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代中国的崇拜地点及差异分析

古代中国的崇拜地点及差异分析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此之外只有极少数的神有固定的崇拜场所:土地神社在宫廷内与祖庙相对,崇拜上帝是在国都南郊的圆形山丘,先农的神坛在王室的农田里,祭日在东郊被称为“王宫”的神社,相对称的,祭月在西郊被称为“夜明”的坎穴409。固定的崇拜场所中最重要的当属崇拜上帝和土地神的地方。与神灵之崇拜地点的多样性相反,崇拜亡灵的地点几乎各国完全一致,只有些细节上的区别。

古代中国的崇拜地点及差异分析

祭司、男巫、女巫,这些人虽未能构成一个社会等级,但至少形成了一个可观的群体负责宗教事务。由于缺乏统一的训练和启蒙,他们内部缺少凝聚力,使得他们无法担当除个人名义之外的政治角色,也无法令他们在其他方面有更深远的影响,包括宗教艺术方面。古代中国人的神灵与祭司多于任何其他古代民众,但他们却没有留下能与地中海沿岸国家相媲美的庙宇。中国人用木材与黏土做建筑材料,(这样的建筑物)无法持久;而为神灵修建的住所也并没有比普通人住的地方修建得更为牢固。此外,这些神不喜欢被供奉在封闭的屋中:需要有良好的通风神灵才会屈尊来享用人们为他们准备的祭品202-204;只有对那些希望有如生前般对待的亡灵,人们才会为他们建造与活着的人一样的宫殿,即丧葬的庙宇,若无此庙宇,人们就在他曾经的住所中的某个大殿举行崇拜;前朝的土地神,即(为当代君王起)警示作用的土地神,在周朝被称为“亳社”,因其为一个死去的神,人们在他的神坛上方砍掉树木建起一个庙宇并在那里向他举行崇拜仪式,与崇拜其他逝者的仪式相同。秋季祭祀上帝的仪式应在圣殿中举行,而此圣殿似乎也是没有墙壁可以接纳四面来风的。

除了上面所说的情况,崇拜活动通常是在露天举行。每个神都有自己的偏好,或者说对于每个类别的神,其崇拜地点的方向、形状、布局等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崇拜天上的圣灵要在圆形的祭坛,地上的神灵要在方形的祭坛,以取天圆地方之意;崇拜前者需要准备柴堆以焚烧殉葬者,后者则需要坎穴将陪葬者埋葬。除此之外只有极少数的神有固定的崇拜场所:土地神社在宫廷内与祖庙相对,崇拜上帝是在国都南郊的圆形山丘,先农的神坛在王室的农田里,祭日在东郊被称为“王宫”的神社,相对称的,祭月在西郊被称为“夜明”的坎穴409。但上天五个区域的五帝只有为崇拜活动临时搭建的圆形神坛,每个神坛在他所对应的方向的郊区;同样,山林河川之神也只有相应的临时的方形神坛或圆形的坎,是人们在每次牺牲前所准备的410。有些圣灵甚至全然没有固定的崇拜场所,如路神,当君王出宫时会以一只狗来供奉他,路神就在路上204-205 被祭拜,以被王室车辆碾死的不幸者殉葬。

固定的崇拜场所中最重要的当属崇拜上帝和土地神的地方。崇拜上帝是在一个三层的圆形人造祭坛上,在国都的南郊;圆形象征天的形状,至于为什么会是三层,周朝末期人们给出的解释是“三”是代表“阳”的吉利数字,而天是阳性的。祭天没有牌位,因为上帝是唯一的、无法用任何东西来代表的圣灵;此外在后期系统化的礼仪中,为了解释这一特殊性,人们宣称在南郊祭天时是以太阳作为牌位。原则上帝王是唯一一个在南郊有祭坛的人,因为他是大地上唯一的统帅,如同上帝是天上唯一的统帅;但事实上鲁国和宋国的国公都有祭坛,其他国公可能也有:之所以会有这种违背仪礼的情况,就鲁国而言,是因为这是赋予鲁国公的祖先—周公的特殊恩典;在宋国,是由于宋国保留了他们的祖先—殷王的王室传统仪礼。

土地神社是方形的,因为地是方的。每个诸侯、每个封邑的拥有者以及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土地神社,其规模随着土地神的重要性的降低而减小。王室的土地神社“大社”是监管整个王国的,神社每个侧面各有不同的颜色,在中国人的理论中这些颜色对应着不同方位:东边是绿色,南边是红色,西边是白色,北边是黑色,顶上(中间)是黄色;诸侯的神社只有一个颜色,其颜色由该地区相对于帝国国都的位置而决定。神社上生长着一棵大树,这棵树起初就是土地神本身;树前即北侧是竖立在土中的土地神的牌位—一块方形的石碑,上面没有任何文字:牺牲仪式时人们用血涂抹这块牌位。在靠近神社的地方挖掘出一个方形的坎用来埋葬牺牲者,因为祭拜土地的牺牲品应该埋入 土中。

人们根据这些崇拜场所的模式为其他的神修建祭坛,五帝因是205-206 天上之帝,其祭坛是圆的,祭祀山林等的祭坛是方的,旁有坎,因这些是地上的神灵,等等。每一次仪式前人们按照明确的规则修建祭坛,仪式完成后,祭坛便被荒废在那里,不久就消失了,这简单的土堆很快就被雨水冲刷殆尽。

与神灵之崇拜地点的多样性相反,崇拜亡灵的地点几乎各国完全一致,只有些细节上的区别。祖庙建在居所内部,这在各地都一样,在庭院的东侧,主人面南而坐时祖庙在他的左边。这是一大片由围墙围起的场地,大门在南侧;进门后是一个大院,院子中央竖立着石碑,杀牲前将主要的牺牲品系在石碑上。左右两侧是公用的侧殿:例如其中一边在仪式前被死者的代表“尸”用来着装。院子尽头向南的就是“太庙”,建在高起的平台“堂”上,人们通过其正门两侧的台阶走上高台,东边的台阶供主人家使用,西边的为宾客所用。这是一个用柱子支撑的大殿,墙很薄,由砖或者可能是黏土而作,大殿的建造和装饰按照级别有严格的规定:天子的大殿,其柱子要砌方、抛光并打磨,诸侯的大殿则没有最后打磨的步骤,而大夫的殿堂只需将柱子砌方,无须抛光;此外柱子和支撑屋顶的横梁都不可有雕刻或绘画411

大殿的内部按照所要崇拜的祖先的数目被分隔成小的庙室;每个贵族根据他的级别由古老的传统来决定他有权祭拜的祖先的数目:帝王为七个,诸侯为五个,大夫有三个,普通个人只有一个206-208。这些小庙室对称分布,一个在中间,其余在左右;祖庙中的这种隔断对所要崇拜的祖先进行了特殊的分类:从第一个祖先开始,单数辈分的祖先总是排在太庙左侧,称为“昭”;双数辈分的祖先占据右边的庙室,称为“穆”412,但昭穆二字的含义已遗失413。中间的庙室永远留给所供奉的最古老的祖先,对于余下的祖先,祖庙的布局细节会根据家族的级别及庙室的数目略有不同,有时也会因区域而不同:举例来说,宋国的礼仪在这方面如同其他很多方面就与周朝的不同。

在周王室的祖庙中,中央的庙室是留给部族的始祖后稷的;两侧各有三个庙室“昭”和三个庙室“穆”:其中四个,左右各两个,又被称为“庙”,供奉的是可以享受每月祭拜的近祖:父亲、祖父、曾祖父及高祖父(以及他们的合法妻子);另外两个庙室的祖先与后稷的时代比较接近,被称为“祧”414,这两位远祖不再享有每月的祭拜,但每个季节接受祭拜:这里很可能是周朝的创立者文王和武王的“世室”;此外还有208-209 一个被称为“坛”的祭坛和一块空地“墠”,此处没有庙室,类似一个过渡性的崇拜地点,供奉第五代和第六代祖先,用在这两位祖先正式进入“祧”的行列之前415。诸侯的祖庙,至少是那些出身于王室的诸侯,其布局与此相同,但只有五个庙室,两个供奉近祖的“庙”,两个供奉远祖的“祧”,另一个是供奉始祖的“太庙”。在卫国,中央的庙室是留给后稷的,两侧的分别供奉的是文王,卫国第一个国君的父亲,及康叔,卫国第一个国君;后面两个庙室留给执政国君的父亲和祖父416。鲁国并没有崇拜后稷:中央的庙室供奉的是周公,鲁国建国者的父亲;左边的庙室供奉周公的儿子伯禽,鲁国第一任国君,右边的庙室不知何故选了鲁武公(公元前825—815 年)来供奉;后面的两个庙室也是留给执政国君的父亲和祖父417。宋国似乎也是如此:中央的庙室并没有供奉始祖偰,供奉的是帝乙,殷朝倒数第二个帝王,宋国第一任国君(微子启)的父亲418。(www.daowen.com)

每经历一代人,牌位中的一列就会变动一位以便安放新的逝者的牌位:如果新的牌位属于209-210 穆,那么穆的那列牌位就会变动,如果新的牌位是昭位,昭列就会变动;每次只会有一列发生变动,另一列不受影响,因为穆永远不会变成昭,反之亦然,昭也不会变成穆。每个牌位被新一代牌位推后,在经过它这一列的两个庙室并于此接受了每月的供奉之后被安放至盒中,放置到先祖所在的“太庙”,与其他祖先的牌位一起沿太庙的北墙排列;在某些牺牲仪式中人们还会将它取出,先放到“坛”,一代之后再放到“墠”(此时人们已不再考虑这个牌位属于昭还是穆,所有牌位不论出于何列,都会先经过坛再经过墠),在此接受供奉;最后在经历了六代之后,牌位会被永久置于先祖的庙室,只有在合祭群庙时才会和其他所有祖先的牌位一起被取出。

所有庙室内部的布局是一样的,竹制的牌位被放置在石制的盒中,是为灵魂的居所,只有在崇拜仪式时才取出。通常每个祖先有两个牌位,一个留在庙室的居所,而另一个会被带着随军队出征;但周朝末年的礼仪家们指出只有一个牌位是真的,因为“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祭祀时也不能有两个牌位,他们认为是齐桓公在(公元前)7 世纪始创出两个牌位的做法419;且不论出处为何,这种习俗在周朝末年还是很普遍的。庙室中还保存了在葬礼中展示过的逝者的服饰,在祭祀活动时,逝者的代表就会穿上这些华丽的服装。此外,庙室中还有为每个祖先占卜用过的龟甲以及各种祭祀的器物:如尊彝、乐器420

贵族的庙室大致210-211 与帝王的相似,只是豪华程度、规模和重要性有所不同。大夫只有三个庙室,一个供奉父亲,一个供奉祖父,另一个供奉曾祖父;对于高祖及第一位获得“大夫”官职的祖先,人们会设立临时祭坛在举行特殊仪式时供奉他们。职位再低一些的官员根据他们的级别只有两个或甚至只有一个庙室;至于普通贵族,他们只能在寝宫中的某个殿内设立一个临时的祭台,没有专门用于供奉祖先的祖庙或庙室421

值得一提的是圣殿“明堂”,即帝王在原始时期所居住的与民众隔绝的城外宫殿,早在史前时期,随着古老帝王的禁忌被彻底打破,明堂变为一个进行崇拜活动的场所;但由它的历史所决定,这里不是崇拜某些特定的神的地方,而是帝王继续进行其总体宗教活动的地方。明堂古老的布局被保留下来,即位于四个方向的四个对称的建筑围绕着中央的建筑,每个月帝王都要举行仪式,穿上与当季的颜色匹配的衣服,吃当季的食物,在属于那一个月的宫殿中住宿。中央的庙宇,“清庙”是唯一的帝王从不住宿的地方,它用于供奉周朝的祖先文王;传统赋予清庙一种古朴:它似乎一直都是两层的建筑422,或至少有两个屋顶相交错,但这些屋顶是茅草做的423,为数不多的装饰也有严格的规定。鲁国的太庙是根据王室的明堂所建,有这样的描述:“……藻棁,211-212 复庙重檐,刮楹达乡,……疏屏424”在这里举行的是应在帝王居所举行的大型祭祀活动,如王室日历的第六个月(原则上是接近五月的时候)祭拜文王,第九个月时在室内祭拜上帝以示冬季的开始(并同时祭拜文王);这里也是冬祭之地,至少在周朝末期如此,祭拜的是五帝之一主导天上中央地区的黄帝。那时明堂四边的建筑也用来供奉五帝中的其余四个:东边的大殿“青阳”供奉东部的天帝青帝;西边的大殿“总章”供奉白帝;北边的大殿“玄堂”供奉玄帝;南边的大殿“名堂”供奉赤帝;在这些大殿中帝王为每一个天帝举行各自的仪式425

此外每个定期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同时是崇拜地点:如所有的住所,因为人们在那里崇拜住宅之神。这些崇拜地点中最重要的当属学校;人们在那里崇拜学校的“先师”,崇拜每年春天和秋天在半年课程开始前进行。国都中的学校,帝王的称为“辟雍”,诸侯的为“泮宫”,同时供奉执政家族的祖先,如宋国的学校供奉偰,周朝及其姬姓诸侯国如鲁、郑、晋、卫等供奉后稷;在郊祀的前一天,人们去学校祭拜这些祖先,以告知他们将要举行的仪式;在远征凯旋后人们也会到学校向祖先供奉俘虏的人头作为祭品;在学校完成大射礼;也是在学校帝王为年长者设宴,等等。

212-214 祭坛及庙宇只有在完成了血祭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崇拜之地,血祭又称“衅”,要用牺牲品的血来完成。只有祖庙的相关细节为人所知426。建立祖庙的后代由祝官和宰夫陪同,三人均穿着黑色的祭祀服饰,头戴雀色皮帽,亲自前往新建成的庙宇(只有诸侯可请他人代替前往);他们在院子中面向北方站立在绑牺牲品的石柱南侧;宰夫将要牺牲的羊洗净后带到院子中并绑在柱子上;祝官默诵祈祷词。在这之后,宰夫由中间的台阶进入庙宇,转身向南,在那里将羊宰杀,以流淌在地上的血祭拜庙宇;他随后走下庙宇杀鸡并依次供奉进入院子的大门和两侧的侧殿;其间,主祭者和祝官站立在绑牲柱旁原地不动,只是随着祭祀依次转向大门及侧殿的方向。当四方都经这样被血祭之后,祝官向主祭者宣布:“某某庙宇的衅礼结束。”在完成了建筑的血祭后,各种崇拜用的器物,如尊彝等,都需要进行祭拜:人们用小公猪的血涂抹这些器物427;为每个祖先占卜用的龟甲也需要涂血祭拜,不过对龟甲所进行的仪式需在每年冬天的第一个月再次进行,对占卜用的蓍草茎也是如此4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