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整合结果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整合结果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这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点。积极适应和主动发展是体现现代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的的两极基本目标,这两极目标的提出与整合主要基于如下考虑: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整合结果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包括两个相互衔接的基本目标:一是促进学生积极适应,维护心理健康。积极适应,即学生能够合理应对学习、生活、交往和身体发育中各种变化,能够表现出与学习、生活、交往活动的变化及身体发育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面对学习情境、任务要求、目标内容的变化,生活历程、内容、环境的变化,交往环境、交往对象、交往规范的变化,身体生长发育的变化,学生能否表现出与这些变化相适应的心理和行为,既是衡量其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够积极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适应身体变化(身心协调),做到会学习、会交往、会生活、会做人,成为适应性良好、心理健康的人,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二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动发展,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高级目标。因此,学校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既应符合社会发展和教育对人才的要求,又应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这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点。

积极适应和主动发展是体现现代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的的两极基本目标,这两极目标的提出与整合主要基于如下考虑:(1)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飞速发展和变革,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巨变,社会规范重构,社会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社会竞争加剧,生存压力加大,价值观念多元,家庭结构和功能显著变化,知识信息的更新速率加快,文化的开放度提高……快节奏、高竞争、高压力、多变换的社会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社会适应力、个性、认知等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人的素质发展新的内涵。因此,学校必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才能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2)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看,客观上需要促进学生积极适应、主动发展。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生理、心理迅猛发展但尚未成熟,心理矛盾交织,知识经验、生活阅历相当有限,适应能力差,心理发展中易出现障碍。据国内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有10%~20%的中小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类型各异的心理障碍,常见的有厌学、逃学、角色紧张和冲突、自我中心、挫折耐受力差、过度依赖、过度焦虑、情绪脆弱、攻击性行为、人际交往障碍、孤独与冷漠等等。上述障碍表现形式多样、成因复杂,这要求教育者根据不同的障碍类型和原因,分别采取不同的咨询、辅导和教育对策。我们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应性教育,学生能够表现出与学习、生活、交往和生理发育的变化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同时,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认知、个性和适应性等多维度去培养其健全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对学习、生活、交往和环境的适应能力,缓解他们成长中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压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3)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看,有必要强调积极适应与主动发展的协同进行。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虽方兴未艾,但实践中存在若干误区: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局限于存在心理障碍的少数学生,途径和方法局限在医学模式中的心理治疗,把心理障碍等同于心理疾病,甚至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歧视、漠视或忽视的态度;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把因为心理素质发展不成熟、心理适应力差而引起的心理障碍等同于道德品质问题,采用简单说教或严格管束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学科教学,局限于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认为只要给学生讲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就可以解决心理问题。所有这些都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在其心理健康中的基础作用,曲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要求。我们认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地、有意识地、有目的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和健康发展,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其形成正常的智能,养成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对社会环境、人际环境、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整合作用发挥的重要标志。(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