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鹏李利[1]
(中国开封古都学会)
摘 要:二十四节气是华夏先民在长期生活、劳作实践中,效法自然、尊重自然所取得的人文成果。它是华夏人文始祖伏羲肇始太极八卦文化和中国历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伏羲时期,在黄河、济水支流灉水、沮水交汇的中原中东部流域,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形,近思万物,参透天地宇宙自然规律,用太极八卦学说,为华夏民族创造了道法大自然物质发展规律的历法雏形,教化华夏先民认识和遵循阴阳之道、八方八节、二十四节气,形成了唯物、象形的世界观和创世观,是中国华夏历史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始。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 立春 古代历法 灉沮 古陈留 自然规律 唯物象形观
国内学者一般认为,二十四节气最早形成于黄河流域,是古人在“天人合一”观指导下,从古代中国历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文知识,是关于一年季节气候变化的学说。所谓“历法”,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天地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简单地说,就是用年、月、日计算时间的方法。
同时认为,二十四节气最早大致以战国时期秦国宰相吕不韦《吕氏春秋》“十二月纪”[2]中提出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为基础,到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天文训”中,最早提出了二十四节气[3]的完整学说。
但是,从我们对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和传承研究的全过程来看,上述观点虽有值得肯定之处,却也存在一些令人质疑的问题。无论是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中的“八个节气”,还是西汉刘安《淮南子》提出的二十四节气,都不是全新知识的横空出世,而是在前人基础上的总结传承。而这个“前人”,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伏羲肇始的先天太极八卦文化。
太极八卦文化才是对上古中国天象地形和原始历法根本规律最早的记载、传承。因此,本文就伏羲太极八卦文化与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谈一些看法。
一、伏羲在灉沮流域肇始太极八卦是中国节气的基础
伏羲太极八卦,也称先天太极八卦,是华夏民族人文历史形成之初的原始文化,是阐明宇宙从无极到太极以至万物化生过程的世界观、象形观学说。太极,为华夏先民思维处于不开化状态、人文天地混沌、阴阳两仪未分之前的状态。如图1所示,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商末姬昌《周易》的论文集《易传·系辞上传》认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一阴一阳之谓易。”又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4]“易”“太极”“(阴阳)两仪”“四象”“八卦”都是华夏人文始祖伏羲肇始太极文化的不同表达形式,是古代华夏(汉)民族唯物象形观的基本哲学概念,是从不同角度对阴阳和合之太极理论做出具体阐述的学说。
图1 日月、阴阳之易图
天地、日月、阴阳变化之道为“易”。在“易”的不断变化中,华夏先民的思维进化到了混沌时期,即太极时期,进而对日月、阴阳、昼夜交替,四象、四方、四季轮回,八卦、八方、八节方位等自然界万事万物运行规律有了感知,形成了以遵循自然、日月、天地、阴阳规律为根本理念的唯物象形世界观。在人文始祖伏羲的带领下,华夏先民通过不断实践、认识和总结,创造了反映“道法自然”“天地人合一”根本规律的太极八卦文化学说,这既是指导华夏先民认识自然、天地、社会运行规律的世界观,也是华夏先民创建人文世界、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论。
伏羲居住、建都于太极八卦的肇始地,也是“天地人合一”于“天地人之中”的太极、混沌、混沦、昆仑之地,如图2所示。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周礼》中注释:“混沦,即昆仑。”[5]而太极,就是华夏民族思维处于朦胧时期的混沌状态,也就是阴阳和合未分的太极状态。
图2 太极混沌昆仑阴阳位置图
华夏先民以太极文化为基点,认知了阴阳两仪、四象、八卦等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居住在阴阳两仪、四象、八卦等天地万事万物的太极,即中央核心之位。在太极之位称皇者为太一伏羲,故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注《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时认为:“太一,星名,天之尊神,词在楚东,以配东帝,故曰东皇。”[6]东帝、东皇,即指伏羲。
在太极中央之位称帝者为中央帝,即黄帝,故战国哲学家庄周在《庄子》中记载:“南海之帝为脩,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7]“中央之帝”“浑沌”,即居住在太极之地中央的黄帝,如图3所示。
图3 太极之地五帝方位图
据汉代礼学家戴德的《礼记·月令》记载:“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8]中央黄帝居住太极、昆仑,即天地的中央核心之位,也称“地之中”,按照“天人合一”的理念,也称“天地之中”或“天地人之中”。
所以,汉代易学著作《河图括地象》记载:“地中央曰昆仑。”[9]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也记载:“昆仑者地之中也。”[10]地中央、地之中、昆仑、太极与中央黄帝居住、建都为同一含义,也同在一地。
伏羲时期肇始了太极八卦文化,即河图洛书文化、河洛文化,其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天文地理、日月交替、季节气候、符号文字、育化先民等文化知识,如图4所示。所以,华夏民族也称伏羲为人文始祖,太极八卦是中国文字、文化、文明历史的起点。而中国古代历法的产生和传承,也起始于伏羲肇始的太极八卦文化。
图4 伏羲之先天八卦图
在太极初分的阴阳地理文化中,伏羲居住在太极之左位的阳地,是一日太阳初生、蒸蒸向上的状态,是一年天气由寒变暖、再由暖转热的阳盛时期。因而,伏羲是日、阳、男、考父的象征。
在阴阳又分的四象地理文化中,伏羲居住在四象的青龙之宿,四方的东方之地,四季的春天之位。因而,伏羲是青龙、东方、春季的象征。
在四象再分的八卦地理文化中,伏羲居住在八卦离火、雷震的东正之位,八节的春分之地,八风的明庶(婴儿)起处。因而,伏羲是雷震、木卯、青阳的象征。
在洛书九宫图、九州地理文化中,伏羲居住在九宫仓门宫,理数三宫,九州青州之地。因而,伏羲是龙宫、东皇、青帝的象征。
归纳起来说,伏羲是太极、昆仑东方、青龙的象征,居住在太极、昆仑东方的青龙、仓(龙)门、卯、震之地。在八个节气中为春分气节,在五行、五德中为东方木、仁之德,在三皇中为东(天)皇太嗥(昊、皓),如图5所示。
同时,伏羲肇始太极八卦文化的昆仑山居住地,本在上古时期河南荥阳东部的河水、济(洛)水流域。河水,古称河、西河等,其分支为灉水,也称浪荡渠、鸿沟、汴(汳)水;济水,古称沇、北济(姬、若)等,其分支为沮水,也称渠水、睢水。
所谓八卦就是指八个卦相,是由太昊氏伏羲日观地形、夜观天象,近观万物千姿百态,运用唯物象形法则画出的历法雏形。故商末姬昌《周易·系辞下》记载,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八卦”[11]。伏羲始做的八卦是在上古天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始天文历法。
八卦的卦相符号,是对上古时期天体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真实反映,也是对天地之间气候时节变化规律的总结概括。据南朝刘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后汉书》记载:“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冬夏之间,则有春有秋。是故日行北陆谓之冬,西陆谓之春,南陆谓之夏,东陆谓之秋……是故日以实之,月以闰之,时以分之,岁以周之。”[12]所以,伏羲太极八卦文化的本质,反映的是华夏先民对大自然客观变化规律所形成的主观认识和历史总结。
二、二十四节气历法文化肇始于中原灉沮流域
伏羲太极八卦,又是华夏民族最早创造的符号书契、文字。自此,上古中国的文籍由此而生,助后世百官以治,教天下万民以察。它与太极阴阳、四象、五行一起,在华夏民族文化中起着推演人文世界空间、时间、方位、地理、节气等各类事物关系的工具作用,是指导华夏先民创造人文世界的象形观和方法论。
伏羲太极八卦文化肇始于所居住、建都的河济流域。河水的分支为灉水,济水的分支为沮水。灉水与沮水在开封古陈留北部会合,形成雷泽,又称华胥之渚(渊)、雷夏泽、负夏、震泽、龙泽、太湖、青龙湖等等,今为封丘曹岗乡青龙湖。
雷泽之水东流为汴(获)水,东南流为睢水,南流为沙(蔡)水、涡水等。雷泽在中国人文历史上具有崇高的神圣地位,是孕育华夏人文先祖伏羲的生命之泽。
雷泽、雷夏泽位于灉水、沮水交汇之地。据秦代博士伏生所传《尚书·禹贡》记载:“雷夏即泽,雍、沮会同。”[13]会同于雷夏泽的灉水,也称浪荡渠、鸿沟、汲水、汴水;沮水,也称睢水、濉河。对此,元朝学者董鼎在《书传辑录纂注》引中国辞书之祖说:“《尔雅》云,自河出为灉,济出为濋。求之于韵,沮有楚音,二水河济之别也。”又引东汉地理学家桑钦《水经》:“汳(汴)水出阴沟,东至蒙为狙獾,则灉水即汳水也。灉之下流入于睢水沮水。”[14]灉水、沮水在开封、封丘之间的雷泽交会后分流,成为下游汴水、睢水、涡水、蔡水、沙水等豫东河水的源头,也成为伏羲肇始太极八卦和华夏文字、文化、文明的源头。
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就出生在灉水、沮水交会的雷泽一带。对此,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三皇本纪》中记载:“太皞庖(包、伏)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羲氏。”[15]
雷泽与成纪同地,是灉水、汳(汴)水和沮水、睢水会同的开封古陈留雷夏泽,也地处八卦的艮位、八方的东北方雷位、二十四节气的立春之位,是伏羲开辟人文天地和一年之始的成纪之地,如图5所示。成纪作为地名,还具有“成其纪纲,合乎法度”的文化含义。纪纲、法度是指法则、规律,而自然法则、自然规律是华夏先民繁衍发展所遵循的根本大法,也就是上古伏羲效法自然所肇始的太极八卦、原始历法。故伏羲肇始太极八卦、原始历法,与成纪同义同地。
图5 八卦方位、节气参考图
灉水、汲(汴)水的发源地在河南荥阳东北部的河水,古称浪荡渠。后改道于荥阳西北,古称鸿沟。此水流经荥阳东部古陈留地区的荥泽、圃田、官渡、开封一线后,也称荥河、荥水。而鸿沟、荥河、荥水正是伏羲画八卦之地。据明初考古学家赵撝谦《六书本义》记载:“天地自然之图,伏羲氏龙马负之出于荥河,八卦所由以画也。”[16]天地自然之图,就是伏羲在荥河、鸿沟所画的太极八卦图。由于鸿沟、荥河流经开封古陈留伏羲建都之地,所以后人在开封陈留镇古鸿沟、汴河岸边留下了“河图庄”村名,传承至今。
对此,宋代学者罗泌的《路史·后纪一》记载:“天皇伏羲都陈留。”[17]元代高僧念常《佛祖历代通载》也记载:“太昊伏羲氏木德都陈留,在位一百一十年,始画八卦。”[18]“木德”是指按照伏羲居住、建都的昆仑山东方、青龙之地与太极五行、五方、五德之位相对应的“仁德”。“仁德”即“木德”,为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德之首。据魏晋时期著名医家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伏羲“继天而生,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19]。“首德于木”,即五德之首的“木德”“仁德”;“帝出于震”,是指天帝伏羲出生于昆仑山、太极八卦东方的“震”卦之位;“都陈留”,是指伏羲在开封昆仑山东部皇伯山(黄柏山)建立皇都,此地也称“陈留”“陈仓”“陈(附)宝”“陈逢(丰、锋))”“陈都”“都陈”等,一直延续到炎帝、黄帝时期,仍以“都陈”相称。
魏晋时期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也记载:“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烈山氏。”[20]建都开封古陈留杞县空桑的炎帝“神农氏”也称“连山氏”。“连山氏”曾居住在开封祥符区罗王乡连山庄一带。连山庄东部约1.5千米的虎丘寺遗址,有伏羲、炎帝时期距今约6500—45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迹、遗物为凭证。
继承炎帝帝位的黄帝,也建都于战国时期的魏国国都大梁,也就是开封古陈留“都陈”。据唐代医学家王鹳《广黄帝本纪》、北宋著作佐郎张君房《云笈七签》、南宋无名氏《轩辕黄帝传》等记载:“黄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元妃。生二子玄嚣、昌意。初喜天下之戴己也。”[21]大梁即开封古陈留伏羲、炎帝的“陈都”之地,也是黄帝娶炎帝孙女元妃嫘祖、“天下之戴己”的“陈都”之地。故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渭水注》中注解:东汉南安郡“姚睦曰:黄帝都陈,言在此。荣氏《开山图》注曰:伏牺生成纪,徙治陈仓也”[22]。“成纪”与“陈仓”相距不过几十里,本为上古陈留“陈都”一地。
对此,中华民族史专家何光岳在《炎黄源流史》中阐述的观点是:“陈,为伏牺(羲)、神农、黄帝所都,他们起源于甘青高原,这个陈应是陕西宝鸡县之陈仓(今为宝鸡市),不是河南淮阳县的陈国,淮阳之陈乃太吴氏由陈仓东迁后所居地。”[23]
我们赞同何光岳先生关于伏牺(羲)、神农、黄帝共同建都于“陈”不是河南淮阳县陈国的观点,但其关于“陈应是陕西宝鸡县之陈仓”的观点我们不敢苟同,因为这与伏羲肇始太极八卦、九宫图的文化内涵不符。
从伏羲肇始的太极八卦文化分析,“陈留”之“留”“陈仓”之“仓”,都具有伏羲为昆仑山东方仓精、苍梧(牙)、苍龙、青龙和主春、主土艮、主木震之位的天留、仓门文化之义,代表四象、四方、四季春天万物发育、生长的地理方位和自然现象,如图6所示。虽然陕西宝鸡陈仓、河南淮阳陈国等地都有陈仓、陈宝、太吴(昊、嗥)、都陈等地名文化记载,但所反映的均应为发源于开封古陈留的太极四象八卦文化,也均由开封古陈留伏羲、炎帝、黄帝“都陈”的“陈(东)、留(卯)、仓(苍)”文化传承而去。
图6 太极九宫图伏羲出生建都位置图
“陈”与“留”“仓”,都具有太极昆仑山东方和四象青(苍)龙、四季春天之位的文化内涵,是伏羲被称作“东皇(王)公”“苍(仓)牙”“苍梧”“东宫大帝”“扶桑大君”“青(苍、木)帝”“东华帝君”“东皇太一”“司春之神”诸多名称的地理方位所在。如果地形、河流、方位、节气不符合太极八卦文化和历法规范,只能被认为是三皇五帝文化的传承地,而不是发源地。
太极八卦文化,也称河图洛书文化。河图洛书是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出现吉利、祥瑞、和合、太平景象的标志,故又称“天书”“祥符”,这一文化直到北宋仍在开封传承。如宋真宗时期,有人仿效上古伏羲等文化圣人“以神道设教”的做法,人为策划了“天书”“祥瑞”造假闹剧。大约公元1001年,又在开封皇宫会庆殿西侧设立了龙图阁。公元1004年末,宋真宗新置龙图阁侍(侍)制,置学士、直学士等职,就是受当地河图洛书文化影响的结果。伏羲也称包羲,北宋知开封府包拯是包羲的后裔,也被授予龙图阁学士之称,故有“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名剧《铡美案》传承至今。包拯上任之初,为祭祀先祖包羲在开封古陈留肇始太极八卦文化,即龙(河)图龟(洛)书文化的历史功绩,为开封象形文字,即图书始祖仓颉(王)庙撰刻了“龙马负图处”石碑一通,如图7所示,至今仍完整地保留在开封北大寺内,印证了伏羲在开封古陈留肇始太极八卦,即龙(河)图龟(洛)书文化的历史事实。
图7 北宋龙图阁学士包拯“龙马负图处”图
这说明伏羲出生潍沮合会的古陈留封丘雷夏泽,画八卦的鸿沟、荥河,建东皇都的都陈,三者本在上古时期的开封一地,远离中原的多地之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华夏历史文明之道之理不通。
三、伏羲八卦与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
(一)八卦、二十四节气代表着年月日循环变化的时间周期
伏羲在开封古陈留肇始的太极八卦文化,把八卦所代表的天地、风雷、山泽、水火八类物象分为对应的四组,体现了阴阳的对应关系。商末姬昌在《周易·说卦传》中,将乾坤两卦对应,称为天地定位;将震巽两卦对应,称为雷风相薄;将艮兑两卦对应,称为山泽通气;将坎离两卦对应,称为水火不相射,以表示这些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对相称关系,如图8所示。
图8 八卦一阳生位置图
按上述对应关系所画图式的内容,伏羲太极八卦可分为三个循环周期。
第一周期:从坤卦左行,表示冬至后一阳初生,起于北方子位;从乾卦右行,表示夏至后一阴初生,起于南方午位。本周期指的先天八卦图的最内圈,即由卦的初爻组成。这一寒一暑的循环变化,表示太阳在一年中运动的周期图像。
第二周期:由卦之中爻组成,半圈阳爻表示白昼太阳从东方升起,经中天而到西方;半圈阴爻表示太阳落山后的黑夜,这是表示太阳运行一日的周期图像。
第三周期:由卦之上爻组成,半圈阴爻表示月亮运行的上半月,即朔;半圈阳爻表示月亮运行的下半月,是为弦,表示月亮运行一月的周期图像。
由此可见,这一图像是代表年、月、日时间定位的周期图像。
年、月、日时间定位变化的周期循环,表示大自然阴阳之间的依存性与互根性,四象五行相生的关系,也表示天地之间万物生、长、收、藏所遵循的大自然规律。从商末姬昌《周易·说卦传》可以看出,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分为四季。四季中的春生分为立春、春分,夏长分为立夏、夏至,秋收分为立秋、秋分,冬藏分为立冬、冬至,合计八节。每四季八节循环一个周期称作一周天(年、岁),一周天(年)有360日有余。八卦、八节用事各主45日,其转换点就表现在四个正方、四个隅方,合计八方。因对应二十四节气中八个主要节气,也称八节,如图9所示。
图9 八卦八节九宫图
八节构成了按顺时针方向运转的太极八卦图。八卦卦符的基本符号由爻组成,每卦有三爻,每爻对应一个节气,三八合计二十四爻对应二十四节气。八卦、八节也与一周天(年)、二十四节气整体相对应。
(二)太极八卦、节气、年、季、月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太极、阴阳、四象、八卦与周天(年)、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是:
1.太极
太极对应一周天(年),对应四个季节,对应十二个月,对应二十四个节气。
2.阴阳
阴阳之阴,对应下半年,对应秋冬,对应六月至十一月,对应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十二个节气。
阴阳之阳,对应上半年,对应春夏,对应十二月至五月,对应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十二个节气。
3.四象
四象之青龙,对应四方的东方,对应四季的春季,对应一月至三月,对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
四象之朱雀,对应四方的南方,对应四季的夏季,对应四月至六月,对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www.daowen.com)
四象之白虎,对应四方的西方,对应四季的秋季,对应七月至九月,对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
四象之玄武,对应四方的北方,对应四季的冬季,对应十月至十二月,对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
4.八卦
八卦的坎卦对应八方的北方至东北方,对应四季的冬季后半季,对应月份的十一月下半月至十二月,对应二十四节气的冬至、小寒、大寒三个节气。
八卦的艮卦对应八方的东北方至东方,对应四季的春季前半季,对应月份的一月至二月上半月,对应二十四节气的立春、雨水、惊蛰三个节气。
八卦的震卦对应八方的东方至东南方,对应四季的春季后半季,对应月份的二月下半月至三月,对应二十四节气的春分、清明、谷雨三个节气。
八卦的巽卦对应八方的东南方至南方,对应四季的夏季上半季,对应月份的四月至五月上半月,对应二十四节气的立夏、小满、芒种三个节气。
八卦的离卦对应八方的南方至西南方,对应四季的夏季下半季,对应月份的五月下半月至六月,对应二十四节气的夏至、小暑、大暑三个节气。
八卦的坤卦对应八方的西南方至西方,对应四季的秋季上半季,对应月份的七月至八月上半月,对应二十四节气的立秋、处暑、白露三个节气。
八卦的兑卦对应八方的西方至西北方,对应四季的秋季下半季,对应月份的八月下半月至九月,对应二十四节气的秋分、寒露、霜降三个节气。
八卦的乾卦对应八方的西北方至北方,对应四季的冬季上半季,对应月份的十月至十一月上半月,对应二十四节气的立冬、小雪、大雪三个节气。
在二十四节气与四季、五行、八卦对应关系中,四季中的每季分属一“正卦”,即春属木震、夏属火离、秋属金兑、冬属水坎。“正卦”的每卦中对应有六爻卦符,与四季中的二十四节气相对应。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节气又分上中下“三候”,一年共七十二候。七十二候每候为5天(日),计360天(日)加上闰月,正好为365天(日),即一周天,如图10所示。
图10 太极八卦与四季、月、二十四节气对应图
一周天为一年,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古代中国历法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各为四季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各为四季的中间。四季按照开始和中间划分形成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节。八节每节内分为三个节气,共二十四节气。现在通用的阳历,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各为四季的始日。为了在应用上简明方便,以三至五月为春季,六至八月为夏季,九至十一月为秋季,十二月和次年一、二月为冬季。
(三)二十四节气的规律和作用
1.二十四节气有每一节气对应15天(日)的规律
在古代历法中,每隔15天(日)为一个节或一个气,这是固定的规律。如2017年2月3日的节气为立春,15日后的2月18日,节气为雨水。这个与太阳照射赤道的变化规律有关。太阳从黄经0度的春分点出发,每行15度便是一个角度的变化,也是大自然运动导致时节气温变化的转折点,故也称“运气”。从时间点来说,大自然节气每15日一小变,每个月为一中变,每一年为一大变,也称“一轮回”。这是大自然客观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人类社会效法和遵循的自然发展规律。
2.二十四节气有以序而行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本是效法大自然阴阳之道即阴阳规律衍生而来,阴阳规律就是阴、阳各半,交替运行,以至无穷。阴阳规律也包括二十四节气变化规律在内,符合阴阳变化的基本特征,如图11所示。阴阳、二十四节交替轮回的运行之道是顺应自然、因循天序、公道而行的,不因任何因素而改变,是天地无私、大道为公的一种体现形式。
图11 太极阴阳二十四节气对应图
3.二十四节气有一年之始在立春、一年之末在大寒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不仅博大精深,而且客观实用,是指导华夏先民适应自然发展、安排生活劳作繁衍、创造人文世界的重要法则,二十四节气为华夏民族规范了年年岁岁、生生息息所遵循的起点、过程和终点,就是以立春始点到大寒终点作为一个循环周期,即周天、年、岁。由此,教化华夏先民认识、遵循一年起止的变化规律。
4.二十四节气有四季之中每季六个节气的规律
一年之中有四季,一季之中有六个节气,四季合计二十四节气,如图12所示。如春季,包含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春天始于立春而终于谷雨,夏天始于立夏而终于大暑,秋天始于立秋而终于霜降,冬天始于立冬而终于大寒。从上古以来节气与地理对应的准确性来看,只有位于中原开封古陈留之地的昆仑山即“天地之中”,才具有四季、二十四节气最为分明、时间最为准确的对应关系。因为这里为上古时期华夏先民最早观测日月运行的天文台,伏羲正是根据对日月、天地、季节、气候变化的长期观察准确推断自然的、人类生活的变化规律,肇始出太极八卦文化的。此后,这里成为三皇五帝世代传承的制定上古中国历法之地。
图12 四季(象)各六节气图
5.二十四节气是大自然规律真实、生动体现
俗话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据战国公羊高《公羊传·隐公元年》记载:“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24]说明“元、始”本在旧年冬末、新年春首,故称“辞旧迎新”为“春节”。随着一年四季有规律的循环变化,万物也随其有规律地循环变化。如立春前树枝干枯,立春后树枝发芽生叶。又如立秋之后天气转凉,立冬之后天气寒冷。自然世界如此丰富多彩的变化,正是遵循二十四节气变化规律的必然结果,而二十四节气的客观规律则是遵循大自然客观规律的一种体现。
这是古今中国唯物观、象形观、创世观、世界观,即哲学观的文化基因和最高境界。正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二十四节气之道就是二十四节气随着大自然变化所遵循的法则、规律,由上古时期的华夏人文始祖伏羲效法大自然规律、画太极八卦而创造产生。
6.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一年之中气温变化的特点
一年之中,气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如立春之后,寒极似暖,说明最冷节气即将过去,因为大寒之后是立春,大寒就是寒到了一年太阴的极点,是阴阳交替、物极必反自然辩证观的表现形式。又如立夏之后,是气温由温开始进入热的节气。大暑节气,气温达到了一年太阳的极点,是阴阳交替、物极必反自然辩证观表现的又一形式。再如立秋之后,气温开始转凉,霜降凉到了极点。到立冬气温转寒,如图13所示。年年岁岁,气温随着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的变化而变化。而气温的变化,则直接影响着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生长、生活。气温的变化还形成了风雨雷电,关乎着人类的运势流转、吉凶福祸。
图13 四季气温升降图
7.二十四节气影响着太极五行兴旺衰弱运势的变化
伏羲太极八卦文化的产生,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作为自然孕育而生的人类,无时无刻不受天时、地利、节气的影响。伏羲认为,人受孕、出生的季节、温度、光线,对其皮肤、性格、健康、寿命有着一定影响,是决定个人命运、主宰人生的重要因素。科学证明,二十四节气不同,太阳光线、人体温度也不同,对人类孕育、生长是有直接影响的。
在太极五行中,春天季节木最旺,次火旺,水无力,金被困,土最弱。五行的兴旺衰弱变化,受二十四节气温度、光线等方面影响,彼此也存在着对应关系。
8.二十四节气直接关乎古人择地而居
人类在生息繁衍的过程中,历来十分重视“择地而居”,故民间选宅有负阴抱阳、枕山面水、左水右道、前池后丘之说,如图14所示。凡都省府县其基阔大,凡城市地基贵高,凡乡村大屋要河港盘旋,沙头捧揖。这说明古人早就懂得居住的自然环境条件如阳光、水流、山丘、藏风、聚气等对人类生存、健康、福祸有着直接影响,其实就是居住的自然环境条件与太阳照射、地表温度、风雨雷电、人身安全等有直接关系。而太阳照射、地表温度、风雨雷电、人身安全等,也受二十四节气变化影响。
图14 四象风水居室图
9.二十四节气是上古人类掌握时间的标记
六十甲子是中国古人最早、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它是用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古老方法,又称六十花甲子。二十四节气同样具有计时的作用。至今,很多书画家每每在落款处题写“丁酉年立春”“丁酉年清明”“丁酉年冬至”等等,其中的“立春”“清明”“冬至”等等,都是以二十四节气作为计时实用的范例。
总之,二十四节气变化反映了太阳周期性运动对地球的影响,二十四节气命名反映了一年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客观现象。其中反映季节现象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映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气候现象的是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早在上古伏羲时期,华夏先民就学会利用土圭实测日晷、绘画太极八卦的方法。土圭是最古老的天文测量和计时仪器,是用直立地上的杆子观察太阳投影移动规律、长短,以定年岁、季节、气候、方位等历法的天文工具。八卦之八,代表八个方向的地理方位、八个时节气候等;八卦之卦,是通过测量太阳位置而知季节气候变化,掌握劳作规律的手段。
四、结语
纵观伏羲太极八卦文化和中国古代历法,其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大致有推算朔望日月、二十四节气、安置闰月以及日食、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计算等。因此,伏羲太极八卦不仅是华夏民族文字、文化、文明的起点,是上古以来中国人世界观、价值观、创世观形成的基点,也是中国古代历法、节气、方向的始点。发掘二十四节气和伏羲太极八卦文化,对于深刻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源,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都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意义。
【注释】
[1]作者简介:韩鹏,开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原调研员、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暨中上古传统文化顾问、河南省孔子学会顾问、中国开封古都学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中原华夏历史文明发源,出版了《荒古开封》《帝称开封》《鸿荒开封·穆天子传新解》等8部学术专著;李利,开封市实验中学原副校长、古籍研究员、中国开封古都学会理事,曾在国内发表多篇中原华夏历史文化论文,出版中原古籍著作1部。
[2][战国]吕不韦、[汉]刘安著,[汉]高诱注,杨坚点校:《吕氏春秋·淮南子》,岳麓书社2006年版。
[3]同上。
[4]刘震:《长江学术文献大系·周易导读:帛书〈易传〉》,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5][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彭林整理:《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6][汉]王逸:《楚辞章句》(线装本),中华书局2014年版。
[7][春秋]李耳、[战国]庄周等:《老子·庄子·墨子·列子》,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
[8][汉]戴德、戴圣著,杨靖、李昆仑编:《礼记》,敦煌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
[9][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河图括地象》,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战国]吕不韦、[汉]刘安著,[汉]高诱注,杨坚点校:《吕氏春秋·淮南子》,岳麓书社2006年版。
[11][上古]伏羲,[商]姬昌、何喜明著:《周易》,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版。
[1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版。
[13][秦汉]伏胜撰、[汉]郑玄注、[清]陈寿祺辑校:《尚书大传》,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4][元]董鼎:《书传辑录纂注》,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版。
[15][汉]司马迁撰、[宋]裴驷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顾颉刚领衔点校、赵生群主持修订:《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史记〉》,中华书局2014年版。
[16]张书才主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六书本义〉十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7][宋]罗泌:《路史》,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18][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19][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0][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1]《道藏》载[唐]王瓘:《轩辕本纪》,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重新印影涵芬楼本1988年版。
[22][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23]何光岳:《炎黄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4][战国]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5][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