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58)597 当各种文学体裁从一个世纪到另一个世纪不断发展变化之时,(公元前)5 世纪及公元前4 世纪的诗人们仍继续写作着与《诗经》类似的诗篇:包括以民歌为基础的短小诗篇以及取材宗教颂歌的大型诗篇。(公元前)4 世纪为彰显秦王荣耀而书写并铭刻在大石上的大型颂歌通常被称为“石鼓”,它属于宗教类型的诗歌但也非常接近地模仿了《诗经》中的一些段落996。一些大众化的简单的诗歌充溢着598《左传》和《国语》;《老子》中的几章也有这样的诗句;庄子虽然偏好散文,但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段落以诗文写成;在《穆天子传》等小说中也能看到诗句。
一位源于野蛮部落的诗人在(公元前)4 世纪末前后重新发展了中国的诗歌 ,使得中国的诗歌无论是从创作灵感还是内容及形式都有了新的发展。屈原(也称屈平),又名正则及灵均,源自楚国王室一个大家族,即楚武王(公元前740 年—前690 年)后裔的家族,其姓来自封地“屈”。屈原出生于(公元前)3 世纪中期前后997;因家世显赫,他在朝廷谋得598-599 高官的职位:他曾任楚怀王(公元前328 年—公元前299 年)的左徒998。由于一位朝臣上官大夫的阴谋诽谤,屈原被剥夺了职位;此时楚国正与秦国进行一场惨烈的战争,屈原被派出使齐国以期说服齐王与楚国结盟对抗西部的敌人;但当屈原在临淄时得到楚国于蓝田战败的消息(公元前312 年),这使得原本就微乎其微的成功说服齐王的机会不复存在;屈原只得无功而返(公元前311 年)。虽被罢官,屈原似乎仍继续在朝中生活,家族的影响力令他仍然是一位重要人物。公元前299 年,屈原试图阻止楚怀王前去武关与秦王会盟但未能成功,这次会盟对楚怀王来说是致命的,他被秦王掳走;此后不久屈原作了一首讽刺诗讥讽楚怀王和顷襄王,并特别针对后者的弟弟令尹子兰,这首诗令屈原被驱逐出朝廷(公元前297 年);他隐居于长江以南湘水附近的汨罗河边,那一带大概也是他家族的领地;屈原在那里生活了十几年999,其间发泄作为朝臣被流放至荒芜之地的遗憾599-600,年事已高时1000 在流放之地默默无闻地离世,去世时间大致是公元前285 年前后1001;屈原虽然热切地希望能重返朝廷,但余生未能如愿。除了似乎为官方所用的宗教诗歌集《九歌》之外,屈原的其他作品都是晚年不得志时所作;他的长诗《离骚》应为流放初期的作品1002;《远游》和《九章》是晚年所作1003。
楚国人屈原是野蛮部落之人:汉语并非他的母语,可能因此中国人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他在表达上的些许笨拙;也可能是因此,屈原身上有着那种学究想要炫耀自己古代历史知识的愿望,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好学生对于自己来之不易的渊博知识的自负1004。但如果我们忽略这些外在的缺点600-601,屈原实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即自由韵律的长诗,诗句的顿挫人为地由感叹词“兮”标识出来,这个感叹词不计入诗句的节拍中。
这种第一次出现的诗歌形式与同时期北方诗人的诗歌形式截然不同,后者仍或多或少较为成功地延用着《诗经》的韵律;也许屈原是模仿了他的国家当地的民间诗歌韵律1005。他最早期的诗歌集《九歌》已经是以这种形式写作的—它由一系列宗教诗篇(事实上共十一篇)组成,为宗教仪式而作,这些宗教仪式通过巫师的协助向神灵致敬,这些神灵包括大司命、少司命、东君、太阳女神、河伯、湘夫人(湘水是长江的分支)等等。这些诗篇的特点各不相同,诗人通过巫师之口讲述他们寻找神灵的旅程以及与神灵相处的日子;诗句时而带着庄重的沉静(如《河伯》或《东君》),时而喘息而奔放(如《大司命》),如同巫师被孤魂附体时的感受。
除了形式之外,屈原诗歌的独特性更在于它的内容:屈原是中国第一个写作抒情诗的人,正因为如此,虽然他的《九歌》有其价值,但他的其他作品更加出名。他本人是他所有作品的主人公,他歌咏的是自己的感情、痛苦、遗憾,更是流放中的绝望,他没有以带着寓意的轻纱来遮掩自己的情感,601-602 而是坦然地以无休止的“我”将自己至于舞台中央。虽然屈原失去王室的赏识并被迫离开朝廷,但他并没有自我安慰,并作了一首诗名为《惜往日》,另一首为《哀郢》。其实屈原所有的作品都带着对这一主题的深深的哀怨:
“我自少就喜欢这奇妙的服饰,年老时却不能(因离弃了它)而自我安慰。
我的长长的宝剑在腰间摆动,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帽,身上披如明月般的珍宝。
这个混浊的世界没有人了解我,我却高傲阔步,置之不理。
坐上配着青龙由白龙驾驭的车子,我要同重华(传说中的舜帝)一道去周游仙境。
我登上昆仑吃着玉英,我要与天地同寿,我要和日月同光。
可悲啊,南方的野蛮人没有人了解我!”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1006
这些诗篇中最常出现的题材是游历,要么是去寻找圣人,要么是与圣人在一起。这是他最主要的作品《离骚》的主题,也是一首小诗《远游》的主题,在《九章》中的《惜往日》及《怀沙》中也有提及1007。这很明显是道家的主题,屈原只不过将庄子的这段话做了诗化的扩展:
“(圣人)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1008”
充满寓意形式的《离骚》是作者真实的传记,讲述了屈原的童年,早期在朝廷的成功,之后的失宠、隐居,似乎还有他被道家哲学所吸引的迹象,他尝试重得楚怀王及其继任者顷襄王的赏识但徒然无果,最终长期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屈原之所以不被赏识是因为他讲话过于坦率:
“结党营私的人只知享乐,道路黑暗而险阻。
我怎能因害怕而后退,我担心602-604 皇舆(即君王)将会受损。
我急忙前后奔走,希望君王赶上先王的脚步。
你不了解我的忠心,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发怒。
我早知道忠言直谏有祸,但却又控制不住。
我要求助九天将其改正,这一切都为了(君王的)品德远扬。”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脩之故也!”)1009
尽管有姐姐的告诫但屈原不愿意屈从他人,最后不得不离开了朝廷。从这一刻开始,以女神为主导的寓意出现在他的诗歌中,有时并不很容易理解1010。屈原因其不被赏识而痛心,但他并不是为自己痛心,而是替君王感到悲哀。他到先圣舜帝的墓前发泄哀怨;不多时,一辆龙马驾驭的车前来接他,把他带到了昆仑山;太阳车带着他四处游历,随后他尝试进入上帝的宫殿,但阍者傲慢地将他拒之门外—这里似乎是在讲述屈原希望皈依道教进入神秘生活的愿望,但这一次他未能获得“道集”。在天上未获成功之后,屈原回到地上,接连想追求两位神话时期的女神,伏羲之女宓妃及有娀[1]氏之女、殷王的祖先;但他放弃了前者,因其乖戾而放荡;又离开了后者,因不好的媒妁之言,并且他知道高辛帝已先他一步得到有娀氏女,美人已不再是自由之身。从叙述的方式来看,我认为这个有些古怪的寓言讲述的是屈原与楚怀王及顷襄王的关系,高辛则暗指他的敌人,顷襄王的弟弟、令尹子兰,子兰在屈原之前成功夺得了王室的信任。从此屈原彻底放弃了朝廷,他也不再惋惜,径自生活在孤独中,沉思神秘主义生活的原则。(www.daowen.com)
事实上在屈原被流放及独居的时间里他604-605 重又投入道教的怀抱,他认识到: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他投入到神秘主义的实践中。他的《远游》不同于《离骚》,不再追寻王侯,而是寻找统一性,寻找希望与之结合的最初原则,即“道”:
“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1011”。
《远游》很显然是《离骚》的神秘主义之重塑,而且为了更好地显示他在这条道路上的进步,曾经在他第一次到来时1012紧闭的天宫大门这一次由同一个阍者为他打开,雷神丰隆在他的车前为他引路,直达太微宫,他进入上帝的宫殿,观望着上帝的清都。在他离开之前,他的向导向他讲述“道”1013,我们从他的诗句中可以看到逐字逐句引用的老子和庄子的文字1014。
屈原是一小群楚国贵族诗人的领袖,这些人包括了他的亲戚、弟子、朋友等,他们都会写作一些形式与风格和屈原相似的诗歌;有一首关于屈原之死的奇特的诗歌据称是屈原后人宋玉1015 所作,诗名为《招魂》1016,宋玉还写作了一些不太出名的短诗,如《讽赋》《舞赋》等;景差有时被认为是《大招》及其他一些诗歌的作者。屈原个人的声望似乎并没有超出楚国:(公元前)3 世纪时只有荀子引述过屈原,而荀子的晚年是在605-606 楚国度过的。不过屈原所开创的“赋”这种文学体裁却逐渐传播开来:荀子曾作赋十篇,其中五篇留存了下来,这五篇中至少有两篇作于3 世纪下半叶的作品很明显是在模仿屈原的韵律1017;大约在同一时期据说赵幽王也曾作赋一首—赵幽王在(公元前)228年被秦军赶下王位;再后期有一部文集由九篇此文体的作品组成,均出自秦朝诗人之手1018。一个世纪之后,蜀国大诗人司马相如将其发展成汉代朝廷风尚的文体,屈原之名得以远扬;从这个时期开始,虽然屈原的作品难以诠释,但他个人的光辉却从未消失,而以他的作品为先河的“赋”这种诗歌体裁1019 一直受到欢迎并流传至今。
996 卜士礼(Bushell),《石鼓》(The Stone Drums),刊于《皇家亚洲学会北中国分会学报》(Journ.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s.Soc.),VIII(1873 年),133 及其后文字。
997 《史记》,卷84 没有记述任何日期;翟理斯(Giles)先生的《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50-53 也跟从了《史记》的做法;沙畹,《屈原的日历》(Le Calendrier des Yn)(《亚洲杂志》,1890年,489-491 页)根据《离骚》开篇的诗句认为可以将(屈原出生的)时间定在(公元前)322 年(但沙畹后期放弃了这个时间,他那么做是有道理的),顾路柏(Grube),《中国文学史》(Geschichte der chinesischen Literatur),173 页跟从了沙畹的看法;遗憾的是《离骚》中有关日期的指示虽然详细但并不清晰,很难由此得出确切的时间。如果我们抛开上述的推断,屈原在《惜诵》(《九章》,刊于《楚辞》,卷4,7a)中自称年事已高—这首诗是屈原在最后失去朝廷赏识(公元前297 年)后所作的一系列诗歌之一,其中提到被流放的第三年(公元前295 年)及第九年(公元前289 年);就算屈原有可能在很年轻的时候在朝廷担任世袭的要职,但(楚王)应该不会将公元前312年出使(齐国)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一个年轻人。因此屈原出生的时间不太可能迟于公元前350 年。陆侃如先生的《屈原》,4-5 从《离骚》的同一诗句出发,在这句诗中诗人声称自己出生在某一寅年,如果将他出生的年份放在公元前331 年,那么他在公元前313 年出使齐国时则太年轻了,于是陆先生将屈原出生的时间提早十二年到公元前343 年(如果再早,即公元前355 年,那么屈原去世时的年龄将会太大)并认为他在54 岁时,即公元前290 年去世。这些年份有些可信性,但对于这些年份的推算却无甚价值,仍都是假设性的。支伟成先生在之前已引述的书目,3 中较为谨慎,认为屈原出生的年代在“公元前340 年前后”。张惟骧先生在1925 年的《疑年录汇编》(卷1,2a;这一段是作者自行加入的)中认为屈原的生卒年代为公元前343 年至公元前277 年,但并没有给出他的理由。郭沫若先生在《屈原》,15 页提到《吕氏春秋》中秦始皇帝八年(公元前239 年)为申年,由此推断《离骚》中的寅年应该是公元前341 年;但由于无法在公元前341 年找到与《离骚》相对应的日期,他便随意在日历上作了些把戏,将屈原出生的年份放到了公元前340 年;郭先生认为屈原去世的时间在公元前278 年。—胡适先生,《读楚辞》,139-143 中指出《史记》屈原传记中有些段落令人质疑,因而得出结论认为历史上并无屈原此人,这只是一个虚构的名字,是人们在汉代时将不同出处的著名诗篇汇集到此人名下,如同希腊的《荷马史诗》。(《史记》)传记中的缺陷是无可否认的,但并不足以支持胡适先生的假设;郭沫若先生在他的《屈原》中特意逐条反驳了胡适先生的理论。根据(公元前)6 世纪当地《水经注》的记载,屈原(家族)的领地在距离秭归县(清朝的归州)东北几十里的长江边,位于湖北,纪念屈原姐姐女嬃的庙宇在秭归县北160 里(即从楚国都城逆水而上约150 公里,近今日的江陵)。
998 《史记》,卷84,1a。司马迁在《史记》卷84 所作的屈原传记由马古里(G.Margouliès)翻译于《中国古文》(Le Kou-wen chinois)(巴黎,1925 年,论文)83-89 页中。虽然屈原没有在他的作品中提及谋士这个职位,但以他讲述他所担任的职位的方式可以肯定在一段时期内他是楚王信得过的谋士之一。“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惜往日》,刊于《九歌》 ,《楚辞》,卷4,31b)。即使有些夸大成分,文中所写应有部分是真实的。
999 《哀郢》一篇作于屈原被流放的第九年:“哀见君而不再得……至今九年而不复。”
1000 《涉江》(《楚辞》,卷4,7a):“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1001 传统上认为屈原在汨罗河投河自尽,这可能是人们对于《惜往日》一诗中关于自尽的主题的戏剧化解读(《楚辞》,卷4,25a)。
1002 《离骚》通常被认为是屈原第一次不得志时所作,但并无理由因此将它与屈原的其他作品分开;此外在我看来此诗不仅明显暗讽楚怀王,也讽刺了顷襄王。
1003 胡先生,之前已引述书目,144-145 认为这些诗歌的写作时间跨越了几个世纪:《九歌》是最古老的,《离骚》和《九章》的一部分被他视为大致同时期的作品;随后是《渔父》和《卜居》,作于秦国攻克楚国之后,因此最早的写作时间为(公元前)3 世纪末;最后《远游》《九章》的另一部分及《天问》为汉代的作品。他对此的论述只有区区八行文字,大多是一系列断言,但几乎任何一条都无法真正被认同。令人不解的是胡先生本人也是诗人,但他却没有感受到这些被他分割的作品中的统一性及来自个人的灵感;此外汉代对这些作品的模仿 (如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是对《远游》的模仿,以及《楚辞》最后几章中的作品均为模仿之作)也未能说服他任何屈原及其派系的作品的写作时间应早于汉代。
1004 传统上人们将屈原的不幸归咎于他的自负:“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史记》,卷84,1a;马古里,《中国古文》,83)
1005 同时期北方及中部作家如庄子(我不明白为什么庄子生活在魏国但人们却经常将他视为南方人)所作的诗歌性散文的韵律有着非常不同的特点,更加自由也更具有演说性质,不过结束时往往使用诗歌惯用的韵律。有关庄子的韵律,参见贾柏莲(G.Von der Gabelentz),《庄子的文字对中国语法的贡献》(Beiträge zur chinesischen Grammatik, Die Spräche des Chuang-tsï),刊于Abhandl.d.Sächsischen Gesellesch.d.Wiss.,1888 年,VIII,629-635。
1006 《涉江》(《楚辞》,卷4,7a-8 a)。
1007 《楚辞》,卷4,4b,19b。
1008 《庄子》,223。
1009 《楚辞》,卷1,7a-8 a,理雅各,848。
1010 中国学者对此各有各的诠释,但对于主线条大家的看法还是一致的,特别是将女子解释为象征楚王;我同意他们的看法,只是将寓言更加拉近诗人生活中的真实事件。
1011 《远游》(《楚辞》,卷5),10b。
1012 《离骚》(《楚辞》,卷1),24a。
1013 《远游》(《楚辞》,卷5),5 b-6a。在第二次远游时他的向导是不死的仙人赤松及真人(同前,2a)。
1014 同前,4a;参见《庄子》,331;同前,5 b;参见《老子》,26(§10)。
1015 我们对宋玉的了解并不多[参见何可思(Erkes),《招魂》(Das Zurückrufen der Seele),3],对景差的了解则更少。
1016 这首诗由何可思翻译。—有关招魂的礼仪,参见正文下标180- 182 处。
1017 《荀子》,卷18,11b-15a;《前汉书》,卷30,20 b 提及《孙卿赋》十篇,即荀子的作品。—其中一篇赋还模仿了《九歌》及《九章》中的字句(同前,12a)。前两篇是以常规四字诗句(《诗经》的形式)混合了散文的形式。
1018 《前汉书》,卷30,19 a;同前,20 b,《秦时杂赋》。但这些秦诗未能流传下来。
1019 人们通常认为“赋”是一种散文的形式,而中国人将“诗”这个字留给了以《诗经》形式写出的诗歌以及现代的五言或七言诗。虽然人们可以给出很好的理由来支持这种分类,但在我看来很难将有节奏的、押韵的文章称作散文(我们的自由诗远比它们松散),否则该连法语也不会说了。
【注释】
[1]娀,音sōn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