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会环境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制约

社会环境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制约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功能的实现状况必然受到社会系统中其他子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具体而言,社会环境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制约表现在如下几点:(一)体系再生产的规制“体系再生产”理论认为地方性社会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同时也存在着超越地方性社会的更大的体系,甚至是一个全球性的体系。

社会环境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制约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功能的实现状况必然受到社会系统中其他子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具体而言,社会环境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制约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体系再生产的规制

“体系再生产”理论认为地方性社会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同时也存在着超越地方性社会的更大的体系,甚至是一个全球性的体系。地方性体系有维持生存和延续的需要,也就是再生产的需求。而地方性体系的再生产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它所在的更大的体系,依赖的程度取决于地方性的体系整合进更大体系的程度[76]。以此来分析,高等教育系统可看作一个地方性的体系,而社会被看作高等教育系统之外的更大体系,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关系的分析就成为这两个体系之间关系的分析。高等教育系统作为一个小的体系,其维持和延续需要与其所处的社会体系进行各种资源的交换,这种体系的自主性和对于更大体系的依赖取决于它整合进更大体系的程度。而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具有“小社会型”的特征,表现出与社会的强烈同构,并完全整合进社会生产体系,成为培养和创造社会需要的人才和知识的一类组织[77]。因此,社会的需求决定了高等教育功能的价值取向,型塑了高等教育功能实现的可能及其领域。不同时期社会需求重心的转移便决定了高等教育功能的变迁,“文革”中政治功能特别突出,改革开放后经济功能日益凸显,这便是高等教育功能失调的体制宿命。

此外,若循此理论做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单个的高等教育机构看作一个小体系,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就成为涵括每个高等教育机构的更大体系。在我国集权制的高教体制和公立高校占绝大多数的高教体系里,单个的高教机构必须完全顺应与整合进整个高教系统的发展变迁中,遵循既定的发展规则行事。在整个高教系统都以社会服务为导向、遵循行政权力的逻辑、追求经济利益、强调科研数量、热衷与市场联姻、着意与政府同构的环境下,单个高校很难遗世独立,去追求不为体系内主流所认同的目标,于是这种同化和顺应就造成了整个中国高教领域面对高教功能失调的集体无意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理论上认同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同时,各高校还拼命地专升本、本升综、职变普、普求研了。

(二)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www.daowen.com)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中心,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经济思想和经济观念逐渐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不可否认,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人民生活、优化高教资源确有显著之功。但同样不能回避的是,因为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失谐,使得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因素逐渐膨胀,其中功利主义思想的蔓延就是其典型反映。功利主义是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其行为和实践的正确性与错误性只取决于这些行为和实践对受其影响的全体当事人的普遍福利所产生的结果。尽管在契约社会里,功利主义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功利主义的泛化和蔓延则会给社会带来利益至上的不良冲击。不幸的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本应坚守“真理至上”的大学校园,也形成一股功利性的办学和学习风潮,并且制度化成为群体意识与社会结构,高度压迫着高校的办学方针和个人的学习乐趣。

这种功利之心动摇了高等教育功能发挥的基础,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教育目的偏移。大学的“基本精神在于学术之发展、人格之养成、心智之畅悦”[78],然而现今的大学逐渐成为时尚学术的创造地、职业技能的训练所、社会文化的跑马场。许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只在于习得一种资格,获得一纸文凭,谋得一份工作,于是实用知识大行其道、考级拿证成为时尚、人格修养少有问津。二是知识基础失衡。高等教育对高深知识的探求和传递发生了巨大转向,凭借“闲逸的好奇心”维持的基础性研究日渐萎缩,对理智训练不可缺失却不为市场钟爱的人文学科陷入了边缘化处境。而科技知识和实用知识大受青睐,能够增加经费的应用性研究广受欢迎,技术至上已日益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致使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呈恶化的趋势。在技术至上的社会中,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在不断退化,正在异化为另一类技术至上的机构[79]。当然,这不是我们一国之特例,而是一种全球风潮,譬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省长甚至说要将大学里的人文科目“统统砍掉”,因为“它们完全不合经济利益”[80]。三是知识分子意识退化。在功利主义思想下,学术研究演变为经费获取的手段,知识分子进行学术研究的根本旨趣已经受到颠覆。为了获取各种纵向、横向课题,许多知识分子被迫以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自由精神为代价,在利益的裹挟下从事伪学术价值或高经济价值的研究。四是高等教育独立性萎缩。在高等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导引下,市场逻辑以合法化姿态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内部,冲击着高等教育基于组织特色建立起来的系统独立性,这使得高等教育机构在实现自身独立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两个方面都陷入困境。一旦高等教育从内部管理到外部关系上都无法保持相对独立性,其对社会客观的审视和批判也将化为乌有[81]。上述高等教育功能基础不同程度的消解必然影响到功能结果的全面与协调。或者说,这种功利主义思想的蔓延是高教领域育人功能失落、人文科学旁落、社会导引和批判功能退化,乃至学术浮躁和学术腐败的原因和温床。

(三)文化传统的羁绊

文化是一个地区或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方式的总和,其中包括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文化传统对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观念影响深远。厉以贤教授曾指出:“高等教育的观念,受制于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观念,根植于历史传统的文化观念。”[82]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历经几千年发展演变,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至今仍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影响,其中也包括高等教育。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其积极的一面在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许多思想至今仍具光彩,例如“尊师重教”、“教化人格”、“内省自察”等对维护高等教育秩序、促进个体修养都具有积极功能。其消极的一面在于,传统文化在教育价值取向上推崇“学而优则仕”、“官本位”,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教育管理上,表现为“家长作风”、“长官意志”等。随着时代的变迁,尽管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沿袭,许多方面甚至内化成一种民族性格,其消极方面仍然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功能实现构成一定阻碍。例如,中国人一向有追求“大而全”的传统心理,这种心理促使一些高等学校不顾自身基础,盲目攀高、升格。一时间,大学规模越办越大,大学城建设越建越多,升格之风愈演愈烈,“跨越式发展”的口号愈喊愈响,结果造成竞争失序、专业重复设置、办学效益不高,直接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失衡[83]。又如,“政教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政治与教育高度统一、教育的政治功能受到高度重视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特征。因此直到现在,政治取向和政治功能依然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追求。再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同一”、“和合”、“群体”、“规范”,受此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重视学生社会规范的习得和社会化的完成,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个性的完善。还有,儒家思想中从“他律”到“自律”转变的“慎独”主张,对人的心理形成一种潜在的、自觉的规训和控制,它会使人从众、随大流、牺牲个性、追求社会化效果,同样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