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深入农村开展抗日宣传,回忆抗战前的故事

深入农村开展抗日宣传,回忆抗战前的故事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二·九”运动兴起之后的第一个寒假,天津学生中的积极分子参加了平津学生联合会组织的南下宣传团,到农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一九三六年五月,天津学联为抗议日本帝国主义增兵华北,发动和组织各大中学校学生在全市进行抗日宣传。同时,王兰庄成了市内大中学校同学们节假日下乡进行宣传活动的基点。

深入农村开展抗日宣传,回忆抗战前的故事

徐达

天津学生在“一二·九”运动中,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坚持走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一二·九”运动兴起之后的第一个寒假,天津学生中的积极分子参加了平津学生联合会组织的南下宣传团,到农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

南下宣传团的学生的爱国活动,显示了中国人民不愿当亡国奴的决心,收到唤醒农民的积极作用,同时锻炼了同学,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救亡抗日积极性,更紧密地把平津学生团结起来。在这个基础上,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这样,在党的领导下,学生运动更加有组织地,更加深入广泛地向前发展。之后,天津各大中学校相继成立了“民先”“。一二·九”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逐步成了各学校学生会的领导骨干。接着,成立了天津民先总部。一九三六年五月,天津学联为抗议日本帝国主义增兵华北,发动和组织各大中学校学生在全市进行抗日宣传。五月二十八日,在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有学生、工人和各界人士万余人参加的游行示威,天津市各界民众抗日救亡的热潮更加高涨。

七月一日就要放暑假了。党为巩固学生运动中骨干分子的革命热情,进一步引导他们沿着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走下去,把学生运动持久地开展下去,便提出暑假到农村去开展义务的民众教育的号召。党的这个号召是由天津学联组织推动的,得到各大中学校的学生运动中骨干分子热烈拥护和响应。当时要组织学生参加“义教”工作是有许多困难的。首先是不大容易取得家长的同意和支持,如果暑假不回家,就必须编造能蒙混家长的理由,以取得家长的同意;有的同学暑期不回家,家庭不给寄钱,经济来源断绝,生活有困难,就要靠同学们互济,或找点工作临时接济一下(如给人补习功课)。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有过艰苦生活的决心,要有为革命做出自我牺牲的精神。同学们都不熟悉农村工作,可是大家参加“义教”活动的热情很高,敢于迎着困难上。

在天津学联主持下,六月间开会商定:成立有各大中学校代表参加的暑期义教促进会,推动“义教”工作的开展,选择天津市近郊的王兰庄、小园和姜井等三个村为开展暑期“义教”活动地点,并进行分工。负责王兰庄的主要是北洋工学院和三八女中,负责人是张多疆(现名丁仲文),经常参加活动的有刘讷(已故)、于奇(已故)、傅景洪(现名傅江)、林心贤(已故)、陈垚德(现名陈志远)、张沛(即童铣,已故)、黄沙、曲珪田(即曲介甫,已故)、徐瑞恩(现名徐达本)、徐克壮(现名徐克立,女)、刘岫珊(即田冀,女,已故)等。法商学院的郝金贵等人也常来参加工作。

小园的负责人是南开中学的吴祖贻,经常参加活动的有南开大学的程人士(现名程宏毅)、霍世章,女师的王玉玲(女,现名安琳),法商学院的阮务德,扶轮中学的张琪(现名杜文敏),汇文中学的姚大衡等。

姜井的负责人是汇文中学马毓臻,经常参加活动的有女师的吕贤棻(女,现名于瑞英),中西女中的杨若余(女),觉民中学的杨希林和汇文中学的张文展等。

经费是募捐来的,主要用于买书、纸张、粉笔等。教学讲义和歌篇大都是自己刻印的,教室和桌椅等物,村里有的就利用,没有的就在露天。教学的对象包括成年、青年和儿童。教学内容是教识字,讲时事,教唱歌。当时流行的革命歌曲,有《义勇军进行曲》、《打回老家去》、《大路歌》、《抗日打牙牌》等。有时也演出话剧。教学形式,除儿童班上日班外,主要是办夜校。

除了“义教”本身的活动外,还在学联的帮助下,请来市里的青玲剧团、八一救亡剧团到农村演出。参加“义教”的同学也组织了歌咏队、话剧演出队,到各“义教”点及其附近村庄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话剧。后来,在这个基础上,成立了通俗剧团。(www.daowen.com)

三个“义教”点,实际上成了各学校学生运动中的骨干分子在暑假期间互相联系和开展革命活动的基点,也是党培养和发展新党员的基点。当时党处于秘密状态,地下党员在参加“义教”活动的同学中是起核心作用的。他们积极热情地关心同学,带头过艰苦生活。那时吃的是玉米面饽饽,腌黄瓜,小葱拌豆腐;喝的是泡子里的水;住的是老鼠、蚊子、跳蚤成灾的房子,甚至住臊气很大的牲口棚里。同学们以“向红军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学习”相互激励,在困难中锻炼自己的革命意志,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在暑期“义教”活动中,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有些同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如安琳、于瑞英等同志都是在“义教”工作中入的党。

在教学和文艺活动中,同学们同农民及其子女朝夕相处,相互间逐步加深了解,开始时对“洋学生”、“外来人”的隔阂逐渐减少了,愿意和我们多接触了。特别是青年农民接受革命宣传快,他们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剥削表示极大的愤慨,各村都涌现出一些积极分子,和我们一起积极地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其中王兰庄的情况更好些。王兰庄的农民绝大部分是天津某大地主的佃户,地瘠租重,生活极度困难。为了维持生活,大都熬点硝盐卖,但一经官盐商的盐警队查获,就要遭受毒打和罚款,国民党的保安队也同盐警队相勾结,经常到村里敲诈勒索。再加上“九·一八”事变以来,日寇加紧侵略活动,是对王兰庄农民的生命和生产的严重威胁,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贫苦农民中蕴藏着极大的革命热忱,这就为同学们提出一个迫切任务,如何积极地引导发动农民走上革命的道路。通过与农民中的积极分子个别谈话,启发他们组织起来,以保卫农民熬制硝盐和防止日寇的蹂躏。但是,工作尚没有展开,暑期结束了,同学们只好暂时告别了王兰庄。

党十分珍视在王兰庄已经打下的基础,决定暑期后把王兰庄的义务教育——民校继续办下去,以进一步推动农民运动的开展。党通过学联,以“义教”促进会的名义,相继指派了慕湘、于力步、路平、崔健华等常住王兰庄任教,主持民校工作,并以民校为掩护,开展农民运动和建党工作。同时,王兰庄成了市内大中学校同学们节假日下乡进行宣传活动的基点。

经过多次的宣传发动工作,王兰庄的穷苦农民开始组织起来,建立了农民救国会。组织起来以后,为了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组织熬硝盐的农民派人放哨警戒,发现盐警队来村搜查时,及时发出警报,以便进行掩护,并领导农民同盐警队的迫害进行斗争。王兰庄的农民在实践中感到组织起来的必要性,在这个基础上,农民救国会的成员增多了。当时农民救国会还是秘密的,可是她真正成了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和领导农民反对盐警队破坏熬制硝盐的核心力量。

在斗争中,农民运动中的一些积极分子,受到了锻炼,觉悟不断提高。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王兰庄村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党在积极分子中培养并发展了一些党员,建立了王兰庄的党支部。后来,王兰庄党支部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都是领导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坚强堡垒

一九三七年暑期,正是“七七”事变前夕,日寇侵华战争一触即发。为了对北仓驻军和当地农民开展工作,天津学联决定在北仓办民校,参加工作的有法商职校的刘济光(现名刘瑞方)、南开大学的庞文华(女),以及徐达本、田冀等。当时宋哲元部一个团驻在北仓,担负保卫天津飞机场的任务。在“七七”事变爆发后,这支部队同进攻飞机场的日寇作战非常英勇,这同天津学联和在北仓民校工作的同学们一直坚持到国民党弃失天津为止的宣传工作有关。他们于七月底离开北仓,分别走上了抗日战争的征途。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