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代中国晋国霸权的衰败与晋文公的重组

古代中国晋国霸权的衰败与晋文公的重组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楚国的权威似乎止步于此,因为再向北,卫国和鲁国结成了联盟。此时的晋国其实已经非常衰败,长期的内乱、连续的饥荒及战争几乎将它摧毁。晋文公为晋国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组织结构。晋文公将组织军队放在第一位,因为这是他整个行政制度的核心。

古代中国晋国霸权的衰败与晋文公的重组

314 宋襄公失败的尝试显示出中原诸侯国无法集结在其中一国的领导下。无论是郑国还是宋国都不愿放弃第一的位置,但它们又没有力量获得这个位置。这些国家之间的对立正中楚王下怀,楚王利用这一点逼迫它们一个又一个在无可奈何之下接受楚王的霸权。成得臣(又名子玉)的一次短暂出兵就足以令诸侯国全面投降:郑国第一个加入与楚国的联盟,之后是陈国(公元前636年);宋国战败已无实力,也不得不签署盟约。不过楚国的权威似乎止步于此,因为再向北,卫国和鲁国结成了联盟。但齐国的轻率为楚国打开了通路:齐桓公的继任者齐孝公因担心卫鲁联盟是针对他而来,于是立刻进攻鲁国,鲁国只得向楚国求救。这个出兵的借口正是楚国求之不得的,子玉派军队对抗齐国(公元前634 年),随军出征的还有齐桓公逃到楚国的一个儿子,楚军胜利后将刚刚攻克的谷城交给了齐桓公的这个儿子579,但也不忘在他身边留下驻军以监控他。如此,整个平原直至泰山的地区都在楚国控制之下,到了第二年年底,陈、蔡、郑、许、鲁都不得不签署了正式的盟约—子玉获得了全面的胜利;楚成王在此之前对自己激进的政策略有担心,但胜利令他改变,他免去了斗谷于菟(子文)的令尹之职,让获胜的将军子玉取代他。

315-316 宋襄公之子宋成公因担心郑国而考虑得比较长远,他懂得从外部寻找有力的靠山来与楚国抗衡并重建因齐国衰落而被打破的平衡—他求助于晋文公,此时周襄王被叛乱的弟弟赶出了都城,晋文公正将对其有利的出兵勤王之事放在第一位。

晋文公刚在一场权力之争后即位,在流亡十九年后他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晋文公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继任者晋惠公的哥哥,当听到晋惠公去世的消息后,重耳(晋文公的名)突然从秦国返回,秦国是他历经磨难最后居住的地方;他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当他进入国都时他的侄子、晋惠公的儿子晋怀公逃跑,重耳重夺政权。乱党一度险些倒戈:他们密谋烧毁宫殿将重耳烧死;重耳及时收到消息,逃到秦国,很快他又在秦穆公派出的三千大军护卫下返回晋国,这一次他长期地定居下来(公元前636 年)580

晋文公刚安顿好就意识到应该回应周襄王的求助—周襄王第二次被弟弟公子带,即大夫带赶出国都,于是求助于诸侯,特别是向秦国和晋国的诸侯求助,因为这两位的祖先曾保护过他的祖先周平王。周襄王逃到郑国的小城汜[1],而公子带感觉都城不安全不敢停留于此地,仍居住在自己的封地,黄河左岸的 温316-317。秦穆公和晋文公起先回应周襄王的求助时并不是很积极,秦穆公派遣的一支军队到了晋国边境便止步返回了,没有再向前进。至于晋文公,他凭借武力刚刚坐上国君的位子,此时要离开国都令他有些犹豫。他于是求助于占卜,龟甲占卜给出了应该出兵的回复,并以黄帝战胜叛乱的蚩尤作为提醒,晋文公拒绝接受这个结果,他的借口是“此天相太强,他担当不起”,之后命人用蓍草占卜,结果又一次是有利出兵的,晋文公于是被说服。他派出两支军队,一支在温地包围篡权者,将其捉住并杀死;另一支前去汜地寻找周襄王并将他带回洛邑(公元前635 年)。重回王位的周襄王为表示他对晋文公的感激,将温、阳樊、原等黄河以北从叛乱者手中夺回的城邑送给晋文公。之后晋文公回到自己的国家,集中精力处理内政事务

此时的晋国其实已经非常衰败,长期的内乱、连续的饥荒及战争几乎将它摧毁。晋献公在他临死前被他的宠妃(来自野蛮部落的)骊姬怂恿,想要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经过一场宫廷阴谋,太子申生被诬陷试图毒死他的父亲而自杀(公元前656年)—申生是齐姜的儿子(齐姜原是晋献公的父亲晋武公的妻妾之一,晋献公违背礼仪,将齐姜变为自己后宫的一员);另外两个公子重耳和夷吾也差一点被处死,不得不逃亡国外。晋献公随即立奚齐为太子,不过逃亡的公子还保留着许多拥戴者;晋献公一死,奚齐就在晋献公的棺木前被杀死;奚齐的弟弟卓子宣布即位,但几天后也被杀;妃子(骊姬)被鞭刑而死,她的主要同党荀息也被迫自杀。当时夷吾在秦国,他向秦穆公承诺将所有黄河右岸的土地(西部在今天陕西的土地及南部在河南的土地),甚至连左岸山西西南角的解梁城全都让给秦穆公,以换取秦穆公的协助。317-318 可一旦即位(公元前650 年),夷吾马上把自己的承诺都忘光,故意拖延时间,以致被耍弄的秦穆公出兵进攻,在韩原(公元前645 年)彻底打败夷吾并将他俘虏,直到夷吾承诺用儿子来做人质才放了他(公元前644 年),其间河东,即山西西南地区都被秦国军队占据着,直到夷吾的儿子在第二年(公元前643 年)到来。晋惠公(夷吾的谥号)在位时间如此之短,国家未能彻底重建;在他之后,经过纷争公元前636 年他的哥哥重耳被推上国君的位置,重耳曾在之前的混乱时期拒绝即位。

晋国无法像齐国甚至秦国那样实现快速和全面的统一—众多山谷之间的交通不便,黄土高原陡壁间的道路很容易被袭击或掠夺。同时大封主们在此处小心翼翼地坚守着自己的独立,众多的内战反而帮助他们扩大了各自的影响力。由于无法将他们置于一个常规的组织中并维持良好的秩序,晋文公所做的似乎是努力建立一种大家族间的平衡,有十多个这样的家族,目的是使他们相互制约以保持自己的权威:这样的体系是危险的,如果换成一个不似晋文公这样精力充沛的主人可能会有很糟糕的结果,但至少在开始时,这种做法不无是处。

晋文公为晋国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组织结构。在他之前,晋国的行政架构大致与王室及其他诸侯国一样,有三位大臣司徒581司空、司马;不过在很多方面它也有独特之处,如祭祀仪式的服饰、历法等,这是因为大禹的都城就在晋国的领地内,在周朝时晋国遵照的是夏朝的礼制;同样它们的礼仪和管制与其他诸侯国318-320 相比也可能会有些许不同。晋文公将组织军队放在第一位,因为这是他整个行政制度的核心。(公元前)7 世纪初晋国只有一支军队,正是由于这个局限,周僖王在公元前678 年承认了曲沃伯爵的篡位;不过到了公元前661 年晋献公创立了第二支军队,并打了胜仗扩充了领土。当晋文公决定干预王室事务时(公元前633 年),他建立了第三支军队;第二年在对抗野蛮部落狄部的战役中晋文公又征集了三支新军,但他不敢把它们称为“军”(因为拥有六军是天子才有的特权),只是简单地将它们称为“行”;而且似乎远征回来后他就将“三行”解散了。公元前629 年,在新的一次讨伐野蛮部落时,晋文公又创立了两支“新军”,这两支新军持续的时间比三行长,到了公元前621 年,即晋文公在位的最后阶段,才被他的儿子晋襄公取消。到了公元前588 年,当时的政治形式促使晋国国君再次建立了三支新军并一直保留到公元前559 年;那时与吴国的联盟能够允许晋国减少它的军队。

每支军队由两百战车组成,每个战车上有三个人,随行的步兵排有七十五人,即每支军队有约一万五千步兵—这与齐桓公所征集的三军四万五千步兵的人数差不多;在有需要的情况下这个数字可以通过招募六支军队达到双倍;虽然这些数字应该是招兵的数字而不是实际出兵远征的人数582,但也使我们了解了晋国凭借如此强大的军队能够长期称霸的原因。

晋献公时军队最初是由晋国国君和太子指挥的;晋文公将军队的第一和第二指挥权分封给大家族赵、魏、韩、郤、范(也称为士氏),栾、320 先、胥、荀(荀氏的一支因其祖先指挥中行而得名中行氏)、智(荀氏的另一支旁系)、原、狐。军队至少在初期并不属于这些大家族,国君会指派一支军队,将其指挥权作为分封赐予这些家族583;这些大封臣按照国君的意愿及晋级的情况从一支军队转到另一支军队584320-322 事实上军队之间是有等级的:三军排在三支新军之前,在每一组别中,“中军”排第一,之后是“上军”,然后是“下军”。军队的长官“将”和副长官“佐”都是诸侯国的大臣:中军将负责早期归属于司徒的事务,也就是卿士,他与军队的其他将佐组成国君的谋士团。他们的先后顺序由所指挥的军队等级决定—中军的将和佐排在最前面,然后是第一军的将佐,如此类推585。在他们之上的一些官员,其职称借鉴于王室朝廷,但这些职位只是徒有虚名,如“太师”、“太傅”,他们大多是以前的大臣,已到退休的年纪(如士会,他曾是中军将,在公元前592 年出使王室后被任命为太傅),或另有一些得到国君赏识,但其家族并不掌握兵权,如羊舌肸[2](叔向)在公元前557 年被任命为“傅”。晋文公所进行的改组中最持久322-323 但也是对其最不利的是将贵族阶层分为两级,大家族掌握兵权,其他贵族则没有这个权力,同时为前者建立起特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特权家族逐渐减少以致整个国家被掌握在几个家族的手中,这对于国君以及国家来说是致命的。

由此可见晋国的行政组织是非常军事化的。中军将负责管理农民,他手下特设一个官员负责征兵。晋国是第一个取消了古老而复杂的井田制的国家,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简单的按家庭分配土地的制度,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以八个家庭为一组。新的制度虽然还没有将土地所有权赋予农民,但至少是向前迈进了一步。负责工程的司空保留了这个称谓,但不再是大臣,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夫,他主要的职责是军事工程、加固(城池)及修筑道路等。掌管刑法的司寇,又称“理”,也仅是大夫中的一员,负责刑狱及管理行刑者。(晋国)整个行政管理的弱点是财政管理,如同所有古代中国的诸侯国一样。国君领地的收入构成了他主要财政收入的来源,但封臣的收入也应该以某种形式计入,只是我们完全不知道它如何运作;我们只知道晋国和其他诸侯国一样保留了以分配土地作为官员酬劳的制度,而土地的分配也是以军事组织来衡量:分配给一个大臣的土地能从其人口中征集到500 士兵;而分配给大夫的是能够征集100 士兵的土地,等等586

晋文公花了两年的时间来巩固他的统治并重整国家。宋国公的请求(公元前634 年)323-324 令晋文公走出自己的领地—他与宋结盟并承诺保护宋国。很快宋国就需要晋国的保护了,当楚王听到宋国背叛的消息后便召集诸侯联盟进攻宋国,在宋国都城外(楚国)大将成得臣(子玉)将宋都包围(公元前633—公元前632 年)。晋文公不敢直接攻打诸侯盟军,而是入侵与晋交界的两个小诸侯国曹国和卫国;他俘虏了曹伯,将卫侯赶出了卫国(公元前632 年春天)。子玉派兵救援曹卫但并未解除对宋国的围困,宋国的抵抗已快到了极限。晋军此时在黄河边,晋文公尚未下定决心越过黄河,他担心如果出兵失败,邻国齐国和秦国就会利用他的军队孤立于黄河右岸的危险局面,一个堵住他的去路,另一个进攻他的领地。对于齐国,因有敛盂之约,晋文公还不是那么担心,但秦国仍是个不确定因素。宋国公使用重礼似乎成功买通了齐秦两国大将,并以此让晋文公安心。四月,晋文公决定出战。晋国的大统帅是刚刚出色指挥了曹卫之战的先轸,他从右侧救援被围困的城池。(楚国)指挥官子玉向楚王请求增兵但未能如愿,楚王只给了他很少的军队。子玉于是向晋国国君提议如果晋文公让曹卫复国,他便解宋之围;晋文公拒绝了,其军队继续向前推进,子玉没有等到晋军到来便迎向晋军出战。并不想冒险开战的晋文公一边迎战,一边后退,退避三舍直至城濮(离今天的山东曹州府不远)。后期《左传》中为我们保留的有关晋文公的小说概述里解释了晋文公退兵的原因(同时也解释了晋文公在位时的所有事件),这是对其流亡生活的回应:之前重耳流亡时曾居住在楚国,他答应楚王有朝一日他重回自己的国家后,如果晋国与楚国交战,两军在战场上相遇时晋军将退避三舍,退让之后如果楚军仍坚持进攻,晋军将全力迎战324-325。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晋文公似乎与之前的齐桓公相似,不愿投入战斗;反而是子玉希望开战,过往六年他不断取得的胜利令他相信他的军队强于中原所有军队—他强烈地感觉到此战必须胜利以驱逐中原政治版图中这个新来的不速之客,从而彻底巩固他在此地所掌控的局面。子玉跟随晋军直到城濮,在有利之处安营,之后他便安静地等待,因为如果敌人再次退兵就等于是他的胜利—他只是向晋文公发出了挑战书。尽管所有军官都激励晋文公出击,但晋文公却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处理。最终是各种征兆帮他下了决心,特别是他的一个梦,在梦中晋文公与楚王搏斗,被楚王掀翻在地,楚王突然跪下,吸晋文公的脑浆—与表面现象相反,这个梦的寓意是对晋文公有利的587

据说晋军合计七百战车,即大约五万二千人,分成三军,国君位于中军,此外还有宋国和齐国的军队附属晋军。楚军数量应大致相同,大统帅也是指挥中军,右翼由陈、蔡军队附属楚军而成,左翼为楚军第二支军队。附属军队没能抵御晋军战车的进攻,战斗刚一开始就溃败而逃;同时左翼被晋军第一军指挥官的狡猾战术打乱了阵脚—为了将楚军引出他们的阵地,晋军在第一次进攻后便假装四散而逃,楚军也分散开来追捕晋军,此时晋军重新集合并击败敌人。(楚)中军尝试将逃走的士兵重新集结但未能成功,得臣所能做的只是保持良好的秩序撤退,不让他的队伍被打散。晋军在敌人的营地掠夺了三日,但他并不敢追击后退的楚将而是撤回了北方。楚王得知战败的消息后恼羞成怒,让人传话给指挥官:“如果325-327 你回来将如何向申、息的祖辈交代(他们的子孙战败一事)?”(“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指挥官(成得臣)自杀(公元前632 年)。据说听到他的死讯后,晋文公大叫“无以侵蚀我的喜悦!”(“莫馀毒也已!”[3])楚国最优秀的将军,使得楚国能够在五年时间里掌控中原大地的人就这样消逝了。

晋文公的胜利取得了巨大的回响。楚国的所有盟友都立即放弃了楚国。当时晋文公驻营在践土,离今天的开封府大约75公里,周襄王亲自前往践土向晋文公致贺:晋文公向周襄王献上部分战利品,包括一千个俘虏、上百辆战车等;周襄王则赐予晋文公精致的礼物,如大型祭祀仪式中在马车上穿着的裙袍、战车上穿着的裙袍、一把红色的弓、一百支红色的箭、一把黑色的弓、一千支(黑色的)箭、一卣[4]香酒以及三百名周襄王自己的护卫“虎贲”,作为晋文公的私人护卫。更重要的是周襄王授予晋文公“侯伯”,即诸侯之首的职位,其职责为“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晋国国君辞谢了三次,最后才接受并说道:“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之后他接受了策书就离开了588。几天后,晋文公召集诸侯在践土会盟,此时周襄王已经离开,但派了他的弟弟留下主持会盟;诸侯承诺协助王室且不会自相残杀。伴随着这次会盟是晋国称霸中原的开始,晋国称霸的时间长达一个多世纪,直至为了维持霸主地位所做的努力令其筋疲力尽,晋国遂在内乱中瓦解。

晋文公似乎下定决心要乘胜将过于依附于楚国的几个诸侯国立即除掉。楚国的追随者中有三国327-328 许、郑、卫,这三个国家所在之地如同从楚国边境插向黄河以北的楔子,将晋国与它的盟友完全分隔开,无法顺畅地往来。晋文公希望结束这种难堪的局面,要将这些国家敌对的诸侯换成顺服自己的人。这一年(公元前632 年)冬天,晋文公召集诸侯在温地会盟以决定如何惩处在对楚作战中背叛联盟的许国和卫国:卫国的国君前来参加会盟但晋文公禁止其入内,并将其及其大臣投入监狱,等待周王宣布判决;卫国国君在两年后才被释放。至于许国,晋文公因病指挥出兵但没有成功。第二年轮到郑国,晋军和秦军包围了郑国国都,还随军带来逃亡至晋国的郑伯文公的儿子,并让郑国承诺这个儿子会继承郑国国君的位子。晋文公想用顺服自己的人取代郑文公的弟弟、郑国大臣叔詹,叔詹在此位已二十多年,从齐国称霸时起就一直坚定支持与楚国结盟;叔詹自杀,人们将他的尸体带到晋文公面前。围攻仍在继续,但已经疲惫的秦军与郑国私下讲和后返回了秦国,晋文公没能占据郑都,只得满足于要求郑国承认将受他保护的王子立为太子(公元前630 年)。虽然晋文公没有达到他的企图,但已足以使敌人感受到他的力量从而决定投降。郑文公及其儿子郑穆公(刚由晋文公指定接替郑文公)在长达十二年的时间里成为晋国忠实的盟友。楚国一度放弃争斗寻求和平(公元前628 年)。

晋国的秩序似乎再一次重新建立起来,但却是不稳固的:晋文公此时已经七十一岁,人们无法指望他还能长期在位,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令他所取得的成就显得非常脆弱。从这时起人们也看到晋文公和他的继任者为了保护他们的杰作不仅要与南方的楚国争战,还要对付西边328-329 的秦国:对郑国作战时秦国的背叛只不过是晋国所担忧的情形的第一次表现,这种担忧在随后的几年中不断加剧。

半个多世纪以来秦国的诸侯为自身的利益实现了渭水河谷的统一,他们的野心是将旧时雍州的整个区域置于他们的统治之下,以不负伯爵的称号,为此一方面要降服野蛮部落,另一方面要将领地向东推进至黄河,希望以此为国界。第一部分野心似乎已经完成:公元前659 年即位的秦穆公通过某种和平渗入的方式令渭水和泾水所流经山区的十二个小的野蛮部落首领承认了他的领主地位,虽然这些胜利是暂时性的但也是很光彩的,天子都向秦穆公表示祝贺,为他送来一面铜鼓(公元前623 年)。至于第二部分野心,韩原之战的胜利(公元前645 年)令秦国以为稳操胜券,和平条约签订后秦穆公便松懈了,几年后晋文公所取得的强权不仅将秦国胜利的机会化为泡影,晋国的不断强大更险些成为秦国伯爵真正的威胁。

晋文公在公元前628 年年末突然去世,这似乎为秦穆公提供了一个推倒这个东边邻国的机会,正好可以利用新国君刚即位这段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公元前627 年,秦国的军队在出兵郑国无功而返后进攻晋国的附属国滑国并将滑国消灭。新即位的晋襄公立即迎战,甚至联合了姜戎;晋襄公身着丧服亲自率领军队,由于丧服的白色不吉利他在衣服上简单涂了黑色。晋襄公前往崤山谷等待秦军经过,秦军要经这里穿越分隔洛水和黄河的山岭:秦军被歼灭,三名将军被俘(公元前627 年)。秦晋之间的争斗在前任晋侯在位时停歇了几年,现在重又开始并越演越烈;晋襄公没有他的父亲以及齐桓公幸运,他们二人在夺取黄河岸边国家的控制权时只有一个对手楚国,而晋襄公和他的继任者329-331 从此还要把秦国也算进来;所幸的是,与楚国交界的秦国也长期与这个国家交战,先是为了争夺汉水的控制权,之后是在今天的四川地区争夺野蛮部落的统治权。

三国的地形及政局给中国这三大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强加了一些特色:晋国与楚国相距甚远,他们在各自控制的旁人难以到达的山区,一个在北,一个在南,争夺对中原地区的霸权;而秦国的(这两个)对手一个占据着黄河上的两条河流,另一个占据着汉水和长江,将秦国东部的通路全部堵死,因此秦国迫不得已放弃其对(周朝)帝国政治的兴趣,转而尽其所能从这两个强大的邻国手中一个城池接一个城池,一个区域接一个区域地开辟出一条通向这两个中心地区富庶国家的道路,如果能征服它们就能得到霸权。

晋国和秦国友好关系破裂的最初效应很快便显现出来:楚成王立刻借机撕毁了前一年签署的盟约,他派遣令尹、大将斗勃(子上)出兵,在降服了蔡国和陈国后,在郑国牢固的城池前突然止步了;晋国虽有出兵但无战果,因(楚晋)两支敌对的军队不敢互相靠近,没有开战便各自撤退了(公元前627 年)。(楚国)太子因担心被废黜,谋害楚成王,他围攻他的父亲,逼其自杀,这件事很快地削弱了楚国的力量,即使是暂时性的。陈国因担心后续的混乱,重又回到晋国联盟;只有卫国仍然效忠于楚国,但它孤立于敌对的诸侯国之中,这种局面不会维持太久。公元前626 年原大臣先轸的儿子先且居率晋军攻卫,但没有取得彻底胜利。第二年诸侯在垂陇会盟时(攻卫的)计划又被提出,不过晋国的盟友们并没打算助其一臂之力,要么是厌倦了战争,要么是害怕晋国的力量还会331-332 由此增强,他们纷纷帮卫国说情,最后晋国同意将卫国纳入联盟(公元前625 年)。晋襄公之所以如此轻易地饶恕了卫国是因为此时晋国受到秦国的威胁,秦穆公想要报早前失败之仇,晋襄公正在思索自己国家的安全问题。统帅先且居被迅速派往被秦军侵占的黄河右岸,他在彭衙遇上秦军,这里离洛水不远,秦军刚越过洛水而来,先且居在此地击败秦军,但未能驱逐秦军驻扎在边境城池的守军—这些城池是在战役开始时被秦军夺去的。由此可见晋襄公更关切的是如何取胜(秦国),而非如何报复卫国公,他轻易地宽恕卫国是为了凑足盟军(数量),在即将来临的冬季出兵伐秦。(此次伐秦)令他收复了汪和彭衙的要塞,可以暂时将来自西边的忧虑抛诸脑后。但这一侧刚刚平息,他就要奔赴南边救援重又受到楚国威胁的盟友。此次出征却没有任何结果:两军相遇时如同上一次一样,双方都不敢开战,在达成协议后双方分头撤军(公元前624 年)589

晋襄公之死(公元前621 年)所带来的内乱阻止了晋国国力的继续增强。已立的太子夷皋还是个孩子,晋国有权势的一些大人物想让他的叔叔、亡君的弟弟公子雍来取代他,公子雍逃亡秦国并娶秦国国君的女儿为妻,他们希望公子雍能使两国和解。夷皋的母亲成功地获得了谋士中职位最高的卿士及中军将赵盾(宣子)的支持—赵盾的父亲是晋文公忠诚的拥戴者赵衰[5],他的爷爷是晋献公时期的将军赵夙,获得耿国的封地。赵盾立即宣布夷皋即位,是为晋灵公332-333,并驱逐公子雍的同党,这些人都逃到觊觎君位者那里。公子雍很快成为秦军的一员将领:赵盾出兵迎战,在令狐将其彻底击败。新国君年幼,国家实际上由卿士(赵盾)管理。赵盾即刻召集诸侯于扈,所有诸侯均数前来,包括齐、宋、卫、陈、郑、许、曹, 盟约重新签订,所有诸侯都承认晋灵公。

晋国的霸主地位似乎经历了各种变故的考验,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秦国和齐国的敌对使得形势非常严峻,一方面秦国继续支持被驱逐的觊觎君位者,另一方面齐国希望借此机会重回霸主的位子。外部的难题之外还有内部的困难。觊觎君位的公子雍在晋国还有不少同党,赵盾只对自己的军队有足够信心。公元前618 年任中军佐的先克被刺杀后,赵盾不得不下令处死下军将佐箕郑父和先都,以及司空士縠[6],士縠的侄子士会在秦国,是公子雍的主要拥戴者。这些人被处决后,公子雍的党派开始衰败,此外秦军接连战败也打击了他们;到了公元前614 年士会认为希望破灭,彻底放弃了公子雍自己回到了晋国。这段时期标志着晋国影响力的下降,多个诸侯国背叛联盟,联盟逐步瓦解。北方,齐国国君严重威胁着他的邻国鲁、莒、邾、曹,并掠夺它们的土地,这些国家知道求助于霸主也是徒劳,便寻求与齐国结成联盟以得到保护。在南方,先是蔡国,之后是郑国和陈国纷纷投向楚国,成为其追随者(公元前618 年);唯一仍忠于晋国的宋昭公在楚国伐宋后也投降了楚国(公元前617 年)。整个中原实际上就这样脱离了晋国,赵盾被迫防御秦国,对此也无能为力,他只得将之前从卫国和曹国掠夺来的土地归还,以保留与这两个国家的联盟。

333-334 但就在此时楚穆王之死(公元前614 年)成为楚国严重内乱的信号。他的儿子楚庄王还年幼,权贵们便以武力争夺摄政权;此时的大饥荒又为内战雪上加霜;西部的(野蛮部落)山民眼看要饿死了,成群结队涌入平原地区,威胁国都郢;国都里惊恐不安的人们想着逃到汉水上游(公元前611 年);百工之官“工正”蒍贾出面严惩,终于成功保住了国都。那些饥饿而又指挥不当的团伙间也引发混乱;楚庄王亲自带领他所能召集的军队,并将另外两支队伍交给大将斗椒(子越)和子贝;巴国的子爵是野蛮部落首领中唯一仍忠于楚王的,也带来了一支军队;就连秦侯也派人相助,因为这些在他南部边境骚动的野蛮部落也令他不安;最终叛乱者被赶回了他们的大山里(公元前611 年)。这之后需要几年的和平时期来修复这几个月造成的破坏,楚王也因此无暇顾及中原的事务。在这段时间里,所有的盟友自然全部都投入了晋国的怀抱。直到公元前608 年楚庄王自认已经足够强大,可以重操他的前辈留下的外部政治事务,并在郑国前来寻求保护时再次接受与郑伯联盟,不久后楚庄王便利用与郑国的联盟出兵陈国和宋国。赵盾前去救援盟国,被时任司马的蒍贾在棐林击败,赵盾不得不撤兵,随后宋军也被彻底击垮(公元前607 年)。

胜利似乎又长久地回到了楚国,权贵们彼此争斗瓜分胜利果实。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楚国的权力几乎都掌握在若敖王(公元前790—公元前763 年)后裔的两个分支手中,一支为斗伯,一支为成氏,几乎所有的令尹都来自他们中间590。他们的强势引发公元前334—公元前336 年其他家族的仇恨。公元前612 年,令尹斗般(子扬)在任职刚满一年后因工正蒍贾所设的阴谋被杀;斗般是斗谷于菟(子文)的儿子,后者担任了二十七年令尹,在公元前637 年让位给他的表亲成得臣(子玉);蒍贾是楚国王室另一个家族蚡冒王(公元前757—公元前741 年)后裔一支的首领,(家族)得名于封地蒍,他是吕臣的儿子,蒍吕臣曾在公元前632 年时担任令尹一职,蒍贾希望这个职位能回到自己身上,谁知给了时任司马的子扬的表弟斗椒(子越)591。子越一心想着为亲人报仇,公元前605 年他利用一次有利的机会召集族人拿起武器,抓住蒍贾并将他杀死。惊恐的楚庄王宽恕了子越并提出给他人质,但被子越拒绝,武装好他的同党后,子越开始公然反叛。在皋浒的战役中子越险些以箭射死庄王,但最终子越战败被杀,整个家族被满门抄斩。若敖王家族的后裔—斗氏及成氏,只有一人被免于诛杀,他就是斗克黄,子文的孙子,家族遭屠杀时他正出使齐国,336-337 但仍坚持回国述职,楚庄王念及他的祖父而赦免了他;另有几人逃离,如斗贲黄逃到晋国,在那里获得封地苗,以及令尹大心(大孙伯)的孙子成熊,他在公元前530 年才被杀。

这次动荡动摇了楚国,它的盟友们再次离它而去。楚国为迫使这些诸侯国重新降服而作的努力并不如意,反而令晋军在公元前600 年和公元前599 年的军事干预中获胜,不过晋军的胜利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晋国本身也被内部的危机困扰着。赵盾在晋灵公之下执掌政权,后者试图起兵背叛,最终却被赵盾杀死(公元前607 年);赵盾以晋灵公的叔父取代晋灵公,是为晋成公。晋成公已是成年人,赵盾无法向对待前任国君那样轻易地对他发号施令,赵盾于公元前603 年退位。胥克接替赵盾成为卿士,但几个月后便疯了;接替他的郤缺在位不久就死了,一说是失宠了(公元前597 年),由年迈的荀林父接任,荀林父在晋文公时期(公元前631 年)曾是中行将,从公元前615 年起担任中军佐之职。这些年老的或癫疯的人士相继管理政权使得晋国政治脆弱,政策也难以持续。

在十年的时间里,中原的诸侯国每年都会经历一次晋军讨伐或楚军讨伐,军队掠夺之后便带着订立的盟约返回,但这些约定几乎没订多久就被撕毁,任何一方都没有真正的胜利。这种纷扰的局面直到公元前597 年才结束。这年春天楚庄王围攻郑国国都,他行事迅速,尽管遭到居民的反抗,还是在救援的晋军来到之前就夺取了郑都。消息传到中军将(即大统帅荀林父)那里时他正准备横渡黄河,考虑到如此出战徒劳而危险,荀林父决定撤军;但他的将军们却不听从他,中军佐先縠自行渡过了黄河;大统帅竟337-338 软弱地跟了过去。楚王这边其实也没有决定要(与晋军)开战:令尹蒍艾猎(孙叔敖)592 主张撤军;楚王的宠臣伍参却极力鼓动出战并最终说服了楚王。楚国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晋军受到突击还没能列队迎战便四散了,混乱中他们勉强能够渡过黄河,将大量战车及武器扔在邲的战场……这次失败将晋军一度逐出此区域,它忠实的盟友宋国公随即便感受到了后果:公元前596 年,楚军在宋都外驻军,在长达两年的围困中晋景公不敢派兵救援,宋国只得投降(公元前594 年)。这一次楚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所有黄河以南的国家都承认它的霸权。楚庄王无可争议地保持着霸主的地位,甚至他在公元前591 年死后,他年仅十岁的儿子楚共王即位,该地位也没被动摇。只有卫侯借此机会依附了晋国。楚国决定出兵伐卫,连年幼的楚王也参与其中。此次出兵可谓轻松取胜,楚军所到之处对方就乖乖降服;而晋军只能隔岸远观其动(589 年)。正当楚国的霸权似乎已非常牢固地树立起来之时,它却突然间轰然而倒,如同它当初出其不意地称霸一般。

摧毁了楚国并将霸权归还晋国的是发生在远方看似无关的事件。齐国一时的沉寂唤醒了齐惠公的野心,他希望借此树立自己的威信,或至少向紧邻的国家加大他的影响力。过往的二十年间齐国全面控制着鲁国,从公元前609 年开始就以某种338-339 保护国的姿态管制着后者,首先是协助(鲁国)大夫襄仲将宠妃之子而非正妻之子的鲁宣公推上王位,此举引发群臣反对;随后由于齐桓公后代的三大家族季、孟及叔孙变得强大起来,齐国又在襄仲与这三大家族的权力斗争中支持襄仲。鲁宣公死后(公元前591 年),季氏首领季文子驱逐了襄仲的儿子,在鲁成公之下重新坐上他的家族世袭的卿士之位;在公元前598 年继承齐惠公成为齐国国君的齐顷公因此担心失去对鲁国的影响力,便攻打鲁国,占据了鲁国的隆城;季文子向家族的保护者晋国求救。晋景公立即派郤克率八百战车攻齐,在鞌[7]大胜齐军(公元前589 年);齐顷公险些成为俘虏,幸亏他忠实的战车车夫假扮成他才使他得以脱身。胜利的大军迅速向齐都开进,没有受到任何抵抗。齐国以归还所侵占的鲁国土地为条件换取了和平。晋国的实力获得了真正的重生:对内晋景公刚刚降服了居住在山西东南河谷的赤狄(公元前593 年)593,对外,齐顷公向其称臣(公元前588 年),同时中原的郑国归顺;整个诸侯联盟重又建立起来;楚国虽有前一年的胜利,还是(与晋国)订立了和约并交换了俘虏。晋景公实力如此强大,齐顷公向他建议使用“王”的称号,被晋景公拒绝—他并不需要这个称号来使一度落入楚王手中的霸权重回自己的家族。(www.daowen.com)

579 谷城在济水岸边,靠近东阿,在齐国的南部边境。

580 有一部历史小说讲述的是晋文公流放时的经历,但今已失传,《左传》186 [ 顾氏,TT1-343 ](僖公二十三年)中保留了该小说的概述,而部分章节的节选构成了《国语》第十章。小说的主题是以晋文公流亡时的经历来解释他在位时的所作所为,例如与宋国结盟是由于他在宋国时受到了礼遇,相反出兵曹国是因为重耳经过曹国时曹国公无礼,等等(另可参见著名的在楚军面前“退避三舍”的故事,见正文下标323-324 处)。这部小说写作的时间大致是公元前4 世纪,它应被当作一部想象出来的作品,而不是历史史料。

581 司徒的职位应有另外一个名字,因晋僖侯(840 年—823 年)名司徒,应避讳这个名称,但不知道另外的名称是什么。

582 不过城濮之战(公元前632 年)时晋军确实有700 战车(《左传》,204,[ 顾氏,TT1-396 ]。

583 从《左传》中可以找到一个中军将的名单,就某段时期而言这个名单是完整的,从中可以看到各个大家族的名字:

  原轸,公元前632 年—先且居,公元前627 年—狐射姑,公元前621年—赵盾,公元前621 年—胥克,公元前603 年—郤缺,公元前601年—荀林父,公元前597 年—士会(范氏家族),公元前593 年—郤克,公元前592 年—栾书,公元前587 年—韩厥,公元前573 年—智罃,公元前566 年—荀偃,公元前560 年—士匄,公元前554 年—赵武,公元前548 年—韩起,公元前540 年—魏舒,公元前514 年—范鞅,公元前509 年—赵鞅,公元前497 年—智瑶,公元前475—公元前453 年。

584 军队的指挥权确实会从一个人换去另一个人,这不仅是为了满足荣誉职责所需;但同样的军队仍在同样的将佐手中,随着将佐头衔的改变军队的名字也作相应改变。在这里我总结一下(公元前)6 世纪初一系列职位的变化大家就能看得很清楚。597 年军队的将佐分别为:中军将荀林父、中军佐先榖;上军将士会、上军佐郤克;下军将赵朔,下军佐栾书。596 年,先榖被处死,士会取代他成为中军佐,郤克取代了士会的职位成为上军将。593 年荀林父去世,士会坐上了他的位置成为中军将,郤克成为中军佐;上军的变迁不是很确定,似乎荀首在596 年代替郤克成为上军佐并在593 年成为上军将,而荀庚成为上军佐。592 年,士会因年老退位,郤克取代他成为中军将,荀首似乎成为上军将,士燮,士会的儿子肯定是做了上军佐。至于下军,赵朔死于593 年,由栾书取代成为下军将;栾书在572 年郤克死后成为中军将(荀首为中军佐)。

585 上述(公元前)597 到572 年间的职位变化和升迁明确地显示出上军将的职位要低于中军佐,因为由上军将成为中军佐是接受了晋级,对其他军队亦是如此。

586 《国语》,卷14,13b。

587 《左传》,204-209,[ 顾氏,TT1-390-398 ]。

588 《左传》,211,[ 顾氏,TT1-401 ]。

589 有一只年代大约是(公元前)624 年的铜盆上有晋襄公颂扬他的祖先和父亲的铭文。参见吴式芬《捃古录》,卷3,3,28;郭沫若,《金文韵读补遗》,刊于《汉学》,VI(1932 年),第一期,22 页。

590 我们由此可以大致列出(公元前)7 世纪从楚成王在位开始的楚国令尹的名单,这之前的名单会很不全面:

子元(688)—664 年—斗谷于菟(子文)664—637 年—成得臣(子玉)637—632 年—蒍吕臣(叔伯)632 年—斗勃(子上)631—627 年—成大心(大孙伯)626—615 年—成嘉(子孔)615—613 年—斗般(子扬)612 年—斗椒(子越)611—605 年—蒍艾猎(孙叔敖)604—591 年—婴齐(子重)590—570 年。

591 这些事件的时间不太确定:《左传》在(公元前)605 年提到这些事件,但说这些事件是已经发生的,且无确切时间。斗般在“其父子文死后成为令尹”(《左传》,297,[ 顾氏,TT1-584 ]),这句话的意思似乎是斗般接替其父,但在此处不应该是这个意思,因为子文是让位给了子玉(同前,186)。我采纳了612 年这个时间,因为613 年之前成嘉(任令尹)是确定的,而611 年之后斗椒似乎扮演了第一大臣的角色,尽管“令尹”的称号直到605 年才明确出现。

592 我同意大多数中国学者的看法,即孙叔敖是蒍艾猎的字,这两者是同一人。《Che pen》 认为孙叔敖,或蒍敖,是艾猎的兄弟,艾猎在604 年—598 年间担任令尹,而兄弟敖在597 年接替他。

593 《史记》,沙畹,IV,319。

【注释】

[1]马伯乐原文中指周襄王逃至Fan,但无法查证到相关的地名。—译注

[2]肸,音xī。

[3]正确的意思应为:“没有人再来毒害于我了!”—译注

[4]卣,音yǒu。

[5]衰,此处音cuī。

[6]縠,音hú。

[7]鞌,音ā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