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质啤酒原料新品种
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具有啤酒原料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生产的啤酒大麦不仅具有饱满的籽粒和较高的千粒重,而且皮薄、色浅、有光泽、质量好,是我国近年来啤酒大麦生产发展较快的产区。啤酒花产量高(干品年产量达到6200吨)、品质好、栽培面积大(占全国的51%以上),是全国的啤酒原料主产区。甘肃农垦大多数企业地处河西走廊,甘肃农垦的啤酒原料生产被列为甘肃省“十五”计划期间十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之一。
1.优质啤酒大麦示范推广
1999年至2004年,甘肃农垦依托河西走廊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建成了我国优质啤酒大麦生产基地。重点以甘肃省农垦农业研究院为牵头单位,八一、黄羊河、山丹、饮马、条山和临泽等农场为龙头,辐射联合周边地市、县区,引进和推广适应当地种植的优质啤酒大麦新品种,主要推广“垦啤”系列啤酒大麦新品种,研究与新品种相配套的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大力推广作物养分诊断与平衡调节施肥技术,保证啤酒大麦产品的良好品质。同时,在现有土地资源和生产栽培管理条件下,组织联合各农场及有关地、州、市进行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建立生产示范推广点,以点带面,使甘肃产区推广面积达60多万亩,“垦啤”系列啤酒大麦新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
2.优质啤酒花示范推广
2004年,甘肃农垦把省农垦农业研究院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实施了优质啤酒花示范推广。首先,对“青岛大花”品种脱毒苗更新换代。充分利用八一农场、临泽农场、黄花农场、饮马农场现有酒花棚架设施,除保留种植年限在5~7年内的酒花外,对1.8万亩青岛大花品种进行大面积的更新,更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同时进行优化密度,合理施肥灌溉措施的示范推广。同时,建设“甘花”系列啤酒花生产基地。两年内在八一、临泽、黄花、饮马三个农场推广0.5万亩“甘花”系列啤酒花新品种。其中,甘花1号为主栽品种,占总面积的60%,甘花2号和甘花3号分别占25%和15%。采用先进的高架结构、合理的密度和科学的栽培管理方法。通过新品种的推广,使啤酒花的单产提高12%~15%,甲酸含量由5%~7%提高到12%以上。
(二)啤酒花新品种选育嫩枝扦插技术
甘肃亚盛集团自1991年起,陆续从美国、德国、英国等啤酒花生产国引进多个新品种进行观察试种,并以引进的欧洲高甲酸、抗逆性强的香花型与国内的野生啤酒花匹配,连续多年育种、试种鉴选,于1999年筛选出甲酸含量为12%~14%、干花产量210公斤∕亩的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命名为“亚金1号”。亚盛集团于当年自行开列课题,进行扩繁研究,经过技术组配和创新,提出“啤酒花单节嫩枝扦插高效快繁技术模式”,取得突破。2001年扩繁150万株种苗,创造了成活率达96.7%的国内最高纪录。该项技术于2002年6月通过甘肃省省级鉴定。
(三)盐藻胡萝卜素提取技术
2000年,亚盛集团引入专利技术,在高台县戈壁荒滩投资4900万元,建立了当时规模居世界第二、全国第一的盐藻菌生产基地——甘肃亚盛生物制品厂,使用一流的设备,采用先进的技术,利用西北高寒盐藻杜氏藻为原料,成功地开发出了盐藻胡萝卜素。养殖最高可达到每立方米培养液提取盐藻浸膏19.3克,年生产能力达到1800公斤。盐藻体内除含有丰富的天然胡萝卜素外,还含有人体所需的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和丰富的植物抗氧化剂。盐藻提取物可用于食品、化妆品、医药、保健等行业的原料及添加剂。2007年停产。
(四)玉米制种新技术研究与推广
农垦的玉米制种新技术推广为产学研结合项目,其研究内容丰富,技术创新点多,市场潜力大,产业化前景广阔,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被甘肃省委、省政府列为“十五”计划期间22个重点产业化项目之一。该项目由甘肃省农垦农业研究院承担进行,主要研究技术:机械去雄的技术引进推广。该项技术在国外已成功应用,其70%的制种田利用机械去雄,去掉的雄穗直接丢放田间,可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并降低株高和穗位高度,减少倒伏并延迟成熟。三系杂交种的引进推广,利用三系配套杂交种制种,制种田不用人工去雄,省时、省力,种子纯度有保证,并且产量高,这项技术在国内属尖端技术,是玉米制种的发展方向。还有,光温敏感性自交系培育推广,充分利用玉米自交系对光、温等自然条件的高敏感,使其在自然条件下雄花不散粉,从而去掉去雄环节,节省人力、物力。
(五)棉花新品种引进及新技术推广
甘肃农垦棉花产业主要分布在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玉门、酒泉、民勤等地。2006年,甘肃省农垦集团公司利用河西垦区农场区位优势、体制优势、规模化生产优势,引进棉花新品种若干份进行试验示范。同时,整合生态条件类似地区棉花生产中的最新适用技术,建立科技示范区,以点带面,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农村的棉花种植技术的推广与运用。项目牵头单位为甘肃省农垦农业研究院,实施地点为酒泉地区的敦煌农场、小宛农场、黄花农场和武威地区的勤锋农场,实施总面积2000亩。根据项目建设地的生态条件,针对性地引进棉花新品种进行试验,筛选接班品种或搭配品种,并示范推广棉花生产中的最新适用技术,辐射带动周边棉区,进行模式化栽培和规范化推广。筛选出适宜甘肃河西垦区推广的新品种1~2个,作为接班品种或搭配品种进行示范,并通过对棉花膜下滴灌技术应用,节水率达到50%以上,节肥达到45%以上,棉花半精量、精量播种技术要求使每亩播种量低于1.8公斤。
(六)马铃薯优良品种脱毒种薯繁育与推广
甘肃农垦为加快马铃薯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在甘肃亚盛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和山丹农场分别实施了马铃薯优良品种脱毒种薯繁育与推广项目。2007年8月底,甘肃亚盛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完成新大洋、陇薯3号、大西洋等3个品种的脱毒种苗组织培养,年底完成生产脱毒微型种薯1500万粒。山丹农场主要承担200亩原种生产任务,负责三个品种的脱毒原种引进,并做好田间防虫网搭建及农户的相关培训和分发栽培技术规程,按当地最佳适宜马铃薯播种期进行播种。通过本项目实施,以亚盛高科技园区现代化的组培技术手段和山丹农场适应的原种生产的生态条件。通过2~3年的良种繁育基地建设,5万亩一级种薯基地可向市场提供10万吨马铃薯脱毒种薯,满足50万亩大田种薯用量,可为农民平均每亩增产500公斤以上,按2006年市场平均收购价每公斤0.8元测算,每亩可增收400元,50万亩则带动广大农户增收2亿元。
(七)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模式推广
甘肃农垦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模式推广项目,由省农垦集团公司农业处负责,在以小麦生产为主的八一农场实施。八一农场粮食作物总播面积达到13万多亩,大力推广应用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大幅度提高八一农场粮食产出水平,将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的粮食品种。八一农场按照项目实施方案,从分场落实到队及科技示范户,结合农场实施的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在全场范围内全面推广小麦优良品种“宁春4号”,种子全部进行机械精选包衣处理,实行统一供种,统一供种率达到100%。同时,在优质高产创建示范区引进小麦“宁春4号”原种,建立良种繁育田3000亩,为全场小麦种植区提供优良品种和优质种子,进一步扩大良种覆盖率,发挥良种在粮食增产中的支撑作用。八一农场通过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集成和总结了适合当地条件的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使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了显著的提高。八一农场小麦总播面积11万亩,小麦单产由486公斤∕亩提高到525公斤∕亩,亩增产8%,增产小麦4290吨,小麦总产达到57750吨,为社会提供商品粮食51975吨。(www.daowen.com)
(八)生猪人工授精及B超妊娠检测应用技术
甘肃农垦亚盛酒泉公司种猪场始建于1996年,是酒泉地区规模最大的种猪场,猪场拥有标准化养殖设施、成套的生产设备、优良的生猪品种。为解决生猪生产及养殖水平低下,养殖品种良莠不齐等问题,需要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做支撑。甘肃农垦亚盛酒泉公司以种猪场优良的种猪群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为依托,为解决生猪品种退化、养殖技术落后的问题,推广生猪的标准化养殖技术、人工授精技术、B超妊娠检测技术,促进现代生猪养殖业快速发展,实现生猪养殖社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目标。该项技术推广应用后,每年向社会提供良种生猪人工授精3600胎次,配种妊娠率达到90%,年产仔猪达到3万头。同时对怀孕母猪进行B超妊娠检测,检测率不低于98%,提高生猪配种妊娠率5~10个百分点,良种繁育率达到85%。通过实施以上措施促进了生猪品种改良,带动地方生猪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九)种子工程项目推广
1996年至2000年,甘肃省农垦总公司开始实施“种子工程”,建设农作物种子基地10万亩,每年生产优质种子3万吨。实现“六化四统”,即管理法制化、生产专业化、繁育推广一体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经营集团化的生产体系,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加工要求、统一标识、统一包装,并使全垦区种子生产面积逐年扩大。1990年种子生产面积2万亩,1993年种子生产面积4万亩,1996年种子生产面积接近5万亩。甘肃农垦种子工程项目由甘肃省农垦总公司农业处牵头,甘肃省农垦研究院在技术上负责,各农场由主管领导和种子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甘肃农垦列入农业部农垦局“三百工程”的有6家良种企业,其中2家安排为世行贷款种子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单位,有4家被列入农垦种子产业化项目。2006年至2010年,农业部农垦局将甘肃农垦6家农场全部列入全国百家良种企业计划,八一农场原种场进行了世行种子商业化项目,总投资0.33亿元,发展种子田3万亩,年销售优良种子1.1万吨,逐步形成甘肃农垦良种产业化。
(十)金盏花优质新品种栽培技术推广
2001年,甘肃省农垦农业研究院引进种植金盏花,进行金盏花天然色素产业的开发。2002年至2004年,甘肃省农垦农业研究院选育适合在河西走廊地区种植的金盏花新品种,研究金盏花常规和杂交制种技术,通过引种,筛选出耐寒、耐移植、抗病性强、叶黄素含量高的品种,研究金盏花体中叶黄素的提取工艺,确定金盏花花体中其他有效成分,为金盏花的深加工提供技术资料。同时,甘肃省农垦农业研究院还对金盏花栽培措施、施肥、病虫害防治等进行综合研究,制定规范的栽培管理措施,研究出金盏花专业肥的配方,为生产高品质的金盏花提供科学依据。到2010年,金盏花优质新品种栽培技术主要在甘肃省啤酒大麦原种场,武威市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白银市景泰县和周边农村建成金盏花生产基地1万亩,累计生产加工金盏花颗粒3000多吨,色素含量居全国之首,产品全部出口到西班牙、墨西哥、日本等国家,推动了甘肃省农垦农业研究院科技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的武威市凉州区所辖乡镇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整。
(十一)旱作农业粮食种子包衣及综合配套技术推广
1998年至1999年,甘肃省农垦总公司科技处牵头实施了“旱作农业粮食种子包衣及综合配套技术推广”项目。安排15家单位具体承担实施,其中包括河西垦区13家农场、平凉农业总场和省农垦科研培训推广中心。项目主要内容是良种包衣及配套增产技术推进垦区粮食作物大面积增产增收。甘肃省农垦总公司与15家实施单位签订了科技承包合同,实施单位落实完成了计划指标,项目总体实施面积33万亩,按实施面积计算,增产率为10%,平均单产420~430公斤。
(十二)啤酒大麦网斑病防治研究及试验示范推广
1998年至1999年,甘肃省农垦科研培训推广中心负责在下河清、饮马、黄花和临泽等5家农场承担实施了“啤酒大麦网斑病防治研究及试验示范推广”项目。项目主要内容为查清啤酒大麦网斑病病因,发现和掌握发病规律,采用农艺药物结合防治,制定出防治技术措施规程。该项目实施推广面积5万亩,使啤酒大麦网斑病发病率控制在5%以下,防效率达9%。该项目成为甘肃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并通过了甘肃省省级成果验收鉴定。
(十三)植物营养型生长调节素福乐定示范推广
1998年至2000年,由甘肃省农垦科研培训推广中心和张掖、下河清、饮马、勤锋、黄花和小宛农场7家单位承担实施了“植物营养型生长调节素福乐定示范推广”项目。项目主要内容是实行种子包衣,并进行叶面喷施,实施面积10万亩,使作物增产10%~14%。
(十四)果品蔬菜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
1994年至1998年,省农垦科研培训推广中心、张掖、条山、黄羊河等农场实施“果品蔬菜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项目主要内容是,全面推广应用螨死净、壁蜂授粉果型剂、防冻剂、氨基酸微肥、简化修理技术等,促使果品质量提高2~5个等级,增加经济效益8%~10%。
(十五)绵山羊双胎素免疫技术推广
2003年至2004年,甘肃省农垦集团公司安排八一、饮马、黄羊河等农场,鱼儿红牧场、宝瓶河牧场和平凉农业总场所属万宝川、五举、张老寺等三农场,实施了“绵山羊双胎素免疫技术推广”项目。项目主要内容是采用中科院兰州畜牧研究所王利智研究员主持的绵山羊双胎免疫技术,经多年试验成功在养羊业中推广,双胎素疫苗注射适龄母羊2万只,使单羔羊群增加20%,双羔母羊群增加30%,对全垦区羊业发展极具推广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