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对山区高速公路施工的控制

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对山区高速公路施工的控制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域不良地质主要有地下暗河、滑坡、不稳定斜坡、崩塌与岩堆、土源性深切冲沟等,位于由旺立交联络线局部路段有软土分布,止点段页岩具有弱膨胀性,在碳酸盐岩分布地段有红黏土分布。段内隧道建议加强地质预报,避免涌水事故;段内桥梁灰岩段桩基建议适当加深,使桩底标高低于估算暗河流通洞体底板,避免落桩的风险。

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对山区高速公路施工的控制

区域不良地质主要有地下暗河、滑坡、不稳定斜坡、崩塌与岩堆、土源性深切冲沟等,位于由旺立交联络线局部路段有软土分布,止点段页岩具有弱膨胀性,在碳酸盐岩分布地段有红黏土分布。

(1)岩溶:区域内碳酸盐岩分布较广,据地质调查基岩露头偶见小溶孔、溶隙,地表岩溶石芽、沟槽较发育,局部地段基岩呈半裸露,上覆残坡积红黏土厚度不均,对一般路基持力层而言属不均匀地基土,石芽需超挖换填。

(2)K7+770~K13+500地下暗河:据工程地质调绘地下暗河自K7+770进入山体,与K13+500大寨村北侧流出,流程长50m,入口地表高程11.7m,出口地表高程10.5m,高程降差221.2m,平均坡降3.8%,流量44.03L/s,据保山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图,线路于K9+600~K10+200段与地下暗河交叉,经过地质调查及初步估算,暗河流通顶板高程低于段内隧道洞体底板高程,因此隧道穿越暗河的可能较小;段内桥梁桩基深度宜低于估算暗河流通洞体底板,确保避免落桩的风险。段内隧道建议加强地质预报,避免涌水事故;段内桥梁灰岩段桩基建议适当加深,使桩底标高低于估算暗河流通洞体底板,避免落桩的风险。

(3)滑坡:

K8+000~K8+050古滑坡:据工程地质调绘该滑坡位于一条自东南向西北延断层崖坡面上,地形坡度一般为35°~45°。滑坡体主要由残坡积硬塑状含砾粉质黏土和强风化灰岩组成,滑坡体厚一般为3~10m;滑动带为岩土接合面;滑床为上统保山组上段(∈3b2)中风化灰岩。滑坡是在洪水冲刷侵蚀和大气降雨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该滑坡主滑方向约52°,属推移式滑坡,现处于稳定状态。滑坡滑动方向最大长度约50m,沿路线最大宽度约50m,平均厚约4m,面积约20m2,体积约100m3,为小型古滑坡。该滑坡现处于稳定状态,滑坡坡脚为乡村道路填方,高速以填方型式从乡村道路下方通过,对滑坡稳定有利,同时线路路基填方一侧空间足够容纳滑坡潜在滑坡堆积物,可不予处理。

K13+670~K13+720古滑坡:据工程地质调绘,该处滑坡岩体受断层影响,岩体极为破碎,据其上树木大小,滑动时间大于10年,滑坡后侧基岩面裸露,周边冲沟发育,周界较清楚。滑坡体主要由残坡积硬塑状含砾粉质黏土和强风化页岩组成,滑体厚一般为3~10m;滑动带为软弱结构面;滑床为奥陶系下统岩箐组(O1y)强—中风化泥质页岩。滑坡是在洪水冲刷侵蚀和大气降雨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该滑坡主滑方向约218°,属错落式滑坡,现处于稳定状态。滑坡滑动方向最大长度约40m,沿路线最大宽度约50m,平均厚约4m,面积约20m2,体积约80m3,为小型古滑坡。该滑坡现处于稳定状态,线路以浅挖低填路基形式通过,对滑坡稳定不利,同时线路右侧山体,岩体极为破碎,开挖施工极有可能引起工程滑坡,建议对线路右侧坡体采用较强的支护手段如抗滑桩进行支挡,路基内的滑坡体清除后,采用适当的填料分层碾压填筑,加强路基上方的截排水设计。

(4)崩塌与岩堆:(www.daowen.com)

K20+870~K20+950不稳定斜坡:据工程地质调绘,坡体由泥盆系上统(D1)页岩、泥质粉砂岩互层组成,岩体破碎,岩质软弱,遇水易软化,坡体较陡,坡度为40°~50°。坡体易沿软弱结构滑动。线路以桥梁形式跨越坡面,建议小里程桥台宜采用桩基础,基础宜深入潜在滑动面以下一定深度。

K29+600~K29+670崩塌:K29+600~K29+670右20m为一个近南北向延伸的山崖,一般长50~70m、高10~15m,近直立。崖体由志留系中统(S2r)强—中风化灰岩组成,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过去曾发生过小型崩塌。崩塌的发生主要是岩体不利组合结构导致的,崖前有岩堆分布,崩落方向长约15m、最大宽约30m、厚5~10m,岩堆体顶面坡度约25°。岩堆体主要由强—中风化灰岩块石混硬塑状黏土,块石直径0.5~2.0m,最大直径达1.0m,稍密状,目前处于稳定状态。岩堆体后断层崖现总体稳定。线路以桥梁形式跨越崩塌山体上方,对大里程桥台不利。该段路线以桥梁形式通过,崩塌体对桥梁桥台长远安全运营不利,建议以垂直产状方向在桥头右侧采用预应力锚索进行锚定,防止崩塌体的进一步发展。同理推测岩体的组合结构面对衔接的深挖路堑左侧坡面稳定不利,建议适当加强支护衔接路堑左侧坡面。

(5)土源性深切冲沟:K6+200~K7+300段内发育多条土源性深切冲沟,沟内多为硬塑—坚硬状的灰黄色粉质黏土,最深达8~10m,宽5~8m,段内土质极易流失,极端气候下有较大山洪水。建议加强段内的地表截排水设计,防止极端降水工况下路基冲刷及校核涵洞的设计过水能力。

(6)K13+400~K13+600段其上有残坡积(Q4el+dl)红黏土分布,红黏土属高液限黏土且具弱膨胀性。以其作路基持力层时需超挖用换填处治,开挖路堑形成的边坡应加强防护,挖方形成的弃土不可直接作路基填料。

(7)由旺立交LK1+700~LK1+900段路线位于施甸盆地内,地势平坦开阔,地表现为种植莲藕的泥塘,据挖探揭露厚度一般为1.5~2.0m的流塑状淤泥质黏土,下为灰褐色可塑—硬塑状冲湖积有机质土,软土对立交联络线路基影响较大,如处置不当会发生路堤失稳或不均匀沉降等问题,建议采用抛石挤淤方法进行地基处理。K21+560~K21+620段线路采用桥梁形式跨越冲沟,冲沟底部据钻孔揭露有5~8m的灰黑色有机质土,呈软塑—可塑状态,由于采用桥梁形式跨越可不予处理;桥梁桩基深度应穿越软土层后进入下伏稳定基岩一定深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