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失调与重构:高等教育功能的影响因素

失调与重构:高等教育功能的影响因素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何事物都是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影响作用的结果。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必然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四是影响高等教育功能行动。社会发展及其需求对高等教育功能实现的影响,集中体现在:首先,国家需求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虽然受诸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从较长时期看,最终要受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及需求的制约。高等教育超越经济需求能力的过度膨胀,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失调与重构:高等教育功能的影响因素

任何事物都是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影响作用的结果。内部结构决定事物的本质特性,外部环境影响事物的发展。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必然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具体而言,影响高等教育功能实现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个人的需求意向

个人的需求意向是指社会各阶层人士对高等教育功能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在高等教育功能取向、行动等方面的选择倾向性,它是社会成员对高等教育功能的主观要求,是影响高等教育功能实现的重要因素。个人是高等教育活动中的核心要素,其需求意向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决定其对高等教育的态度,从而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育人质量。例如,受当前社会文化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在对待“社会理想”上常常表现出冷漠,一些学生正在失去理想与信念。他们更关注自己的未来,把高等教育仅仅视作实现个人向上层社会流动的阶梯,把学习成绩和在各种学生组织中担任的工作,以及优等生评选,甚至入党、入团等作为功利目标来追求,为了达到目的甚至采取作弊等欺骗行为。以这样的态度接受高等教育,其个体素质自然会存在诸多欠缺。二是影响高等教育的结构,进而影响高等教育的功能。当国民受教育的期望水平较高而未能得到有效引导和调整时,必然导致高等教育结构的失衡。例如,在层次上,我国当前的个人需求存在着“非本科不读”的现象,致使许多专科学校不得不追求升格,造成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失衡。在类型上,人们对职业教育民办教育还存有偏见,导致公办普通高等教育压力过大,造成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失衡。在科类上,人们不愿到农、林、地、矿等专业就读,造成高等教育类别结构的失衡。凡此种种,必然带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和数量的失衡,不能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三是影响高等教育功能取向。例如,当前人们接受高等教育主要是为了获得一种资格,从而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至于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倒不是当前需求的重点,因此许多高校仅仅满足于完成既定教育环节,将毕业生送出校门。这种例行公事式的培养模式,造成当前高等教育并未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取向,而那些直接来自社会的强势需求反而成了高等教育功能的价值中心。四是影响高等教育功能行动。招生、教学必须考虑个体的需求自不待言,文凭的价值与社会流动效用,就业的方向与层次等也无不受个体需求意向的制约,而功能行动与功能结果密切相关,因此,个体的需求意向又间接地影响了高等教育功能的结果。

(二)知识进化与演变

在高等教育功能演变过程中,知识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知识的发展、普及和应用的进程不断加快,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与作用不断提升。农业社会的发展依靠人的体力和经验,工业社会转为依靠资本、机器和一定的现代科技知识,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特别是高新科学与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知识既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要素与存在基础,又要靠高等教育来传承与创新。教学传授它、科研发展它、社会应用和传播它、生产物化它。高等教育适应或满足个体与社会的需求主要依靠的是知识。在社会经济形态转变和高等教育功能演变的过程中,贯穿着知识的发展及其价值、作用实现的过程。在农业社会,科学知识尚未发展,人文知识远离生产,因此当时的高等教育主要发挥的是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在工业社会,自然科学知识开始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之中,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得到彰显;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需求和应用遍及社会的各行各业,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育人功能的重要性更为突出。经济形态转变对知识需求的变化,既是知识价值和作用实现的过程,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知识的发展及其价值和作用的变化就成为高等教育功能演变的直接动因。

(三)社会发展与需求

在任何时候,社会发展及其需求都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阿什比指出,“大学体系的规模与形式,不外主要由三种主要力量来决定”,“所有大学中的内在逻辑的力量、学生要求入学的力量与雇主需要毕业生的力量,这三者之间都要保持着动态的平衡”[88]。社会发展及其需求对高等教育功能实现的影响,集中体现在:首先,国家需求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是培养精英还是面向大众,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治决策的结果。从高等教育发展史来看,大学一开始是为达到少数人的特定目标服务的“尖子机构”,学生主要来源于上层政府官员、牧师和专业人员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统治者所需要的人才数量和规格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原先简单地把大学当作一成不变的‘培养官员的机器’,而现在就要求它有更丰富的预见性和想象力[89],大学从培养政治精英的机构逐步转变为培养政治、经济、科技精英的机构。越来越多的出身于商人阶级、中层政府官员、其他白领职员和教师家庭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攻读科技、医学和其他职业学科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政府所代表的社会利益的改变促使“高等教育将越来越少地为永远造就精英阶级服务,而将更多地服务于创造一个相对没有等级的社会。由于向所有合格的来者敞开大门,以往作为修道院和象牙塔的大学已被摧毁”[90]。其次,经济需求的拉动与支撑。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虽然受诸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从较长时期看,最终要受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及需求的制约。经济的增长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多样化的人才。高等教育超越经济需求能力的过度膨胀,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例如,1960—1980年间,发展中国家高校学生总数增长了523%,远远超过同期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也超过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增长速度214%[91],不仅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也造成了严重的教育性失业和人才外流。再次,科技需求的扩张。从欧洲中世纪大学诞生到19世纪上半叶,高等教育很少对科技发展起促进作用,“虽然在这个时期大学仍旧存在,但就大多数来讲,他们在各自国家的创造性智力生活中并没有发挥出什么重要的作用……科学研究也不在学校工作之列,几乎没有几个教授是富有创造性的知识分子[92]。随着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的发展,科技的迅猛发展、新行业的兴起和旧工种的淘汰对高等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要求。现代科技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发展,同时也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最后,入学需求的压力。“消费市场到处都在起作用,即使在国家影响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统中。任何地方都存在着强有力的作为入学人数预算基础的潜在消费市场。”[93]随着“学习者世界的扩大”,高等教育日益受到人口扩张的压力。高等教育消费者的需求不仅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扩张及增长的波动,同时也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功能。

(四)政府意识与责任

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在任何社会制度中都会受到特定的政治环境和政治要求的影响。政府的政策牵引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这是一种世界性现象。科尔曾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大学生活巨大变化的动力来自外界。这种力量来自法国的拿破仑,德国的教育部长,英国的皇家委员会和大学拨款委员会,俄国的共产党日本在王政复辟时的天皇,以及美国非专业性的大学管理委员会和联邦议会——还有美国的各种基金会。”[94]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与政策导向不同,会导致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不同,从而影响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从政策导向上来看,政府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投资方式的影响。政府作为主要的投资者,通过投资高等教育时所附设的条款的“价格导向”,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具体要求。二是评估的影响。政府常常组织自身力量或中介组织对高等教育质量等进行评估,以保证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基本规格。三是立法促进改革。美国赠地学院的发展是其中的典型案例。1862年和1890年两个《莫里尔法案》的通过与实施,打破了美国高等学校的封闭状况,促进了高等学校的职能、培养目标、招生对象、课程设置等诸方面的深刻变化。四是直接的政策牵引。在中国,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牵引作用尤其明显。阿特巴赫认为:“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教育政策反映了高度集权的决策机构的影响。教育决策是根据政治的意识形态和中央政府及共产党的需要来制定的。”[95]从认识上来看,对高等教育是精英型的还是大众型的,是投资还是消费,是少数人的特权还是公众的权利等问题的理解不同,对高等教育的目的观、本质观、质量观、人才观、发展观的信念不同,决定着高等教育不同的发展路径和功能实现。

(五)高等教育的基础与资源

1.高教资源投入

高等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和功能结果的实现有赖于一定的资源。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增加高等教育的社会公平性有赖于高等学校资金、设施、场所等硬件资源,个性化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个体的主观努力等皆为明证。社会、学校和个人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资源投入构成了高等教育功能的发生条件。其中,社会资源是指社会用于从事高等教育活动、实现高等教育功能而投入的发展性资源,既包括资金、土地等物质资源,也包括社会文化、社会观念等文化资源。学校资源是指高等学校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各项功能,在高等教育活动中投入的发展性资源,既包括校舍、设备等硬件资源,也包括校风、校史等软件资源,以及教师等人力资源。个人资源是指个人为了满足和实现自身对高等教育的功能需求,用于参与高等教育活动、实现高等教育功能的发展性资源,既包括学费、生活费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成就动机、努力程度等精神资源。三者的资源投入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功能行动和功能结果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其重要性及与功能实现过程中各环节的关系可由图2-4直观显示。

图2-4 高等教育功能系统运行图(www.daowen.com)

2.高等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是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的方式,它从高等教育内部反映高等教育的整体性。“相对于结构这种内部规定性来说,功能是外部表现,是由内部规定性决定的。”[96]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结构决定高等教育的功能,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动会影响整个高等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功能也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的结构,积极影响结构的存在和变动。当社会、政治、经济等对高等教育功能提出新要求时,功能的变化会促进结构的调整。

高等教育结构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体系,具体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部分。宏观结构是指高等学校以外的高等教育系统的构成形式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包括布局结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等。微观结构是指高等学校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及比例关系,主要包括人员结构、权力结构和组织结构等。

在高等教育的各种宏观结构中,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是指不同高等学校在空间位置上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它是一个与社会经济和人口密切相关,与学校规模相互影响并涉及专业设置的高等教育地理分布问题。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的流动与城市化的进程推进,各种类型和层次的高校的布局结构将不断调整。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是指按学习的知识程度不同和要求不同而划分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是高等教育各层次间的组合比例关系。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不断增加,整个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逐步由宝塔形向梯形演化。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主要是指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民办、职业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关系。高等教育机构类型的多样化可以满足社会对不同性质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是指高等教育中的各学科门类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方式以及各种专业教育之间的比例关系。高等教育中各学科专业设置之间的比例关系,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之间的比例关系,反映了人类社会对人才结构与需求方向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指不同的办学形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种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一般的高等教育如全日制的高等院校,有定型的组织、完善的设施、固定的学业期限等;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如广播、电视、函授等,学习期限多样。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不仅制约人才的培养种类和规格、学生的水平和层次,而且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成长的速度与数量,关系到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及同社会的适应程度等。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民主化思潮的冲击,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电子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逐渐走向学生年龄、入学形式、举办者、教育目标、教育机构等的多样化,这使得高等教育的内涵日益多样化、功能日益复杂化。

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是高等教育活动实现其功能的重要形式。首先,不同社会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都会通过其形态和特点影响和制约社会的人才选拔和流动。高等教育宏观结构通过其本身的不同层次、类型、形式和布局,使社会中的各种受教育者,特别是青少年,进入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学习,从而获得不同的学习机会,掌握不同的本领和技能,进而获得不同的文凭,并由此进入社会的不同岗位。当然,人们也可通过其他形式进入社会的不同岗位,但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教育的选拔和分流已成为社会选拔和分配各种人才的主要机制和途径。另外,尽管高等教育的这种分流体制应该符合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对各种人才的要求,但由于这种分流体制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已经形成的高等教育分流体制也将会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社会的职业体制和经济体制。例如,过度发展的高等教育将会造成就业中的“教育过度”现象。其次,高等教育的各种宏观结构可通过人才的选拔与分配,促进社会结构的再生产。高等教育结构对于社会已经存在的各种结构,如经济结构、政治结构、阶级和阶层结构、文化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的复制和再生产主要是统治阶级通过对高等教育分流的各种标准和条件的操控,通过对各种文凭或知识凭证的操控来实现的。马克斯·韦伯和科林斯都曾明确指出,知识或者作为知识证明的文凭是不同群体之间斗争的主要机制[97]。最后,高等教育宏观结构通过选拔和再生产的功能,可调整和完善社会结构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促进社会的平等与公正。例如,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高,已经明显改变了过去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现象。

在高等教育的各种微观结构中,高等教育的权力结构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组织机构中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等各种权力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的人员结构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组织机构中人员之间的构成情况,如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称结构、职务结构、专业机构等等。它对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职业培养以及高等教育文化功能等的发挥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高等教育的组织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组织机构为实现组织目标,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某种职权关系,是组织内部各种关系和资源的“网络”,是组织的构架,通常包括内部各单位平行或隶属关系、各成员的职责、遵守的法规、执行的政策、工作的程序、控制的过程、报酬的等级和行为的设计等内容。组织结构的合理与否决定着组织的效率效益,决定着组织的功能。

从某种程度上说,高等教育组织机构(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各种微观结构的表现形式,承载着高等教育功能的承继与拓展。高等教育组织不是一成不变的,迪尔凯姆曾说:“很少能找到一种机构,既是那么统一,又是那么多样;无论它用什么伪装都可以认出;但是,没有一个地方,它和任何其他机构完全相同。这种统一性和多样性构成大学是中世纪生活的自发产物的程度的最后证明;因为只有活的东西才能这样尽管充分保持它们的个性,同时使它们自己服从和适应形势和环境的全部变化。”[98]正是其应时而行的组织变革赋予高等教育组织机构多样性、灵活性与适应性,使得它能够根据自身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变化,实现高等教育功能的承继与拓展。例如,柏林大学之所以能“创造大学的新概念”、成为高等教育文化创新功能的根本标志,关键在于构建并推广了习明纳[99]和研究所等新型组织机构。习明纳和研究所成了推动、鼓励、支持科学研究的主要机构,“甚至可以说,1820年到1870年代德国大学科学的新精神是通过习明纳和研究所而体现的”,“习明纳和研究所成为德国大学科学研究的摇篮和中心”。因此,美国教育史家麦克莱兰(McClelland)才说,“作为学术和发现中心的德国大学的荣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大学古老的躯干里所包括的这些有生气的机构”[100]。美国大学借鉴了德国大学学术组织制度和英国大学学院模式的传统,建立了较为灵活的院系建制,并在组织上实行专业学院和文理学院分开,奠定了美国20世纪高等教育的辉煌。目前,“大众化催生了高等教育组织变革,与之相适应,组织变革则促进了高等教育功能的拓展与实现。组织变革所带来的是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这些特性表征了高等教育功能的承继与发展”[101]

3.高教运行机制

机制是指影响事物运行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互动方式。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由各要素组成的不同结构必然产生一定的功能。机制就是产生这种功能的联系方式和作用原理。高等教育作为一项社会活动,总是要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参与社会运行。此外,在高等教育内部,又在各社会因素的制约下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外部运行与内部运行的结合,使高等教育具有了多种功能。高等教育系统的运行机制,就是采用何种手段在政府、社会和各高等学校之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协调决策行为,以实现高等教育各项功能的问题。同时,因具体功能有别,其运行的调节方式也是不同的,不能用实现经济功能的运行机制来取代实现育人、政治等功能的运行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系统的运行有以下几种宏观调节方式:政府的管理与调控、区域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市场的调节、社会力量参与管理与办学以及高等学校的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等。因此,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实际上就体现在国家、地方、市场、社会和高校这五者的关系上。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和谐也相应地反映在上述几方面既能各行其权、各尽其责,又能相互协调、彼此配合,形成健全的宏观调控机制、地方统筹机制、市场调节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和高等教育的自主适应机制,真正达到政府调控有力、市场调节有度、区域统筹有效、社会参与有序、高校自主有方的和谐运行局面。只有这样,才能为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使高等教育系统能够端正思想、强化行动,培养出能够满足多方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传播和发展先进科学技术与文化[102]

4.高等教育制度

高等教育制度是整个高等教育领域中普遍性的、正式的行为规范的体系,比如国家和高校的招生制度、考试制度、毕业制度,教育经费制度,教师聘任制度等。作为内外均涉及各种复杂因素及其关系的高等教育活动,其发展和改革离不开高等教育制度的协调和保证。随着高等教育活动公共性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控制和干预,高等教育制度对整个社会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日益重要,它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其他功能的实现。正确的制度导向可以促进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制度导向的偏差则会导致高等教育功能的失调。如,美国1862年的莫里尔法案和1887年的海琪法案为赠地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引导和强化了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而中国1953年的全面学习苏联、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及1966年开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反映了高等教育制度的缺失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缺乏稳定性和有序性。具体来说,高等教育制度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高等教育制度影响着高等教育在培养社会合格公民方面的功能。在任何社会中,新兴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总是力求建立一个体现国家意志和以一定的意识形态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体系,以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国家与社会的基本制度和行为规范形成认同,从而成为合格公民。其次,高等教育制度影响着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功能。高等教育制度是保证高等教育实现机会均等从而促进社会公平的制度基础。高等教育法律及政策中对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管理原则以及学生的基本教育权力等方面的规定,直接关系到人们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是否拥有同等权利、同等机会和同等条件。可以说,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都能够在高等教育制度的各种形态中得到反映。随着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高等教育制度在促进高等教育走向公平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最后,高等教育制度影响着高等教育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功能。社会共有价值是社会保持正常秩序的基础,缺乏或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社会共有价值基础,社会就无法维持正常秩序。高等教育制度通过设定必要的教育目标、各种形式的课程与教学、一定的评价标准等促使人们形成对社会某些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认同,从而发展社会共有价值,维护社会秩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