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无字碑
关于武则天无字碑“一字不铭”的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武则天自认为功高而无法评说;有人认为是由于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而无颜立传;也有人认为武则天生前以周代唐,死后又与唐高宗合葬,中宗李显难定称呼,只好用无字碑来回避。总之,不论是哪一说,其前提都是无字碑原本无碑文。
近年,陕西的两位考古工作者田亚岐、高发提出一种全新的见解:无字碑当初立碑时是有碑文的,但武则天的继任者因各种原因不愿铭刻。
乾陵的建筑有对称布局的特点,无字碑和唐高宗的《述圣记碑》是高宗去世时由武则天主持竖立的。武则天还为《述圣记碑》撰写了长达八千余字的碑文,以歌颂唐高宗的文治武功。那么,与之并列的另一块碑自然就是武则天预先为自己准备的“功德碑”了。就武则天的性格而言,她在位时曾一再大兴土木,借机炫耀自己,到了晚年怎么会不想借这块碑而永远为自己歌功颂德呢?况且,武则天比高宗晚死二十二年,她有足够的时间为自己筹划碑文。
如果说上述看法尚属推测的话,那么,田亚岐和高发经反复观察研究后的发现是实证。他们发现,在无字碑的阳面上布满了4.5厘米见方的细线刻格子,这些格子一气刻成,整面贯通,从上到下八十四格,从左到右四十四格,虽然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风雨的侵蚀,有些格子仍然比较清晰。根据格子的总数算,原先准备的碑文应有三千多字。(www.daowen.com)
目前,无字碑上的后人题刻共有四十二段文字,有的刻在碑阳,有的刻在碑阴,起于宋朝,止于明清,大多是身居要职的朝廷命官亲自题写的。这些题刻前后历时五百三十年,但它们与细线格子都存在叠压关系,也就是格子在前,题刻在后。只有碑的阳面正中偏上的金天会十二年(1134)的契丹文字题刻是将原来碑上刻的格子磨掉后刻上的。从不同的题刻的拓片可以看出,有些是一个格子刻几个字,有的是几个格子刻一个字,这又说明碑上的格子是原先就有的。
既然碑文有条件写就,格子也已经刻成,那么,当时为什么在碑上不刻一字呢?学者们认为这不能单从武则天身上找原因,而要联系当时的政治形势,在其继任者身上去探究。武则天虽然叱咤风云,英雄一世,夺李唐王朝建武周天下,但到了晚年,却是在张柬之等发动政变后被迫让位于李显,恢复国号“唐”的。李显虽然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但长期惶恐度日,几番险遭毒手。高宗去世时,李显即位,但不到一年,就被武则天废黜,贬逐出京,整日提心吊胆。他的长子李重润(即懿德太子)、女儿李仙蕙(即永泰公主)都是因为出言不慎而被武则天处死的。况且众所周知,武则天晚年还处心积虑地谋划将皇位传给武家子孙。对这样一个母亲,唐中宗李显如何敬爱得起来呢?他虽不能公开地发泄对母亲的憎恨,但也不愿再对她歌功颂德。于是,只好什么也不说,留下一块无字碑让后人去猜测,去评说。
那么,武则天在世时为自己准备好的碑文到哪里去了呢?学者们推测,极有可能与武则天的《垂拱集》《金轮集》以及其他珍贵史籍图册一起,被埋葬在乾陵的地宫里了。
“无字碑原本有碑文”之说究竟能否成立?难道一定要等到乾陵被发掘的那天才可知晓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