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覃遵君
【作者简介】覃遵君 湖北鹤峰县第一高级中学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乃是形成道德观念,用更具体的语言来表述,那就是培养“美国公民社会的公民”。美国前总统布什在1991年4月18日发表《2000年的美国》,提出了美国教育改革的远期目的和国家“六大教育目标”,在这一纲要指导下的美国中小学改革,主要采取了三大措施,其中第一项措施就是“文化基础课程与道德教育课程并重”。明确规定,道德与学校教育整体课程有机相联,作为学校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要形成道德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同时整顿学校生活,使教育实践有利于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形成。1994年3月31日,克林顿总统签署了《美国教育改革法案》,《法案》的第一部分规定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一共有“八大目标”,在“目标三”中又规定了到2000年学生的成绩和个人能力及品德表现的具体目标;在品德方面,主要是“所有学生要参与促进个人品德良好表现发展的活动,以及促进身体健康的社区服务和培养个人责任感的活动”。显而易见,美国进行品德素质培养和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代品德良好的、有责任感的“美国公民”。
视角之一:美国在品德素质教育方面,有具体充实的教育内容,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教育方法
自20世纪以来,美国的许多教育家和教育心理学家,为有效地推进学校的品德教育,一直致力于有关品德素质教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成果。这里首推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他的理论贡献不仅在于明确提出了“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美国公民社会的公民’”,指明了“学校道德教育应以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还提出“各科教学也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而且总结概括出学校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方法,那就是“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应有的道德训练”。之后,发展心理学家、道德教育家劳伦斯·柯尔柏格提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这一理论指明了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的关系及其阶段性,提出了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模式,以及在实践应用中的一些重要原则和方法。比如,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循循善诱地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不能忽视社会环境对人们道德发展的巨大作用。他首创“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构思的“海因茨的故事”就非常精巧,其教育思想对美国学校的道德素质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国品德素质教育的途径很多,但在儿童中主要是通过公民学教育来进行的。其基本内容包括:(1)自律;(2)守信;(3)诚实;(4)实现最佳自我;(5)利已但不损人;(6)敢于承认错误;(7)具有良好的运动员风格,懂得取胜是重要的,但这并非是至高无上的;(8)在人际交往中,要谦恭礼貌;(9)像希望他人如何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10)懂得没有一个人是孤立存在的,其行为似乎仅具有纯个人的性质,但其实是常常会影响他人乃至社会的;(11)具有在逆境中正确调控自我的理智;(12)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不管所做的具体工作是什么;(13)尊重他人的财产权;(14)遵守法律;(15)尊重民主社会的各种自由;(16)养成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习惯,戒除各种有损于这些目标实现的嗜好;(17)没有过早的性体验,培养与家庭生活准则相一致的性态度;(18)培养爱国主义情感;(19)进行劳动教育。
过去,我们过分强调国家性质、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对立与差异,常常对西方国家的做法嗤之以鼻,更谈不上从西方的做法中发现、挖掘出一些可供借鉴的东西。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一直十分重视品德素质教育,不仅专门开设了一些品德教育课程,而且也注重德育方法的研究。美国品德素质教育的新方法主要有:
一是正面教育法。
正面教育是美国品德教育中常用的也是特别重视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对儿童思想行为做出好的评价,来强化儿童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为了有效地运用这一方法,美国学者还提出了五条原则:①教师表扬应反映儿童真正的进步和成绩,表扬是可信的;②当儿童对自己的进步认识不足或缺乏信心时,教师更应该多运用表扬的方式;③教师表扬的方式可以因人而异,区别对待;④表扬应该讲事实,有启发作用,而不是达到控制的目的;⑤表扬应该把成绩和进步归功于儿童的努力和能力,又应该将努力的程度归功于内在动机。
二是价值辨认法。
价值辨认法是美国“价值澄清”学派提出的一种道德素质教育方法。“价值澄清”学派主张学校的品德教育,首先应该澄清价值的概念,认为价值观教育能增强儿童自我意识,明确自我价值,能改变儿童不良的品德行为。运用这种方法是让儿童辨别价值观念,评价人们的行为,正确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基本步骤是:①由教育者创设一个两难情境,使儿童感受到困惑。比如,有个孩子打坏了学校的窗子,想赔偿,但自己没有钱,又不敢向家长要,后来发现妈妈的抽屉里有钱,他该拿还是不该拿呢?②挑选角色扮演者和在一旁的观察者,注意不要暗示儿童应该如何做,而要儿童完全凭自己的判断和习惯去做,只有这样才是真实的。③正式扮演角色,让别的儿童观察扮演者的行为。④让观察者对角色扮演过程做出评论,说明他们的扮演效果是否真实,是否自然。⑤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进行讨论和评价。如有争论,可重新扮演角色,必要时可改变情境和扮演者。⑥总结并做出一般性的结论,即在意见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明确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三是体验法。
杜威在批判传统的道德训练法的同时,要求注重道德行为的训练,道德知识与实际生活不能脱节。从某种意义上讲,体验法就是杜威的道德训练法演变而来的。美国在进行公民学教育时强调实践性,注重“应用”。在应用时采用的途径之一是“走向法庭”,即公民课教师带领儿童去当地某一地方法院,让学生旁听有关案例的审判活动;然后根据他们在课堂中所学的公民学知识分析讨论,“如果我是法官,应该如何裁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去回答。在应用时采用的途径之二是“自立校法”,让儿童撰写学校“法典”,进而由公民课教师与他们共同讨论,修订与改进。这种“现场训练式”的公民学教育,既能深化儿童对社会概念的理解,又能激发他们对做合格公民的内在动机,因而是公民教育必不可少的策略或形式之一。(www.daowen.com)
视角之二:美国的品德素质教育在实践上是十分鲜活而丰富多彩的
这里,主要看一看具有美国特色的东西:
第一,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从娃娃抓起,而且贯穿始终。
在美国,中小学的教室里都挂有国旗。每天上第一节课之前,儿童的第一件事就是全体起立,右手置于胸前,唱国歌,向国旗敬礼,并背诵忠诚国旗的誓言:“我要宣誓忠诚于美利坚合众国国旗所代表的共和国,……这个国家不可分裂,并给所有的人自由和公正。”从娃娃开始,通过这种礼仪形式,熏陶和培养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感。一位中国军人目睹了美国西点军校的一次降国旗仪式,令人叹为观止。到了黄昏降国旗的时候,听到一阵嘹亮的军号声响起,几乎在场的所有人,不管男女老幼都站起来,面向国旗,肃然而立,整个场内鸦雀无声。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力量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能够团结、稳定,不断繁荣和发展,它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又来自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热爱,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爱国主义。美国尽管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美国却十分重视挖掘自己国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从政治家林肯到小说家马克·吐温,从开拓西部到南北战争,从印第安人到三大文化中心,并把这些民族英雄主义精神渗透到美国儿童的思想观念之中,凝结在他们的血液之中,使学生从小就意识到作为一个美国人而骄傲和自豪。
第二,培养同情心、爱心,使学生成为高尚的人。
美国教育家认为,乐于助人、善于思考是孩子的天性,我们有理由期望现实生活中同情行为会更多。在美国,学校一方面注重同情心、爱心的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非常重视并鼓励孩子们到社会生活中去亲身体验,参加社区服务,进行一些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美国人认为培养爱心、同情心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教孩子如何“随时随地做好事”,那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帮助邻居打扫卫生,给老年人阅读书报,给小孩当家庭教师,给生病的孩子做玩具,参加一些公益性义务劳动,主动帮助孤寡老人和智力低下的人等等。
第三,重视诚实、正直品德的培养。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留学美国的博士生,考分高得让美国博导咋舌。到校后不久,导师让他去做实验,实验室里有一部电话,可以打境内长途,结果他在这一个小时内打了40分种长途,与在美国的其他留学生聊天,导师偶然从电脑记录中发现了这一事实,当导师问及此事时,他却矢口否认,导师气得头发上指,建议学校把他给开除了。美国的教育专家建议,应该在家里不断地谈论诚实、正直的重要性,使之逐步成为孩子道德品质的组成部分。美国德州品德研究所所长马尔基说:“欺骗是一种习惯性行为,在课堂上撒谎的学生将会对同事、上司、妻子(或丈夫)撒谎,如果一个国家不珍视诚实,把品德看作是无足轻重的小事,我们的社会将变得多么可怕!”
第四,注重自尊心和勇气的灌输与培养。
一是通过美国历史培养孩子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二是让孩子相信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三是敢于面对学习和锻炼等方面的挑战;四是让孩子们从小(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独立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课题研究,虽然这些研究可能还是十分肤浅的。
第五,礼仪教育从餐桌上开始,这是颇具特色的。
在美国,学校巧妙地把学生在校的午餐变为礼貌教育课堂,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对礼仪教育的重视。对美国学生来说,在校午餐首先是一种娱乐和学习,然后才是吃饱肚子,因而午餐成为学生习得文明礼貌最重要的场所之一。这种餐桌礼貌教育最显著的成绩是,孩子能够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仍能注意餐桌上的规矩,能够让别人把一句话说完后才插话,这表明孩子确实变得有礼貌了。有一位美国教师说:“文明礼貌对个人事业的成功极有帮助。大的商业交易或爱情往往是从餐桌开始的。”难怪美国人如此重视餐饮文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