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牛图》是唐代擅长画牛的著名画家韩滉传世不多的作品之一。
韩滉(723—787),中唐时期政治家、画家,曾任两浙节度使,官至宰相。他的作品多以农村风貌和农家生活为题材,尤以“牛羊最佳”。在《宣和画谱》著录的韩滉作品中,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从画题上看,有《集社斗牛图》《古崖鸣牛图》《归牧图》《乳牛图》等。
此图为纸本设色,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图上五头魁梧健壮的耕牛等距离分布,分黄色、酱色、紫花几种。第一头牛低着头,似在津津有味地咀嚼草;第二头牛昂首向前看,似乎欲加快步伐赶路;居于画中央的第三头牛面向观众,似在冲着画外哞哞叫;第四头牛回首顾盼,吐舌舔嘴,眼中露出惊奇的神色,似乎拿不准该前行还是后退;第五头牛神色庄重地伫立着,此牛最特别,穿着鼻环,戴着红色璎珞。五牛虽然姿态不一,神情各异,但个个生动传神,充满质感。
●《五牛图》(局部)
《五牛图》的早期流传不详。北宋时,可能征入过内府。据明人汪砢玉《汪氏珊瑚网》载,他收藏此图时,图上还有“徽庙金书标题”。但后人并没有见过徽宗题签。不知道是这一题签丢失了,还是被人有意割掉了。此图是否进过北宋内府也就成了一个谜。南宋时,《五牛图》一度流入高宗赵构的御府。图上“绍兴”“睿思东阁”印即其时所钤。元时,《五牛图》流落民间,初为赵伯昂所获,再为大书画家、鉴藏家赵孟頫所得,“神气磊落,希世名笔”的题跋,表现了赵孟頫对《五牛图》的高度赞誉。延祐年间(1314—1320),《五牛图》被征入宫。明代,此图流入民间,先后为项元汴、汪砢玉等所有。清乾隆时,《五牛图》第三次征入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从此藏宫中一百余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五牛图》遭洋匪劫掠,辗转流出大陆。新中国成立后,由政府出资,将此图从香港购回,交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www.daowen.com)
●《五牛图》(局部)
《五牛图》入藏故宫时,蒙尘垢污,伤痕累累,仅在五头牛的身上,就有孔洞数百个,画心与托纸分离处也很多。残损破旧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就是千百年来大名鼎鼎的《五牛图》!为了让《五牛图》重获新生,1973年,故宫博物院修复厂把修复任务交给书画修复专家孙承枝。孙先生高超的修复技术终于使《五牛图》光彩再现。
在高度赞美《五牛图》的同时,不同时代都有人对此图的蕴意加以揣测。有意思的是,处于不同地位的人得出的结论也大不相同。如元赵孟頫认为,《五牛图》表现的是陶弘景辞谢梁武帝征聘的典故。据记载,南朝梁武帝征陶弘景为官,被陶拒绝。梁武帝很不理解,他看到陶弘景《二牛图》中一头被金辔笼络,缚于庭院,另一头则在旷野的水草间自由自在地享受着生活,明白了陶弘景的心思。清高宗却不这么看。他认为,《五牛图》所表现的是汉代宰相丙吉“问喘”故事。据《汉书·丙吉传》,汉宣帝时,丙吉在路上看见有人斗殴,死伤者横七竖八躺满一地,他却置若罔闻,驱车而过。过了一会儿他看见有人赶牛,牛吐着舌头喘气时,立即停车,派人前去问赶牛人走了多远的路。他对两件事情的不同态度,引起下属议论。后来丙吉作了解释:百姓斗殴,应是地方官管的事情,等案子报上来进行审核处理就行了,身为宰相,要管的不是这些小事。但问牛却不同,当时正值春天,如果牛走不远就喘气,说明天气不到暑时就热了,这意味着节气失调。如果是节气问题,危害就大,关系着国计民生,这样的大事才是宰相应该忧虑的。
《五牛图》是否有人们猜测的深刻寓意,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可以佐证的材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