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行疏勒河流域综合开发项目
经国务院批准,甘肃省政府立项的“甘肃省河西走廊(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项目”(以下简称“世行疏勒河项目”),1996年实施。由世界银行贷款投资的“世行疏勒河项目”位于嘉峪关外的疏勒河流域,在酒泉市的玉门市、瓜州县(2006年以前称安西县)行政区内,是国家“九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世行疏勒河项目”由甘肃省水利厅具体负责,下设世行疏勒河项目建设管理局(简称疏管局),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是集水利、发电、垦荒、移民安置、农林牧服务、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系统工程。主要工程为:建设坝高54.8米、长366米、库容1.94亿立方米的渠道水库1座;新建改建支渠以上灌溉渠道1249公里,开荒地81.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5.4万亩,项目区域有效灌溉面积达147.3万亩;从甘肃东南部11个贫困县移民20万人。项目总投资28.12亿元,实施期限12年。
1998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在项目建设管理局(疏管局)下设疏勒河项目甘肃农垦工程建设指挥部,省农垦集团公司董事长杨树军兼任总指挥,张海任副总指挥。农垦工程建设指挥部的任务是:完成开荒及渠道配套31.6万亩,改善现有田间配套工程184万亩;农垦新建3个农业分场、36个生产队,安置移民8.08万人。项目区覆盖的农垦单位和任务分别是:黄花农场新增灌溉面积12.8万亩,安置移民3.57万亩;饮马农场新增灌溉面积4.5万亩,安罝移民1.3万亩;农垦建筑公司七道沟农场新增灌溉面积2.3万亩,安置移民0.66万人;官庄企业联合公司对主输水渠及配套支渠进行改建扩建。
1999年,省农垦工程建设指挥部完成前期准备和招投标工作。2000年4月,项目工程各标段陆续动工。历时六年,共计完成:1.水利工程。完成干渠52.9公里、支干渠15.87公里、支渠27.67公里,均为高标准衬砌。2.生态保护工程。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新建扩建干支渠沿线4~8米宽的防风林带,支渠以下设防风林网,农垦项目区新增林地面积2万余亩。同时按项目设计要求,完成了经济果品林、水保薪炭林和四边封滩(沙)林。3.移民分场建设。按项目规划,农垦在项目区建设了七道沟、独山子、梁湖三个移民分场,建设5个移民村和2个自然村,完成土地开发配套面积120960亩,新修干渠、支干渠47公里,支渠、分支渠119公里,配套修建分场场部1处,分场办公楼2幢,分场中学3所,中心医院3所;修建19个行政村村委会、村诊所、村小学18所,并配齐全部办公、教学、医疗设备;打人饮机井22眼,建水塔及变频供水设备22座(套),铺供水管道141公里,架设高、低压供电线路168公里,铺设乡级沥青路32公里,修建砂石道路45公里。工程以100%的合格率通过评估验收,优良率为30%。农垦项目区共安置移民32400人,全面完成项目规划任务。
1999年至2005年,省农垦项目工程指挥部完成项目投资11306万元,所有工程均通过评估验收。其中七道沟移民分场平整土地、社区配套建设工程被评为优良工程。该项目使农垦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为农垦经济发展积蓄了后劲。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1.荒地开垦和弃耕地收复项目
农垦荒地开垦和弃耕地收复项目,由各农场提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和投资预算等初期计划,1994年立项由甘肃省农垦总公司批准。“九五”计划期间,开垦或收复宜农荒地6万亩,达到农垦原有耕地水平,并在新垦土地上配套水利设施,营造防护林。该项目涵盖甘肃农垦所有农场,酒泉、张掖垦区开垦荒地、收复弃耕地面积较大。项目投资为银行贷款、企业自筹、农场与家庭农场共同筹资联合开发三种方式。饮马农场开垦和收复弃耕地2.5万亩,其中建啤酒大麦基地2.1万亩、啤酒花种植园0.1万亩、防风固沙林0.2万亩、经济林0.1万亩。总投资2000万元,其中农业开发综合治理专项资金1200万元,企业自筹800万元。
1999年6月,荒地开垦和弃耕地收复项目在农垦系统全面完成。开垦、收复弃耕地6万亩,基本配套可种植面积4万亩,完成计划的125%;改造中低田5万亩,完成计划的111%;完成项目资金4300万元。其中甘肃省农垦总公司投入290万元,财政有偿投入200万元,企业自筹(含贷款、职工投资)3810万元。项目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明显,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800万元,实现利税760万元,投资利润率为36.5%,投资回报期5.5年;使2.5万亩荒漠变成绿洲,推动了区域性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向良性目标发展;每年可提供5000吨啤酒原料、25吨林果产品,使农场原料基地更具规模优势。
2.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甘肃农垦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垦区建设的战略举措,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升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水平,抓住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扶持资金和甘肃省省级配套资金增加的机遇,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中低产田改造。1996年,甘肃农垦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全垦区连续实施17年,项目先后在临泽、八一、黄羊河、下河清、宝瓶河、张掖、饮马、黄花、条山9家农牧场实施,项目立项合计81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立项73个,产业化经营项目立项8个。累计投入开发资金23549万元,共争取落实中央及省级财政资金1236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8659万元,甘肃省省级配套资金3709万元。累计改造治理中低产田45.85万亩。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构建形成了垦区田、林、路、渠标准化农田体系,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建设标准,切实提升了垦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水平,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大力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实现了农田增产、职工增收、企业增效的多重目的,为推动垦区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治沙防风林营造项目。1997年,由河西垦区各农场立项,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配套项目。项目在沙源区营造防护林、经济林、种植牧草或其他绿色植物。同年3月,酒泉地区林业处批准饮马、黄花、小宛、敦煌、下河清、生地湾农场治沙防风林营造项目5万亩,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项目投资由银行贷款、企业自筹两部分组成。治沙贴息贷款占项目投资的56%,项目于1999年全部完成。评估验收资料测算,项目周边农田粮食作物产量可提高7.8%。
(3)农业节水灌溉项目。1998年,由国家财政部、甘肃省财政厅委托甘肃省水利厅疏勒河管理局设计、主持的“西部地区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在极端干旱的小宛农场实施。项目总投资709万元,项目于2006年完成。项目试验区规划5000亩,其中滴灌2500亩,低压管灌2500亩。
(三)现代农业节水灌溉项目
1.亚盛集团下河清、生地湾分公司2万亩滴灌工程项目
1998年,由甘肃农垦亚盛集团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由甘肃省农垦勘测设计院编制,经甘肃省经贸委批准。项目引进以色列兰特菲姆公司节水设备、管材,辅助材料从国内购置,配套机井13眼、农电线路7.75公里、泵房40间。实施滴灌工程2万亩,其中棉花1万亩,果园3000亩,啤酒花3000亩,黑白瓜子4000亩。项目总投资4632万元,由企业自筹解决。项目分别在下河清、生地湾分公司实施。主要引进以色列专利技术和关键设备(过滤、控制系统、地面毛细管),由以色列专家规划、设计、施工、调试和员工培训,管道地沟长60公里。项目年新增销售收入1380万元,新增利税1000万元。
1998年4月,项目设备完成调试。7月8日,以色列驻华大使南月明莅临项目现场,主持竣工剪彩。8月份,甘肃省农垦总公司组织省、地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对项目进行验收,认为该滴灌工程节水、节能、节肥、节省劳力和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值得大面积推广。甘肃省委书记孙英、省长宋照肃先后到项目区考察调研,给予了充分肯定。
2.亚盛集团条山分公司2万亩滴水灌溉项目
2001年4月,由亚盛集团向甘肃省农垦总公司、甘肃省经贸委请示立项,8月通过论证并获准立项。建设地点在亚盛集团所属条山分公司。项目工程建设滴灌面积3万亩,包括果园2万亩,啤酒花0.5万亩、蔬菜0.5万亩,配套建设蓄水池2座,农电线路7.75公里,泵房40间。项目引进以色列节水设备,配以国产管材及辅助材料。项目总投资9350万元,由企业自筹和申请银行贷款解决。该项目2001年秋全面开工建设,2002年建成投入使用。项目节水50%~60%,节肥20%~30%,节省耕地面积15%~20%,节省劳力40%~50%,增产20%~25%。年増销售收入2580万元,利润1592万元。
3.敦煌农场节水滴灌工程
2004年4月,由甘肃省农垦集团公司批准立项,项目建设2130亩滴灌工程。敦煌农场以种植棉花和哈密瓜为主,在地域经济中具有技术和规模优势,但建场半个多世纪以来,始终缺水是制约农场发展的主要障碍。在甘肃省农垦集团公司支持下,资金来源为“日元”贷款,项目总投资450万元,2005年9月工程全面竣工。经过2005年一个生产周期的试运行,各项指标增效明显:平均每亩节水250立方米,节水50%,亩节化肥10公斤、亩节肥40%。棉花单产增加58公斤,增产16.2%,综合增效377元/亩。
2005年秋,敦煌市财政局向敦煌农场投资80万元,推广节水灌溉1000亩,农场自筹资金配套建设滴灌农田1000亩。2006年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敦煌农场被敦煌市政府树立为“敦煌市万亩农业节水滴灌项目示范区”。
(四)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
1.啤酒原料基地项目
(1)啤酒大麦生产基地与龙头企业建设。①基地建设。啤酒大麦是啤酒生产的主要原料。甘肃河西走廊是我国啤酒大麦的主产区之一,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太阳总辐射量大,日照时间长,农作物生长期积温长,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啤酒大麦最佳生产基地。甘肃农垦啤酒大麦基地,“八五”计划期间引进种植,“九五”计划期间初具规模。甘肃农垦大型国有农场多数分布于河西走廊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地势平坦,连片集中,加之国内啤酒原料60%以上的份额仍依赖进口。20世纪80年代,各农场开始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啤酒大麦成为主栽品种。甘肃省农垦农业研究院引进选育出法瓦维特、黑引瑞、莫特B23、甘啤3号等一批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的优良啤酒大麦品种,有力地支撑了甘肃农垦河西走廊啤酒大麦基地的形成。到1992年,啤酒大麦的种植面积占全垦区粮食种植面积的91.7%,并逐年有所提升,为龙头企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经过多年的探讨和积累,甘肃农垦创建“公司+基地+农户+科研”的模式,在河西地区带动创建了60万亩优质啤酒大麦种植示范基地,且产地集中,农场田、林、渠、路配套,种植条件优越,原料品质佳,受到市场欢迎。②莫高股份麦芽龙头企业。1992年,甘肃省农垦总公司批准立项,在饮马农场“建设年产5000吨啤酒麦芽生产线项目”,1993年10月竣工投产。1994年底,饮马农场对麦芽厂进行股份制改造,募集资金600万元,投建麦芽厂第二期工程。1995年6月,饮马农场麦芽厂二期工程年产1万吨麦芽生产线竣工投产。同年12月,经甘肃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登记注册“甘肃省饮马啤酒原料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500万元。1998年,饮马农场新建的第三条生产线年产2万吨麦芽厂竣工投产,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IS09002质量认证。1999年,甘肃省农垦总公司以甘肃饮马啤酒原料股份公司为基础,组建了“甘肃莫高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饮马啤酒原料公司全部资产以股份制形式加入“莫高股份”。2005年至2007年,莫高股份所属金昌、饮马两大麦芽生产公司新增10万吨麦芽扩建项目建成投产,使年生产能力达17万吨,莫高股份以两户麦芽公司为龙头,以金昌、玉门地区为中心,整合河西地区大麦生产基地资源,并以“订单”农业形式,从种植到管理,从种子到施肥各环节,均由莫高股份给予指导和支持,带动建立了30万亩的优质啤酒大麦示范种植基地,实现了种植和加工销售互促、互动与互利。③基地与加工企业的辐射作用。甘肃农垦在莫高股份建设啤酒大麦基地的基础上,又在玉门、酒泉、高台、金塔、张掖、临泽、山丹、金昌、武威的农垦企业建设啤酒大麦基地,并先后组建了下河清、张掖、山丹、黄羊河麦芽公司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了当地种植业的进步和发展。这些麦芽公司年销售麦芽20万吨,质量达到国际优级品等级,在国内享有知名度,属国家、甘肃省政府的农业重点扶持发展产业。
(2)啤酒花栽培基地与加工项目。①产业概况。啤酒花是啤酒酿造的主要原料之一,被誉为“啤酒之魂”。在食品行业中用作添加剂,具有防腐、保鲜和帮助发酵的作用。甘肃出产的啤酒花质量最佳,单产最高而成为中国酒花主产区。国内市场年需求量为1.65万吨,需求缺口依赖进口。甘肃等主产地年产量约1万吨,甘肃省年产酒花稳定在5400吨,甘肃农垦系统占80%,约4200吨,种植基地规模为2万亩。甘肃省种植区域集中在张掖甘州区至酒泉玉门镇一带。由于啤酒花中有效成分α-酸极易挥发流失,采摘后必须立即加工,当时通行的较先进的加工方式有制成颗粒酒花、烘烤及酒花浸膏等。甘肃农垦系统以加工颗粒酒花为主,2012年已有全自动颗粒酒花加工厂7家,年加工能力10000吨。②“亚盛集团”下河清分公司啤酒花基地建设项目。1999年,由亚盛集团立项,报经甘肃省农垦总公司和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项目建设于2000年启动,以下河清分公司酒花园为基础,改造创建10000亩酒花种植基地。采用半高架型壁挂式栽植模式,全部种植品质与国际接轨的新品种高甲酸品种——亚金2号,引进捷克酒花采摘机2台,清选生产线2条。增建4座酒花烤房及质检化验设备。项目总投资3721.5万元,资金由亚盛集团自筹。项目实施后,酒花从栽植、浇灌、施肥、田管、收获到清选,全部实现机械作业,保证了种植的规范精准,提高了啤酒花品质。职工平均承包面积由6亩增加到60亩,实现了啤酒花承包的规模经营。下河清分公司创造出“单产世界第一、滴灌面积全国第一、酒花品质全国一流”的奇迹。该项目于2003年10月通过验收。
2.“莫高”葡萄酒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1)葡萄酒产业概况。“莫高”葡萄酒产业是在甘肃农垦所属黄羊河农场葡萄酒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黄羊河农场具有几十年的葡萄种植历史,先是栽培水果型鲜食葡萄,1985年引种酿造型葡萄,并建厂酿酒,创建“莫高牌”系列瓶装葡萄酒品牌体系。1999年葡萄酒产业资产从农场剥离,并入甘肃农垦组建的“甘肃莫高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莫高葡萄酒原料基地种植葡萄约5万亩,葡萄种植基地名为“莫高庄园”,是中国生产优质葡萄酒的最佳原料基地之一,葡萄品种之多、面积之大属亚洲之最。1999年,在武威召开的全国第五次葡萄科学研讨会上,代表们对基地进行了考察论证,一致认为这里是中国生产优质葡萄酒的最佳原料基地之一。2001年荣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2003年被中国市场研究中心评为“AAA”级企业。“莫高”葡萄酒产业基地选育出优质红色葡萄品种有黑比诺、蛇龙珠、梅鹿辄、品丽珠、宝石解百纳。白色品种有白比诺、灰比诺、霞多丽、雷司令、贵人香。2005年,莫高股份公司与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共同观察、研究、试验,建设了国内面积最大的1100亩酿造葡萄脱毒苗木繁育基地,引入选育更加优质的酿酒品种。
(2)莫高葡萄酒产业项目。甘肃农垦葡萄酒产业起始于1983年,1985年在原国家轻工部高级工程师郭其昌和西北农业大学李华教授的指导下,建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基地、酒厂一体化的葡萄酒生产企业。1997年引进意大利1万吨级葡萄酒生产线及关键技术、设备。引进真空气囊压榨机,保证酒汁不被氧化变质;引进自动化灌装机、速冻机、真空膜过滤机、硅藻土过滤机等。
1999年,甘肃农垦整合优势资源组建甘肃莫高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葡萄酒产业成为莫高股份旗下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酒厂和园区取得了长足发展,生产规模逐步扩大。2001年,从美国引进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充分光度计等检验设备,保证生产、检测能力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同时投巨资扩建,使酒厂具有13000吨的发酵、贮酒能力和10000吨的灌装能力。2004年莫高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008年至2009年,莫高股份利用募集资金投资13225万元建设“葡萄酒庄”,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建成15000吨的葡萄酒生产线;建设大型酒窖,生产和储存高档葡萄酒。建设葡萄酒博物馆,以提升企业技术。
莫高股份依据OIV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实现了发酵阶段的技术控制,完成了“乳酸菌多级扩大培养”,并在生产中充分应用,工艺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10年,莫高葡萄酒原料与酒业均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获得“绿色食品”商标。莫高葡萄酒已成为甘肃省“四张名片”之一,是甘肃省政府确定的西部大开发和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
3.苜蓿草产业项目
苜蓿草产业是甘肃省的优势产业,属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项目。甘肃农垦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立足于河西走廊的资源优势发展草产业,集生产、加工、经营为一体,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生态优势。甘肃农垦草产业项目建设分为两部分:
(1)种植紫花苜蓿。从“十五”计划开始,各农牧场利用开荒地、弃耕地收复、退耕还草、中低产田改造、草场改良、林下地植被,有计划地种植紫花苜蓿。2010年,紫花苜蓿种植总面积达9万亩,除农、牧场养殖业自用外,每年可收获加工草块、草粉、种子等苜蓿草产品5万吨作为商品。饮马农场开辟的草产业基地,引进优良品种,配备专业机械,辐射周边农户,共生产优质商品草产品1.1万吨,经济效益良好。
(2)莫高股份组建“甘肃中农草业科技有限公司”。2004年至2005年,为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莫高股份在永昌县建立起优质苜蓿种植基地3万亩,总投资1805万元,新建2万吨苜蓿草颗粒生产线,致力于草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战略目标是把河西走廊建成绿色长廊和西部“金腰带”。截至2010年底,累计生产苜蓿草10余万吨。
4.条山优质果园基地建设及果蔬生产线建设项目
甘肃农垦条山农工商集团优质果品基地建设项目,于1998年开始建设,将原四、五、六林业分场整合组建林果公司,建设改造2.5万亩果园基地,其中苹果3330亩,梨园9870亩,杏园4600亩,其他果树1300亩,育苗和加工基地500亩,利用以色列引进节水滴灌系统对果树进行科学供水。2010年,生产优质商品果42000吨,实现利税677万元。2006年至2007年,投资987万元建起果蔬生产线建设项目。建生产浓缩杏酱5吨/小时、浓缩番茄酱10吨/小时的生产线一条,带动和解决了周边2000多户果农的果品加工和销售问题。
5.农垦种子基地建设及种子加工项目
省农垦制种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既是农垦传统产业,又是农垦支柱产业之一。20世纪90年代后期,农垦制种业以省农垦农业研究院为中心,开展原种引进、试验、复壮、提纯、示范、培育,并在甘肃农垦系统推行良种“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加工机械化,布局区域化,统一供应种子”的“四化一供”措施,陆续创建了一批具有专业能力的农场育种基地。1994年,农业部公布的全国“百家种子工程企业”中,甘肃农垦大麦原种场(啤酒大麦)、条山农场(果品蔬菜)、饮马农场(啤酒大麦)、八一农场(啤酒大麦和小麦)、山丹农场(油菜和啤酒大麦)榜上有名。
截至2010年底,种子基地总面积8万亩,成品种子除甘肃农垦系统内使用外,大部分投放种子市场。规模较大的种子生产加工企业如下:
(1)黄羊河集团种业公司。2004年,投资869万元,新建20000吨良种加工生产线,组建股份制种业公司,以农场为基础,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分类种植,发展种植基地5万亩,与省内外几十家种子经营单位建立了稳固的经营网络,年实现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利税800万元。
(2)条山集团良种公司。依托农场资源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制种基地达20000亩。主要开展杂交玉米、脱毒马铃薯、洋葱、啤酒大麦、小麦、高粱、油葵、胡麻、豆类、瓜果蔬菜类的制种,为条山集团良种公司制种优势作物,与国内外科研单位、种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1994年至1998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建成种子生产加工企业,总投资3200万元,年生产能力12250吨。
(3)甘肃农垦金麦种业公司。公司在山丹农场,以啤酒大麦、小麦、杂交油菜、蔬菜、油葵制种为其优势种类。年加工能力1500吨,年利润250万元。
(五)特色农业项目
1.金盏花产业
金盏花又名金盏菊,原产欧洲,天然食品、化妆品色素提取物。1998年,由甘肃省农垦农业研究院引进种植金盏花。2001年至2004年期间,省农垦农业研究院先后与院属农场、武威市凉州区、景泰县分别合资成立了3家天然色素公司,开辟种植基地4万多亩,总投资1200多万元,建设加工厂3座。带动周边农民种植金盏花,亩产值1500~1800元,纯利润为900~1400元。打破了美国公司在金盏花市场的垄断地位,出口创汇147.8万美元,成为武威市创汇企业第一名。张掖农场于2003年从宁夏引进金盏花种植,与香港合资总投资400万元,建立加工厂,金盏花产业成为张掖农场的支柱之一。
2.加工型脱毒马铃薯产业
1995年,甘肃农垦条山农场开始为百事公司试种专用马铃薯。1999年,美国百事公司与条山农场达成建立马铃薯原料基地协议,利用百事公司提供的种苗和技术规程,种植加工脱毒马铃薯获得成功,为甘肃农垦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9年,甘肃农垦马铃薯种植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有四家:条山、下河清、山丹和八一农场,马铃薯原种薯生产企业1家,系亚盛集团天润薯业公司。截至2010年底,4家农场的马铃薯产业均为订单生产模式,种植面积稳定在9000亩左右,亩产达2.5吨,年产量1200吨,高于甘肃省内平均水平。亚盛集团及所属条山、下河清分公司在种薯和商品薯的种植方面进行了多年的尝试,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采用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机械化种植,配套滴灌设施的栽培模式,探索出了项目农业整体推进的适宜模式,形成了持续的经营盈利能力,示范推广具有一定的基础和影响力。条山农场2004年起进行马铃薯规模化种植,到2010年,种植规模4000亩,与上海上好佳食品公司和北京辛普劳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山丹农场经过引进脱毒马铃薯良种,积累和形成了一整套脱毒种薯繁育综合配套技术,建成了种植面积达1300亩的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基地。2000年以来,八一农场开始分年度、分区域,在井灌区和河灌区引进示范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取得一定经济效益。八一农场发展马铃薯优势在于土地面积大,适宜集中连片,大面积机械化种植,而且黑土洼分场海拔高,气候冷凉,适宜脱毒种薯繁育和商品薯的生产。
2008年5月,亚盛集团天润薯业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隶属于甘肃亚盛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体系建设,马铃薯产业化进程流程生产工作,是马铃薯微型薯、种薯及商品薯研究、生产和种植的专业公司,承担着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化发展项目。2008年,拥有节能日光温室20座,三联栋防虫网室5400平方米,组培室1200平方米,原原种种植基地1000亩,一级种薯种植示范基地3000亩。实现生产试管苗2500万株,生产微型薯3000万~5000万粒。2009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176万元,利润477万元。(www.daowen.com)
3.番茄制酱产业
张掖农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日照充足,土地肥沃,具有生产优质农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适宜番茄生长,而制酱番茄的种植与加工,称作“红色”产业。2006年开始,张掖农场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建立了2000亩制酱番茄种植基地,通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节水滴灌技术的应用,使番茄亩产量由3吨增至5吨以上,最高可达12吨。2006年至2007年,张掖农场投资1440万元,建设并扩建番茄酱厂,年产番茄酱7000吨,实现年销售收入13710万元,利润110万元。通过加工、制酱、包装企业,给农场和职工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4.甜糯玉米产业
1999年至2001年,黄羊河农场引进种植甜、糯玉米,成立了甘肃黄羊河农工商集团武威食品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新建年产100万穗真空保鲜甜糯玉米生产线1条。2002年,新开发糯玉米糁、真空保鲜糯玉米粒。2006年,新开发黄金豆(膨化玉米)。从2008年起,糯玉米糁每年销量超过1000吨,成为农场的主导产品。2010年,食品公司新建2000万穗鲜食甜糯玉米高温杀菌灭活和真空保鲜生产线1条,3000吨速冻玉米及玉米粒生产线1条。2010年5月,“甘肃黄羊河集团武威食品公司”更名为“甘肃黄羊河集团食品公司”,注册资金增至1000万元。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到2010年种植面积扩大到4800亩,成为真空包装玉米产销量在同行业中全国最大的企业,成为黄羊河农工商集团公司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
5.亚麻产业
2001年,甘肃农垦黄羊河农场与甘肃爱雅纺织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甘肃武威黄羊河亚麻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429万元,建立了生产基地和亚麻加工厂。
2004年,建设1000吨亚麻加工厂建设项目,拥有两条国内先进的亚麻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2000吨,亚麻子3000吨,年销售收入达1000万元,年实现利税80万元。亚麻种植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种植面积由600亩逐渐扩大至40000亩,可加工食用油1000吨,麻屑600吨。亩均净利润400元以上。截至2010年底,甘肃农垦张掖、山丹农场都建起亚麻种植基地和加工厂。
6.国家“百号”良种繁育项目
“甘肃省农垦国家百号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是国家农业部2008年批复立项,甘肃省农垦农业研究院承担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项目内容为:扩建良种繁育基地3000亩,建设加工、配料车间2200平方米,购置配套种子加工、检测仪器设备63台(套)。项目完成总投资444.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95万元,该项目2008年建成,确保国家特种药材良种繁育达到规范、标准、安全的目标。
(六)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项目
1989年之后,甘肃农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项目100多个,其中大型工程项目如下:
1.治沙防护林项目
甘肃农垦“20万亩治沙防护林项目”,是国家2002年“三北”防护林四期建设工程的组成部分,被列入甘肃省2002年重大林业建设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建设治沙防护林20万亩。
2002年,该项目在甘肃农垦条山农场(景泰县境内)、下河清农场(酒泉市)、生地湾农场(金塔县)实施,规划5年建立种荔繁育基地3000亩,树木+苜蓿林草基地8万亩,经济林(早酥梨、条山杏)10万亩,灌木林草地2万亩。到2007年完成部分投资内容,完成投资1200多万元。截至2010年底项目基本完成。
2.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
甘肃农垦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2003年列入甘肃省计划并开始实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荒地造林、弃耕地复林12.7万亩,争取落实国家项目资金2963万元。天然林保护项目主要在平凉农业总场所属的万宝川(灵台县境内)、五举(崇信县)和张老寺(泾川县)三个农场实施。在项目实施进程中,平凉垦区各农场严格按照“退得下,还得上,能致富,不反弹”的要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工程进行全面规划,农场领导和分场干部深入一线,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领导责任制,在施工过程中落实“包施工、包技术,保质量、保进度、保成活”的“两包三保”工程责任制,农场和分场共同严把“规划关、施工关、栽植关、验收关”等关键环节,坚持“不符合规划不施工、苗木不合格不栽植、栽植不规范不验收、完不成任务不收兵”的“四不”规范标准,在此基础上采取工程措施,确保造林质量,落实管护措施。其中8.22万亩天然林,9.43万亩人工用材林被纳入国家公益林保护计划。
3.日元贷款风沙治理项目和节水滴灌项目
“日元贷款风沙治理项目和节水滴灌项目”,是甘肃省人民政府利用日本政府第四批贷款,对西部风沙区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项目。从2004年开始实施,用5年时间完成。
项目建设内容为2万亩滴管节水和风沙治理工程,贷款方为日本协力银行。两个项目实际完成总投资18012万元,其中财政资金502万元,申请日元贷款14273万元,其中风沙治理工程日元贷款1500万美元,节水灌溉工程日元贷款1823万元,企业自筹资金3237万元。
滴灌节水项目分别由敦煌农场、饮马农场、黄花农场、勤锋农场、农垦建筑公司、莫高股份6个单位实施。风沙治理工程在甘肃农垦河西垦区的饮马、黄花、小宛、张掖、临泽、八一、勤锋、黄羊河8家农场实施。项目建成后,完成风沙治理面积275601.15亩,配套工程渠道建设290.42公里,节水灌溉5688亩,购买农用机械149台套,新修道路162.4公里。滴灌节水工程完成滴灌节水面积2万亩,大力提高了项目区节水灌溉能力。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有效遏制了项目区沙漠化蔓延的趋势,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产出能力明显加强,生存环境质量和经济收入大幅提高,实现了项目区经济、生态、人文和谐发展的局面。
4.国家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甘肃农垦“国家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2002年在张掖农场开始实施。按照项目指挥部安排,2004年开始实施,2007年全部完成。张掖农场共修建高标准干渠、支渠、斗渠和U型渠75.9公里,滴灌项目1.65万亩,新打及修复机井22眼,扩大、加固场区防洪体系建设,建设总容积180万立方米蓄洪池3座,化害为利。项目完成总投资2000多万元,其中国家投资占66.8%。项目的完成使农场农产品的产量、质量都得到大幅度提升,张掖农场种植的番茄亩产量由原来的3吨提高到5吨,最高每亩单产达12吨。
5.鱼儿红牧场天然草原保护项目
2005年,甘肃农垦鱼儿红牧场5万亩草原被列入国家农业部天然草原保护项目。总投资1200多万元,完成了围栏禁牧等各项投资建设任务。
(七)贫困农场扶贫及饮水安全项目
2004年至2007年,农垦“国家贫困农场扶贫项目”及“饮水安全项目”,集中在平凉农业总场张老寺、五举、万宝川三个农场实施。
1.农业部贫困农场饮水安全项目
2004年,省农垦有50000人饮水安全问题未得到解决。经申报项目被列入“农业部贫困农场饮水安全项目”。2005年,在泾川县南部山塬区水浅层缺硒,引发地方病的张老寺农场开始实施。张老寺农场饮水工程完成投资135.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0万元。项目完成新打160米深井2眼,新建水塔2座,修建蓄水池2座,检查井30孔,安装供水管网30850米,修建供水管理房1座,自来水入户481户,饮水工程于2006年6月建成竣工,顺利投入运营,从根本上解决了农场3100多口人生活用水长期困难问题。该项目先后通过省农垦集团公司和国家农业部农垦局检查验收。与此同时,该项目还在其他农牧场边远居住点实施。
2.国家财政部扶贫项目
2006年,在五举农场(崇信县境内)实施“国家财政部扶贫项目”。在五举农场建设石拱桥1座,涵洞23处,衬砌水渠623米,拓宽整修四级砂粒道路13.8公里,路面铺砂12000立方米,完成工程总投资163万元,场区道路建设项目全线竣工后,解决了五举农场出行难的道路问题。该项目先后通过了省农垦集团公司和农业部农垦局的检查验收。
3.甘肃移动通讯塔项目
2006年,甘肃移动公司投资378万元,加上农场自筹资金,铺埋光缆,建通讯塔,解决农垦平凉垦区张老寺、五举农场通讯难问题。
4.部列贫困农场肉牛养殖扶持项目
2006年10月,万宝川农场“贫困农场肉牛养殖扶持项目”,在北京通过论证立项。2007年开始实施项目,2008年完成了“部列优质肉牛繁育及快速育肥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总投资203.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10万元,农场配套资金93.6万元。该项目建设了牛棚圈舍、饲草青贮池、兽医工作室和看护房,修建了道路,购买了陇东优良品种黄牛,配备了专线变压器和供电设施、电动铡草机和饲料粉碎机,聘请了甘肃省畜牧学校毕业的兽医,进行畜病防疫,开展冷冻精液配种。当年11月底通过了甘肃省农垦集团的验收。项目建成后,万宝川农场推广了围栏放牧、配料补饲、贮备饲草、设施育肥、冻配改良等管理方法,带动了周边农民和职工家庭农场养牛业的发展。截至2010年底,万宝川农场3年累计黄牛饲养量达5486头。
(八)农电线路改造项目
省农垦用电长期处于“计划”之外,除向电力部门交纳“增容费”外,还需企业投资建设线路设备。因电网年久失修,故障频发,电耗严重,容量不足,一直困扰着甘肃农垦企业。2001年,国家农电网改造,甘肃农垦企业被列入国家计划。2002年,涉及甘肃农垦20多家企业,总投资超过1.76亿元的农垦农电改造工程圆满结束。从此,地处祁连山腹部、建场50多年的鱼儿红牧场结束了不通电的历史。
(九)“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项目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大地震后,省农垦平凉农业总场和省农垦药材站高楼山农场受灾严重。在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农垦灾后重建财政资金相继到位。农垦灾后重建计划总投资6821万元,其中国家财政补贴3766万元,企业、职工自筹3055万元。实际完成总投资11362万元,占计划投资的167%。新建和维修加固职工住房1368户,蓄水池1座,铺设管道4.5公里,福利用房570平方米,道路993米,排沟715.6米,护坡1547.87立方米,输电线路0.7公里,职工住宅污水排水管网637米,平整场地9450平方米,新建农田防护堤及护坡1700立方米,维修道路18000平方米,加固桥梁2座,新建砖混厂房500平方米,人工林4000亩,GAP中药材种植加工100亩,完善旅游服务设施720平方米。灾后重建项目涉及农垦受灾职工的切身利益,通过项目实施,让受灾群众住进新居,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受灾群众利益得到保障,项目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十)落实惠农政策
2008年10月,国家和省政府出台大量“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省农垦积极向国家部委、省委、省政府及属地政府申报,使惠农政策落实到国有农场和职工家庭农场。落实的主要惠农政策如下:
(1)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补助;(2)土地整理、基本农田保护补助;(3)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保护补助;(4)特色优势产业补助;(5)村村通乡村道路建设补助;(6)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补助;(7)农电线路建设补助;(8)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补助;(9)粮棉油高产创建补助;(10)国营农场税费改革补助;(11)良种补贴;(12)农业机械购置补贴;(13)畜牧良种补贴;(14)农村沼气建设项目补贴;(15)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16)测土配方施肥补助;(17)农产品质量安全补助;(18)产油大县奖励补助;(19)节约利用能源补助;(20)农林业恢复生产和重建补助。
省农垦涉及退耕还林9家单位,实际耕地面积47.78万亩,其中坡度大于25°的耕地1.88万亩,15°~25°的2.08万亩,坡度小于15°的40.72万亩;属于基本口粮田的耕地面积34.9万亩,严重沙化耕地7.2万亩。现有宜林荒山地面积41.63万亩,计划实施退耕还林面积23.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0.9万亩,荒山造林面积4.36万亩,封山育林面积8.18万亩。
2010年,“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惠及农垦各农业企业。争取补助金额较大,类、款、项较多的是黄花、张掖和黄羊河农场。
黄花农场获得惠农项目资金8000多万元:(1)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农业科技等涉农补贴323万元。(2)收缴土地承包费323.9万元,为841名职工落实养老田7700亩。(3)为职工发放支农贷款6312万元。(4)农业综合开发2010年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中央财政资金30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96万元。(5)农业部中低产田改造扶贫项目资金120万元。(6)3万吨苜蓿草产品加工新建项目,省级财政支持资金70万元。(7)紫花苜蓿种子繁育基地项目,中央财政支持资金180万元,省级配套56万元。(8)农场危房改造项目,国家、省级配套支持资金2376万元。(9)道路建设投资1000万元。(10)农田水利建设投资3200万元。(11)人工种草补贴230万元。
张掖农场获得惠农项目资金4105.5万元:(1)2000万元“银政投”贷款省财补贴30万元。(2)农田综合整理3296.7亩(含土地整理、建渠修路、植树)获资金400万元。(3)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项目补助150万元。(4)危房改造335户中央财政补助301.5万元,省级配补201万元。(5)大型沼气(循环经济: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沼气—发电)项目获支持资金500万元。(6)有机肥生产线项目(秸秆、牛羊便、沼渣综合利用)获资金支持2500万元。(7)早酥梨质量追溯系统建设,目标追溯面积5000亩,产品10000吨,获国家财政支持资金25万元。
黄羊河农场获得惠农项目资金2962万元:(1)大田滴灌面积14000亩,渠道建设17000亩,落实资金补贴1295万元。(2)惠农补贴资金621万元。(3)通村公路22公里,财政补贴600万元。(4)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及畜便处理项目资金170万元。(5)农业产业化果蔬保鲜、特色玉米研发、农产追溯系统建设、示范区科技推广系统建设、甜糯玉米推广项目补贴190万元。(6)税费改革资金、医院改造、医疗补贴、农工负担监测费76.74万元。(7)旅游厕所建设补贴资金10万元。
2010年,农垦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省财政厅重点扶持小宛、黄花、勤锋和平凉农业总场所属万宝川、五举、张老寺农场6个贫困农场16个项目,共投入扶贫资金2348.2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775万元,企业自筹配套资金573.28万元,用于饮水工程、场内道路、中低产田改造、生产发展等。主要成果:(1)贫困农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大,综合实力增强。2010年贫困农场实现生产总值9506万元,比2005年增长141.2%;实现营业收入25835万元,比2005年增长140.5%;资产总额由2005年的2.03亿元,增加到3.54亿元,增幅达74.3%;职工平均收入达到9798元,比2005年增长121.7%;人均收入2924元,比2005年增长124.9%。(2)解决贫困农场道路、饮水等方面困难,职工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十一五”规划期间,饮水项目打机井11眼,铺设输水管线89.9公里,建饮水点7处,解决贫困农场10126人及2万多头牲畜的饮水困难;修建场内道路50.93公里,解决4000多人出行难问题。(3)贫困农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扶贫项目改造中低产田6000亩,修排灌渠道14.7公里,新打机井3眼,实施滴灌面积3670亩。贫困农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10年,贫困农场粮豆总产量5.3万吨,棉花总产量1.5万吨。新增高产田5000亩,购置农机具195台(套),硬化晒场1901平方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