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扎哈·哈迪德
地点:中国 香港
建成时间:2014年
作为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与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的总部,极具先锋特性的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创新楼是扎哈·哈迪德在香港建成的首个项目。对于它的整体性剖析与知觉体验,以下将遵循三大疑问依次展开。
疑问一
该案例在异质性的建构层面表现如何,其背后的相关语义如何理解?
通过与本书第二章所总结出的六个层面的异质性建构相比照,我们可以发现,本案在“思想”“参照”“形态”“功能”和“空间”等方面都有着较为突出的表现。
本案坐落于香港理工大学校园东北角一处狭小而又不规则的基地上,与校园核心区联系紧密,它的出现激越了香港理工大学半个多世纪以来所形成的空间肌理,同时也为校园注入了通往未来的活力(图5-17)。
本案毗邻校园核心区、游泳池和城市主干道,狭小而又局促的场地条件给本案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限制,然而,它却在扎哈·哈迪德超理性思想的指引下,造就了最终出其不意的形体关系,区别于惯常的塔楼与裙房的结合方式,呈现出自由流畅的整体形态。它那随着地形转折、扭曲和斜切的建筑形态,犹如沙漠中生长的连体植物或大海上扬起的巨型船帆,显现出挺拔、孤傲与执着的性格,而这恰恰就是创新楼所追求的时代品质(图5-18)。
与此同时,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横向线条,削弱了建筑体量的厚重感,并使其呈现出了动态的、流体般的四维连续态势,与繁忙的城市街道和操场中的运动节奏相契合。而透明玻璃又在横向线条的掩映下,开始变得含混和模糊,所有这些都是对建筑界面连续性和渗透性的双重强调,实现了形式逻辑、空间逻辑和结构逻辑的完美结合(图5-19)。
图5-17 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创新楼与场地的关系
图5-18 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创新楼所呈现出的连体植物或船帆形象
图5-19 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创新楼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横向线条
疑问二(www.daowen.com)
在复杂-非线性思维实现异质共生方面,该案例主要涉及了哪些策略?
对于本案而言,其在复杂-非线性思维实现异质共生的策略方面,主要涉及了本书在第三章中所概括出的策略二“消解的表皮关联浮动的边界”和策略三“叠置的层次对接空间中的运动和事件”两个方面。
本案共计15层高,总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可以满足1800多名学生与教职工的学习和工作使用,其内部功能主要有设计室、实验室、工作室、展览空间、多功能教室、小剧场和中庭空间等。哈迪德对于这些功能空间的异质性建构,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流动的曲线对动态空间的塑造。哈迪德抛却了人们熟知的水平与垂直的空间定向,颠覆了人们对于地面、墙体和天棚的传统理解,通过无处不在的自由线条勾勒出了连续和流动的空间情景。被自由婉转的曲线和曲面所包裹的空间,就像瞬间凝固的截屏,在倾泻的天光或流淌的灯光中,如梦似幻,充满着超现实主义色彩(图5-20)。
其二,消解了“层”的概念和以“层”的叠加来组织空间的方式。哈迪德通过强调开放与复杂的空间生成方式,让平面的流动关系在竖向得到延展,上下空间单元之间的连通和渗透变得频繁,建筑的不确定性、非均质性、开放性和多义性得到增强,进而更加灵活地应对不可预见的、日常复杂行为的发生(图5-21)。
图5-20 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创新楼内部空间中的流动感
图5-21 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创新楼内部空间中“层”的叠加
疑问三
在该案例中,共生的秩序如何被展现?
在本案的具体表现中,主要体现出了“地域性与全球化”和“透明与模糊”两个方面的共生趋向。
众所周知,在复杂而又开放的城市空间中,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城市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流动和交换,所以,哈迪德对于本案的设计构想远远超出了地标的树立。她通过动态的、流体般的四维连续形态的生成,既构拟了香港的城市生活特性,也还原了现实世界中的混沌与复杂。正如哈迪德所言:
“建筑应该是一个准城市领域、一个可以潜入的世界,而不只是一个作为标志的物体,应该对其中的各种‘方向流’和密度分布加以组织、引导,而不仅仅只基于一些关键性的节点”。[1]
另外,在本案中,与其开放、叠置的状态相契合的,是其饱含层次性、流动性和模糊性的空间关系,它让整个建筑都流露出了一种轻盈、飘渺和浮动的欲望,并在透明与模糊的共生中,呈现出一种气韵流动的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