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耆那教起源及特点:古代宗教的发端|耆那教寺庙建筑

耆那教起源及特点:古代宗教的发端|耆那教寺庙建筑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耆那教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其起源比佛教要早,甚至可以从吠陀时期算起,至少与婆罗门教相当;耆那教团体则认为自己比婆罗门教更有年头,起源自哈拉帕文明时期,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耆那教主张种姓平等,反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的特权地位,强调只有苦行和遵守严格的戒律才能最终得到灵魂的解脱。

耆那教起源及特点:古代宗教的发端|耆那教寺庙建筑

耆那教(Jainism)是起源于古代印度的一种古老而独具特色的宗教,有其独立的宗教信仰和哲学。关于耆那教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其起源比佛教要早,甚至可以从吠陀时期算起,至少与婆罗门教相当;耆那教团体则认为自己比婆罗门教更有年头,起源自哈拉帕文明时期,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普遍比较认可的说法是耆那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略早于佛教产生的时间(图1-1)。据传说,耆那教一共有24 位祖师。而实际上的创始人为一系列祖师中的最后一位:伐尔达摩那(梵文音译为Vardhamana,现又多译为玛哈维拉Mahavira,前599—前527)。他出生早于佛教的始创人释迦牟尼,并由他在公元前6世纪初,将耆那教的思想总结并系统化整合,创立了耆那教的核心教义,同时以耆那教之名广收门徒,耆那教由此产生。据耆那教历史文献记载,至伐尔达摩那逝世时,其教已经有52万多教众,盛极一时[1]。耆那(Jain)是从梵语“Jina”中派生而来,意思是征服者和解放者。而“Jain”也成了伐尔达摩那的称号,耆那教亦因此而得名。他的弟子们尊称他为摩诃毗罗,即伟大的英雄,简称大雄(图1-2)。佛教经典中也称他为尼犍陀·若提子(意译为离系亲子),他被当做六师外道之一(图1-3)。

图1-1 耆那教标识

图1-2 耆那教旗帜(www.daowen.com)

图1-3 耆那教绘画中的大雄形象

耆那教与佛教都诞生于印度的列国时代(公元前6世纪—前4世纪)。在这个时期,印度的奴隶社会已经初步形成,并逐渐形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阶层。婆罗门为祭司贵族,他们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在社会阶层中地位最高。刹帝利为军事贵族,包括国王和管理国家的各级官吏,掌握着国家的世俗权力。婆罗门和刹帝利是高级种姓,占有社会的大部分财富和资源,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吠舍为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是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主要从事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等职业,由他们向国家缴纳赋税并听从高等级种姓的差遣。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了土地的自由民和在战争中被奴役的士兵,实际上即为整个社会中的奴隶阶层[2]

当时的婆罗门阶层为了维护自己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极力维护种姓制度,压制、排斥其余种姓。而掌握了世俗权力的刹帝利种姓随着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增强,实际上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种姓,他们对婆罗门阶层的特权地位和宗教垄断日趋不满。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吠舍阶层中的大商人掌握着大量财富,经济地位逐渐提高。他们迫切要求在政治和宗教上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出现了许多与婆罗门教和它的教义相对立的新宗教和新思想,呈现出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即著名的沙门思潮,而耆那教和佛教就是这一思潮中的佼佼者。

耆那教同佛教一样,反对当时婆罗门教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的主张,并与佛教一起,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吠陀并非全知全能,而祭祀杀生也只会增加自身的罪恶等思想。耆那教主张种姓平等,反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的特权地位,强调只有苦行和遵守严格的戒律才能最终得到灵魂的解脱。这些思想与佛教思想非常类似,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刹帝利阶层的要求和广大中下层人民的迫切诉求,从而吸引了广大信众,这对打破婆罗门教一家独大、排挤压制其余宗派的局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