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功能的历史省思:失调与重构

高等教育功能的历史省思:失调与重构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康宁教授在关于教育功能的研究中,不仅精辟地概括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教育功能的诸多见解,而且提出了自己关于教育功能的分析框架。虽然吴康宁教授论述的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实现过程,但对于高等教育功能的研究依然具有普适性指导意义。事实上,也有一些研究者采用了动态的视角来分析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

高等教育功能的历史省思:失调与重构

吴康宁教授在关于教育功能的研究中,不仅精辟地概括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教育功能的诸多见解,而且提出了自己关于教育功能的分析框架。他认为,从动态的观点来看,教育社会功能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若按照时间顺序,教育从承受社会期待到最终对社会系统产生作用,至少经历四个分段过程,即功能取向的确立、功能行动的发生、初级功能结果的产生及次级功能结果的衍生。(1)功能取向的确立,即教育系统在对社会所赋予功能期待进行理解、分析、比较与判断的基础上决定是否及怎样回应这些期待,从而确立自身功能取向的过程,其主体部分是对统治阶层所赋予的功能期待加以选择。对功能取向转化为功能行动的过程起制约作用的社会因素主要是社会对于教育的实际投入,尤其是物质投入。(2)从功能取向的确立到功能行动的发生,是教育功能形成所经历的第二个阶段。功能行动是指导致产生一定功能结果的所有教育行为,具体包括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结构的确立、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内容的编制以及教育手段的选择等。这一转换过程受来自社会对教育的控制和教育运行过程的制约。(3)从功能行动的发生到初级功能结果的产生,为功能实现的第三阶段,即教育系统通过其功能行动控制受教育者的发展环境,从而影响其“文化形成”的过程。对教育系统功能行动起制约作用的社会因素主要是文化环境,教育因素主要是受教育者在校外影响下业已形成的文化特性。(4)教育的社会功能形成中的最后一个分段过程是教育系统对受教育者的“文化形成”及其群层的作用延展为对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作用过程,也是功能结果本身的变换过程。对该环节起制约作用的教育系统自身因素是其调节机制,社会因素是社会的人才环境。教育的社会功能形成过程便是上述四个分段过程逐次联结、依序展开的过程(如图2-2)。

图2-2 教育的社会功能形成过程

总体看来,教育社会功能的形成同时受到教育与社会两方面因素的制约。若以统治阶层的功能期待为参照系,则教育的社会功能形成的任何一个分段过程本身的结果都有三种可能性,即正向的、负向的及无结果。这实际上揭示出两个事实:其一,教育产生负向功能的可能性存在于教育的社会功能形成的整个过程之中。其二,教育社会功能的形成过程虽然总的来说是逐次联结、依序展开的,但就具体教育事项来说,其社会功能的形成过程既可能是完整的,也可能是残缺的,当任何一个分段过程出现无结果状态时,其社会功能的形成过程也就到此为止[72]。(www.daowen.com)

虽然吴康宁教授论述的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实现过程,但对于高等教育功能的研究依然具有普适性指导意义。事实上,也有一些研究者采用了动态的视角来分析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如赵文华博士即认为囿于功能分析的静态研究,很难正确把握高等教育功能的实质,从动态入手有助于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他将高等教育系统功能的形成分为功能期待、功能发挥和功能效应三个过程,并探讨了每一个过程的要素与运行,暗合了吴康宁教授的分析思路[73]。而王晓阳博士在关于大学社会功能的研究中,更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包括条件、活动、结构、联系和作用5个要素、17个二级指标的功能分析框架,并以此为依据系统地考察了中外代表性大学社会功能的形成与释放[74]

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初步考察可知,高等教育功能的形成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它是一个庞大的运行系统。系统由要素构成,要素是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其存在的基础,系统的性质和整体功能是由构成要素及其结构决定的。有系统必有其结构与要素。事实上,高等教育功能是由众多要素组合形成的,如高等教育功能的取向、功能发生的机制、功能结果等。我们认为,应该从结构性要素和过程性要素两个方面把握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结构性要素是影响高等教育功能实现与发挥的内外部因素;过程性要素是高等教育功能实现过程的各个环节。只有从功能的实现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出发,才能全面把握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与演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