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为高等教育提供了目标方向,高等教育活动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社会要为高等教育提供实施活动的环境和必要的物质、精神等条件,任何社会的高等教育都不可能离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而孤立存在。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与发挥不仅取决于社会的需求,还受制于社会的供给。例如,培养学生只是高等教育育人功能实现的第一步,而进一步的功能发挥就取决于社会的人才环境——人才制度影响着人才能否专业到位;人才待遇影响着人才能否思想稳定;人才观念影响着人才能否发挥潜能[9]。然而,如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和谐互动存在很大偏差,人们很难将高校看作自由的教学研究机构,看作与社会健全互动的创新之地,而是看作给社会带来现实的、直观好处的廉价机构。我们似乎没有明白,优质的高等教育和协调的功能实现乃是社会支持的产物,需要对中国高等教育应获得充足的舆论、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形成社会共识。否则,我们讲高教功能调适,就不过是表达一种发展的远期理想而已。因此在精神上,要给高校松绑,给予它自由闲逸思考的空间,把对高等教育期望的目光从短期的技术和人才拉向长远的思想与智慧,使高等教育重拾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确立“社会之明灯”、“社会精神文化之中心”的定位,树立超脱于社会的理想气质,能够对自身应该发挥什么功能做出独立的学理预测和理性期望。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植根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是现实和理想的有机结合。理想性是高等教育的永恒特性。如果高等教育完全成为现实的奴隶而丧失了崇高的理想,那就无异于丧失了生命。因此,洪堡在谈到大学理想时才说:“现实任何时候也不会成熟到使人类最高和最美的精神之果得到理解的地步,理想将永远作为不可企及的榜样存在于创造者内心。”[10]高等教育的理想可以帮助高等教育摆脱过分现实的功能需求纠缠,使高等教育不至于沦为现实主义的附庸,从而保有高等教育烛照社会、引领社会的独立地位。越是在经济发达、需求旺盛、急功近利的社会,越是需要高等教育系统保持冷静头脑,发挥价值判断的功能。越是这时候,高等教育及其功能的崇高理想越显得重要。(www.daowen.com)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高教功能的需求也日渐增多和复杂,因此也对高教功能赖以发生的各项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粉笔加教材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时代需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式也日渐落伍。而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功能实现所依赖的物质条件的完善仅靠政府与高校的努力远远不够,必须发动社会相关行业、部门及个人参与高等教育的资源建设,使高等教育的物质条件不断地在量的投入和质的提升上加以改善,以更为充足和完备的资源为高等教育活动的展开和功能的实现服务。此外,在行动上,社会各界要通过董事会、校友会、校企沟通、区校互动等途径参与高等教育活动。通过基金会、捐赠助学等形式,实现对高等教育的物质反哺。加强办学活动监督,积极参与学校办学,用人单位全面地回馈有关人才培养的信息,学校所处的社区努力营造良好周边环境,合作企业积极参与实习、训练和实验基地的建设,最终形成“双向参与、互利互惠、接受监督、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