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功能:社会取向过重,文化取向萎缩

高等教育功能:社会取向过重,文化取向萎缩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与功能实现密切联系,如果价值取向过于片面或只强调某个方面或某种功能而忽视甚至贬抑其他功能,就会出现偏差,影响高等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功能取向上存在如下偏颇:一是社会取向过重。一国最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竟持“唯就业论”的政策理念,可见社会取向之盛。二是文化取向萎缩。

高等教育功能:社会取向过重,文化取向萎缩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与功能实现密切联系,如果价值取向过于片面或只强调某个方面或某种功能而忽视甚至贬抑其他功能,就会出现偏差,影响高等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功能取向上存在如下偏颇:

一是社会取向过重。在我国,高等教育向来具有与社会和政府的强烈同构性,对社会的回应,适应多过超越,工具思想盛过自由理性。当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与市场化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衍生出高等教育庸俗化、功利化、产业化、标准化的不良倾向,高等教育过于强调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把社会需要作为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等教育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速度和与社会需要的契合程度,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人才规格等方面几乎完全根据社会需求而定,举手投足间充满了消费主义、工具主义、经济主义的色彩。例如2005年教育部下发有关招生文件称,就业不好的专业减招或者停止招生[2]。高等教育机构是人类良知之所在,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传承和发展文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服务于人类社会的终极福祉。一国最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竟持“唯就业论”的政策理念,可见社会取向之盛。

二是文化取向萎缩。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成为“一个文化中心”[3],成为发展文化、创新文化、引领文化的主阵地,然而尽管大学现在依然可以称为“文化中心”,但其文化精神却日渐沦落。在现实的功利诱惑面前,我们的高等教育要么扯着学术与文化的面纱,半遮半掩地追逐着世俗的利益,要么干脆将自己的文化性格与学术品位出卖给世俗与市场,学术不再是学问之事,文化也不再纯洁,更难成引领社会与自身不断超越的手段,而是异化为“稻粱谋”的体面工具。“超女”冠军李宇春到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办见面会的火爆景象,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校十博士联名呼吁抵制圣诞节的曲高和寡,凸显高等教育在文化导向上的羸弱无力。(www.daowen.com)

三是育人取向弱化。“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的功能追求,然而由于社会取向的强势遮蔽,育人取向在当前高等教育中有所弱化。在人们片面强调高等教育的技术工具性、实用功利性、社会适应性的大潮中,高等教育本该具有的开发人的潜能、弘扬人的个性、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等功能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高等学校重成才教育,轻成人教育;重教会学生“做事”,轻教育他们“做人”;学生只学习“何以为生”,而不关注“为何而生”;学生职业训练有成,而德行修养不足。尽管中国的书院教育中不乏品德修养和人格教育的传统,但在实用主义工具理性的大潮下,它们被冲击得力量式微。其间,不少教育思想家一再呼吁大学教育要回归到人的教育,要用人类积累起来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成果灌注于人的心灵,以培植人的德性,但它并没有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得到实质性反映。高等教育在远离人的精神道德和文化价值的方向上越走越远[4],以致许多大学生成为有高深知识却没有高尚人格的“片面人”,有实用技术而没有人文关怀的“空心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