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耆那教寺庙建筑-耆那教寺庙建筑

耆那教寺庙建筑-耆那教寺庙建筑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阿育王把佛教定位国教,并同时鼓励耆那教的发展。这个时期的耆那教寺庙建筑主要为建在山林深处的石窟寺和提供给僧侣休息的棚舍。关于耆那教寺庙的起源与发展记载不详,然而从这些零散记载中也可想见,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前后,耆那教宗教建筑应该已有一定发展。从孔雀王朝至笈多时代的这段古典时期可以看做耆那教寺庙建筑的萌芽期。

耆那教寺庙建筑-耆那教寺庙建筑

耆那教与佛教都孕育自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的沙门思潮。那时的印度正处于列国时期,各地纷起的战争与对抗开始冲击更早时形成的价值观和制度。代表旧势力的婆罗门阶层固守婆罗门至上、祭祀万能、吠陀天启三大原则;而代表新兴势力的沙门思潮则要求打破婆罗门阶层在宗教文化、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垄断地位。人们不断提出新的宗教和哲学以期恢复社会秩序,或者通过静思冥想神秘主义和其他超脱出世的手段来逃避世间的纷争。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耆那教思想应运而生。

耆那教徒们讲求苦行修身,通过放弃现世的享乐出家受戒,严格遵守教义和戒律来达到超脱出世、全知全能的理想状态。所以早期的耆那教并没有营建永久性的宗教场所和建筑设施,相反,他们还劝说人们主动放弃房屋、财富和世俗生活去深山中修行。创建了耆那教的大雄也曾衣不遮体,云游乞食于西孟加拉地区。

到了公元前3世纪,印度绝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了大一统的孔雀王朝时期。王朝最伟大的统治者是开国皇帝之孙,被称为“无忧王”的阿育王。阿育王把佛教定位国教,并同时鼓励耆那教的发展。考古发掘出的石柱上记载有铭文“善见王(即阿育王的尊称)即位十三年,赠此窟与阿什斐伽(即后来的耆那教天衣派前身)”。在其即位28年所立的石柱上刻有铭文“善见王已命理教专吏,敬视僧伽(即佛教徒),并及婆罗门,尼健陀(即大雄一派),阿什斐伽,实及其他出家各宗”[1]。这个时期的耆那教寺庙建筑主要为建在山林深处的石窟寺和提供给僧侣休息的棚舍(图2-1)。(www.daowen.com)

图2-1 耆那教石窟寺

阿育王之后,孔雀王朝日渐衰弱。这片孕育了各种宗教文明的土地再次陷入群雄割据的乱世,直至3世纪才又出现了大一统的笈多王朝。笈多时期被认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巅峰,期间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全面繁荣,百家争鸣。笈多时期融合了外来文化和自身的传统文化,被称为古典艺术的黄金时期。在笈多时代产生了一大批宗教艺术精品,在建筑形制、雕刻式样、绘画风格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审美标准和创作规范,并开始使用加工过的石材来建造寺庙,开创了印度古代宗教建筑的新纪元。但因为印度的王朝并不注重修史立书,外界了解这段历史主要是通过中国僧人法显的游记。法显于5世纪初到达印度,以求取佛教真经,在游历各地的6年中他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个富饶而拥有灿烂文明的国度。其中法显还特别提到很多地方都建有由私人捐助的帮穷人免费看病的医院,虽然无法确定这是不是由耆那教徒所建,但以其宗教思想推测这却有可能。自有史以来多有其教徒捐建医院的记载,甚至在今天都有由耆那教徒所建的为动物免费看病的医院。关于耆那教寺庙的起源与发展记载不详,然而从这些零散记载中也可想见,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前后,耆那教宗教建筑应该已有一定发展。从孔雀王朝至笈多时代的这段古典时期可以看做耆那教寺庙建筑的萌芽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