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增强活动效果,完善功能行动

增强活动效果,完善功能行动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使用奖学金、国家贷款等手段,改善贫困学生的入学机会,杜绝因贫失教的发生。如果违背了这一基本规律,教育质量必然下降,高等教育的功能发挥必然受到影响。(四)完善社会互动首先,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同时,通过有效的社会服务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理解与支持,优化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

增强活动效果,完善功能行动

伯顿·克拉克认为:“大学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无助的机构,认为大学的命运由不可抗拒的外部需要所决定(是错误的)。大学远没有这样简单。”“当今社会对大学的多种需求和挑战本身并不会决定大学的命运,大学应对这些挑战的对策和实际行动才是问题的核心。”[29]从招生、培养、就业诸环节,教学、科研、社会互动等活动的变革入手,是实现高等教育功能调适与优化的决定性举措。

(一)改革招生方法

一方面,应在高等教育的招生环节中,坚持“素质本位”、“优胜劣汰”的原则,给综合素质较高者以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要依法保障每个人参与公平竞争与自由选择接受不同形式、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权力,真正做到适应差别、合理分流。同时在制度设计上,除了学术质量标准外,还应该借鉴西方大学对“多样性”的强调,对因地缘、经济、种族、性别等原因造成的弱势群体给予适当倾斜,从社会各个阶层选拔优秀人才。使用奖学金、国家贷款等手段,改善贫困学生的入学机会,杜绝因贫失教的发生。这样,既可以扩大优秀人才选拔的社会基础,努力在更高程度上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社会公正与社会平等,又可以使更多的优秀人才冲破客观条件的阻碍得到进一步的教育,有利于国家人力资源的开发[30]。此外,还要科学调配招生计划,使招生的数量、层次、类型安排与社会发展相协调,避免学而无用、结构性失业等不正常现象的出现。

(二)坚持教学中心

首先要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把“教与学的活动”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如果违背了这一基本规律,教育质量必然下降,高等教育的功能发挥必然受到影响。其次要调整教学内容。拓宽专业,整合课程,重视基础知识,使学生具有宽厚的知识和广阔的视野,同时增加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正如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1984年的报告《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中所指出的:“谁也不能确切地知道,新技术将会怎样影响我们未来劳动力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识。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为未来的最好的准备,不是为某一具体职业而进行面窄的训练,而是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的一种教育。”[31]再次要革新教学方法。增加启发性讲授、探索性实验、研究性考试、创造性实习等方法的使用,同时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探究、创造能力。哈佛大学名誉校长陆登庭(Neil Rudenstine)2002年在北京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哈佛大学的教学从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教育’。虽然这是一个简化,但是它却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因为“大学的主要努力方向就是使他们能够成为参与发现、理解和创新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32]。可见方法改革对人才培养转型的重要作用。此外,应大力发展远程高等教育,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扩大高等教育教学的范围,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以此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化的实现。

(三)革新科学研究

第一,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使教师一面从事教学工作,一面参加科学研究,并能够在科研方向与教学内容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这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研究工作质量的提高。第二,调整科学研究体制。国家应在重视科学院等专门研究机构之外,加大对高等教育机构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在经费、项目等方面增加投入,为科学研究提供充裕的物质保障。第三,注重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学生思维活跃、敢于拼搏,他们可以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支特殊力量,做出不可预料的贡献。斯坦福大学校长杰拉德·卡斯帕尔(Jerhard Casper)特别重视这一点,他在北京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说:“我不知道应该再如何强调这一点的重要性。从长远来看,任何领域的学术和科学如果没有学生尽早的积极的参与都不可能繁荣。”[33]第四,加强科学研究的协作与联合,实现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的联合、协作,进一步加大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合作研究。正如麻省理工学院1953年—1954年基利安(Kilian)校长报告指出的那样:“学系在独立性和创造性上仍会很强。但是同时它们正在对跨学科活动和新的专业模式做出反应。工业、教育中许多前沿领域正在突破传统的学系界限,学系的传统专业模式正变得越来越模糊。”[34]麻省理工学院为了适应大学科研的迅速发展、学科综合化、人才培养宽广知识面的需要以及校外合作的需要,建立了许多跨学科研究中心以及校外合作机构,20世纪90年代末,该校的跨学科中心、实验室、项目达50多个。第五,调整各类研究比例。在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高校应积极扩大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推动“科学→技术→生产”过程的加速发展[35]。(www.daowen.com)

(四)完善社会互动

首先,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机构逐渐走向社会的中心,如果不与社会和企业联系就难以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地方化特征渐趋明显的趋势下,高校更应该开放相关资源,直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成为一个地区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成为地区产(经济)、学(教育)、研(科技)的结合点,成为地区综合实力的标志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区域学习化社会构建的主阵地。同时,通过有效的社会服务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理解与支持,优化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其次,高等学校要自主办学。高校应该在遵循学科及其知识发展的规律、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高等教育活动演变的内在特性基础上,坚持科学的办学方向,为社会服务但不为社会俘虏。正如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所说:“社会如果过分强调大学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就可能产生许多负面影响。若过分强调可转化为技术的应用研究,容易导致对基础理论的研究的忽视;而过于依赖政府、企业或个人所提供的研究经费,则会使研究者在研究方向和成果等方面承受多种压力。”[36]高等学校要在远大理想的指引下,服务区域社会的同时,具有一定的超越意识。

(五)维护学历标准

首先,要实现学历层次、类型、种类的多样化,增加职业性、技术性文凭的种类和数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学历需求。其次,制定相应的学力标准,并严格按照各标准进行学历、学位的授予资格审查。再次,杜绝学历腐败。高校在招生、毕业等环节,应严守国家有关法规;教育主管部门应会同纪委、公安、新闻等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代表,对相关环节严格监控,增加招生、学位授予的透明度,杜绝权力、金钱在文凭获得上的寻租行为,维护文凭的信度与效度。

(六)健全就业机制

除了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社会规范就业市场以减少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实现人才的合理使用与流动外,高等学校应主动出击,通过媒体、校友等途径,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加大学校、毕业生的推介力度;通过网络、短信等途径,及时公布就业信息,通过召开毕业生招聘会等方式提供就业服务,使就业能够发挥其正常的人力资源转化和社会分流功能。此外,还要开展就业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择业观念,鼓励大学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增强就业的灵活性,提高就业率,使教育投资能够获得有效回报,增强个体尤其是弱势群体进入高等教育的信心,保障高等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正常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