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巴斯蒂式寺庙:耆那教特色建筑

巴斯蒂式寺庙:耆那教特色建筑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处用其特指南部地区那些使用坡屋顶、与北部地区有很大差异的耆那教寺庙建筑形式,实际上是一种多檐式寺庙建筑。巴斯蒂式寺庙是印度南部地区最流行的一种耆那教寺庙类型,通常寺庙都建在一个砖石台基上,使用石柱或木柱,其上为木结构的坡屋顶。这些使用坡屋顶和木结构的寺庙与北方地区砖石结构寺庙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却更像尼泊尔和斯里兰卡的寺庙建筑。

在印度南部地区,寺庙通常被称做巴斯蒂(Basti),“Basti”源自于梵文“Vasati”,是指连接神灵和僧侣的住所。此处用其特指南部地区那些使用坡屋顶、与北部地区有很大差异的耆那教寺庙建筑形式,实际上是一种多檐式寺庙建筑。巴斯蒂式寺庙是印度南部地区最流行的一种耆那教寺庙类型,通常寺庙都建在一个砖石台基上,使用石柱或木柱,其上为木结构的坡屋顶。平面布局从外至内,主要仍然为门廊、前厅、主厅和圣室,只是在门廊前大多立有一根高耸的纪念柱。这些使用坡屋顶和木结构的寺庙与北方地区砖石结构寺庙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却更像尼泊尔和斯里兰卡的寺庙建筑。这大概归因于印度南部地区湿润多雨,与内陆地区干燥少雨的气候条件不同,在气候上更加接近于尼泊尔和斯里兰卡,在相似的气候条件影响下便产生了相似的建筑风格。南部地区潮湿多雨且虫蚁滋生,砖石台基可以起到防潮的作用,石质的柱子也可以防潮和防蛀,使用坡度很大的屋顶则有利于在雨季时快速地排水。寺庙形式在外部为了适应当地环境做出了些许变化,但在本质上仍然体现了耆那教的宗教思想,这一点与北部地区的寺庙是一致的,同时也反映了耆那教无与伦比的适应性。

位于卡纳塔克邦耆那教城镇慕达贝瑞(Mudabidri)的昌达那塔庙(Chandranatha Basti)就是这种寺庙形式的典型代表。慕达贝瑞是一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小镇,居民历来大多信仰耆那教,因此逐渐形成了一座著名的耆那教城镇。城中共有建于不同时期的18座耆那教寺庙,各座寺庙外观基本类似。其中最大的一座就是建于15世纪初、献给第八代祖师昌达那塔的昌达那塔庙[1](图4-8)。进入矩形的院墙,首先是一根16米高的石质纪念柱,柱顶雕刻有护卫神侍。纪念柱后就是主体寺庙,寺庙整体建在一个约1米高的基座上,并建有外廊,基座做成须弥座的形式,并雕刻有表现战斗和狩猎场景的浮雕(图4-9)。寺庙最前端是一个精致的曼达拉式柱厅,台阶两旁还放置有两尊象征力量的石象。石柱造型古朴,并有印度南部地区常见的八角形抹角,部分石柱上还雕刻有神侍和大象图案。屋顶共有两层,第一层为石质屋面,在其顶上再建有一层木屋架。屋面通过斜撑向外挑出,并有倾斜的栅格窗,屋顶装饰着鎏金锥形装饰物。这种屋顶与尼泊尔比较常见的木结构寺庙的屋顶形式非常类似。紧连着曼达拉式柱厅的是另外两间小些的柱厅,在它们的天花上都雕刻有类似北部地区寺庙的那种极为华丽的藻井,但不及北部地区的豪华,这是由南部教派反对过度装饰的宗教思想所决定的(图4-10)。寺庙的圣室位于轴线的最末端,高出之前的各个柱厅,以突出圣室的核心地位。在外部看来共有三层,但内部实际上并不做分割,高耸的室内空间是为了摆放高大的昌达那塔立像。圣室共有三层屋面,第一层仍为石屋面,其上两层为与先前类似的木结构屋面。

图4-8 慕达贝瑞昌达那塔庙(www.daowen.com)

图4-9 基座上表现狩猎场景的浮雕

图4-10 寺庙柱厅内的藻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