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法门寺地宫探秘:揭开隋唐五代秘色瓷之谜

法门寺地宫探秘:揭开隋唐五代秘色瓷之谜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法门寺地宫文物的出土,这一说法被印证。法门寺地宫共出土十四件秘色瓷,其中一件八棱长颈瓶出土于地宫后室第四道门内侧的门槛上,“瓶内装有佛教五彩宝珠二十九颗,口上置一颗大的水晶宝珠覆盖”。长久以来扑朔迷离的秘色瓷谜案被揭开了,带给世人的失望似乎多于惊喜。法门寺秘色瓷之“谜”,千百年来,从学术界争论到考古学界,再争论到陶瓷界。

法门寺地宫探秘:揭开隋唐五代秘色瓷之谜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久,初建时名阿育王寺。阿育王是古印度国王,据佛典记载,阿育王在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将佛骨舍利分送各地,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塔所藏为第五处。由于法门寺塔藏有佛舍利,又称“真身宝塔”。法门寺因塔而置,有“关中塔庙始祖”美誉。

1981年,因大雨兼之塔寺原地基下沉有裂缝,塔身西半部倒塌。经专家数年考证探察,并征得有关部门同意,于1987年整修法门寺,从而发现塔基地宫,轰动世界的法门寺藏宝被发现。其中,令陶瓷界大开眼界的是秘色瓷。千余年来,对秘色瓷的探究从未停止,然而终因不得要领,以致相见不相识。

秘色瓷一说,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诗中秘色瓷被描绘得如远山秋色一样朦胧美丽。但这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秘色究竟是什么样子,又烧自什么时代,则众说纷纭。

宋《谈荟》:“吴越时越瓷愈精,谓之秘色,即所谓柴窑也。”明嘉靖《余姚县志》:“秘色瓷,初出上林湖,唐宋时置官监窑,寻废。”总体上看,以往关于秘色瓷的始烧年代,大致有两种说法:一为五代说,依据主要是宋赵德麟《侯鲭录》和曾慥《高斋漫录》提及吴越“秘色瓷,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的记载。此说在法门寺发掘前,基本上在陶瓷界占主流地位。一为晚唐说,这种说法缺乏明确的历史背景、史籍记载和发掘实证,仅以陆龟蒙等诗篇中的“秘色”为依据。随着法门寺地宫文物的出土,这一说法被印证。

法门寺地宫共出土十四件秘色瓷,其中一件八棱长颈瓶出土于地宫后室第四道门内侧的门槛上,“瓶内装有佛教五彩宝珠二十九颗,口上置一颗大的水晶宝珠覆盖”。此瓶造型规整,釉色清亮,是最精彩最具典型性的秘色瓷。另十三件出土于地宫中室,用纸包在一起,《衣物帐》注明为“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碟子共六枚”。所谓“银棱”,实际上是裹在碗口与圈足上的一层薄薄的银锡箔。此二碗,因碗壁上贴有五朵金、银箔镂刻的花、鸟纹,显得华贵别致。这十四件瓷大多是青绿色,部分是青灰色和青黄色,也就是越窑司空见惯的基本色调。而且它们除了外观与常见的越窑瓷有点不同外(确切地说比常见越窑瓷花哨了一些,如瓶做成八棱状,盘、碗做成海棠等花式),没有什么新奇、神秘可言!长久以来扑朔迷离的秘色瓷谜案被揭开了,带给世人的失望似乎多于惊喜。毕竟,秘色瓷为人们吟颂了千百年了。太多的溢美之词已经让人们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秘色瓷奇异美丽,不可名状。而今,铁一样的事实就在眼前:秘色瓷并不如人们想象的“色似烟岚”“千峰翠色”那么神圣,它不过就是一般的越窑青瓷

●法门寺地宫出土秘色瓷盘(www.daowen.com)

秘色瓷的秘密被揭开了,但又有了相关的问题。有人根据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内库有一酒杯,青色而有纹如乱丝,其薄如纸”,以及茶神陆羽《茶经》“碗,越州上……越瓷类玉……越瓷类冰”等进行推测,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秘色瓷应是在唐代中期开始烧制了。

关于秘色瓷“秘”之来源,至今在陶瓷界有三种不同见解:其一,即以色(香草色、碧色、稀奇色等)为秘;以供御性质(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为秘;以越窑瓷与秘色瓷画等号。以上三种观点,皆是在没有任何实物证据下,对秘色之“秘”所作的猜测或阐释。进入21世纪后,又有学者提出,秘色瓷并不是越窑瓷,而是“耀州窑瓷”,其理论依据是在陕西铜川发现了故耀州窑址,但是很快这种观点就被祚振西否定了。祚先生认为,像秘色瓷这种精湛的工艺和特殊支烧方式,在耀州瓷中是找不到的。2003年,冯松林准备采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揭开这个千古谜团,经过三年的努力,通过对秘色瓷胎样中锆、钴、铪、铀等元素的测定和实验,得出秘色瓷就是越窑青瓷的观点。但是,冯先生仍无法解释,这种脱胎于青瓷的特殊品种,为何在沉寂了几世纪以后的唐代出现呢?同时,釉的配方又到底是怎样制成的,为何又如此特殊和神秘呢?

法门寺秘色瓷之“谜”,千百年来,从学术界争论到考古学界,再争论到陶瓷界。看来,关于秘色瓷到底有多少“秘处”,还远远没有结论。

●舍利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