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甘肃省国有农场:历史、资源和经济数据

甘肃省国有农场:历史、资源和经济数据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甘肃省国有敦煌农场甘肃省国有敦煌农场前身是1954年10月筹建的国营敦煌棉花农场,曾改名为“甘肃省国营西湖农场”。林业以农田防护林为主,场区有天然胡杨林、红柳丛分布,兼有小面积果树栽培,农区森林覆盖率4.8%;畜牧业以家庭棚、圈养羊为主,羊存栏数保持在4000只以上,可提供有机肥3500立方米。农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7958万元,营业收入14072万元,企业利润258万元。

甘肃省国有农场:历史、资源和经济数据

(一)甘肃省国有敦煌农场

甘肃省国有敦煌农场前身是1954年10月筹建的国营敦煌棉花农场,曾改名为“甘肃省国营西湖农场”。1985年西湖农场场部由安西县(今瓜州县)迁至敦煌市后,更名为“甘肃省国营敦煌农场”,敦煌农场是甘肃农垦的西大门。国道215线从场区南北贯通,场区地跨敦煌市、瓜州县行政区域。场区由黄墩、西湖、南梁三部分组成。黄墩分场和南梁的一部分为党河冲积扇下缘,西湖分场和南梁的另一部分为疏勒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为棕漠土、风沙土或盐化土。场区属暖温带荒漠气候,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本区域适宜建造风能、光能采集利用系统,宜于棉花、瓜果类生长,宜于大力开展地膜种植和大棚种植、养殖业

敦煌农场总面积63.95万亩,产业结构以农业生产占主体地位,场办二、三产业比重较小。建场后的前几十年中,受灌溉水的限制,农场开发建设速度迟缓。到1989年,有耕地面积3.83万亩,长年播种面积在2.5万亩左右。除耕地、林地、草场面积外,农场还有48万多亩土地未被利用。林业以农田防护林为主,场区有天然胡杨林、红柳丛分布,兼有小面积果树栽培,农区森林覆盖率4.8%;畜牧业以家庭棚、圈养羊为主,羊存栏数保持在4000只以上,可提供有机肥3500立方米。农场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农机化程度达88%。

1998年,敦煌农场调整产业结构,改以棉花、瓜类种植为主,获得成功。蜜瓜还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在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及东南亚诸国赢得了市场。1999年,敦煌农场结束了连续44年的亏损局面,经营首次获得盈利。到2006年,农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787万元,较1999年增长4.52倍,职工平均年收入12000元,步入甘肃农垦先进行列。2003年开始,敦煌农场完成荒滩造林5286亩、退耕还林3237亩、农田防护林45公里、绿色通道11公里。投资1200万元,加强了电力环保、生产生活田园旅游等基础建设。“同舟岛”项目和“瓜果节”两个项目,每年可接待游客2.5万人。住房升级改造、小城镇建设的总投资达2630万元。

截至2010年底,农业产业化建设有了新的发展,总投资达571.5万元。1.哈密瓜产业获得“绿色食品”和“出口备案”两项国家资质认证。2.新播酸枣5000亩,累计红枣建园8000多亩,其中2000亩已开始挂果,年产红枣300吨。3.新上滴灌3000亩,累计滴灌面积已达1.8万亩。4.农业产业链项目有:纸箱生产线、瓜网套生产线、滴灌带生产线、恒温库4个项目实现年产值701万元,获销售利润80万元。5.七家二级经营公司年销售收入1288万元,实现利润100万元,龙头作用开始显现。6.旅游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同舟岛“AAA”级景区通过省级验收,挂牌营业。

2010年,敦煌农场总人口6570人,常住人口1430人,职工313人,外来务工人员及政策移民5140人。有农场自办的医院、学校幼儿园、农技及安保机构,2007年学校交敦煌市政府管理。农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7958万元,营业收入14072万元,企业利润258万元。农场拥有资产总额13801万元,资产负债率47.4%。全场1460个职工家庭农场中,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有22户,年收入在10万~20万元的有108户,年收入在5万~10万元的有922户。劳均收入3.2万元,人均收入1.8万元。职工在场内外购买楼房400多套,拥有家庭汽车230多辆。

(二)甘肃省国有小宛农场

甘肃省国有小宛农场位于瓜州县境内,由互不连接的四工、十工、小宛、踏实四部分组成。小宛农场十工分场是1956年建立的国营安西机械化农场,后与饮马二场对调改为十工劳改农场。四工分场是1958年所建四工下放干部农场,同年3月改为国营四工农场,后与饮马三场对调改为四工劳改农场。小宛分场系1965年原农建十一师所建,名称为“小宛农场”。1966年四工劳改农场撤销,1969年十工劳改农场撤销,分别并入小宛农场。农场场部设在小宛,国道312线由此经过。2008年,小宛农场场部迁至瓜州县城。小宛农场场区土地主要分布于安西盆地,地形平坦,地处安西“风库”,四季多风,冬、春季尤甚。年均8级以上大风天数为71天,年均沙尘暴日数为13天,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农场有场办医院、学校、幼儿园、派出所等事业单位。学校2007年移交瓜州县管理。

小宛农场土地总面积68.21万亩,耕地5.9万亩,园地、林地、建设及水利用地2.54万亩,受严酷的自然条件尤其是供水量的限制,约有40万亩的土地仍未得到开发利用。场区灌溉水主要来自疏勒河安西灌区的双塔和实河两个水库,因水源不足,每年给农场配水量只有1685立方米,实灌面积1.79万亩。场区所在地有贮量丰富的优质地下水,随着农电线路的架通,有计划开发地下水,加上疏勒河流域治理工程的实施及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农业用水紧缺的状况逐步得到缓解。农场机械化程度较高,农业综合机械化率81%;畜牧业以养羊为主,有天然草场18.4万亩。75%的家庭农场兼营棚、圈畜牧业;林业以农田防护林为主,有果园316亩、防护林1.2万亩,有1.27万亩天然胡杨林分布,农区森林覆盖率为4.9%。

1996年,甘肃省农垦总公司将七道沟分场整建制划归建筑公司经营。

场办工业有:1.棉加工厂。1997年建成,日加工皮棉20吨,年创利润80万元。2.小宛酒厂。年产白酒500吨,生产出锁阳、八喜来、象佛御等10个疏勒河系列品牌的白酒。3.农场原硫化碱厂和石棉厂因连年亏损77.2万元,1996年租赁给个体经营,每年收得租赁费22万元。

2010年,全场总人口6974人,常住人口1748人。职工375人,外来务工人员5226人。全场播种面积54238亩,“千元田”“双千元田”“五千元田”合计总面积50098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2.4%。实现主营业务7751万元;职工平均年收入14411元。

(三)甘肃省国有饮马农场

甘肃省国有饮马农场位于酒泉市瓜州县境内,是甘肃农垦建场较早、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国营农场之一。其前身是甘肃省公安厅1956年11月建立的省劳改局饮马一场,1969年10月与国营北湾五大坪农场对调归省农垦局领导。1975年2月与蘑菇滩农场合并,定名为“国营饮马农场”。1997年,经甘肃省农垦总公司批准,加挂“甘肃省饮马实业公司”牌子,转制为县级经营实体。2009年10月,甘肃省农垦集团公司决定,将饮马农场部分农业类相关资产入组亚盛集团,成立了亚盛股份饮马分公司。饮马农场先后荣获国务院、农业部、甘肃省政府表彰奖励32次,是国务院表彰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甘肃省委、省政府命名的“省级文明单位”“诚信示范单位”,连续多年被金融单位授予“AAA”级信用企业。

饮马农场土地总面积31.19万亩,耕地5.75万亩。昌马河北、西干渠直通场区,场内有高标准衬砌支渠、斗渠长达150公里,并有60多眼配套机井的灌溉系统。排水洗盐的干、支、斗、农排沟总长385公里,配套控制面积10万亩。农场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建有年产优质啤酒大麦2.5万吨、啤酒花(压缩干花)450吨的啤酒原料基地。产品获国家ISO9002质量和“绿色食品”认证,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知名度。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农业种植机械率达93%。农场具备大条田、大林网、大灌排系统的基本农田6万亩。

场办工业有:1.饮马水泥厂,年产硅酸盐矿渣水泥12万吨。2000年并入西部水泥集团。2.饮马麦芽厂,年产麦芽3.5万吨,注册资本2100万元,参股“莫高股份”,拥有莫高股份股权25.4%。3.饮马绿嘉啤酒花有限公司,由饮马农场控股与新疆公司合资,年加工颗粒酒花3000吨,农场拥有股权51%。4.饮马农场与嘉峪关水泥厂、祁峰建化公司合资建成日产1000吨水泥熟料干法生产线,总投资1.187亿元,农场拥有60%股权。经过多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场种植大、小麦6000亩,香料、食葵、哈密瓜、枸杞等高效特色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0年,“千元田”达到4.8万亩,占播种面积的95%;“双千元田”达到2.6万亩,占播种面积的50.9%。

2010年,饮马农场总人口6648人,职工553人。建有学校、幼儿园、医院、派出所等社会事业单位。企业所办学校2007年移交瓜州县政府管理。经济、社会、民生、事业和生态建设同步发展,职工住宅全部得到改善,并投资在玉门新区建成饮马花苑。2010年,饮马农场实现主营业收入10400万元,较上年增长108%;实现利润132万元,较上年增长83.3%;职均收入33000元,较上年增长17.8%。

(四)甘肃省国有黄花农场

甘肃省国有黄花农场位于玉门市东北部,由黄花滩、青山、花海三部分组成,场部设在黄花滩,有公路与国道312线连接。黄花农场前身是甘肃省公安厅劳改局1956年12月在黄花滩建立的地方国营饮马二场(劳改农场),1959年9月省公安厅和省农林厅决定将十工农场与饮马二场对调,改称“国营黄花农场”。1963年2月省人委决定将黄花农场划归省农垦局管理。

黄花农场土地总面积45.8万亩,现有耕地12万亩,种植面积9.5万亩,林地3.05万亩,水面2000亩,可垦而未垦荒草地20.6万亩。现有总人口7643人,参保职工959人,离退休职工1087人,集体所有制政策性移民1605人。设有中小学、幼儿园、医院、派出所等社会民生机构。学校2007年移交玉门市政府管理。

场区灌溉主要由两大供水系统承担,花海片由赤金峡水库灌溉系统和抽取地下水补充完成;黄花、青山片由昌马河东干渠和青山水库灌溉系统完成。场区农田除灌溉网络外,黄花还因地下水位浅、盐碱含量高,建有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四级排水洗盐系统。农场长期供水量不足,严重制约着生产的发展。世界银行疏勒河流域治理项目实施后有所缓解。

黄花农场农业生产以种植啤酒原料啤酒大麦、啤酒花和棉花、小麦、玉米紫花苜蓿孜然、油葵、洋葱等小农作物为主。随着种植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农场逐步扩大茴香、孜然、食葵、苜蓿、洋葱等高效作物种植面积,推广食葵、孜然、茴香三套田种植模式。

黄花农场场办工业有:1.黄花磷肥厂。年生产磷肥2万吨,产值168万元。2.石料建材厂。生产水磨石和马路花砖,年产值20万元。3.合资兴建了年加工500吨棉花和万吨饲草颗粒加工厂各1座,均于2005年投产经营。

2009年,黄花农场部分农业类相关资产并入亚盛,成立了亚盛股份黄花分公司。2010年,黄花农场粮食作物播种1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0.5%,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89.5%。“千元田”面积5.54万亩,“双千元田”面积2.15万亩。现有林地较1988年增长了3.2倍,农区森林覆盖率为5.8%。畜牧业以家庭农场分散圈、棚养羊为主,尚未形成产业。养鱼水面2500亩,由专业人员承包经营,在甘肃农垦是独特的一项产业。

2010年,总资产达2823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25944万元(含土地资产20927万元),资产负债率49%。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35万元,营业收入14058万元,完成利润174.4万元,上交管理费45万元,职工平均年收入26000元。

(五)甘肃省国有下河清农场

甘肃省国有下河清农场地处酒泉市肃州区境内,由下河清、边湾两部分组成。场部设在下河清,312国道从场部通过。下河清农场前身是甘肃省公安厅劳改局1955年建立的地方国营下河清农场(劳改农场),农场体制多变,1975年兵团第一师第六团撤销由酒泉地区农垦局接管,改为“国营下河清农场”。农场土地总面积14.36万亩。农业以啤酒花种植、科研、加工为主,种植酒花5000多亩,年产压缩干花1200吨。已建成国内一流的啤酒花生产基地。“下河清”牌啤酒花、麦芽、颗粒酒花被评为“中国质量过硬放心品牌”“中国质量达标放心品牌”“中国著名品牌”。制种业、脱毒马铃薯种植、制酱西红柿、色素金盏花辣椒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也已形成产业规模,亩效益在1000元以上的农田超过54%。

1997年10月9日,甘肃省农垦总公司决定,同意下河清农场《关于上市企业甘肃亚盛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兼并联合甘肃国营下河清农场的请示》,由甘肃亚盛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兼并联合国营下河清农场。省农垦总公司印发《关于甘肃亚盛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兼并联合甘肃国营下河清农场的批复》,亚盛股份集团公司将下河清农场整体股份制兼并联合。

1998年,完成公司制改造,改制为“甘肃下河清实业有限公司”。同年,亚盛集团国家级重点工程2万亩滴灌工程通过调试在下河清农场投入使用。该工程规划总面积2.3万亩,计划投资总额9000万元,实际投资7500万元,引进国际先进的节水滴灌技术。2001年,农场引入先进的啤酒花壁式栽培模式、高甲酸酒花品种——亚盛2号,建2000亩高科技啤酒花种植园。同时引入捷克酒花采摘机2台,清选生产线2条,实现了酒花从芽栽到采收、清选的机械化,使家庭农场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劳均承包面积从6亩增加到60亩。2003年,下河清农场合资建成年加工颗粒酒花3000吨的生产线(农场占股51%)。与此同时,建成5000亩脱毒马铃薯种植基地、2000头肉牛繁育养殖场和5000亩公益林。在亚盛集团支持下,完成了20000亩滴灌节水工程建设。

下河清农场场办工商业有:年产6000吨的麦芽厂、建筑公司,地处肃州区闹市的亚盛商场、农垦印刷厂等。2009年,甘肃省农垦集团公司决定,将酒泉拖拉机配件厂划归下河清农场管理。

下河清农场常住总人口4360人,职工430人。多年来致力于小城镇建设,建有中、小学教学楼、职工医院、紫金商厦、职工住宅楼24栋、天乐宾馆和广场式公园——沁乐园等一批公益设施。2010年,投资2796.4万元,新建、改造住房395套,争取到3600万元银行低息贷款、国家和甘肃省危房改造财政资金592.5万元,持续进行职工住房改造,使小城镇初具规模。学校2007年移交肃州区政府管理。

2010年,农业总播种面积12300亩,其中制酱西红柿1150亩,亩产值2700元;制种玉米3050亩,亩产值2550元;色素辣椒3000亩,亩产值3100元;洋葱3800亩,亩产值2400元;其他作物1300亩,亩均产值1600元。当年农业总产值2561万元,农业职工平均收入28400元;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145.7万元,职工平均收入17600元。农场全年主营业收入5946万元,实现利润390万元;职工平均收入21900元。

(六)甘肃省国有生地湾农场

甘肃省国有生地湾农场始建于1958年6月,位于金塔县境内。生地湾是花海子、边湾及鸳鸯水库地下潜流的汇聚地,受北山阻隔,地下水位较高。浅层水埋深小于2米,低洼处小于1米,矿化度多数大于30克/升,不能饮用或灌溉。盐分大量富集地表层中,土壤为风沙盐土,开垦难度极大。埋深2.5米以下的深层优质水储量丰富(矿化度小于1克∕升),含水层厚达15~25米,单井出水900立方米/24小时,有较高的开采利用价值。

生地湾农场产业以工矿业为主。1989年统计显示,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94.76%,而农业产值仅占总产值的5.13%。生地湾农场场办工业主要有:1.双丰元明粉厂。年产元明粉4万吨,产品质量符合国标,有铁路专线通厂内。2.硫化碱厂。年产低碳铁硫化碱3万吨。3.双丰矿业公司。采用水采法年产冰硝(元明粉原料)15万吨。4。生地湾硝矿。年产冰硝3万吨、硫化硝3000吨。5。生地湾元明粉厂,年产元明粉1万吨。

1988年,经甘肃省农垦总公司批准,生地湾农场将上述五家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成立“甘肃省国营生地湾盐化公司”。1992年更名为“甘肃省亚盛盐业化工企业集团公司”,1998年改制为“甘肃省盐化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此基础上,1999年吸纳甘肃农垦其他农场优质资源,组建了“甘肃亚盛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甘肃农垦系统第一个上市公司。亚盛集团上市之后,生地湾农场成为亚盛集团二级企业“亚盛酒泉农工商有限责任公司”。农场所办学校2007年移交金塔县政府管理。

2009年,生地湾农场由甘肃省农垦集团公司和亚盛集团双重管理后,确定了以农为主的发展方向,利用资源发展草业,建设了20000亩滴灌工程,农业实力得到了提升。

2010年,农场常住人口5200人,职工630名。农场土地总面积达27.2378万亩,耕地面积15397亩,果园693亩,林地46.4亩,草场面积22077亩。2010年,全农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400万元,营业收入10955万元,利润总额1655万元,职工平均收入达12500元。

(七)甘肃省国有临泽农场

甘肃省国有临泽农场位于张掖市临泽县境内,临泽农场前身为始建于1956年的新华镇农场。1975年3月,甘肃省张掖地委决定将临泽县新华镇农场改建为国营临泽农场,1983年移交甘肃省农垦总公司管理。在312国道2786公里处,国道312线穿场而过,距陇海线只有3公里,交通便利。全场总面积23.6平方公里,以中壤土为主,耕地面积3万多亩。电力供应充足,农业浇灌用水主要依靠梨园河水系的鹦鸽嘴水库供水,在浇灌高峰期,利用自有的35眼深水机井,以及黄水沟水库来补充农业用水,基本能保证农业用水的要求。灌溉水来自黑河流域梨园河鹦鸽嘴水库,自西干渠引流。1989年农场只有耕地6860亩,1990年至1996年农场开始新一轮创业,恢复弃耕地和新垦荒地13130亩,改造低产田10000亩,新建啤酒花种植园636亩,修建渠道56公里,埋设排碱暗管18公里,新打配套机井8眼,6年再造了一个新的临泽农场。1990年,省农垦总公司将农场宜垦荒地5000亩划拨给宝瓶河牧场开垦,建立牧场农业基地。

1995年在上游修建黄水沟水库,2010年扩建水库,水库面积3442亩,年蓄水达300万立方米,以补充渠供。“八五”计划期间,临泽农场集中力量清挖排碱渠12公里,埋设排碱暗管6万米,输水管6000米,配齐支渠、斗渠、农渠建筑物227座,灌排渠系配套,使农场20%的耕地盐碱低于0.6%。在2002年到2005年国家黑河流域综治工程项目中,农场争取到投资2107.89万元,建设16440亩节水灌溉的项目安排。建成滴灌工程3000亩,喷灌工程8840亩,低压管灌工程4640亩,打机井11眼,高标衬砌渠道15公里。

临泽农场总面积5.2万亩,其中耕地2.06万亩,林地6860亩,牧草地1984亩,渠系、道路、居民点和小城镇占地8000亩,沼泽水域面积3707亩,封沙育林地1.2万亩。临泽农场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特种药材、啤酒花、啤酒大麦、制种为支柱的产业群。场区林地覆盖率达31%。有天然红柳丛600亩,栽培果园530亩,场区防护林和经济林总面积4300亩。2002年利用日元贷款项目,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4700亩。畜牧业以家庭农场养殖为主,家庭农场兼养殖的占73%。农场机械化程度较高,耕地、播种、收获综合机械化率98%,农机由家庭农场或专业户经营。临泽农场场办工业占比较小,一座颗粒酒花加工厂年利润40.6万元。

2009年,临泽农场部分农业类相关资产并入亚盛股份公司,成立亚盛集团临泽分公司。2010年,临泽农场与黄花、饮马、生地湾农场共同组建“甘肃亚盛田园牧歌草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35.8万元,实施收复弃耕地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农场苜蓿草基地面积15000亩。投资10多万元,引进金银花、枸杞、黄芪甘草、桔梗、板蓝根、苦参等在盐碱地上试种,部分作物获得成功,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投资539.5万元,实施6500亩特药滴灌工程。

2010年,临泽农场总人口3200人,职工540人。农场建有医院、学校,2007年移交临泽县政府管理。截至2010年底,农场共建造了56幢337套二层职工住宅楼,建成了“惠泽”“腾飞”两个居民小区。投资355.9万元建设“惠泽湖湿地公园”,治理面积45200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1万平方米,形成以惠泽湖湿地公园为中心,住宅新区、苜蓿草基地、新品种示范种植区。临泽农场国民生产总值1153万元,主营业务收入4803万元,实现利润540万元,职工平均收入23000元。

(八)甘肃省国有张掖农场

甘肃省国有张掖农场原名国营老寺庙农场,由甘肃省农林厅于1955年创建,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立的首批全民所有制农业企业,也是甘肃省最早建立的省属国营农场之一。农场场区在张掖市甘州、山丹、民乐三区县,总面积7.8787万亩。农场场部设在张掖市甘州区东南18公里处的老寺庙,国道312线、45号高速公路、兰新铁路从场区通过。2006年,甘肃省农垦集团公司决定,将张掖农场部分农业资产置换亚盛集团不良资产,成立了亚盛股份张掖分公司。加挂“甘肃省张掖绿色食品实业开发总公司”的牌子。2007年改制成由甘肃省农垦集团公司、张掖农场、职工共同持股的股份制企业。建有中小学、医院、派出所等机构,2007年学校移交甘州区政府管理。

张掖农场场区灌溉用水来自黑河大满、祁家和双树寺三座水库,有干渠通达场区。由于水库蓄水逐年减少,给场区配水不足需求的40%。农场在国家黑河流域综治的机遇中,加大投入,增设变电站,改造旧电网,新打、修复配套机井33眼;修建衬砌干、支、斗及U形渠总长180多公里,整修、开挖排碱沟、渠70多公里,建防涝旱蓄水池三座,总容量180万立方米;恢复弃耕地1071亩,完成中低产田改造3.23万亩,节水滴灌项目2300亩,营造防护林和水土保护林2380亩。在实施日元贷款风沙治理项目中,完成公益林建设4575亩,封育工程6000亩及相配套设施等,五年完成投资9000多万元。水利设施和生态环璄的改善,使农场的特色种植啤酒花、番茄、金盏菊及农作物产量、产值大幅度提高。番茄的亩产量由3吨增至5吨,最高可达12吨。

场办工业有:1.老寺庙酒厂,年产白酒600吨、黄酒260吨。老寺庙系列曲酒3种香型40多个品种在省内和农业部的白酒评优中多次获奖。1993年老寺庙酒厂与美国加州合资,成为甘肃省白酒行业中第一家中美合资企业。2.金龙麦芽厂,年产啤酒麦芽1万吨。3.亚麻加工厂。4.金盏菊加工厂。5.西红柿酱厂。6.颗粒酒花厂。其他工商企业有建材厂、综合加工场、建筑公司、金龙宾馆等,均呈现出各自的经营特色。工商业产值占总产值的49.12%,带动农场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特色项目有:1.投资500万元建成农场大型沼气工程、建成装机120千瓦沼气发电机组,利用养殖场排出的粪污,形成“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生产沼气发电)—种植业利用”的良性循环系统。2.投资2379万元,建成有机肥生产线1条。设计年生产能力1.7万吨,年销售收入2410万元,利税762万元。同时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生态农业”示范作用。

张掖农场有土地10.2万亩,其中耕地4.3万亩,高新滴灌面积3.5万亩。林果地1.34万亩,其中果园3807亩,林地9415亩。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重点发展特种药材、制酱番茄、啤酒原料、金盏菊、亚麻和优质瓜果等。2010年,总播种面积41820亩。粮食作物18864亩,经济作物22956亩。“千元田”面积37750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0.26%。农场有果园3807亩,年收获早酥梨589.5万公斤,苹果梨333.4万公斤,依托恒温库的调节作用,保证了果品销售的顺畅和价格的稳定。养殖场年存栏繁育母牛2139头、羊1600只,农场不断加强管理和基础建设,多方转变经营模式,保证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2010年,张掖农场总人口3843人,在岗职工1088人,离退休人员664人。农场城镇化建设初具规模,投资3518.1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301.5万元、省级财政补助201万元、职工自筹3015.62万元),2010年完成335户危房改造工程。建成六层住宅楼7栋(236户),二层楼56栋(56户),平房5栋(5户)。建成农场第一个住宅小区“康乐家园”。

2010年,张掖农场拥有总资产4.7645亿元。实现主营业收入16408.95万元,实现利润160.32万元,实现职均年收入19156元。

(九)甘肃省国有山丹农场

甘肃省国有山丹农场原名国营四坝农场,始建于1958年1月。1975年张掖地区农垦局将国营四坝农场改名为“国营山丹农场”。农场场部四坝滩距山丹县城5公里,农场由相隔67公里的四坝滩和青羊口两部分组成,下辖四坝分场和青羊口分场,占地151461.2亩。有山(丹)马(营)公路和兰新铁路从场区通过。山丹农场场区地下水质优良,储量丰富,渠水供量不足,农田以井灌为主。农场有配套机井52眼,加上90万立方米渠水配给,基本满足了场区现阶段的用水需求。

山丹农场设置农、林、牧生产队8个,职工家庭农场248户,家庭林场18户、家庭牧场18户,实行以家庭农场承包经营为基础,“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机制。自“八五”计划期间,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收复弃耕地10384亩,改造中低产田10800亩,整修管渠47公里,建造林带43条、片林800亩,育成以半灌木为主的茂盛植被牧草地10万亩。农场有耕地29174亩,林地4227亩,果园196亩,草场105170亩。

山丹农场建成四个基地:1.万亩良种基地。青羊口是天然封闭盆地,具备杂交制种的优良条件。所制各类种子均达到GB44072—96一级标准,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垦百家良种企业”。山丹农场良种繁育基地2万亩,年生产春小麦良种800吨,啤酒大麦种子2000吨,杂交油菜160吨,毛苕籽及其他种子150吨。2.万亩节水示范基地。对农田实施全面的节水灌溉改造,覆盖农田、林地1.8万亩。3.万亩高效作物种植基地。主要种植特种药材、啤酒大麦、油葵、胡麻等,已形成规模。4.万只羊、千头牛畜牧生产基地。山丹农场将11万亩13处牧场承包给18户家庭农场经营。另有农户利用棚、圈养殖,畜牧存栏数已远超规定指标,并以年10.2%的増长率递增。

山丹农场工商业主要有:1.瑞源麦芽厂,为合资企业,农场持股40%,年产麦芽2万吨,利润300万元。2.亚麻厂,农场持股70%,年产成品麻1000吨。3.金麦种业有限公司,建有种子加工生产线,年加工良种1500吨。4.兰州钴60辐照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位于兰州安宁园区,总投资1.26亿元,农场持股44%,用于消毒、灭菌、灭活及医用、生活用品的辐照加工。

2007年,改制为由甘肃省农垦集团、农场和职工个人持股的公司制企业。2009年,农场部分农业类相关资产并入亚盛集团,成立了亚盛股份山丹分公司。

2010年,山丹农场总人口1746人,职工432人。修建有办公、教学、卫生、接待、安保等一批公用设施,学校2007年移交山丹县政府管理。新修职工住宅楼8940平方米,人均新增居住面积5.1平方米,农场小城镇建设已具一定规模。

2010年,山丹农场农业实际种植面积29335亩,其中小麦957.77亩,啤酒大麦8341.71亩,药材4345亩,其他经济作物面积15690.52亩,年末羊存栏数14615只。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982.72万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647.77万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689.3万元,实现利润189.63万元,职工平均年收入20500元。

(十)甘肃省国有八一农场

甘肃省国有八一农场的前身是兰州军区1957年12月建立的八一农庄。1958年3月张掖地委征得兰州军区同意,将“八一农庄”改为“国营八一农场”,归张掖地区农垦局领导。农场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场部设在河西堡镇,辖黑土洼、玉皇地、东寨、青山、天生炕、小井子6个农业分场。跨金昌市永昌县、武威市民勤县境域。场区内有国道312线、连霍高速及省道、县道和兰新铁路通过。原为甘肃省农垦总公司直属企业,2007年农场完成公司制改造,成为省农垦集团公司控股企业。

八一农场场区跨度较大,地形、地势、土壤、气候、水资源条件差异明显。场区西南到东北纵穿冷热两地和中间性农业气候区,“最冷莫过黑土洼,最热莫过天生炕”。黑土洼分场位于西大河出山口与大黄山之间的山间盆地。海拔2400米左右,气候高寒干燥,年平均气温0.13℃,无霜期只有112天,只能种植青稞、油菜、洋芋及麦类等耐寒作物。土地资源丰富,职工平均耕地达93亩,但水资源不足,制约了发展。玉皇地分场地处东大河洪积、冲积扇的中部,海拔1940米,年平均气温4.7℃,无霜期136天。麦类、豆类、瓜果作物均能生长。东寨分场地处永昌县城东12公里处,国道312线通过。气候和玉皇地分场类似。有耕地13667亩,年灌溉渠水860万立方米,栽培作物为麦、豆类、胡麻、瓜果等。青山分场地处兰新铁路两侧,总面积14.5万亩。海拔1700米左右,气候比玉皇地稍暖。灌溉水源为东大河,地下水也较丰富,生产条件较好。除适宜种麦、豆类、油料作物外,还能种植黄花、玫瑰、瓜果类作物。天生炕分场位于金昌市与民勤县交界处,海拔1390米左右,气候温暖干燥,年均气温7.8℃,记录极端高温39.5℃,极端低温-27℃,日照时数3014小时,无霜期138天。年降水172毫米、蒸发量2631毫米,≥8级大风27.6天。可种植棉花、瓜果等喜温作物。本区无地表水源,地下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开采量过大,水位以每年0.8~1.2米速度下降。1996年后实施节水灌溉,使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小井子分场跨金昌、武威两市区域,气候与天生炕类似。无地面水源,地下水埋深1~3米,局部承压水流出地面成沼泽。水质优良(矿化度小于1克/升),已建成布局完整的井灌系统。八一农场总面积87.75万亩。其中,常年播种面积16.13万亩,林地面积1.01万亩,建设用地面积3.73万亩,未利用土地总面积66.88万亩。为甘肃农垦面积较大的农场之一。农业基础建设主要为硬化渠道、铺设低压节水管道262公里,完成机井更新改造106眼,完成农电网增容改造。年改造中低产田4000亩,年垦荒、收复弃耕地3000亩。年递增林地600亩。农业种植以小麦、啤酒大麦、黑瓜子为主导产品。另有棉花、蓖麻、食葵、苜蓿、马铃薯种植。

八一农场场办工商企业有:1.金昌水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八一水泥厂。1999年11月由甘肃农垦八一农场、永昌县、全昌市金川区三方为投资主体,整合金昌市辖区内“八一水泥厂”“永昌县水泥厂”“金川区水泥厂”“永昌县骊靬水泥厂”四户水泥企业组建。其中八一农场(金昌农垦公司)持有股份54.5%,为金昌水泥集团公司控股方。公司成立时资产2亿元,下设五个水泥生产厂及膨润土制造、矿山开釆、水泥包装、汽车运输等七个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公司员工18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00人。2000年,金昌水泥(集团)公司着手筹建日产1000吨新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2001年被列入甘肃省技改重点项目。2001年8月竣工投产,年生产能力达到70万吨,供应散装水泥能力达到40万吨,成为甘肃省建材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之一。2007年10月,建成日产2500吨电石渣水泥熟料、低温余热发电生产项目,总投资2.9亿元,建成投产后年生产高标号水泥100万吨,消化电石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渣70万吨,固废利用达到70%,年节约标准煤近万吨。公司主营业指标十年稳步增长,连续六年被评为甘肃省质量效益先进企业。2010年销售生产水泥112.5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4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6380万元,实现利税4100万元,职工平均年收入28000元。2.八一麦芽厂。经1995年和1999年两期工程建设,形成年产3万吨麦芽的生产能力。1997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企业,获得农业部颁发的“采用国际标准验收合格证书”。同时,被确定为甘肃省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2年农场以八一麦芽厂整体资产入股莫高股份,占莫高股份的10.1%。3.建筑网架工程公司。1983年省农垦总公司委托金昌农垦分公司、八一农场代管网架公司。2004年,省农垦总公司决定撤销金昌农垦公司并入八一农场。4.国营河西堡电焊条厂。位于金昌市河西堡镇。2006年,甘肃省农垦集团公司决定,撤销河西堡电焊条厂建制,将资产、人员等并入八一农场。5.中小工商业还有:八一磷肥厂、八一食品厂、八一汽修厂、供销公司、农机公司、运输公司、八一煤矿、八一石棉矿。(www.daowen.com)

八一农场全场总人口10612人,其中职工3083人,按从事产业不同分为农业职工2617人,工商建企业职工410人。农场统筹做好小城镇建设,新建农垦中学和青山、天生炕、黑土洼、东寨四个分场学校教学楼3274平方米,总场办公楼2740平方米、天生炕办公楼2100平方米及一批职工住宅楼。2007年,学校全部移交金川区政府管理。截至2009年底,八一农场年产农产品3000万公斤,水泥200万吨,麦芽生产能力8万吨。企业总资产109719万元,总负债68246万元,净资产41473万元,资产负债率62.2%。

(十一)甘肃省国有黄羊河农场

甘肃省国有黄羊河农场位于武威市东南部长城内外,地跨凉州、古浪两区县,占地15.7万亩,场部建在新华区。农场土地依地貌分为南北两区。南部为新华区,北部称新河区。场区温凉干旱,宜种植麦类、玉米、油料、瓜果等作物。

1953年,甘肃省农林厅在甘肃省创建了第一个机械化国营农场——“甘肃省国营黄羊河机械农场”。1979年归入甘肃省级农垦管理体制,更名为“甘肃省国营黄羊河农场”。1993年,加挂“甘肃省黄羊河实业公司”牌子。1996年9月6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甘肃省国营黄羊河农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方案》,黄羊河农场被甘肃省政府列为“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企业”,改制后企业名称为“甘肃黄羊河农工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有资产投资主体为省农垦总公司,并对国有资产实施监管。1997年7月22日,“甘肃黄羊河农工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农业部、甘肃省列入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农业企业,注册登记,挂牌运行。

黄羊河农场(农工商集团公司)已建成标准农田6万亩、葡萄园3万亩、果园5075亩、农田防护林2万亩。农场以农业生产为主,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农业除大面积种植麦类、玉米、油料作物外,还定量栽培籽瓜、特药及制种。生产经营的主要产品有粮食、面粉、葡萄酒、麦芽、麻黄素、亚麻纤维、果品、糯玉米、种子、纸箱、红砖等。黄羊河农场(集团公司)内设6个农业分场、24个工业企业独立核算单位,对外参股5个单位,参股金额5476万元。

黄羊河农场(农工商集团公司)工商业主要围绕农产品深加工及经销:1.酿造葡萄基地3万亩,1100亩葡萄脱毒苗木基地,农场酒业与其他单位联合,组建上市公司“甘肃莫高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啤酒大麦种植基地和年总产量4万吨麦芽的麦芽厂两座,实现年产值3000万元。3.年种植糯玉米2000亩,有“黄河牌”甜、糯玉米系列品牌。4.“公司+农户”模式年种植亚麻2万亩,建有年产1000吨亚麻纤维的生产线。年生产成品麻1000吨、麻籽1500吨。5.创建了国家“AAA”级休闲农业旅游景区,受到省旅游局推介,年接待游客3万人。

2010年,食品公司共生产销售甜、糯玉米棒1866万穗,速冻玉米粒3137吨,糯玉米糁2000吨,速冻蔬菜100吨,出口速冻洋葱丁50吨,青贮牧草8800吨,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利润400万元。种业公司全年共落实订单种植面积29151亩,基地带动周边地区扩至4万亩,全年实现销售收入8200万元,利润446万元。蔬菜公司共落实基地10000亩,全年生产洋葱14165吨,辣椒8486吨,洋葱粒496吨,辣椒酱247吨,娃娃菜275万棵,年实现销售收入2700万元,实现利润150万元。

2010年,黄羊河农场(农工商集团公司)总人口6000人,职工3400名。农场持续20年对职工住房进行改造升级,小城镇建设颇具规模。学校、幼儿园、医院、安保设施也较完备。学校2007年移交凉州区政府管理。

2010年,黄羊河农场(农工商集团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1949万元,较上年增长11.3%;实现利润509万元,较上年增长298%;职工年均收入25663元,较上年增长28%。

(十二)甘肃省国有勤锋农场

甘肃省国有勤锋农场地处民勤盆地西南边缘,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交会地带,自古号称民勤县的“西风口”。勤锋农场的前身是民勤县于1958年4月创建的“勤锋棉花农场”,1979年移交甘肃省农垦局管理,改名为“甘肃省国营勤锋农场”。2007年农场完成股份制公司改造,入组亚盛集团公司。

勤锋农场场区西、北、东三面为流动沙丘环绕,局部地形起伏。海拔1368米,成母土质为冲积湖积物,间有风积物。土壤主要为灰漠土和风沙土。属温带荒漠型气候,年平均气温8℃,年降水125.77毫米,蒸发量2644毫米。年平均风速2.8米∕秒,8级以上大风天气年超过28天。沙尘天气频繁,每年有数次特大沙尘暴天气,是全国沙尘暴发源地之一。

建场以来,经历了50多年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建成防护林5000亩,灌木林5000亩,外围防风治沙林带18公里,果园800亩,总计1.38万亩林地,另有1.1万亩被封育为沙生植被。人进沙退,逼退沙漠3万亩,使农场土地由建场时的1.8万亩拓展为4.8万亩。1995年,勤锋农场被授予“全国农垦系统造林绿化50佳单位”;1998年被国家绿化委授予“全国造林绿化400佳单位”;1997年、2001年分别被甘肃省政府授予“全省国土绿化先进单位”等。

勤锋农场以种植棉花、特种药材、啤酒大麦、酒花、黑瓜子为主。农场适宜种植棉花,是甘肃省内四大棉花产地之一。从1992年开始试种棉花,到2010年棉花种植面积达1500亩,成为农场的支柱产业。1989年至1993年,完成农田标准化建设,农田防护林面积从2500亩增至10000亩,收复弃耕地7000亩。2006年,完成日元贷款防风治沙项目13881.6亩,实现节水滴灌1926亩。2007年9月,由勤锋农场、甘肃省药物碱厂、亚盛盐化工业集团出资组建的“甘肃农垦雪丰棉纺有限责任公司”3万锭纺纱项目,在勤锋农场举行开工奠基仪式。

勤锋农场场办工业有:1.2000年和2004年建成棉加工厂各1座,年加工能力达10000吨。2.2005年组建股份制“棉业纺织公司”,纺纱厂年生产能力1000吨。3.另有综合加工厂、罐头厂、炒货厂、食品厂。

2010年,勤奋农场总人口1900人,职工543名。全面完成了职工住房改造和道路建设等民生工程。全场完成总播种面积20213.6亩,其中种植棉花11506.2亩,亩产籽棉300公斤;种植辣椒4315.3亩,亩单产鲜椒1800公斤;食葵及其他播种面积4392.1亩。农场资产总值达2.2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600万元,职工年收入18800元。

(十三)甘肃省国有条山农场

甘肃省国有条山农场的前身是1960年在白银市农牧场的基础上改建的一条山农场。1972年4月27日,农建二师在一条山农场成立了十六团南干渠指挥部,抽调600多人执行会战任务。1974年8月20日,甘肃省委决定,将十六团(一条山农场)8个连的耕地、林带及水利、房屋设施划拨给景泰县。同年12月,农建二师撤销后,十六团交所在地领导,改为国营条山农场。1979年划归甘肃省农垦总公司管理。地处阿拉善地块南缘的芦阳山间盆地,地形平坦。灌溉用水是景电工程供给的黄河水,年配水668万立方米。

条山农场土地总面积72600亩,其中耕地23620亩,园地13500亩,其他农用地1363亩,林地13451亩,渠道用地5676亩,建设用地5016亩,未利用土地9974亩。辖区总人口6750人,在册职工1017人。主要产品有“条山牌”优质果品(梨、苹果、杏)、杂交玉米种子为代表的作物良种、加工型马铃薯、洋葱、西红柿酱、蜂蜜、杏脯等,其中11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被批准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果品生产基地”。

条山农场农业以种植麦类、玉米、小杂粮、马铃薯、洋葱、药材、西红柿等为主;林业以水果经济林和生态林为主;畜牧业以家庭农场养羊为主体。主业经营和项目建设状况:1.有育种基地2万亩(含“订单”农户)和种子加工厂,年外销种子4万吨。2.水果园林1.1万亩,梨、杏占60%,年产优质果品2.4万吨。有果品加工厂从事果脯、甜玉米、豌豆、果酱、小杂粮的深加工和销售。3.投资1亿多元,引进先进设备建成2.7万亩节水滴灌基地。完成退耕还林13716.8亩,建“三北四期防护林”7000亩;林间套种苜蓿、药材(甘草、麻黄)8000亩。4.建有8000亩加工型马铃薯、洋葱生产基地和5000亩中药材和特药生产基地。5.饲草丰盛,养羊业发展良好。

条山农场场办工业有:1.景泰羊毛衫厂。生产系列羊毛衫产品,年销售收入118万元。2.条山酒厂。拥有9大系列30个白酒产品,年产值保持在3000万元左右,为“AAA”级企业。3.条山水泥厂。年生产能力4.4万吨。第三产业有农垦商场、小天鹅酒楼、房地产公司等,年产值约占总产值的25%。

1996年9月6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甘肃省国营条山农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方案》,条山农场被甘肃省政府列为“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企业”,改制注册为“甘肃条山农工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有资产投资主体为甘肃省农垦总公司,对国有资产实施监管。

1997年9月6日,甘肃省农垦总公司决定,同意《关于甘肃亚盛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兼并甘肃条山农工商(集团)有限公司的请示》。9月8日,省农垦总公司印发《关于甘肃亚盛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兼并甘肃条山农工商(集团)有限公司的批复》。

2010年,条山集团完成作物种植面积37120亩,其中粮食作物17174亩、经济作物3590亩、其他作物2857亩、经济林13500亩,其中公司建园10000亩,职工建园3500亩。生产各类农产品43034吨,其中粮食作物6365吨,经济作物892吨,果品30831吨。主要农产品亩均产值超过3000元。在场外建立基地25940亩,其中周边农村11940亩,内蒙古达旗基地12000亩(马铃薯8000亩),张掖皇城马铃薯种薯2000亩。畜禽业存栏鸡16万只,羊3415只,生猪860头,牛350头,年产禽肉350吨,禽蛋1431吨,羊肉23吨,猪肉41吨,牛肉12吨。以果蔬公司和粮油公司为主组成的工商业,年生产销售西红柿酱1221.6吨(其中出口599吨),苹果酱47吨。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78.67万元,销售产值2138.58万元,增加值218万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973万元,实现利润214万元,上缴管理费80万元,职工平均年收入29355元。

(十四)甘肃省国有平凉农业总场

甘肃省国有平凉农业总场地处甘肃省的东大门平凉市泾川县城,是原甘肃省农垦局陇东分局所在地。1996年1月9日,甘肃省农垦总公司党委、甘肃省农垦总公司印发了《关于张老寺、五举、万宝川三农场合并组建国有平凉农业总场的座谈会议纪要》,将直属的张老寺农场、五举农场和万宝川农场合并组建国有平凉农业总场,与甘肃省农垦总公司直属的平凉农垦公司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平凉农业总场为县级建制,三农场降为副县级建制,归平凉农业总场直属管理,对于平凉农业总场和三农场领导干部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管理方式。平凉农业总场及所属三农场的历史沿革如下:

1958年4月,灵台县在万家川建立了万宝川农场,辖5梁3川和1个公社生产队,面积16.95万亩。后改名为“国营万宝川农场”。

1958年5月1日,泾川县在太平公社张老寺塬1个生产队的基础上建立了“五一农场”,梁峁、沟谷、山坡、碎原地4.2万亩。后改名为“国营张老寺农场”。1968年改为“红卫农场”。1978年2月22日,经平凉地委批准恢复为“平凉地区国营张老寺农场”。

1960年1月,崇信县在山地1个乡的基础上,取“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之意建立了五举农场,面积8.2万亩。后改名为“国营五举农场”。

1965年10月,按照中共中央西北局的决定,甘肃省在平凉筹建了“甘肃省水土保持建设师”。1966年3月,经中央批准,“甘肃省水土保持建设师”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林业建设兵团第二师”。同年4月,根据国务院指示,林二师接收了甘肃省农垦局陇东农垦分局及其所辖张老寺、万宝川、五举等10个农场。国营张老寺农场改称“林二师一团”,国营万宝川农场改称“林二师三团一营”,国营五举农场改称“林二师三团二营”。

1974年12月,省革委会决定撤销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林建师建制后,地处平凉地区的农场和林场移交平凉地区接管。

1975年2月20日,平凉地区成立国营农业总场(场址设在泾川县张老寺塬),管理接收张老寺、万宝川、五举3个国营农场,并在平凉地区农业局增设了国营农场管理科,作为上传下达的办事机构。

1979年3月,甘肃省委批准甘肃省农垦局《全省农垦工作会议纪要》,同意设立甘肃省农垦局陇东分局,管理平凉、庆阳两个地区的国营农场,选址在平凉地区泾川县城。

1980年5月,陇东分局改为平凉地区农垦局。1983年移交甘肃省农垦总公司直管。1984年1月,省农垦总公司决定,平凉地区农垦局改为省属平凉农垦分公司,管辖平凉垦区万宝川、张老寺、五举国营农场。

1988年8月20日,甘肃省农垦总公司决定,张老寺农场、万宝川农场、五举农场恢复升级为县级企业单位,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升级后隶属关系不变。

2005年7月,成立甘肃省农垦事业办公室平凉办事处,撤销平凉农垦公司,原公司企业的部分资产、债权债务并入平凉农业总场。

2006年12月,甘肃省农垦集团公司批复平凉农业总场改制方案,批准成立“甘肃农垦平凉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万宝川、张老寺、五举三个农场设立分公司,平凉农业总场和三个农场建制仍保留。

平凉农业总场所辖三农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8.6~10℃,无霜期185天左右;年降水量640毫米、年蒸发量1400毫米,种植业全靠自然降水,属于雨养旱作农业区。自然灾害为冰雹、春旱等。

1.万宝川农场

万宝川农场位于灵台县西南陇山北坡,总面积16.97万亩,辖“五梁三川”,场部设在万家川分场。宝(陕西宝鸡)泾(甘肃泾川)公路纵穿场区南北。场内为低山丘陵沟壑区,山梁间谷地宽100~300米不等,谷地有溪水流淌。谷坡中阴坡多生灌木,阳坡及缓坡地多生乔灌丛,覆盖度60%~95%。有甘草、柴胡、黄芩、半夏、秦艽、苦参等中草药资源。现有耕地1万亩,耕作以人畜力为主,少部分使用农业机械。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谷类、豆类、油料作物为主;森林资源丰富,有天然次生林7万亩,人工用材林8.4万亩;草场资源亦丰富,畜牧业发展较好。有鱼塘42亩。

2.张老寺农场

张老寺农场地处泾川县西南部,总面积7.66万亩,场部距泾川县城19公里。由4个碎塬、4个梁状丘陵和沟壑组成,面积最大的是张老寺塬,塬面土地2534亩,农场机关、学校、商店均设于此。塬、梁顶已平整为可机耕的条田,塬、梁坡多为梯田,有耕地1.12万亩。天然草坡2.2万亩,人工草地0.3万亩,森林面积3.6万亩,果园4520亩。以农业、林果、畜牧业为主综合经营。

3.五举农场

五举农场位于崇信县南部山区,境内煤炭资源丰富。总土地面积5.56万亩。场区为厚层黄土覆盖,呈低山丘陵沟壑地貌。河谷地及平缓阳坡为耕地,其他坡地多为天然林、人工林或草场。有耕地1.7万亩,川台地用机械耕作,山地梯田靠人畜耕种。有林地3.591万亩、草地1582亩,畜牧业发展较好。

平凉农业总场万宝川、张老寺、五举三农场受地理条件限制,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总量偏小,数十年来经济发展缓慢,到1988年还多为亏损单位。1996年后转变管理职能和体制,在农田基本建设上下工夫,建成一批高产稳产田,使粮食单产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小麦单产由70公斤提高到280公斤,玉米单产由35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以上。大力发展林果业作为农场支柱产业,有苹果园3000多亩,“西王母”牌苹果多次获奖,果品远销国内省外市场。荒山造林、退耕还林8.9万亩。

2007年9月19日,国家财政扶贫资金扶持项目——平凉农业总场五举农场道路工程建设项目,通过了农业部农垦局、中国农林工会、甘肃省农垦集团公司等部门验收。

平凉农业总场万宝川、张老寺、五举三农场是2008年汶川“5·12”8.0级大地震波及的重灾区。截至2010年底,累计投资10396.96万元,完成了1109户职工住房重建和180户职工住房维修加固工程。投资500万元,完成了万宝川农场3436亩土地的整理项目,新增土地478.8亩、清淤渠道27公里、铺设管道18.04公里。投资300万元新建职工户用沼气池647口。投资551.77万元建成张老寺农场3000亩优质苹果基地,五举农场200亩苗木基地及人畜饮水工程,万宝川农场道路建设及水毁工程的修复等工作。

2010年,平凉农业总场三农场土地总面积30.19万亩,常住人口5340人,在册职工370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40万元,实现利润1.5万元,职工平均年收入22246元。

(十五)甘肃省国有鱼儿红牧场

甘肃省国有鱼儿红牧场的前身是1956年省畜牧厅建立的“肃北羊场”,1960年移交省农垦局管理,更名为“甘肃省国营鱼儿红牧场”。牧场地处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东端的祁连山北坡,场区海拔为2500~4500米,有局部高地海拔可达5000米以上。区内群峰突起、沟谷纵横,雪山草地交错。年平均气温零下1℃,记录极端高温29℃,极端低温零下40℃;年降水137.2毫米,年蒸发量1429毫米,属高寒半干旱气候。无绝对无霜期。仅个别山谷地可栽培少量耐寒早熟作物,多为高寒山地。场区有丰富的草场资源,依产草量测算,牧场的自然载畜量为2.55万羊单位。牧业以养殖羊、牦牛为主,兼养有少量马、驴和骆驼,以传统方法进行放牧。自2004年始,实施了围栏禁牧,退牧还草等项目,成功围栏35万亩。棚、圈、舍饲育肥技术已全面推广,场部附近有耕地3500亩,种植青稞和饲草。场区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产有钨、铁、银、铜、铅、锌等,其中塔儿沟钨矿储量居国内前列。柳沟峡、清河、红坡铁矿、石洞沟的银铅矿开发前景也较好。水资源主要为雪山融水,有疏勒河、石油河、石洞沟和山间露泉供人畜饮用。

鱼儿红牧场场办采矿业:(1)清河铁矿和刃岗沟铁矿,年产矿石(含铁60%)6000吨。(2)塔尔沟钨矿,年产精钨砂(W2O3含量65%)20吨。(3)煤矿生产场内生产生活用煤。

2001年由国家农业部、甘肃省财政厅投资90万元,修建了向场部供水的地下管线。2002年,鱼儿红牧场场部迁至酒泉市办公。2003年在场区修建了水塔和供水管道,2004年农电建设到牧场,实现通电。

2010年,牧场总面积311.4万亩,绵羊产羔成活11000只,绵羊存栏16000只;牦牛存栏820头,产犊成活420头。牧场种植青干草3500亩,收获青干草60万公斤。

2010年,总人口543人,职工277名。主营业务收入764万元,实现利润43万元,职工平均年收入18000元,资产负债率39.9%。

2010年,甘肃省农垦集团公司决定,用鱼儿红牧场及所属矿山资产,置换亚盛集团所持有的兰州新西部维尼纶公司股份,鱼儿红牧场入组亚盛集团公司。

(十六)甘肃省国有宝瓶河牧场

甘肃省国有宝瓶河牧场的前身是1952年兰州军区七十三团建立的“肃南托勒牧场”。1953年移交给玉门油矿作为肉食基地。1957年由省畜牧厅接管,更名为“国营托勒牧场”。1958年至1959年,省畜牧厅将该场划分、扩建为3个牧场后搬迁,落脚于宝瓶河。1960年春,肃南县决定将3个牧场合并,更名为“国营肃南宝瓶河牧场”。1961年移交给甘肃省农垦局领导,更名为“甘肃省国营宝瓶河牧场”。牧场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的黑河大拐弯处。南面、东面、北面都以黑河为界,与青海省相接,土地总面积34.8万亩。宝瓶河牧场场区地处北祁连褶皱带,自南向北带状起伏,从西到东群峰纵列,山高谷深。气候随海拔高低纵向变化,海拔4300米以上为高山寒漠,海拔27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可种植耐高寒作物如春小麦、青稞、蚕豆、豌豆、马铃薯、油菜、燕麦等,山地只能生长牧草。场区有水沟七条、泉水四处,可供人畜饮用。多数草场年亩产草90公斤左右,牧场理论载畜量为1.4万羊单位。另有7.07万亩土地为高山寒漠、雪山冰川、裸岩,无草可牧。场区现有天然草场19.78万亩,人工草场1.8万亩。饲料耕地714亩,天然林保护面积4.38万亩。牧场总人口658人,在岗职工119人,从业人员270人。牧场设农业分场、临泽农业分场、养殖场和宝瓶河酒厂。

1990年,甘肃省农垦总公司将临泽农场5000亩荒地划拨给宝瓶河牧场,供牧场建立农业分场生产基地。

1999年开始,牧场实行产权制度改革,“畜群整体出售、草原分片租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草场被43户家庭牧场租赁承包经营。通过不断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力度,有效地遏止了草原退化,同时坚持以草定畜,引导职工进行草原围栏、暖棚建设、科学舍饲喂养,持续进行草原基础建设,牧场累计改良草场15万亩,人工种植牧草3000亩,完成围栏育草9万亩,修建标准饲养暖棚13000平方米,户畜存栏600~800只(头),户年均收入4万元左右。70%的牧户有冬春暖房、暖棚(舍),97%的牧工用上太阳能,60%的家庭冬春牧场有道路相通,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0%以上。

2000年,宝瓶河牧场场部迁址张掖市甘州区新墩镇,建立了新墩产业区,占地100亩。产业区育肥牛、羊舍,酒厂厂房。形成年育肥牛2000头,饲养梅花鹿120头,引进自育自选良种畜50头。

2009年,宝瓶河牧场垦荒面积达到3000亩,打机井10眼。2010年新垦荒地1000亩,种植小麦600亩、玉米100亩、啤酒花300亩、大麦200亩和瓜蔬等,农业职工年纯收入8500元。

宝瓶河牧场场办工业有酒厂,年产青稞系列、鹿产品系列酒50吨。

2010年,牧场牲畜饲养量31000头(只),其中绵羊为30000只,牦牛1000头。当年繁殖活羔羊12500只,初犊250头。本年出栏绵羊12000只、牦牛150头,牧业职工年均收入约10万元。牧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48.6万元,完成主营业收入855万元,实现利润44万元,职工平均年收入20287元,资产负债率35.7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