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甘肃省农垦农业研究院:科研成果助力农业发展

甘肃省农垦农业研究院:科研成果助力农业发展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属科技部门设置以省编委批准的事业编制为准,省农垦集团公司所属省级科研机构2家,其中省农垦农业研究院2009年移交省科技厅管理,省农业工程规划院2010年移交省农牧厅管理。省农垦农业研究院主要承担全垦区技术交流、科技培训及河西地区特色农作物啤酒花、啤酒大麦、特种药材、天然色素植物、专用肥料、植保质检等开发研究与科技推广工作。农垦农业研究院的“三花一麦”研发体系和成果,成为甘肃省科技自主创新的典范。

(一)科技推广简况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省农垦坚持“科技兴垦”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强化农业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提高农业产量、质量和优化结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农业新技术覆盖率达70%以上,种植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76.8%。一大批优质栽培技术、标准化饲养技术、高效节水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中全面推广;工业企业加大技改力度,积极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骨干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增强,先后开发出莫高葡萄酒系列,“西凉”“五泉”牌啤酒系列,好为尔乳品系列,飞天麦芽,黄羊河甜糯玉米等一大批新产品,大大提高了全垦区的经济效益。截至2010年底,甘肃农垦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5%,大宗农产品的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

1989年,全垦区拥有科研单位18个,职工253人,其中科技人员139人。科研单位中省属单位1个,职工90人,其中科技人员62人;场属科研单位17个,职工163人,其中科技人员77人。随着农垦科技事业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企业和资源优化重组,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和科研经费不断调整变化。至2010年,全垦区拥有场属科研单位10个,职工117人,其中科技人员91人(省属科研单位移交省科技厅管理,人员减少)。

1989年至2010年,全垦区共投入科技经费8991万元,其中国家拨款6891万元,占76.64%;自筹经费2100万元,占23.36%。自筹经费2100万元,其中省地局自筹155万元,企业自筹1945万元,分别占7.38%、92.62%。见表3-1、表3-2。

省农垦总公司机关设有科技处,主管全垦区科技管理工作。下属科技部门设置以省编委批准的事业编制为准,省农垦集团公司所属省级科研机构2家,其中省农垦农业研究院2009年移交省科技厅管理,省农业工程规划院2010年移交省农牧厅管理。省农垦企业自办研究所3家,农科所及农技中心40多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家。从20世纪90年代起,逐步形成省农垦农业研究院、农垦企业农科所、技术推广站等模式的农垦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应用网络体系。

表3-1 省农垦1989年—2010年科研单位及人员情况表

表3-2 省农垦1989年—2010年科研经费投入情况表

截至2010年底,省农垦专业技术人员达2884人,其中在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42人(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141人),中级职称753人,初级职称2087人。见表3-3、表3-4、表3-5、表3-6、表3-7、表3-8、表3-9、表3-10。

表3-3 省农垦正研究员名录表

表3-4 省农垦副研究员名录表

表3-5 省农垦高级畜牧师、高级兽医师名录表

表3-6 省农垦高级农艺师名录表

表3-7 省农垦高级工程师名录表

注:李金有2001年12月被评为高级政工师。

表3-8 省农垦高级水利工程师名录表

表3-9 省农垦高级林业工程师名录表

表3-10 省农垦高级经济师、高级农业经济师名录表(www.daowen.com)

(二)科研机构

1.甘肃省农垦农业研究院

甘肃省农垦农业研究院前身为甘肃省农垦科研推广培训中心。1984年2月,根据省编制委员会的批复,省农垦总公司对下属事业单位做出调整:将张掖地区农垦局农科所、省农垦局农机所、省农垦经济作物研究所、省农垦局农科所(即原农一师、农二师两个农科所,条山农场农机所、酒泉垦区边湾机校),合并成立了“甘肃省农垦科研推广培训中心”,为全额拨款的省属科研事业单位,地址设在武威市黄羊镇,事业定编人员100名。1999年,经甘肃省编委批准升格为“甘肃省农垦农业研究院”。2009年,“甘肃农垦农业研究院”整体移交甘肃省科技厅管理。

省农垦农业研究院下设5个专业研究所和1个开发中心:啤酒原料作物研究所、植物营养研究所、特种药材作物研究所、果树园林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和生物工程技术开发中心。6个院属企业是甘肃省啤酒大麦原种场、甘肃丰蕾种子公司、甘肃丰蕾科技服务公司、甘肃丰蕾天然色素有限公司,甘肃春蕾天然色素有限公司和甘肃硕蕾天然色素有限公司,以及1万亩的试验示范农场1个。

省农垦农业研究院有职工398人,拥有大型科研仪器17台(套),总资产由“八五”计划期间的119.2万元增至“十一五”规划末的9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由94.8万元增至6000万元。1992年以来,平均每年承担甘肃省列科研项目15个,获省级以上科研单位鉴定验收项目86项,获省部级奖励的项目48项,综合实力进入甘肃省省属科研院所10强。被甘肃省科技厅命名为“甘肃省重点院所”,列入“全省重点科技能力建设单位”,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星火计划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示范单位”。与此同时,依托“948”科技项目和“星火计划”,与中国农科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甘肃农业大学签订了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成为甘肃农业大学研究生博士生实习基地。

省农垦农业研究院主要承担全垦区技术交流、科技培训及河西地区特色农作物啤酒花、啤酒大麦、特种药材、天然色素植物、专用肥料、植保质检等开发研究与科技推广工作。开发应用新技术主要为种子包衣、平衡施肥、滴灌节水、生物工程技术、酒花加工、药物提取、色素提取技术。共选育鉴定推广大、小麦新品种9个,药材品种3个,金盏花3个,啤酒花3个,葡萄7个;推广“垦啤”系列啤酒大麦新品种60万亩,“硕蕾”牌金盏花专用肥、啤酒大麦专用肥1200吨,累计实现科技产值570万元。农垦农业研究院的“三花一麦”研发体系和成果,成为甘肃省科技自主创新的典范。主持完成的“啤酒大麦新品种引种选育及创新研究”和“金盏花生产基地建设及产业化开发”课题,被列为甘肃省“十五”计划重大科技成果。常态化科技推广服务,主要面向全垦区和周边农村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治,推广大麦条纹病防治、啤酒花网架栽培、沟植沟灌、种子丸化包衣、养分诊断与平衡施肥、特色农作栽培技术,推广新的良种、农药。选育推广的优良大麦新品种“垦啤6号”,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植物新品种保护”型号;啤酒花新品种“甘花1号”、春小麦“甘垦4号”通过甘肃省科技厅鉴定认证,在河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场和区域建立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基地;药材“白花2号”通过国家部委评审和中药材GAP(GoodAgriculturalPractice)认证(GAP直译为“良好的农业规范”,因为中药材栽培或饲养主要属于农业范畴,在中药行业译为“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它是我国中药制药企业实施的GMP重要配套工程,是药学和农学结合的产物,是确保中药质量的一项绿色工程和阳光工程),实现基地统一供种和管理;组织完成农垦4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

2002年,省农垦农业研究院被武威市政府评为“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先进单位”。2003年,省科技厅授予省农垦农业研究院“甘肃省重点科研院所”“重点科技能力建设单位”。2004年,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国家星火计划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示范单位”,被省科技厅、省农牧厅、省人事厅授予“科技特派员先进单位”。2008年,“甘肃省啤酒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省农垦农业研究院,组建的特色经济作物“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是“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武威综合试验站”和“甘肃省河西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依托单位。

2.甘肃省农业工程规划院

1984年2月10日,省编委批复省农垦总公司将所属勘测设计大队、张掖农垦勘测设计队和酒泉农垦勘测设计队合并,成立“甘肃省农垦勘测设计院”。1990年9月,省农垦总公司批准张掖勘测队整体移交张掖农垦公司管理,省农垦勘测设计院在兰州办公,保留事业编制120人。

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等部门关于甘肃省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及甘肃省建设厅有关文件精神,对“设计院”进行改制。2003年7月14日,甘肃省建设厅、省编委、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劳动保障厅印发《关于甘肃省农垦勘测设计院改革方案的批复》,“甘肃省农垦勘测设计院”将原业务功能中“建筑设计”和“企业经营”部分剥离,分流后勤服务人员,更名为“甘肃省农业工程规划院”,事业人员定编40人。

2010年,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等4个实施方案的通知》,“省农业工程规划院”移交省农牧厅管理。

经省政府批准,甘肃省建设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我省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甘肃省农垦勘测设计院保留农业工程规划设计的职能,其职能是承担全省(含农垦)各类农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论证工作;承担各类农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资金申请报吿、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初步设计等前期咨询服务工作;协助省有关部门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评审、检査、指导、验收、后期评估等工作;开展全省农业行业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和定额编制、农业建设项目信息统计分析工作;全省农业生态保护、特色高效农业、生物工程、节水农业、农业结构调整等公益性项目咨询、规划、设计和技术服务;剥离原工程勘察、建筑设计职能,另行组建“兰州陇垦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甘肃省农业工程规划院是甘肃省唯一具备农业工程甲级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先后完成农业建设项目的规划咨询工作1200多项,包括全省30多个地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可行性研究;甘肃亚盛集团、敦煌种业、莫高股份兰州黄河等企业上市募集项目的前期咨询;世行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农业工程部分的咨询设计,甘肃省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以下简称“IFAD”)农村综合发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世行贷款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建议书;甘肃省酿酒原料产业发展规划,甘南藏族自治州实施农牧互补,推进“一特四化”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产业规划;省内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咨询和设计等工作。省农业工程规划院所完成的项目,先后荣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荣获国家农业部“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二等奖3项;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优秀咨询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6项,三等奖3项。

3.甘肃亚盛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亚盛集团科学

2001年11月,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甘肃亚盛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时成立甘肃亚盛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高科技农业开发中心等科研机构。拥有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4人、博士后13人、硕士研究生85人、国家及省部级专家19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142人。涉及生物技术、计算机工程、农学、林学、畜牧、园艺、农业设施等10多个专业,具有雄厚的研发能力,广泛开展学术活动,申报专利11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3篇。设立与植物基因、药物学、动物细胞培养相关的科研课题项目12个;设有蛋白分析室、人类动物细胞培养室及细胞显微操作室、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室、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室、发酵室、基因工程及遗传学操作中心多功能实验室等,保证重大科研开发项目的实施。

甘肃亚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有北京、兰州两个生物技术实验室。2002年,通过中国国际招标网进行公开招标,从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购置包括基因枪、电击转化仪、低压层析、超速冷冻离心机、荧光成像分析系统、冻干机、研究级。

2001年6月至2004年12月,完成兰州本站硬件建设和北京、海南分站及北京、海南、甘肃田间基地的硬件配套建设。2004年,植物转基因专项实验在北京、海南田间实验全面展开,得到了一批转基因植物新品系。到2007年底,育成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系3个,并在农场试种,育成转基因抗虫杨树品系2个。2005年,由“亚盛科学院”完成的“啤酒花栽培与加工专家咨询信息管理系统”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5年10月,甘肃亚盛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被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授予“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称号。2005年7月,甘肃亚盛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亚盛集团科学院)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甘肃分会和甘肃啤酒花种植协会共同承办了由国际啤酒花种植者协会、中国农科院、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支持,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中国食品发酵研究院和新疆啤酒花协会协办,在兰州召开的第50届国际啤酒花种植者协会大会,来自世界的19个国家96名代表参加了大会。主要科研成果如下:

——科研成果与植物转基因相关课题5个:抗除草剂基因克隆,表达载体构建及植物的遗传转化(主持人张金文博士),溶菌酶与几丁质酶基因双价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其表达研究(主持人谢小冬博士),花生花合酶基因克隆(主持人陶玲博士),白细胞介素15个基因与商陆抗病素蛋白融合基因动植物表达载体构建(主持人陈新博士),棉花抗虫转基因的研究与开发(主持人陈正院士)。

——药学相关课题4个:白藜芦醇等药物诱调试验体系建立(主持人冯骥良博士),转基因白藜芦醇生物制备方法研究(主持人姚傅博士),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基因及白细胞介素2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及其表达(主持人云妙英博士),朊蛋白细胞通过凋亡∕氧化信号途径调控胃癌多药耐药性(主持人杜静平博士)。

——动物干细胞培养相关课题3个:小鼠胚胎干细胞的研究(主持人王立虎博士),人的干细胞培养研究(主持人王煜博士),动物胚胎干细胞研究(主持人张勇博士)。研究人员在所设置的项目中,克隆出可用于农作物品种改良的基因10个,其中包括抗病基因3个,抗旱基因2个,抗除草剂基因2个,马铃薯和棉花改良基因各1个。另外还克隆出植物的特异表达启动子4个,构建了叶绿体表达载体2个。

截至2010年底,亚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拥有一批农作物品种改良的重要基因。这批基因大都是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并结合国家、甘肃省和甘肃农垦实际需要提出设置的,具有潜在经济价值及应用前景。完成了一批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系,成功培育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系——亚棉3号、亚棉4号和亚棉5号。经过试种表现良好,经在海南进行扩繁后,引入农垦大田种植。成功培育转基因抗虫杨树新品系2个:亚杨75、亚杨62,抗盐碱杨树新品种亚杨1号,另有5种转基因植物的植株进行筛选;在北京、海南、甘肃建立了田间试验基地,进行南繁北育。兰州榆中甘肃亚盛GYS高科技生物园作为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实验转化平台,并进行工厂化育苗。

4.亚盛集团企业技术中心

1997年亚盛集团上市后,整合所辖的农科所(条山农科所此时并入)、技术推广中心,组建了“亚盛集团企业技术中心”。技术中心有研究员183人,涉及生物技术、农学、设施农业、园艺、林业、计算机工程、临床医学、畜牧、无机化工化纤等10多个专业。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研究人员33名,中级职称研究人员59名,博士13名,硕士20名,国家或省级专家19名。技术中心先后承担甘肃省省级、亚盛集团内部各类研发项目42项。荣获国家级科研成果6项,省级科研成果3项,发明技术专利13项。2001年,“亚盛集团企业技术中心”被甘肃省经济委员会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亚盛集团企业技术中心”依托“亚盛科学院”的6个研究所和2个分中心(转基因生物工程研究所、农业应用技术研究所、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信息技术研究所和计算机信息中心、中医药研究所、林果技术研究所和无机化工技改中心、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以博士后工作站、亚盛科学院为研发平台,使企业尽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成果、新技术的研发能力;利用兰州市榆中GYS高科技生物园设施开展中试工作,为成果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整合科技资源,对下属二级企业中心进行技术指导,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