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党之争,是中国古代社会较为常见的现象。而发生于唐后期的牛李党争,则是持续最久、斗争最为激烈、最具代表性的一次。由于此次党争表现出极其复杂的人际关系,故历来学术界对它的看法和评价不一。尤其是牛李党争的焦点是什么?学者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
一种观点认为,牛李党争的焦点是科举与门阀之争。最早提出并首次进行系统研究的是陈寅恪。他认为,李德裕一派代表北朝以来的山东高门世族,重门第、尚经学,以谨守礼法、门风为特征:牛僧孺一派则代表高宗、武则天以后由进士科进用的新兴阶级,重科举,尚文辞,以浮华、放浪著称。因此,牛李党争的焦点是在对待科举制的态度上。这一观点在学术界被诸多学者接受。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认为:“牛指以牛僧孺为首的进士科出身的、代表着庶族地主阶层的势力;李指以李德裕为首的依靠门第的、代表着士族门阀的势力。”又云:“这里既有争权夺利的斗争,也有对改革的要求,而且首先由要求改革发生的。”很显然,这里的改革,是以提高科举取士、打压门荫入仕为主要对象的。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牛李党争的焦点是对待藩镇的态度,并不是科举与门阀之争。胡如雷《唐代牛李党争研究》一文,在对牛李党争的焦点是科举与门阀的观点提出批判的同时,又提出了一种较为新颖的观点。胡先生认为:“牛李之争的焦点是什么呢?过去传统的看法是牛党重进士科,李党‘抑浮华’而重门第,即把双方对科举制的不同意见当作最主要的斗争焦点。但两党成员的身份、出身极其复杂,用这一标准划分很难做到一刀齐,甚至力持此说的陈寅恪也发现,牛党中的李宗闵、牛僧孺及李珏等代表人物,‘俱是北朝以来之旧门及当代之宗室’,而李党的中坚人物如陈夷行、李绅、李回、李让夷等‘复皆以进士擢第’。可见用双方对进士科的不同政策划分两党成员,是非常牵强的。唐代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最大纷争,莫过于频繁不绝的藩镇战争,牛李两党对藩帅自擅、叛乱所持的政见是泾渭分明的,双方成员往往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尖锐的斗争……对于父死子继、以下叛上的藩帅,李党历来主张坚决打击,无情镇压;牛党则一贯持姑息养奸、息事宁人的态度。”(www.daowen.com)
还有一些学者对上述观点提出异议,如周建国《关于唐代牛李党争的几个问题——兼与胡如雷同志商榷》一文,既不同意以科举制作为划分两党的标准,也不赞同以对待藩镇的态度作为划分两党的标准。他认为:“从政治主张上看,无论牛党或李党都没有明确统一的政治纲领,在具体的施政纲领措施上,两党内部也不是很一致的,往往夹杂着个人意气及人事纠葛。”
牛李党争与唐后期的治乱兴衰密切相关,一直以来为学者所关注。到底牛李党争的焦点是什么?看来,这一问题还会继续讨论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