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徽州米商发展情况:经营灵活,面临困难

徽州米商发展情况:经营灵活,面临困难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这时,全市挂牌的粮行、米号已达100余家,徽州米商占1/3。徽州米商在经营方式上是很灵活的。但是,时局的动荡,也给徽州米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客观地说,过去徽州米商是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艰难地跋涉的。徽州米商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

徽州米商发展情况:经营灵活,面临困难

民国17年(1928年)据内政部统计局的调查,浮梁共有人口37万余人,其中景德镇人口为15万余人。但这时,全市挂牌的粮行、米号已达100余家,徽州米商占1/3。为什么米商这样多?因为卖米是稳当生意。俗话说“豆腐对半息,床上铺破絮,卖米分毫厘,床上盖锦被。”

徽州米商在经营方式上是很灵活的。如大生米厂在刚开办时,由于优质大米一时供不应求,就采取送货、定购、配给三种方式区别对待。送货:每月将三机米送到官吏、富绅家中,建立“感情”,以求关照。定购:对一般的商界人士,则按其所需数量,约定时间到米厂购买。配给:米厂适量配给一定优质米到闹市区米店,以提高米厂的声誉和知名度。

徽州米商很注重粮食行情,他们派出忠实可靠、头脑精明、办事干练的人员(俗称“水客”)坐镇各县、乡,吃、住在“牙人”(经纪人)家中,并付给一定手续费,及时将粮食信息反馈,率先将价格公道、质量较好的粮食收上来。徽州米商不论其老板或伙计,对粮食业务都很熟悉,抓一把大豆,就知道是做油货还是做豆干或者是发豆芽适宜;抓一把谷子到手掌搓一搓,就知道出米率多少;扔几粒谷子到嘴中一嚼,便知干湿程度如何。由于市区米号比比皆是,徽商又抢先一步,把粮食经营的渠道扩展到祁门等地。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早在1927年,徽州米商(汪长生),就从上海购进了机器制米机,办起了我市第一家机器制米厂,使其资本迅速膨胀,遥遥领先,拥有10万银圆之巨。

但是,时局的动荡,也给徽州米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抗日战争时,米谷极少来源,邻县时有封船,再加上兵匪的骚乱和勒索,米商叫苦连天。面对这种局面,有的粮商便乘机囤积居奇或哄抬物价,使得粮价陡涨,广大的贫困群众苦不堪言。1947年,徽商王春和米店首先印发“米票”,其他米商也争相仿效,到后来交学费、发工薪、赌博、抵债也用米票,如同货币一样在市面流通。还有的米商滥发空头米票,从中牟取暴利。穷苦百姓忍无可忍,于民国36年(1947年)5月24日,自发组织起来,开展了反对饥饿、反对米价飞涨的斗争,打了一些米店,迫使不法米商的恶劣行为有所收敛。

客观地说,过去徽州米商是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艰难地跋涉的。绝大多数徽商严格恪守“生意不成仁义在”的信条,笑脸相迎,说话婉转,举止有礼,能够讲究商业道德。但是,也有部分米商损人利己,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暴利。大字号放新谷,放高利贷,吃行市;小字号则以次充优,发水掺杂,大斛小斗,短斤少两。(www.daowen.com)

徽州米商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总的说来,他们走的是一条单一的经营路子,满足现状,裹足不前。即使像大生米厂、黄全大、王春和、济记等拥资几万或10余万资本的米店,也不能同其他行业的巨富相比。

[作者简介]曹时生,男,1945年生,江西都昌人,1988年毕业于江汉大学历史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现任市粮油供应公司办公室主任。

黄林元,男,1938年生,安徽黟县人,现任中共市工商联党组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