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发现河北清音古曲中的节气歌与民俗生活

发现河北清音古曲中的节气歌与民俗生活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对河北地区田野调查的节气歌进行整理,分析其中立春的段落,以及这些节气歌与当地民俗之间的联系。河北保留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二)河北清音古曲的特点河北的清音古曲是一种以曲牌体形式演唱的曲种。此后,在各地出版的历书中出现了各种版本的节气歌。(三)河北清音古曲中的立春节气歌此次采集的节气歌分别来自邢台任县、定州以及保定清苑区、满城区一带。

发现河北清音古曲中的节气歌与民俗生活

蒋 聪 祖京强[1]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国文物学会文博学院)

摘 要:在河北地区流传较广的清音古曲中,有一些是与节气时令有关的小曲。这些节气歌不仅描述了时令特征,还蕴含了农耕、商业社会交往、家庭和睦等生活哲理。本文对河北地区田野调查的节气歌进行整理,分析其中立春的段落,以及这些节气歌与当地民俗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立春 时令 清音古曲 民俗

河北古老的地理称谓为“冀”。根据《尚书·禹贡》中所分古九州的记载,在夏代就已设有冀州,可见冀的历史是多么悠久。千百年来,虽有多次历史地理的变迁,但至今河北一带的行政和地理称谓依然沿用“冀”的叫法。河北保留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民俗研究涵盖了经济、社会、信仰和游艺[2]。本文以游艺民俗中河北的清音古曲为事项主线,从中选取与立春有关的词、谱为研究内容,以《采茶歌》《山坡羊》为例,感受民间乐曲对于今天所倡导的民族传统教育与传承的意义所在,领会千百年来仁义礼智信的社会传统观念的传承。这些流传至今的清音古曲在民间传唱,没有被现代音乐、国外音乐、前卫音乐所击垮。这些古曲的传唱人是民间的古曲爱好者,他们仍坚守着老规矩、老词曲,学与唱。正是这样一代一代民间音乐的爱好者将古曲保留了下来,我们今天才能听到、看到,才能继续传承下去。

一、河北的清音古曲

(一)河北清音古曲的采集分布

据不完全统计,这种古老的演唱曲种主要分布在保定市新市区、清苑区、满城区、安国市、博野县、蠡县,定州市,石家庄市正定县、鹿泉市、深泽县、辛集市、晋州市、藁城市、高邑、赞皇、新乐,沧州市沧县、任丘市、青县、黄骅市、盐山县,衡水市景县、武邑县、枣强县、阜城县,邢台市任县、宁晋县、隆尧县、清河县、临西县、南宫市,邯郸市邯郸县、永年县、曲周县等地。笔者在调查中听过几十个曲牌的数百首曲目,结识了许多传唱清音古曲的老人。这些老人以执着的精神热爱、收集并传承清音古曲。本文清音古曲中的立春部分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些来自民间的第一手清音古曲不仅仅是落在纸上的词曲,还包括民间各个年龄段不同爱好者一代代长期的坚持,他们自发坚持排练、学唱和交流,保存着演唱组织自然形成的规范和秩序,使得这富有历史沧桑感的古曲依然流传至今。曲调古老而明晰,声腔整齐而有力,节奏平和而坚毅,字字声声入心田,鼓声震震撼精神。民间曲乡情浓,寄予着深深的乡愁

(二)河北清音古曲的特点

河北的清音古曲是一种以曲牌体形式演唱的曲种。清音古曲的唱词都是依字行腔、合辙押韵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康熙年间。经过代代口耳相传,历经三百年,清音古曲至今仍保留着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在表演形式上,以歌唱为主,没有过多的肢体表演动作,延续了明清以来清曲坐唱的表现形式,继承了中国曲学中“清曲坐唱”这一特点。它既有独特的自身规范,但又有别于文武场伴奏俱全的昆曲传统“清音桌”的演唱形式。有一人独唱、二人问答对唱、多人合唱、帮腔等多种演唱形式,无论人数多少都是坐唱。演唱时极重板眼,伴奏以简板、檀板、单皮鼓、梆子、碰铃等打击乐为主,保留了古老的“檀板清歌”“击节演奏”音乐表演形式。当地民众一般在节假日或农闲时期演唱,有时聚在某家屋内或庭院,有时在乡间的空场,多时有近百人参与演唱,那种热闹的场面可想而知[3]

二、立春节气歌

(一)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这段朗朗上口的节气诗歌家喻户晓,也是人们识记二十四节气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这首节气歌中包括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出现的顺序和规律、节气与阳历之间的关系,由此人们可以根据阳历的日期推测节气的名称,从而依照节气休养生息,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依照节气变化准备相关农事。

既然与阳历有关,我们便可以推断这首节气歌并非出自古人之手,其作者也不得而知。据一些研究者考证,这首节气歌的雏形大概出现于1949年12月由新华书店出版的1950年历书中[4]。然而,这并非第一首节气歌,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时任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统计处农业统计科长的张心一先生就编过节气歌[5],其目的是在推广阳历的同时,让人们更方便地推算二十四节气。此后,在各地出版的历书中出现了各种版本的节气歌。有些短小精炼,仅作提示之用;有些则根据当地的农事特点,编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节气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节气歌不断涌现,以农事题材的节气歌最多,涉及养蜂、养鱼、养猪、养蚕、养花果树管理、蘑菇生存等诸多生产活动。此外,物候、养生等题材也是节气歌主要涉及的主题。这些既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也为人们现在的生产生活提供指导。

(二)节气歌的形式

也许是便于识记,也许是便于参考,这些现代的节气歌短则四句即涵盖了所有节气,长也不过一个节气一句。这与古代人们为一个节气作一首诗相比,更简练、更具有实用性。古人多用诗词描绘某个节气的生产劳动、生活场景、节庆习俗等,宋代的节令诗词[6]、元代的节令散曲[7]尤为突出。

节气歌的表现形式也不局限于口诀、歌谣或诗歌的吟诵形式,有些地方把这些词配上了旋律,久而久之便成了广为传唱的民歌,如河北滦南县的《节气图》和饶阳县的《二十四节气歌》[8]。《节气图》一共49段,每一节气分两段(四句)来唱,主要描述物候和农事,目的正如歌中所唱,是为了让“少年人”记住二十四节气“几时种几时收”的规律;《二十四节气歌》主要描述物候特点,每个节气唱一句。其他省(江苏、海南)也有类似的节气歌[9]。更有意思的是,清末同治、光绪年间的苏州弹词艺人马如飞把节气和二十四个戏剧相联系,形成了别样的《节气歌弹词》[10]。清乾隆初年,虽没有节气歌,但有《月令承应》戏本,分别在各节令上演。

(三)河北清音古曲中的立春节气歌

此次采集的节气歌分别来自邢台任县、定州以及保定清苑区、满城区一带。这两个版本的节气歌与前面介绍的节气歌在内容上并不相同,不以农事或物候为主要内容,更多涉及士农工商的社会生活,告诉人们不同节气应该做哪些事,比如:立春时商人可以开始各自的买卖;惊蛰时文人开始学习;谷雨时朋友促膝畅聊;夏至时关照商人的生意,不要浪费时间;小寒时多积德行善,救济穷人等。这些内容不同于清音古曲传统曲目的贤孝故事,不仅表现了旧时人们丰富的文化生活,也折射出和谐的社会秩序。

1.《采茶歌》

邢台任县的节气歌以《采茶歌》为曲牌,共十二支曲子,每支曲子包括两个节气。各曲韵脚不同。每支曲子八句,每四句为一阙,上下阙格律相同。每阙四句各句所含字数依次是五字、七字、六字、五字,第一、二、四句句尾押韵。以下为“立春雨水”段,韵脚为a,为“发”“花”辙。词中描绘了立春草木生发的景象以及商家开业、顾客行走的开市景象,还描写了雨水的物候特征,提及了田舍农耕的活动。

采访对象:刘缺花、薄密芹、卢春肖

采访时间:2017年7月

表现形式:清唱

采茶歌

立春生萌芽,和风皆动运转发。

商出行顾开市,万物随市价。

雨水更温雅,沿河开柳放杨花。

田舍工养牲口,春耕秋刹耙。

采茶歌

2.《山坡羊》

定州、保定清苑区、满城区的节气歌以《山坡羊》为曲牌(见“立春”段),该曲为十六句式,曲格为前十句七言,第一、五句和双句尾字押韵,后六句四言,第十一、十三、十四、十六句押韵。词中描绘了立春万物生发的景象,并且把立春当作“过年”,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家人团聚,相互拜年,一派喜气祥和的场面。

采访对象:王利民、成彦娟、刘艳利

采访时间:2017年7月

表现形式:清唱

山坡羊

立春来和风更换,只催得万物新鲜,

天地间迎新辞旧,每个家欢乐过年,

斗柄回寅艮震间,一元复始来更换,

万象更阳春艳景,不似那旧月光天,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园,(www.daowen.com)

立春过年,一夜双岁,五更二年,

立春过年,家家拜节,古来所传。

山坡羊

三、两首节气歌中的立春民俗

以上两首立春节气歌的歌词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有两个:一个是立春的新年喜气氛围;另一个是立春是自然和社会活动新的循环的开始。

(一)立春的年节含义

如今使用的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过年),与立春无关。究其原因,可能与孙中山倡导的“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有关。1912年改西历1月1日为新年,也称“元旦”。1914年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11]。而这与古时的“春节”和“元旦”所指完全不同,古代的“春节”原为立春之日,“元旦”原为农历正月初一[12]

据史料记载,立春于春秋时期被确立为一个节气,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但立春的“春节”意义并不起源于春秋时期。立春自汉代被称为春节,《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后“历代王朝大多将‘立春’称为春节”[13]。岁首也随着汉武帝《太初历》的颁布而确定,为农历正月初一。由此,立春就和岁首有了更紧密的联系,两个节日相差时间不多;同时,立春也带有过年的意味[14]。由此,作为“春节”的立春延续了数个朝代,各地有不同的迎春礼。古时从官方到民间对立春这一节日非常重视。早在西汉儒家经典《礼记·月令》就记载了立春时天子群臣所行仪礼:“先立春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齐(斋戒)。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时过千年,明代《燕都游览志》记载“立春日于午门外赐百官春饼”,《帝京景物略》记载“五里春场场内春亭万历癸巳府尹谢杰建”,《明宫史》记载“立春前一日顺天府与东直门外迎春”,可见官方仪式的传承。民间主要以饮食记录为主,如《明宫史》记载“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15]。互相宴请,吃春饼。而如今在北方,与立春有关的大型节庆活动已不多见,偶尔能在饮食上找到些许立春时令的影子。

在各地地方志(清、民国时期)的民俗内容中,往往把立春的活动放在正月的活动当中,一方面,由于立春和“元旦”(如今的正月初一)一般在时间上较为接近,立春具有了过年的意义;另一方面,对立春的重视也体现了农业社会对自然万象更新以及来年丰收的美好期盼。关于立春静态的文字记载可以找到很多,迎春礼在部分地区也都在保持或恢复中,但类似《山坡羊》节气歌这样仍在传唱的小曲已不多见。

《山坡羊》节气歌清晰地表现出“立春过年”的旧俗,说明了立春的“过年”意义,不同于现在正月初一的“春节”,同时也描写了辞旧迎新的喜庆气氛。“斗柄回寅艮震间”这句话可以追溯到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古人通过对北斗天象的观察,第一次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运行体系。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周年运动来确定的,即通过圭表来观察日影长度,由此反映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以黄经作为黄道经度的度量坐标,立春为太阳黄经315°。其中“斗柄回寅”指北斗的斗柄由子向寅的方位旋转,“斗指子则冬至……故曰距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这个过程解释了立春的由来,也有万物起始之意;“艮震”在八卦中是东北和东方,与十二地支中寅所代表的东北方向相对应,即“斗柄东指,天下皆春”(《鹖冠子》),预示春天的到来。“一元复始来更换”也说明了把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

《山坡羊》中的“天地间迎新辞旧,每个家欢乐过年,一元复始来更换,万象更阳春艳景,不似那旧月光天,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园”,也充分体现了民俗“福”文化的寓意。百姓家家能够“欢乐过年”,就是要“辞旧”“迎新”,“立春”年节就是结束“旧岁”而“迎新”年,年复一年,期盼来年“阳春艳景”,有更美好的生活。我国民间有“祝福风俗”,文中的“旧月光天”指已度过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福”是人们期盼的“春满乾坤福满园”,贴“福”字是过春节的传统习俗,过去“福”是指“福气”“福运”,春节把“福”字贴在家里大门上,既增添了过年的喜庆,也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幸福生活的期盼与祝愿[16]。贴“福”字看似简单,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心理状态,无论“旧月光天”怎样艰难,“春满”与“福满”的外象释放着人们的“情满”和“心满”的内象,“一元”“更换”使得立春“欢乐过年”的面貌更新“万象”。

从《山坡羊》这段唱词中,可以分析出旧时的年节与立春有关,如“立春过年,一夜双岁,五更二年,立春过年,家家拜节,古来所传”;这段唱词还用到了经典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它出自明代嘉靖年间状元林大钦之手[17]。民间小曲中记录的历史,如立春作为“春节”,口口相传上百年之久,这足以说明这段唱词的历史厚重,体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和持久性,以及民间音乐的情结至深。

(二)立春的迎新含义

立春位于二十四节气之首。从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过程来看,立春是继“两至”(夏至和冬至)、“四时”(在两至之后添加春分秋分)之后确定的“八节”(在四时之后添加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称“四立”)之一,大概形成于春秋时期[18]。八节的确立是二十四节气形成的重要环节。自立春之日起,风和日丽,万象更新,种粒生根,草木吐绿,这也是“春”字原始的含义。新的一年由此开始,正是“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立春迎春不仅是迎接自然界新生命的诞生,也是迎接方方面面社会生活的开始。

笔者走访了河北一些地区,当地人一般都认为立春是农耕准备的开始,农事由此开始,比如定州有在立春剥花生种子皮、准备播种的习俗。除了农耕,还有一些其他的民俗,比如邢台任县家家户户门上和孩子身上也要拴红布,而且还保留着放鞭炮的习惯,鞭炮不是随意乱放,而是根据立春的具体时间才放。比如2018年立春的确切时间为2月4日5点28分,那么就在这个时间放鞭炮,以此消灾免祸,一年平平安安,迎接春天的到来。另外,立春之日还有一些禁忌,比如定州有立春不能躺在床上的说法,如果立春时躺在床上可能预示一年易生病或诸事不顺,这点与另一位学者的调查相似[19]。还有祭祀信俗相关活动,如还愿应该在立春之前完成。这些民俗活动和如今正月初一的春节庆祝活动似乎完全一样,人们充分体会到《山坡羊》所描绘的喜庆气氛。这些民俗,不管是庆祝还是禁忌,都希望立春是一年好的开始,盼望新的播种和丰收,预示新的一年平安和健康。

在商业习俗方面,古代在“春节”节庆时期的商业活动没有现在频繁。按旧俗春节各店铺都要关门,一般到正月初五(“破五”)之后再开始营业。清代,在商品交易活动频繁的北京,店铺关门长则半个月,短则五日;后来店铺放假的时间越来越短,清代北京就有店铺初二开始营业的[20]。河北地区也大概如此,集市是民间重要的商业交易场所,也是综合的社会经济文化载体[21]。河北拥有棉纺、药材、皮毛、粮食等物产集散地。据统计,明代直隶(1928年之前河北称为直隶)平均每州县有集市9个;清代前期,平均每州县有集市12个,到光绪年间增加到14个[22]。一般五里之内的集市要错开时间。19世纪中叶至下半叶,定州的集市有11—12个,城集每旬4集,其余每旬2集[23],即“五日一集”。正定农家有破五“狠穷”的习俗,经商的初五开始忙碌起来,以此送穷[24]。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河北地区古代的商业活动远没有现在这样频繁,“春节”期间人们不再忙碌生意上的事情,而把更多经历投入节庆活动中,准备“立春过年”;破五过后可以开始新的生意。所以,立春标志着新年初始,也提醒人们在节庆之后要开始筹备新一年的生意,顾客也要置备新的物件,开始新的买卖,正如《采茶歌》中所唱:“商出行顾开市,万物随市价。”

四、结语

虽然两段河北清音古曲的立春节气歌没有过多反映出河北一些志书中所记载的立春习俗(如河北《保定府志》记录“立春迎春观土牛饮春宴”;《定县志》记载“立春贴宜春帖,食春饼生菜,儿童放风筝”),但其足以让我们认识到立春在过去的节庆中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根据小曲描绘的内容,我们可以想象出旧时立春民俗的场景,这些民俗在历史中也得到了印证;反过来,这又足以说明河北清音古曲悠久的历史,且至今仍保存完好。

本文所引用的两首立春节气歌不同于民国后创作的节气歌。后者更多反映的是农事,对每一种劳作有指导意义,体现出较强的农本观念,其传播范围可能因特定的劳作种类而受到局限;而河北清音古曲的节气歌关照了更多的社会群体,如商人、工匠、文人等,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祝愿。加之清音古曲的词具有古典诗词的特点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更高的审美情趣。

【注释】

[1]作者简介:蒋聪,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博士毕业于德国马丁·路德哈勒维腾堡大学,研究方向为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民间音乐等;祖京强,中国文物学会文博学院教师,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方向为篆刻、绘画、书法、宗教文化等。
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15YJCZH071)、首都师范大学2018年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精品通识培育课程”的成果之一。

[2]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3]蒋聪、祖京强:《曲牌音乐在河北部分地区民俗音乐中的个案研究——以曲牌〈山坡羊〉为例》,历史与田野——中国礼俗仪式音乐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2016年10月。

[4]张小妮、张隽波:《琅琅节气歌作者他是谁?》,《家庭服务》2017年第11期,第56—57页。

[5]同上。

[6]李懿:《宋代节令诗中的农村节俗考》,《农业考古》2017年第3期,第233—240页。李豫凤:《从李清照诗词看中国传统节庆习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年第12期,第12—16页。

[7]宛新彬:《略论元代的节令散曲》,《古籍研究》2000年第1期,第91—96页。

[8]《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第750—753页。

[9]王琳:《中国农本观念中的“稻作时令歌”研究》,《音乐与表演》2014年第4期,第13—20页。

[10]翟瀚:《〈二十四节气(一)〉邮票上的苏州弹词》,《中国集邮报》2015年6月12日,第5版。

[11]邓娜:《中国传统春节述考》,《兰台世界》2011年12月,第72—73页。

[12][宋]吴自牧:“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梦粱录》,第1页。

[13]陈荣:《春节习俗与古代冬春祭祀初考》,《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114—117页。

[14]同上。

[15][清]周家楣、万青黎修,缪荃孙、张之洞纂:《(光绪)顺天府志(一)》,第294—305页。

[16]乌尔沁:《中华民俗大观》,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2页。

[17]林焕煜:《感受潮州的美》,《城乡建设》2016年第8期,第94—95页。

[18]郑艳:《二十四节气探源》,《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第1期,第5—12页。
萧放:《中国上古岁时观念考论》,《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第85—96页。

[19][宋]吴自牧:“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梦粱录》,第1页。

[20]齐大芝、任安泰:《北京商业纪事》,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21]乔志强、龚关:《近代华北集市变迁略论》,《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第43—47页。

[22]龚关:《近代华北集市的发展》,《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第141—167页;Gilbert Rozman:Population and Marketing Settlements in Ching Chin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pp.136—138.

[23]奂平清:《华北乡村集市变迁、社会转型与乡村建设——以定县(州)实地研究为例》,《社会建设》2016年第9期,第81—93页。

[24]张俊伟:《正定农家破五儿“狠穷”风俗》,袁学骏主编《河北春节习俗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16—32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