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代中国杨子学说与道家相似又有所不同

古代中国杨子学说与道家相似又有所不同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08-509 杨子的学说既接近又远离道教828。从保留下来的杨子著作中509-511 可以看出杨子的哲学是悲观和宿命的混合,比墨子的哲学更加个性化。但也不可以缩短生命,杨子严厉地谴责自杀。根据杨子的观点,生命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这是杨子从道家借鉴的另一个理论,不过杨子将其置于更重要的位置,而道家认为最好是克制自己的感情。杨子的个人主义立场与当时的潮流相去甚远,因此无法产生

508-509 杨子的学说既接近又远离道教828。从道教继承而来的碎片给人以阴暗的感觉,杨子对神秘主义经验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他的尝试未能回应他所做的努力,这失败中带着深深的苦涩。杨朱生活的年代在(公元前)4 世纪中期,稍晚于墨子—杨子曾引述墨子;但早于孟子—孟子并不认识杨朱,只遇见过杨朱的弟子;也早于庄子,因为庄子经常提及杨朱的名字。杨子的一生游历于中原东部的小国如鲁国、宋国魏国,不同的逸事故事都提到他与王侯大臣交谈829。他的著作除了很短的片段多已 失传830

从保留下来的杨子著作中509-511 可以看出杨子的哲学是悲观和宿命的混合,比墨子的哲学更加个性化。杨子并不掩饰他对生命的深深的厌恶:“百岁是寿命的最高极限。能活百岁的,一千人当中也不到一个。假设有一个人能活到百岁,他幼年被抱在手中的时间和年老衰弱的时间就几乎占据了一半……疾病和痛苦、悲伤和难过、损失和破坏、恐惧和不安又占据了差不多一半的时间。在仅剩的区区十几年中,没有一刻是完全没有烦恼的。那么人的一生是为了什么呢?又有什么快乐呢?”(“百年,寿之大齐。得百年者,千无一焉。设有一者,孩抱以逮昏老,几居其半矣……痛疾哀苦,亡失忧惧,又几居其半矣。量十数年之中,逌然而自得,亡介焉之虑者,亦亡一时之中尔。则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 哉?831……”)。人生如此悲哀,不值得刻意将其延长:“且久生奚为?832 五情好恶,古犹今也;四体安危,古犹今也;世事苦乐,古犹今也;变易治乱,古犹今也。既闻之矣,既见之矣,既更之矣,百年犹厌其多,况久生之苦也乎?”但也不可以缩短生命,杨子严厉地谴责自杀。那么人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应该接受上天所赋予的生命,并将其延续到命运的终结;应该在死亡来临时接受死亡,接受(命运安排的)死亡的时刻。“既生,则废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也,究其所之,以放于尽。无不废,无不任,何遽迟速于其间乎?83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对道家学说的回应,但并没有提及道。

人不但不应该缩短自己的生命,反而应该珍惜生命,使511-512 它不受损耗:中国文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的就是(杨子)拒绝牺牲一根毛发来拯救世界。“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834。”因此无论出于什么理由都不应做任何自我牺牲,这是人的职责。为什么呢?根据杨子的观点,生命不是由个人决定的。生命并不属于个人,它是命运安排的,死亡也是如此;生命所有的品质是用来区分不同的人的。“万物所异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则有贤愚、贵贱,是所异也;死则有臭腐消灭,是所同也……然而万物齐生齐死,齐贤齐愚,齐贵齐贱;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且趣当生,奚遑死后835?”

最好的保存生命的方法是排除所有外部的约束并彻底放弃个人的感情。这是杨子从道家借鉴的另一个理论,不过杨子将其置于更重要的位置,而道家认为最好是克制自己的感情。杨子不畏惧提出有悖常理的观点,他借此歌颂臭名昭著的暴君—夏朝最后一位君王桀及殷朝最后一位君王纣,并嘲笑圣人尧、舜、禹及孔子。“杨朱曰:‘天下之美归之舜、禹、周[1]、孔,天下之恶归之桀、纣。然而舜耕于河阳,陶于雷泽,四体不得暂安,口512-513 腹不得美厚。父母之所不爱,弟妹之所不亲。行年三十,不告而娶。乃受尧之禅,年已长,智已衰。商钧不才,禅位于禹。戚戚然以至于死。此天人之穷毒者也!’”杨子继续描述禹所有的不幸、周公及孔子动荡的生活,接着他展示无恶不作的暴君夏桀和商纣的生活:“桀藉累世之资,居南面之尊;智足以距群下,威足以震海内。恣耳目之所娱,穷意虑之所为。熙熙然以至于死。此天民之逸荡者也。”杨子于是总结道:“凡彼四圣者,生无一日之欢,死有万世之名。名者,固非实之所取也…… 彼二凶也,生有从欲之欢,死被愚暴之名。实者,固非名之所与也。虽毁之不知,虽称之弗知。此与株块奚以异矣836。”无论前者还是后者,相同的命运便是死亡。(www.daowen.com)

但就算智者的生命与遁民一样都是以死亡终结,但这并不代表两者是相同的。舜、禹、孔子是用尽自己做好事的遁民,而桀、纣是用尽自己做坏事的遁民。智者不可模仿这两者:“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513-514 人,畏威,畏刑,此谓之遁民也。可杀可活,制命在外。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此之谓顺民也。天下无对,制命在内。837

从这里可以看出杨子心目中理想的圣人;他的圣人远离这世上的一切,以至于没有任何事能影响到他;生或死只是生命中二者居一的状态,是简单的事实,只需在它们到来时接纳它们,圣人始终是命运的主人,不论外部的事物为他带来什么,他始终能够主宰外部事物。比道家更甚,杨子是一位个人主义者:他所寻求的不是统治世界的规律,而是管理自身的定律;他所关心的是个人而不是社会。尽管如此,杨子也制定了一套政治理论,这套理论自然是他的观点的反映,但无不浸透着道教的影响:王侯不应有任何作为,一切听任命运的安排,允许每个人做他喜欢做的事,这样一切就都会完美运行。这与道家学派的结论是一致的。杨子曰:“君见其牧羊者乎?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箠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使尧牵一羊,舜荷箠而随之,则不能前矣!838

人们通常将杨子体系视为伊壁鸠鲁学派,但并非如此,相反,杨子学说是达到极限的悲观宿命论,它认为生命是痛苦的,死亡则是另一种痛苦,两者均由命运安排,都需要同样的忍耐;而命运放置在生命之路上的快乐就要在它们到来时514-516 接受它们,痛苦亦是如此,接受它们而不做任何反抗,为了做到这一切,人应该彻底放弃来自命运的情感;命运才是一切的主导,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就是真正的圣人,外部的事物无以对圣人产生任何影响。虽然大量借鉴了道教的理论,但杨子的这套体系与不久之后经庄子发展起来的老子体系不同,它没有任何神秘主义的实践。杨子的个人主义立场与当时的潮流相去甚远,因此无法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只能被视作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孤立的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