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经白居易《长恨歌》的演绎,广为流传。但是,在白居易的笔下,却并没有唐玄宗夺媳的痕迹,因为杨贵妃入宫前,还是个“无人识”的深闺少女。
然而,众多的文史作品却或多或少地道出这一事实:杨贵妃来自玄宗之子寿王李瑁邸。早在唐元和年间(806—820)由陈鸿写就的《长恨歌传》首先提出这点:唐玄宗失去武惠妃后,痛惜悼念,以至于觉得“左右前后,粉色如土”。于是“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鬓发腻理,纤秾中度,举止闲冶,如汉武帝李夫人……上甚悦,进见之日,奏《霓裳羽衣曲》以导之。定情之夕,授金钗钿合以固之,又命戴步摇,垂金珰。明年,册为贵妃”。《旧唐书》沿袭此说,但认为杨贵妃被唐玄宗召见时已是女道士:“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见。时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既进见,玄宗大悦。不期岁,礼遇如惠妃。”史载寿王确有妃杨氏出家为道士,故人们认为二杨乃同一人。《新唐书》则认为,玄宗召见杨贵妃时,她还没有入道:“或言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内禁中,异之,即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号太真,更为寿王聘韦昭训女,而太真得幸。”据此,玄宗是直接从寿王邸中请出杨贵妃的,作为补偿,又替寿王另娶了韦氏。《资治通鉴》记载就很直截了当:“后宫数千,无当意者。或言寿王妃杨氏之美,绝世无双。上见而悦之,乃令妃自以其意乞为女官,号太真,更为寿王娶左卫郎将韦昭训女……”多年来,杨贵妃本是寿王妃之说不断被史书完善,几乎成了定论。
但是,黄权才指出,杨贵妃为寿王妃之说存在着三大障碍。其一,杨贵妃的父亲与寿王杨妃的父亲不是一个人。杨贵妃的父亲是杨玄琰,而寿王杨妃的父亲是杨玄璬,本非一人。但是为了将二杨说成是同一人,新、旧《唐书》都说杨贵妃本是杨玄琰女,由于“早孤”,所以为叔父收养,这样,就与寿王妃是杨玄璬长女之说没有矛盾了。然而,一个矛盾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杨贵妃册封为贵妃后,她的父母玄琰夫妇、叔叔玄珪、三个姐姐和两个堂兄都得到封赠,而杨玄璬却一点“皇恩”也没有沾到。如果杨玄璬真是杨贵妃的叔父,应该受封如玄珪,如果他又是叔父又是养父,那他的封赠应该高过玄珪。这就是说,根据受封情况可以看出,杨玄璬与杨贵妃根本就没有什么养父女关系或近亲关系。杨贵妃的养父与其说是杨玄璬,还不如说是杨玄珪。
其二,杨贵妃与寿王杨妃虽然都做女道士,但入道的情况不同。《全唐文》所载《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一文中曰:“寿王瑁妃杨氏,素以端懿,作嫔藩国,虽居荣贵,每在精修。属太后忌辰,永怀追福,以兹求度。”太后就是唐玄宗的生母昭成皇太后,死于长寿二年(693)。唐玄宗非常孝顺母亲,至开元二十七年(739)还要为太后举办“追福”的道事,又改崇福观为昭成观。寿王杨妃是为太后“追福”而出家的,她所住的道观就是昭成观。而杨贵妃的入道,史家各有所说。依《新唐书》之说,是唐玄宗看中了寿王妃杨玉环后,假托她的请求,对外宣布她入道,时间约在开元二十八年十月。而《旧唐书》则认为,唐玄宗在初见杨贵妃时,她已经是道士打扮了。《资治通鉴》折中二说,把杨贵妃入道的时间定在天宝三载(744)。不论是哪一说,与有明确记载的寿王杨妃的入道之事在原因和时间上都不一致,因此,没有理由将不同的两件事合为一谈。(www.daowen.com)
其三,寿王李瑁还健在人世,唐玄宗不可能强夺生人妻。李瑁是武惠妃第三个儿子,唐玄宗第十八子,从小聪明可爱,深受唐玄宗钟爱,一度曾有封他为太子的想法。李瑁和他的儿孙们一直住在京城,与唐玄宗关系密切。安史之乱时他保护唐玄宗出逃,是逃亡队伍中很重要的成员之一。据记载,寿王纳韦妃在天宝四载七月二十六日,唐玄宗册立杨贵妃在同年八月十七日,相距仅二十天。如果杨贵妃确实是寿王妃,唐玄宗不会将两件大事几乎是同时间办,以免人们议论杨贵妃原来的身份。再说,虽然唐代的人伦关系比较松弛,乱了辈分的婚姻关系时时可见,即使是皇室也一样。但是,唐太宗纳弟媳,是在其弟亡故之后;唐高宗娶武则天,也是在父亲死之后。唐玄宗若是真的看中他的儿媳妇,当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儿子还健在人世的时候厚颜强娶。此外,唐玄宗若纳儿媳,一定会遭到文武百官的反对,但是史书上未见有谁出来谏阻的记载。
●[宋]《杨太真上马图》
看来,几乎已成定论的“杨贵妃本为寿王妃”之说,还值得进一步推敲。
●唐三彩女立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