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这些霸权的快速形成和瓦解显示出它们的根基是多么的不牢固。总体而言,(公元前)6 世纪初的晋国和楚国势均力敌,任何一方都无法彻底完胜,它们在击垮对方的同时也都要被迫放弃后续对中原事务的干预;两个国家似乎在追逐霸权的无休止亦无结果的争斗中互相利用,他们可以一时成为霸主,但却不能保持(优势)。一名楚国的大臣巫臣,又名子灵,在抢走了美丽的夏姬后逃到晋国,正是他向晋景公提议要将长江下游的野蛮部落组织起来并与他们结成联盟,从而钳制楚国,并且他自告奋勇去完成这项棘手且危险的任务594。
野蛮部落勾吴居住在长江和淮水入海口处的富庶的平原,他们在那里形成了很多小团体,由世袭的首领掌管,向楚国称臣;这些小首领实际上从(公元前)7 世纪起已将他们的势力范围扩大到长江盆地的所有野蛮部落,西起现在的四川,直至大海。勾吴人主要靠农业和打鱼为生;他们与中原人的不同之处是他们种植稻米,也许还有一些小麦,而非341-342 黍麦;此外他们身上涂有纹身,留着短发。其余的方面他们应该与中原人很接近,因为他们似乎是某个中原大家族的较落后和“野蛮”的一支。从他们身上也能逐渐看到(中原)文明的影响,这些影响要么直接来自黄河中游的诸侯国,要么间接地通过他们的领主楚国传给他们。公元前584 年当巫臣到达吴王寿梦那里时,他应该不是第一个尝试从中原国家来此野蛮部落建功立业的冒险者。吴寿梦热情接待了巫臣,并且没有费太多周折就与晋国达成了盟约共同抗楚。巫臣按照中原的方法训练吴王的军队:他教授当地人驾驭战车以及在战争中排兵布阵的艺术。当寿梦认为他的士兵已准备妥当时,便利用一次楚军忙于出兵伐郑的时机发动起义,与他同一阵线的晋军则在此时前去救郑。
寿梦选择勾吴(或简称吴)王的称号是为了显示出他与旧领主楚王平起平坐;吴王迅速取得了胜利:他降服了居住在巢湖与长江之间巢湖边的野蛮部落巢部,以及淮水北岸,临近洪泽湖的徐部。楚国令尹、楚共王的叔父婴齐(子重)正在与郑国交战,不得不以最快的速度赶来救援,但未等有结果就听说他的弟弟、司马公子侧(子反)在北方被晋军打败(公元前584 年),于是便又急忙赶了回去。一年中楚军就这样被迫在两个战场间疲于奔命:子重和子反在一年中往返两地多达七次。寿梦趁机降服了所有东部的野蛮部落,在此之前这些部落只承认楚国的霸权,他还沿淮水而上直至州来(临近今天的寿州,在安徽省):现今江苏全境以及安徽的北半部342-343 便彻底成为新王国吴国的领地。在这期间,晋国征服了就在楚国边界的蔡国和陈国(公元前583年)。晋景公的权威已非常强大:东南部的吴国承认与他的联盟,为了报答吴国所做的努力,吴国被邀请参加诸侯会盟(公元前582年);东部的齐国也成为晋景公的盟友,作为回报,晋景公让鲁国归还了鞌之战胜利后占领的齐国领土;中部除了郑国,其他联盟的诸侯国都已顺服;而楚国不仅失去了其在中原诸国的影响力,而且还要被迫防御自己的边界。不久后楚国就决定派使者前去晋国,以求两国能从此达成牢固的友谊,建立持久的和平(公元前582 年)。整个中国只有秦国仍维持敌对,不过这种情形并未持续太久。晋楚间的和平维持了八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次,晋景公之死(公元前581 年)也没有动摇它,两国几乎每年都互派使臣。晋厉公继承父业并利用这段和平时期全力对付秦国以结束长达多年的战争。公元前580 年,事情似乎终于可以解决了:两国国君决定在令狐碰面订立盟约,但到了最后一刻秦桓公拒绝渡过黄河与晋厉公见面,只派了一名大臣代替他。在他返回秦都后不久便撕毁盟约,准备重新开战。秦桓公试图与狄部及楚国结盟但均未成功,后者仍忠于晋国。公元前578 年,晋厉公以秦国撕毁盟约违背誓言为理由带领所有联盟的军队伐秦,并得到周王的认可,秦军大败于麻隧。晋国的实力达到了巅峰,此时它能在帝国行使王者的权力。
又是郑国再一次打破了晋楚(的友好):郑国不停地骚扰它的小邻国、楚国的封臣许国;公元前577 年郑国逼许国出让了一大片土地。第二年楚共王大概是为许国报仇,343-345 虽未直接伐郑,但决定与其中断和约。当(楚国)大臣们讨论出兵的时机时,楚共王的叔父侧(子反)说道:“如果能够取胜就应该出兵,盟约有什么重要性?”(“敌利则进,何盟之有?”)楚共王被他说服,派子反带兵入侵郑国和卫国(公元前576 年)。此举并未得到晋厉公的重视,楚共王于是有恃无恐,要求郑成公离开联盟投靠他,作为交换条件,他会将两国交界的汝阴让给郑国。郑成公立即答应了,并出兵攻打宋国。这一次晋厉公有些担心了,组织出征。前来救援盟友的楚军越过了黄河,在鄢陵等待晋军(公元前575 年)。战役非常激烈,持续了整个白天,到了晚上也没有停息;国君们都有所付出:楚共王的一只眼被箭射伤,郑成公两次险些成为俘虏。战局到了晚上仍不明朗,当夜幕迫使双方分开时,每一方都等待着第二天重新开战并为此做着准备。但楚军的大将侧在一切准备就绪后酩酊大醉,楚王要召见他谋划策略他也没能回应;楚王并不了解实情,以为(自己的军队)战败,便立即下令撤退。(第二天)早上,晋军发现(楚军的)营地已被放弃,却不敢追赶楚军。此时,侧酒醒,自尽,尽管楚王央求他不要这样做并声明不会将战败的责任归罪于他也无济于事。楚国的进犯停止了一段时间,但和平的局势重又变得不稳定。此外,这些无休止的战事令晋国开始感到疲惫,霸主的地位需要时时刻刻出兵才能重新保住,晋国为出兵所付出的代价远高于它所能得到的。几个大诸侯也看到了出兵的损耗并且对他们来说无个人利益可言,许多人都因此提出反对。在鄢陵之战前595,他们中的某些人并不掩饰希望(晋军)战败,这样他们就可以与联盟及盟主分道扬镳,退回345-346 自己的国家,在平安中度日。甚至有一个派系想要利用晋厉公随军出征远离国都的时机试图发动叛乱,将远房亲戚(公子)周推上国君的位子。晋军的胜利阻止了他们的计划,晋厉公也听说了此事,于公元前573 年年末诛杀了郤氏家族作为报复,但他并没有斩尽杀绝,没有让栾氏和中行氏遭受同样的命运,他甚至将他们召回朝廷恢复了他们官职。这无异于自掘坟墓:栾书和中行偃成功突袭晋厉公并将他囚禁起来,晋厉公在六天后死去。之后栾书和中行偃迎回周即位,是为晋悼公596。
晋厉公被杀标志着晋国国君的强势从此终结。从这时起晋国的国君中再无人尝试摆脱大封臣的控制。即位时只有十四岁的晋悼公是这些柔弱的国君中的第一位,被他们的大臣、大家族的首领玩弄于掌骨之间,而这些大臣、首领相互间争权夺利。在整个晋悼公在位期间他都要忍受魏绛的自大,魏绛甚至侮辱了晋悼公的弟弟,但晋悼公也未能摆脱他。除此之外,晋国的对外政策与以往并无不同,晋国国君继续召集诸侯,主持会盟。郑国曾企图利用晋国国君交替之际离开联盟,但被击败并被迫顺服(公元前571 年);第二年,许国也经历了同样的命运。陈国长期以来一直臣服于它南部的强国,此时晋国似乎已足够强势,使得陈国承诺放弃它的旧主(公元前570 年),但晋国的强权难以在如此遥远的地区有效地实施,所以直到几年之后晋国才在陈国被围困时前来救援(公元前566 年)。相反在自己家门口,晋国一直保持强大:它很快打破了楚国和秦国在公元前561 年达成的联盟,该联盟险些(对晋国)产生严重的后果:魏绛率领诸侯联盟伐秦,一直深入到敌人的腹地大举获胜并越过泾水到达榆林(公元前559 年),在这之后秦伯因畏惧晋国而断绝了与楚国的盟约346-347,与晋讲和。晋悼公在十一年中九次会盟诸侯;到了他的儿子晋平公时期(公元前556—公元前531 年)势头未见减弱:晋军出兵大胜齐军,齐军在平阴被击溃,四散而逃,首都临淄被包围,城外被烧毁,整个齐国被收入囊中(公元前555 年),此次胜利更加提高了晋平公的威望。不过下面的事件显示出(晋国的)强权并不稳固。大夫栾盈597 被指想阴谋推翻卿士士匄[1],于是不得不逃亡,先到楚国,后又到了齐国;公元前550 年栾盈带领着一支齐国的军队返回晋国并号召他的家族武装起来,在魏舒(献子)的帮助下夺取了郢城,并在魏舒的掩护下成功地进入了国都;栾盈的反叛来得措不及防,晋平公在朝中得知后想要自杀而卿士士匄(范宣子)准备逃跑;他们被赶来的韩、赵、智及中行氏救起,这些家族都与栾氏有不共戴天之仇;还多亏士匄的儿子士鞅的勇气—魏舒正准备带领手下前去与栾盈会合时士鞅出其不意地赶到,没等魏舒反应过来士鞅就将他带到了晋平公处,魏舒便无法再行不义;众叛亲离的栾盈只得逃走。获救的晋平公为了报复,诛杀栾氏家族。两年后,晋平公趁齐庄公被杀齐国内乱时进攻齐国,在高唐打败齐军。尽管混乱的局面很快被平息了但晋国政权的根本缺陷也已暴露无遗:无能的国君无法向封臣施加自己的意愿,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这些封臣相互对抗从而利用他们的贪欲及相互间的仇恨保留自己越来越微弱的权威。
347-348晋国国君对外强势对内无能的畸形状况无法持续太久。楚王便借此机会逐步收复失地。公元前546 年,宋国左师向戌希望能够阻止不可避免的冲突,想让(晋楚)两国接受某种分享霸权的安排。诸侯在宋国国都亳举行会盟,十二个诸侯国派大臣参加,包括晋、楚、蔡、卫、陈、郑、许、曹、宋、鲁、秦、齐(但秦齐两国没有加入公约)。会盟险些以屠杀收场,因为(楚国)令尹屈建(子木)想借机出其不意杀戮晋军,最终他意识到这样的计谋不合时宜,于是同意两个敌对的阵营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大联盟,晋国和楚国共同享有盟主的地位,盟国应定期向晋国和楚国同时派遣使臣598。这个盟约在公元前541 年的虢之会盟被重提599,之后又延续了一段时间,但随着晋国的实力不断下降,它的对手已经感觉到过不了多久就能将它彻底排斥出局。
公元前538 年,楚灵王向晋国派遣了一名使臣以声明自己想要召集诸侯的意愿;楚灵王是在三年前勒死了自己的侄子郏敖王而即位的600。这次派遣使臣(其实)是为了礼貌地向晋国表示楚王已经成功组织了一个与晋联盟对抗的联盟,此次是来与晋国断交的。晋国领会了楚灵王的意思,在楚灵王主持的申地会盟上,晋国及其盟友宋、鲁、卫、吴都没有参加;楚国决定出兵讨伐这几个国家中实力最强348-350 的吴国。之后的几年,楚国因不断取得胜利而壮大,但晋国却不敢采取行动;(楚国)与吴国的战争持续了好几年,双方各有胜负;不过北边的陈国和蔡国则被楚国降服并升格为楚灵王的弟弟、公子弃疾的封地。此时所有有可能受到吴国入侵的国家,即所有临近吴国边界的以及沿海的国家如齐、鲁、卫、莒、邾等都寻求楚国的保护,承认了楚国的霸权;陈国和蔡国的都城外也加装了堡垒以保护(楚国)北部的边界;楚灵王还准备出兵伐郑,借口是郑国霸占了楚王家族的祖先许所在的地方;楚灵王甚至想要推翻周王朝取而代之。人们讲述有一日楚灵王问卜龟甲他是否能成为整个帝国的主人,但回复是否定的,楚灵王愤怒地扔掉了用来占卜的龟甲并向天大吼:“这么区区小事你都不能满足我!我自己能得到!”然而楚王所做的一切令民众疲惫不已,从军事远征到修筑城防,人们不堪重负601。不满的人们聚集到楚灵王的兄弟公子弃疾、陈国国公以及蔡国的公子比周围;他们在公元前529 年趁着楚灵王亲自带领军队再次伐吴的时机,带着陈国和蔡国的军队攻入(楚国)国都:太子禄被杀,(公子)比被推立为王,弃疾成为司马。
楚灵王的军队听到政变的消息后便溃散了。而楚灵王因儿子被杀失去理智并不能自拔。当他听到死讯时,他跳下战车说道:“人之爱子亦如是乎?”他的侍者回应道:“甚是。”楚灵王又说:“余杀人之子多矣,能无及此乎?”接下来他便放任自流,连他最后的追随者都感到沮丧。楚灵王的右尹向他350-351 提议应先回国都看一看,也许灵王归来这件事本身就能重整秩序,然后可以召集周边城池的军队,最后还可以向北方的公子求助;但楚灵王拒绝了所有的建议,没做任何决定;他最后回应道:“大福不再,祇取辱耳!”说完他便沿汉水准备前往楚国的陪都鄢。楚灵王身边的人看到他毫无计划,担心自己跟着他也无前途,一个个离开了。他一个人在山中游荡,没有农民敢收留他,三天都没有吃东西;他遇到一个以前打扫宫殿的涓人,此人告诉他如果有人拿东西给他吃全家都会被抄斩,这个涓人不敢把楚灵王打发走,便跟了他一阵,趁他睡着时跑走了,楚灵王醒来后极度虚弱,已无法站起身来。楚灵王旧部的儿子申亥得知楚灵王的窘境后前去寻找他,在釐的池塘边找到奄奄一息的楚灵王;申亥给了楚灵王食物并将他带回自己家中;五月,楚灵王在申亥家中自缢而死;为了给楚灵王一个体面的葬礼,申亥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女儿陪葬,让她们陪着楚灵王去到另一个世界(公元前529 年)602。
楚灵王在几乎就要看到自己成为整个帝国的主人之时就这样在众叛亲离中死去了。与此同时在国都内,相互嫉妒的谋反者担心楚灵王会突然回来,都不知该如何行事。新楚王的弟弟弃疾利用人们的担忧佯称楚灵王回归以制造恐慌;新楚王(因此)自杀,弃疾登上了王位,是为楚平王。楚平王杀了两个人(才坐上王位),为了让诸侯接受他,他将陈国和蔡国归还给被楚灵王赶下王位的国君,并将之前从郑国夺来的土地归还郑国(公元前528 年)。
楚平王所做的这些开启了和平的对外政策,使得楚国重新繁荣—此前在楚灵王任下常年的征战已令楚国筋疲力尽。作为其外交政策的补充,楚平王娶了秦国伯爵的女儿为妻,以确保这一侧的国土安全(公元前527 年)。
351-352 楚国在楚灵王统治下称霸十年后,权力似乎又如以前一样回到了晋国。晋顷公重新成为霸主;他重整周王室,将周悼王护送回都城(公元前520 年),周悼王在其父亲周景王刚刚死后就被其兄弟王子朝驱逐;不久后周悼王去世,王子朝在楚国的帮助下603 再次企图夺回王权,晋顷公带领黄河以南地区(旧虢国)的军队将周悼王的另一个兄弟推上王位,是为周敬王(公元前519—公元前516 年)。当鲁昭公被孔子保护者的父亲季意如(平子)及高官们赶出鲁国(公元前517 年)后的第三年,鲁昭公也正式向晋顷公寻求协助帮他返回鲁国,但未能成功。即使在晋顷公死后(公元前512 年),周敬王仍将晋顷公的继任者晋定公当作诸侯之首,找他征要修建都城城墙的补贴;晋定公召集诸侯在翟泉会盟讨论此事,诸侯无人缺席(公元前510 年)。之后晋定公主持昭陵会盟(公元前506 年),有十八个诸侯国参加,其中几个曾是楚国最忠实的封臣,因楚国公开庇护觊觎周王王位的朝,会盟商议伐楚的时机。彻底摧毁楚国的机会到了:吴国军队不停歇的胜仗令楚国疲惫不堪;楚国的盟友对其非常了解,只想快点离开它,而楚国干预王室事务给了他们一个极好的借口;成功已胜券在握,几个月后吴王来势迅猛的胜利便是力证。晋定公352-354却不敢有所作为:昭陵会盟将他的弱点暴露在所有人面前,人们看到他在自己的大臣中间摇摆不定,不知所措;而这些腐败的大臣则公开地接受贿赂;最终晋定公以北方的野蛮部落令其忧虑为借口,拒绝出兵远征,只简单地举行了一次没有什么意义的军事演习。
晋国的霸权气数已尽。只是因为缺乏另一个强有力的霸主,大多数的诸侯才没有放弃联盟,不过郑国已经投靠楚国(公元前505 年),卫国和鲁国也投向了齐国。从公元前497 年开始,(晋国)大家族之间的长期内战充斥了晋定公统治的最后时期,伴随着不时变化的方式以及齐景公的干预—齐景公不停地向叛乱者输送军队和资助,最终导致联盟实力减弱;渐渐地联盟中的成员都各自独立了。内战结束后,晋国打了个漂亮的胜仗,打败了长期支援叛军并在叛军战败后为他们提供庇护的齐国,这多多少少提升了晋国的威望(公元前485 年)。不过人们已经感觉到晋国已没有能力推行帝国所需要的强有力的政策,它的这些引不起什么后果的胜利对众诸侯来说也已经没有效力了。所有人都意识到被内战削弱的晋国已经没有真正的实力了,人们把它的霸权当成是尚未有强者取代时的既成习惯,小小的变故就会显露出(霸主之位)已是虚位以待。这样的变故发生在公元前482 年,晋国长期的盟友吴王沉醉在自己的成功中,他要求成为诸侯会盟的盟主并在黄池之会时夺得了这个位子,晋定公虽有抗争但却徒劳。
近一个世纪以来,吴国已经变得极其强大。它接纳所有从楚国逃亡来的人并给予他们高官的职位,这使得吴国在对抗楚国时获得了宝贵的帮助。吴国成功地将楚国彻底击退到淮阳山以西,在长江上则将他们打得更远,攻克了鄱阳湖盆地。楚国试图召集于越国或越国(位于浙江)的野蛮部落来对付吴国但未能成功;这些野蛮部落曾在公元前510 年鲁莽地进攻吴国,被后者轻松战胜并不得不臣服604。不过直至354-355 此时,作为晋国忠实盟友的吴国还从未插手过中原国家自身的事务。吴国的政策是到了(公元前)6 世纪末才变得较为独立。
吴王阖闾在公元前510 年刺杀了侄子吴王僚后登上王位,他任命伍员(子胥)为谋士和令尹,伍员是楚国贵族,他的父亲和兄长被楚平王杀害,他希望出战楚国以报家仇。公元前506 年,时机似乎成熟了:楚国实力消耗殆尽,大夫们相互仇恨;借助唐国和蔡国的反叛,吴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得了胜利。阖闾从东到西横扫了大半个楚国直至汉水,都没有遇到抵抗;在汉水边敌军列队挡住了阖闾的去路,他没敢开战,但阖闾的弟弟夫概带领着5000 兵士成功渡过汉水袭击敌军,被打败的楚军边还击边向都城郢城的方向后退,吴军紧追不放:一共有五次战役,吴军的士兵全部取胜并凯旋进入郢城,楚昭王逃到了随国。胜利的将军伍子胥和伯嚭,两名楚国的流亡者,挖出楚平王的尸体鞭尸,为他们的父亲报仇。
吴国全面的胜利令所有人感到惊恐。秦哀公即刻派兵救援楚国,吴军被打败。同时越王利用吴军撤退的时机进攻吴军并轻松取得了胜利。然而吴王阖闾不愿承认胜利已离他而去的事实,坚持留在楚国听任局势一天天恶化。阖闾的弟弟夫概认为阖闾大势已去,立即逃回吴国自封为王,这才让阖闾看清了事实。阖闾赶回吴国攻打他的弟弟,此时楚昭王回到了被解救的都城郢城(公元前505 年);不过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太久;吴国的局势刚一稳定阖闾就再次出兵攻打楚昭王;楚昭王听到消息后没等敌人来到就离开了355-356 郢城;他前去定居在汉水岸边、通向北部山区的一个叫作鄀的地方,古时的诸侯国鄀国位于汉水上游,公元前623 年被秦国吞并了国土后鄀国的居民就迁移至此,故得名鄀;楚昭王将此处称为“鄢郢”以纪念他的旧都(公元前564 年)。不过阖闾的好运也到了尽头,公元前496 年他被越王勾践在槜[2]李击败,在这次战役中阖闾脚部受伤,不久后便因伤去世。
三年后阖闾的儿子吴王夫差完胜越王为父亲报仇,逃到国都南边会稽山的勾践只剩下极少的兵力,在迫不得已之下表示愿意向吴王全面投降。尽管伍子胥建议诛杀勾践并将越国变为吴国的属地,但吴王(没有采纳),仍然接受了勾践的投诚,至此双方的争斗结束;越国成为吴国的附属国(公元前494 年)。
此时西边的楚国已不再具备杀伤力,南边的越国也彻底投降,吴国西边和南边的忧患都同时解除了,吴王夫差将他的野心转向了北方,毫不理会他的大臣伍子胥的意见—伍子胥比夫差更具洞察力,他预感到(楚、越)这些敌人并未完全丧失武力。公元前489 年吴王夫差利用齐国年老的齐景公死后的内乱进攻齐国,他战胜齐军并降服了齐国南部边界的小诸侯国鲁国、邾国等,这些小国都承认了吴国的霸权;然而虽然有了这些胜利,战争仍拖延了好几年并且没有决定性的战果。公元前485 年,齐悼公被鲍牧所杀,吴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一次海上进攻,攻打齐都临淄,这次进攻彻底失败,从此以后吴国停止了对齐国的征战。尽管此役失败,吴王仍然是此时整个中国最强势的国君;他能够快速地战胜楚、越、齐使得他成了真正的霸主,而晋国的霸主地位只是徒有虚名而已。不过不久后,吴王连这个虚名也不想留给晋国,他召集诸侯在黄池会盟以确立自己的霸权。晋定公与吴王夫差之间的争吵非常激烈,赵鞅更一度主张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最终似乎双方达成了让步:晋定公356-358 保留荣誉盟主的位子及在诸侯中的优先排位,而真正的盟主属于吴王(公元前482 年)605。
正当吴王达到他权力顶峰的时候,他的灾难时刻也刚刚开始。人们讲述吴王的大臣伍子胥预见到他的主人对中原的野心将导致吴国的灭亡便转而投靠越国,当他在公元前485 年接到要求他自杀的命令后,他在临死前写道:“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606 事实与他的预言相符:当吴王远离吴国在黄池主持会盟之时,越国5000 人的军队前来攻打吴国,在掠夺了国都并抓走了太子之后便撤兵了;当夫差听到这个消息时,为了不让消息在会盟的诸侯中扩散,夫差在自己的帐篷中亲自将七人斩首。然而夫差却无法为此次事件复仇,他的军队由于长期在北方作战已被削弱,他的儿子被俘,他的国家已因战争而疲惫不堪……夫差回到国内后只得以厚礼向勾践换取和平。但这只是缓兵之计:六年后勾践再次进攻吴国,将其击败并围困其都城;吴王抗争了两年,最终在公元前473 年末不得不投降。勾践没有犯与吴王同样的错误,他吞并了整个吴国;至于年迈的吴王,勾践想将舟山岛上的甬东封给吴王,吴王拒绝道:“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607 吴王担心伍子胥的亡灵在另一个世界会责备他,于是用布蒙住脸说道:“我无颜见358 伍子胥!”随后自刎608。吴国只存续了一个世纪,但这短短的一个世纪足以使吴国摧毁了楚国和晋国的威望,在此之前,楚晋乃是中国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霸权时代就这样戛然而止:新的胜利者越王尚未具备成为中国第一的规模;失去了盟友吴国的晋国也已无法向其他诸侯国施加自己的意愿,而且晋国很快就要因内部的纷争而消亡了;晋国没落之后,秦国和齐国便少了一个忧虑,这使得它们能够阻止楚国重振雄风。一个不稳定的抗衡的时代即将开启,这便是“战国”时期。
594 《左传》,347 [ 顾氏,TT2-23 ];364 [ 顾氏,TT2-64 ];《史记》,沙畹,IV,5,281,282。这些文字显然是一部以巫臣为主角的小说的概述。不过这部小说是有历史基础的,小说中叙述的晋国帮助吴部组织其野蛮部落正是基于晋吴联盟。(www.daowen.com)
595 参见范燮(子文)在鄢陵之战时的相关言论(《左传》,395,[顾氏,TT2-129])。
596 有关这些事件可参见后续正文下标364-365 处。
597 《左传》中写作“盈”,《史记》,IV,330 中写作“逞”。原始文献中应该是一个比“盈”字简单的字,《左传》加以补充成为现在这个字,而司马迁错误地将这个字当作“逞”,因为两者比较接近。参见沙畹,《历史的记忆》,V,228,n.2。
598 《左传》,528,[ 顾氏,TT2-476 ];《国语》,卷14,8 b;禄是遒(Doré),《公元前546 年中国的和平大会》(Le Congrès de la Paix en Chine en 546av J.-C.)(刊于《学习杂志》(Les Etudes),1918 年7 月,77-82 页);任修本(Warren),《诸侯国的第一次联盟》(The first League of the Nations)(刊于《新中国评论》,I,1919 年,356-367 页)。
599 《左传》,575;《国语》,卷14,10a。
600 楚共王(590 年—560 年)的继任者是他的儿子楚康王(559 年—545年);楚康王的儿子郏敖继承楚康王成为楚王并任用他的叔父、楚共王的儿子公子围为令尹(542 年);第二年郏敖王生病,公子围以探病为借口勒死了郏敖,夺取王位,是为楚灵王。
601 有关楚灵王大兴土木的记载,参见《晏子春秋》,卷2,8 a。
602 《左传》,648 [ 顾氏,TT3-215 ];《史记》,IV,364。
603 如果阮元在《积古斋钟鼎款识》卷4,22a 中所作的假设是正确的,那么Yun de Ki 三足鼎上的铭文所讲述的未指名的帝王从洛邑出行到楚国就应该是王子朝(前往楚国一事),不过王子朝借用了周王之名;铭文中还记述了“小臣”[《周礼》,毕欧(Biot),II,229]在晋军到来时安排王子朝撤退到楚国之事:
“正月王在成周;王到楚国山林,命小臣夌先他前去查看楚国的居所。王到了新居所后赏赐小臣夌贝币及两匹马……”
参见戴遂良(Wieger),《汉字—附录—古代符号》(Caractères chinois,Appendice,Graphies antiques),483 页。
604 《史记》,IV,22;《春秋》,740。
605 《左传》,II,883,[ 顾氏,TT3-684 ];《国语》,卷19,8 b -11b;《史记》,IV,31,334。根据《左传》和《史记》31,特别是《史记》31 详细记述了事件,盟主之位留给了晋国;根据《国语》和《史记》334,盟主是给了吴国。有关会盟本身的描述显示出吴王才是真正的盟主;我认为我在此处所作的假设是对上述对立的两种记载的最好的中和。
606 《史记》,沙畹,IV,29-30。
607 《史记》,沙畹,IV,32。
608 《史记》,沙畹,IV,431;另见《国语》,卷19,18 a。
【注释】
[1]匄,音gaī。
[2]槜,音zu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