白色石材雕刻而成,共13米高,安置在一座方形圣坛上。南部的圣人巴胡巴利塑像都是一式的造型,全都赤身裸体,并摆出双手下垂、目视远方的姿势。圣人的胳膊和大腿缠满藤蔓,脚下的圣坛则是象征巴胡巴利修行时所站的蚁穴,寓意着巴胡巴利完全战胜了自我,获得了伟大的胜利。寺庙入口处立有一根不高的石质纪念柱,柱顶端坐着护法神侍,这种石柱在北部地区的印度教神庙中很常见(图4-12)。进入寺门,巨像前是一根高耸的旗杆,巨像后建有一些提供给僧人休息的简单屋舍,除此以外再无其他。

图4-11 卡卡拉耆那教贝杜寺(www.daowen.com)

图4-12a 卡卡拉贝杜寺入口处的纪念柱

图4-12b 北部地区印度教神庙入口处的纪念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